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被刘邦杀害?

2024-05-06 20:07

1.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被刘邦杀害?

韩信(约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功劳,但后来却遭到刘邦的疑忌,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而遭处死。
刘邦打天下,三个人功劳最大。对此刘邦自己也说:“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不过三个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韩信最初封齐王,然后降为楚王,最后被贬淮阴侯,然后被吕后杀死于未央宫;张良学赤松子隐居,最后一直托病不出;倒是萧何,一直在刘邦身边,做到丞相,而且孩子辈也是大官。
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仅仅是萧何是刘邦的老乡。其实不然,江湖以为有以下几方面决定的:
其一,韩信过于张扬,韩信不得地时很低调,即使别人让自己从裤裆里钻过去,都毫不犹豫的钻过去,后来做了大将军,打了不少大胜仗,开始想着南面称孤,尤其是居然伸手问刘邦要齐王的封号,刘邦气急败坏,尽管在张良的劝告下,给了韩信,可心里却对韩信老大的不痛快。
其二,韩信功劳太大,所谓“勇略震主者身危,功高盖世者不赏”,你立下那么大的功劳,刘邦拿什么赏赐给你。一旦你心里不高兴,刘邦自然坐卧不宁,这天下都是你打下来的,你不死,当皇帝的如何能心安。所谓“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当年吴越之战结束之后,看看越王勾践如何对付功臣文种范蠡的。
其三,韩信用兵如神,当韩信袭破临淄时,项羽闻讯遣龙且亲率兵马与齐王田广合力抗汉,号称二十万众。有人前来向龙且献计:汉军远征作战,所向披靡,而齐,楚本土作战兵易涣散,不如深沟高垒,以守为攻。招抚已沦陷城邑,使知齐王存,楚来救,这必定使汉军得不到粮食,会不战自败。龙且轻视韩信,又急求战功,不用此计,率兵与韩信军隔潍水东西(今山东境内的潍河)摆开阵势。韩信连夜派人做了一万多条袋子,盛满沙土,壅塞潍河上流。率一半军队涉水进击龙且之阵,龙且出兵迎击,韩信佯装败退,龙且以为韩信怯弱,率军渡江进击。这时韩信命人决开壅塞潍河的沙囊,河水奔流而至,龙且的军队大半没有渡过去。韩信挥军猛烈截杀,杀死龙且。东岸齐、楚联军见西岸军被歼,四处逃散。韩信率军急渡水追击至城阳,楚兵皆被俘虏。齐王田广逃走不久被杀。汉四年(前203年)齐地全部平定。韩信一连灭魏、徇赵、胁燕、定齐,一时间诸侯各国听见韩信的名字闻风丧胆,就是项羽也对韩信畏惧三分,极力想拉拢韩信。韩信此时不知道韬光隐晦,却在和刘邦的交谈中,毫不保留的说自己带兵“多多益善”,自然让刘邦心里老大的不痛快。
其四,跟随刘邦打天下的人,对韩信格外敬佩,万一韩信要是带兵造反,对刘邦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史记里有一个细节,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那樊哙是刘邦手下第一员猛将,又是刘邦的妹婿,尚且对韩信如此,何况他人?
相比较张良,在刘邦成名之后,基本上诸事不问,又帮助吕后的儿子刘盈夺了太子之位,自然让吕后感激涕零;萧何一直小心谨慎,甚至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玷污自己的名声,因此在刘邦和吕后那里,能够度日,当然他是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可见韩信被害,和韩信立下赫赫战功有关,也和自己张扬的个性不无关系。韩信最后也知道,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功臣亡”,历史上那些立下大功劳的人莫不例外。
韩信作为一位军事统帅勇有余,是合格的;但作为一位权力中枢的谋臣来讲显然是智不足,是不及格的。说句难听的话,韩信的权谋技巧只相当于小学生水平。他身处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极易招来杀身之祸的境地却毫无自我保护意识,多次受到猜疑诬陷却从不在意、不思改进,终于在未央宫阴谋中死于吕后之手,真可谓“英雄一世真豪杰,辜负胸中百万兵”!他的死,他自己需付一半的责任。
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被刘邦杀害?

2. 汉初三杰,为什么只有韩信被刘邦杀了?

汉初三杰在秦末汉初都是叱咤风云、名垂史册的人物,并且当时刘邦将萧何分封为汉朝第一功臣。作为汉初三杰的另外一个人张良,在汉朝时期贡献也很大。张良从鸿门宴起,就开始追随刘邦,曾经随刘邦征战四方。张良和萧何一样都得到刘邦的认可,那么为什么功臣韩信却被残杀,株连三族呢?


当时韩信平三秦、出井径、灭燕赵、并齐地、绝项羽。韩信已经是楚汉相争格局中最重要的力量。不论他投向楚汉中的哪一方,哪一方必然获胜。而且他还具备了既不联汉、也不助楚、三分天下的实力。在此情况下,项羽的使臣武涉和齐人蒯通都先后游说韩信,鼓动韩信联合项羽、击败刘汉、三分天下。


那刘邦为什么不杀萧何、张良,而要杀韩信呢?原因主要以下三条。
第一,因为韩信是武将,“武将夺天下,文才安天下。”刘邦夺得了争权后,自然要将军权收到自己手中,而韩信是极其能打的武将。杀了他,是刘邦安定天下最直接,也是最快的方法。连韩信自己都明白:“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第二,韩信不是刘邦杀掉的,也不是刘邦授意杀掉的,是刘邦外出出兵平叛的时候,萧何与吕后联合把他杀掉的,但最终得到了刘邦的默许。

第三,他们的身份。韩信作为异姓王,功高震主。“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他有手里握有重兵,动摇国家根基的根本条件。而萧何、张良有的是谋士,有的是臣子,都必须依附于君王,且是国家初创后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而且张良不求封赏,只不过是个留侯,而萧何更多次自毁声名,以求自保。
所以说对于刘邦来说韩信作为一个武将,身份地位又颇高,可能会影响到他的位置,所以刘邦默许萧何与吕后杀了韩信。

3.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记恨他?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最终落得个悲惨的下场。主要是因为韩信是武将,但是他比较高调,甚至还把功劳归于刘邦,导致最后吕后对他的攻击。韩信、张亮、萧何为刘邦建立汉朝做出了很多贡献,那么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什么会以悲剧收场呢?让我们来看看。说到韩信,大家都不陌生。韩信有着前无古人的天才,与张亮、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可以说韩信是军事天才,是能打胜仗的兵仙。

了解韩信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在遇到伯乐之前,韩信过着清贫的生活。一日三餐靠到处乞讨解决,甚至后来还有到处乞讨的生活。许多人想知道为什么韩信宁愿被人讨厌到处乞讨,也不愿自己劳动度日。韩信没有被杀,是刘邦对韩信的怜悯。而且在刘邦的监督下,韩信还是有一定的自由的。他可以抱怨他不上朝,他可以辱骂和他同列的樊哙。韩信的跋扈使他成为吕后的眼中钉。

吕后刚一上台,就毫不犹豫地杀了他。这使他成为汉朝第三个死得最早的国王,而且不是刘邦自己杀的那个。明知韩信必死。刘邦活着,能够压制韩信的时候,韩信可以活,但是刘邦死了,谁也压制不了韩信,这对汉江山的威胁太大了,只能在这个时候杀了。韩信因为用兵如神,被称为“战神”,他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却是一个悲惨的结局。

有人说刘邦过河拆桥,死了一只兔子,煮了一只狗。但当初和韩信在一起的还有另外两个人,分别是萧何和张亮。他们还被称为汉初三杰,那么为什么另外两个人却逍遥法外呢?这得从他们的性格说起。韩信张扬的个性,加上张扬的资本,让大王很不高兴。之前,韩信无所事事四处乞讨的生活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韩信的做法是隐忍,不可能甘于以天下无敌的能力过着平凡的劳动生活。也有人说韩信是彻头彻尾的懦夫,被恶霸羞辱也能选择懦弱。韩信只是一个聪明的懒人。

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为何会有那么多人记恨他?

4. 汉初三杰中,为什么韩信的结局最惨?

汉初三杰指的是三位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大功饿臣子,他们分别是萧何、韩信、张良三人,在这三人之中,韩信的结局最惨,被萧何骗入皇宫之后,被吕后诛杀,那么韩信为什么会落得这样的结局呢?

韩信最后不得善终的结局与韩信本人的性格有极大的关系或者说韩信在刘邦的麾下,从来就没有摆正过自己的位置,这才是韩信最后的取死之道。
汉朝的开创者是刘邦,而汉初三杰是追随刘邦打天下的臣子,也就是说刘邦是君,他们是臣。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君臣关系,这一点不论他们立下了多少功劳都无法改变的,当然想要改变这一点也就是谋逆了。韩信就是没有把握好他和刘邦的关系,或者说韩信从一开始就没有摆正过自己的位置。

汉初三杰之中韩信是最晚投靠刘邦的,他投靠刘邦的时候,秦朝已经灭亡,刘邦被封为汉王了。而韩信对于刘邦的投靠还来自于萧何的引荐。韩信投靠刘邦之后,确实屡立战功,但后来他要求齐王的封爵,就触怒了刘邦。也许在韩信看来,王爵才对得起他的功劳。但作为君主的刘邦眼里,就是雷霆雨露均为君恩。换句话说,就是我不给的,你不能要。故而在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几乎是立马就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将其贬为了淮阴侯。

刘邦对于韩信的动作可以说是又快又狠,刘邦之所以如此快的对韩信动手,可见刘邦对于韩信的顾忌有多高。韩信虽然被削去王爵,但侯爵本身也不低,张良萧何也不过是侯爵。这其实已经是对韩信极为严重的警告了,没有兵权的韩信如果能够老老实实的待在都城,未必不得善终。
韩信的想法却不是这样的,他始终认为刘邦对他不公,他的功劳不该受到这样的待遇。这就是韩信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他似乎把他自己和刘邦看成了商人与顾客的关系,韩信立了多大的功,刘邦就该给韩信多大的赏赐,这是一场对等的交易。但实际上他们二人是君臣,本身就是不对等的,韩信从来都是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在思考问题,而非是刘邦的角度,最终的结果就是心怀怨恨的韩信乘着刘邦不在京城意图造反,最终被萧何诱杀。
韩信对比一下萧何就可以看出来,萧何举荐韩信不是他和韩信有多大的交情,而是韩信对于刘邦的大业有帮助。萧何诱杀韩信,不是韩信和他有私仇,而是韩信对于刘邦的汉朝有威胁,萧何是一直站在刘邦的立场上辅佐刘邦的,明显韩信不是,他一直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将自己和刘邦平起平坐,所以落得个最惨的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5.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被刘邦杀掉,是被冤杀还是罪有应得?

有人说,韩信的死是罪有应得,谁让他密谋叛乱了呢?起初我是不信的,直到我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最后一句看到:“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天下已经安定,韩信却密谋叛乱,诛灭其宗族,不也是应该的么?

虽然史记有明确记载,可该抱持的质疑态度仍要表现出来,因为《史记》中还说:“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韩信在汉朝的功劳可比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后世子孙可以享祭不绝。既然如此,韩信何必反叛?
通过对《史记》进行剥丝抽茧,最终发现了韩信“反叛”的背后实情,大概有以下两点,我将分别列出。

一、韩信曾经犹豫过
韩信在大败项羽大将龙且后,兴兵直犯。项羽感到恐慌,当意识到胜利的关键在于韩信的归属,便派武涉前去劝说韩信“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合,参分天下王之”。

韩信自恃功高,以为刘邦一定不会夺他齐王的封号,丑拒武涉:“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项羽不甘心,毕竟韩信的决定关乎于自己的存亡,便又派蒯通二次劝说,蒯通善攻心,举出:“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句践,立功成名而身死亡。野兽已尽而猎狗亨”的例子,暗示韩信功高反而不是好事。

继而又举出“始常山王、成安君为布衣时,相与为刎颈之交,后争张黡、陈泽之事,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项王,奉项婴头而窜,逃归于汉王”的例子,暗示韩信友情在天下大事面前不值一提。韩信心动了,遂说:“先生且休矣,吾将念之”。意思是,先生别说了,让我考虑考虑。
就是因为这句话,在项羽身亡后,刘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走韩信兵权,撤去他齐王的封号。韩信才意识到自己太过太重自己的功劳了。虽然汉五年正月,刘邦把答应韩信的韩王封予他,但我认为,韩信的内心一定仍是后悔不已的。

二、一代天骄韩信只知带兵打仗
秦末,刘邦、项羽两大集团论带兵打仗无出韩信之右者,韩信可谓是一个军事奇才、一代战神,固有“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说法。但韩信的悲剧也在于此——只懂带兵打仗,对政治一窍不通。
首先,韩信若懂得政治的话,无论是武涉还是蒯通,他们二人的劝言皆属事实,韩信怎么着也不会用“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幼稚的话来反驳吧。

其次,韩信带兵打仗的才能是远远震慑住刘邦的,刘邦曾两次从韩信手中夺走精兵数十万。这数十万精兵却不敌韩信练新军一年的水平。这种军事素质和才能令人恐惧,更令刘邦恐惧!可韩信不懂得收敛,一心想要手握兵权,这里可以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来形容。
韩信是不会明白,就算他本无造反的心,可当他拥有足够的兵力威胁刘邦的统治时,当地方实力威胁到中央实力时,就与谋反无异。所以,‘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信反’时,刘邦根本不管是否属实,按陈平计谋捉拿韩信,削王为侯。

三、张良、萧何为何幸免?
刘邦立汉以后,开国功臣难逃一死,尤其是大功之臣。这是帝王手段,我们在此不进行分析,我们要分析的是:张良、萧何两人身为开国首批大功之臣,为什么能在刘邦的必杀名单中被除名?
我们首先来看张良。历来有人把张良比作诸葛亮,个人感觉实际上张良比起诸葛亮还是差一点的,但张良的才智当属绝伦。这样的人是很懂政治的。在汉成立后,张良明哲保身,直接撒手,功成身退,手中没有一点权力,这样的人是不会威胁到汉王朝的,所以能在刘邦的屠刀下躲过一劫。

萧何则三次被刘邦猜忌,但最后仍然活了下来(不是奇迹!)萧何能消除刘邦的猜忌也是因为他懂得政治统治。
虽然萧何不握兵权,但是萧何有政权,有资历、有名望。这样的人刘邦也是不能容忍的。萧何也深知这一点,于是,萧何经人(吕后)点拨以后,采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第一次把家中个人财产全部拿出来捐赠;第二次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刘邦手下参战(相当于人质;)第三次是往自己身上泼脏水,让自己名誉受损,刘邦自然也不会猜忌他了,这也是萧何得以生存的原因。

只可惜,这些道理韩信都不懂,一代战神最终落得悲惨结局。在临死前说出:“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的话来。

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被刘邦杀掉,是被冤杀还是罪有应得?

6. 史记中韩信功绩不算特别出色,为什么被刘邦称赞,成为汉初三杰呢?

题主可能理解有偏差。《史记》淮阴侯传,文末太史公曰: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 与汉汉重,归楚楚安。三分不议,伪游可叹。意思是说韩信功勋比得上周朝的周公,召公和姜太公。这说明司马迁也承认了韩信对汉朝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刘邦这里,就加重了胜利的把握,归属楚国则楚国可以安定。请问这不是对韩信功劳的认可吗?

《汉书》韩信传文末赞曰: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卢绾与两韩信。汉初为刘邦打天下功劳最大的八个人都被封了异姓王。周勃,曹参在哪里?
两部史书都有记载韩信的功绩我就不举原文了,简单说一下,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还定三秦》一改刘邦之前蜗居汉中猥琐不敢出陈仓的局面。第一次证明自己的实力,刘邦就不服自己带着部队和项羽在彭城干了一架,结果被项羽差点大的全军覆没。这时候又是韩信帮刘邦收集逃跑士兵在京县、索亭和楚军干了一架。打得楚军不敢露头。这是第一次帮刘邦收拾残局。

然后韩信还是用这些残兵败将,用“声东击西”之计一举平定魏国。又和张耳一起拿下代国。刘邦看到韩信兵强马壮了就调走了他的精兵。在这手里没兵的情况下韩信采用背水一战之计大破赵军。在清除赵国残余势力时,刘邦又打败仗了,在成皋又被打得丢盔弃甲。然后又调走了韩信的精锐,让他去攻打齐国,采用堵河水让敌军渡河一半决堤而击的方法。一举打败龙且20万大军。而刘邦在撕毁鸿沟之约与项羽决战又被项羽打败。最后一次,最后又合兵一处,在垓下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计灭了项羽。

上述每一次战役都被作为军事作战案例被各朝各代将军将领学习。都被收藏到《三十六计》中,作为战法实例。每一个战役放在后世都是一战威震天下的功劳。数次逆转了刘邦的败局。所以刘邦称赞他是汉初三杰之一。

7. 汉初三杰中,为何仅韩信下场凄惨?难道真是因为谋反?

刘邦在建立大汉时,曾有三位开国功臣的名声最盛,他们还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当时汉高祖在回答他是如何夺得天下时,曾提及他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三人对他的帮助,比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他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他不如韩信。因为有这三位人杰被刘邦所用,刘邦才能夺得天下。

能得到刘邦如此高的评价,足见这三人能力之强,功绩之盛。然而让人不解的是,这位继孙吴与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将领,最终竟因为谋反之事而惨遭杀戮,死后甚至被夷三族。相比之下,张良在天下初定时,便托词多病,闭门不出,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仿若世外高人,得以善终。而萧何辅佐汉惠帝,死后被封“文终侯”,也是得了善终。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只有韩信下场凄惨呢?

根据史料记载,韩信之所以下场如此凄惨,是因为韩信有谋反的迹象。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率军亲征,此次出征并没有带上韩信。而韩信见有机可乘,于是他与陈豨暗中勾结,同时在夜里假传诏书,赦免了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隶,打算利用他们去袭击吕后和太子。只可惜在叛变之前,韩信一位家臣的弟弟就将韩信叛变的消息告诉了吕后,吕后与萧何一同谋划,设计将韩信捆了起来,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将韩信杀死。

但实际上,韩信或许有一定的野心,但他绝不会如此傻乎乎的去叛变。而韩信之所以会被诛杀,主要还是因为刘邦已经年过六十,而韩信不过三十四岁,而且韩信在军中威望极高,就连樊哙见到韩信都自称为臣,一旦韩信真要起兵谋反,刘邦生前都不知道能否治得住他,要是等到刘邦死后,只怕韩信真的无人可治!当时张良已经五十五岁,早已打算隐退山林,不问世事,而萧何年满四十八岁,不惜自污以求自保,甚至还将自己的儿子交给刘邦以证清白,因此刘邦即便有杀心也不便出手。但面对韩信这个敢伸手问他要齐王的兵仙,刘邦既怀疑其野心,也不放心其能力,因此只能将韩信杀了。
韩信虽然能力出众,但他就是因为能力太强而被刘邦疑心,这才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汉初三杰中,为何仅韩信下场凄惨?难道真是因为谋反?

8. 汉初三杰,为什么说韩信贡献最大?

刘邦曾经说过:“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给军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这句话是说明刘邦善于纳谏,而且他有三位一流人才,所以才成功取得了天下。项羽只有一个范增,但项羽猜忌他,不肯听他的,所以才导致灭亡。
汉初三杰,张良、萧何和韩信,这三位对于刘邦的成功都是非常重要的。张良是一位杰出谋臣,给刘邦出计谋。在楚怀王与项羽和刘邦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之时,刘邦采纳张良的计谋,一路上顺利的进入关中,灭亡了秦国。鸿门宴之时,又劝刘邦示弱,并疏通项羽的叔父项伯,使刘邦顺利脱身。在之后的楚汉战争时,为刘邦出谋划策,使刘邦最后胜利。
萧何在刘邦进入咸阳后,进入秦丞相府,得到了秦国记载的,关于天下大量图书档案,从此之后,刘邦集团就掌握了全国各地的山川险要、各郡县的人口多少,就这一件事就堪称大功一件。项羽把刘邦分封到汉中,以为那里非常险恶穷困,以为刘邦会困死在那里,殊不知巴蜀之地就是秦国的大粮仓,而且秦朝末年,巴蜀没有遭到战火的洗礼,实际上项羽把好的地盘分给刘邦了。楚汉相争时萧何镇守关中,源源不断的给刘邦输送兵马、粮草和军饷,是汉军胜利的基础,而且韩信也是萧何举荐给刘邦的,所以萧何也是功不可没的。
韩信是刘邦的大将军,善于指挥作战,被称为兵仙。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后,指挥汉军打败了大量的敌人,打下了大半个天下。最后在垓下之战时,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全歼项羽的十万楚军精锐,使项羽自刎而死。项羽之死就代表了刘邦的最终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