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任务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的复习思考题,在线等急!

2024-05-02 14:21

1. 财务管理任务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的复习思考题,在线等急!

每年年末存款一次 200000/(F/A,10%,5)=200000/6.1051=32759.50
每年年初存款一次200000/(1+10%)/(F/A,10%,4)=39176.51

财务管理任务二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的复习思考题,在线等急!

2. 一道简单的有关资金时间价值的财务管理题。

这个属于永续年金的计算

用租金将该套住房资本化:5000X12/5%=120万(资产现值=A/i,其中A为年金,i为利率)

而购买此套住房为120到150万

很明显租房的钱小于等于购买的钱,应该选择租房

可惜啊,现实中不是这么回事,人还是更倾向于有自己的不动产,如果都可以这么算的话,房子卖不出去了。再加上你题目中条件是至少5000元租金,就使得问题进入讨论范畴了

3. 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复利终值与现值,年金终值与现值的计算被广泛使用

假设你去银行存钱,你存入100元,银行给你的存款利率为1%,那么一年以后,你能拿回101元。在这个例子中,100元叫做本金,1元是利息,1%是利率,101元叫做本利和。
明白了这些,那么就可以解释终值和现值的概念,终值=本利和,现值=本金。
然后再解释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系数。这两个是一对概念,用来求“单一款项”的终值和现值,复利终值系数是已知现值求终值(现值×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是已知终值求现值(终值×复利现值系数)。
然后解释年金。年金是一系列金额相同,间隔时间相等的系列款项。举例:你去银行存钱,今年1月1日存100,明年1月1日再存100,依次类推,连存N年,这就叫年金。
然后知道了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的用法,套用到年金也是一样的。年金终值系数是已知年金求终值(年金×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是已知年金求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摘要】
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复利终值与现值,年金终值与现值的计算被广泛使用【提问】
假设你去银行存钱,你存入100元,银行给你的存款利率为1%,那么一年以后,你能拿回101元。在这个例子中,100元叫做本金,1元是利息,1%是利率,101元叫做本利和。
明白了这些,那么就可以解释终值和现值的概念,终值=本利和,现值=本金。
然后再解释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系数。这两个是一对概念,用来求“单一款项”的终值和现值,复利终值系数是已知现值求终值(现值×复利终值系数),复利现值系数是已知终值求现值(终值×复利现值系数)。
然后解释年金。年金是一系列金额相同,间隔时间相等的系列款项。举例:你去银行存钱,今年1月1日存100,明年1月1日再存100,依次类推,连存N年,这就叫年金。
然后知道了复利终值和复利现值的用法,套用到年金也是一样的。年金终值系数是已知年金求终值(年金×年金终值系数),年金现值系数是已知年金求现值(年金×年金现值系数)。【回答】

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复利终值与现值,年金终值与现值的计算被广泛使用

4. 会计问题,复利现值系数和年金现值系数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运用,请举例说明

复利现值系数计算公式:S=P(1 +i)^n。其中利率为i,计息期为n,现值为P。复利现值系数亦称折现系数或贴现系数,是指按复利法计算利息的条件下,将未来不同时期一个货币单位折算为现时价值的比率。
复利现值系数直接显示现值同已知复利终值的比例关系,与复利终值系数互为倒数。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时间颇长,项目投产和投资回收的年限更长。
因此,在筹划拟建项目,预测其投资经营成本与投产效益时,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确切地测定项目的效益,办法是把项目寿命期内迟早不同时间发生的成本与收益,逐一按折现系数折算成同一时点上的成本与收益,然后进行指标计算和成本效益分析。
年金现值是指将在一定时期内按相同时间间隔在每期期末收入或支付的相等金额折算到第一期初的现值之和。
比如说假设利率为5%,在10年后会收到100元钱考虑到资金的时间价值,10年后的100元和现在的100元不是一个价值,复利现值就是按一定的利率把10年后的100元折算到现在等于现在的多少钱。
复利现值系数就是一个折算的标准通常表示为(P/F,利率,期数),那10年后100元得复利现值=100*(P/F,5%,10)。
年金现值是在以后的一定期间内每年如果固定发生相等的现金流入或流出,例如以后的10年中,每年都会收到100元,把它折算到现在就是用的年金现值系数(P/A,利率,期数)那它的年金现值=100*(P/A,5%,10 )

扩展资料:
复利现值(PVIF)是指发生的一笔收付款的价值。例:若年利率为10%,从第1年到第3年,各年年末的1元,其价值计算如下:
1年后1元的现值=1/(1+10%)=0.909(元)
2年后1元的现值=1/(1+10%)(1+10%)=0.83(元)
3年后1元的现值=1/(1+10%)(1+10%)(1+10%)=0.751(元)
复利现值的计算公式为:P=F*1/(1+i)^n其中的1/(1+i)^n就是复利现值系数。记作(P/F,i,n).其中i是利率(折现率),n是年数。根据这两个条件就可以查到具体对应的复利现值系数了。
或者:P=S×(1十i)-n
上式中的(1十i)-n是把终值折算为现值的系数,称复利现值系数,或称1元的复利现值,用符号(P/S,i,n)来表示。例如,(P/S,10%,5)表示利率为10%时5期的复利现值系数。为了便于计算,可编制“复利现值系数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复利现值系数

5. 财务管理问题:计算本金为1000元,年利率为10%,每半年复利一次和每季度复利一次,3年后的终值

FV=PV*FVIF5%,6=1340.1  5%和6 是怎样来的
6是指每半年利息一次,共3年,即3*2=6次,而相应的5%就是期利率=10%/2

每季度复利一次的n是多少当然就是每年4次,N=3*4=12,相应的期利率=10%/4=2.5%

财务管理问题:计算本金为1000元,年利率为10%,每半年复利一次和每季度复利一次,3年后的终值

6. 5、在复利条件下,已知现值、年金和贴现率,求计算期数,应先计算( )。 (A) 年金终值系数 (B) 年金现值

应该选择为B,年金终值哦。
解释:公式为:P=A*(P/A, i , n)  其中的P为现值;A为年金;i为贴现率;n为所求的期数。
为什么不选A:由于题目没有给出有关终值(S)为多少,所以即使有年金终值系数也不行,因为有关年金终值系数的公式为:S=A*年金终值系数=A*(S/A, i ,n)

7. 财务管理习题→→某人6年后准备一次性付款180万元的现金,现在有某投资基金的年收益率为18%,现在

是求6年后的资金需求吧。利用复利终值来计算:
设企业现在应该投入的基金为P,则:
P*(F/P,18%,6)=180
其中,(F/P,18%,6)=2.6996
所以,P=180/2.6996=66.68

财务管理习题→→某人6年后准备一次性付款180万元的现金,现在有某投资基金的年收益率为18%,现在

8. 若使一笔资金3年后的终值变为本金的1.3401倍,每半年复利一次,求名义利率

一般利率是指在不享受任何优惠条件下的利率。优惠利率是指对某些部门、行业、个人所制定的利率优惠政策。
根据银行业务要求不同,分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是指在金融机构存款所获得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贷款利率是指从金融机构贷款所支付的利息与本金的比率。
根据与市场利率供求关系,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根据利率之间的变动关系,分为基准利率和套算利率
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我国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的利率
零存整取是我们普通居民较普遍采用的方法,以零存整取利率的计算为例。
零存整取的余额是逐日递增的,因而我们不能简单地采用整存整取的计算利息的方式,只能用单利年金方式计算,公式如下:
SN =A(1+R)+A(1+2R)+…+A(1+NR)
=NA+1/2 N(N+1)AR
其中,A表示每期存入的本金,SN是N期后的本利和,SN又可称为单利年金终值。上式中,NA是所储蓄的本金的总额,1/2 N(N十1)AR 是所获得的利息的总数额。
通常,零存整取是每月存入一次,且存入金额每次都相同,因此,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将存期可化为常数如下:
如果存期是1年,那么 D=1/2 N(N十1)=1/2×12×(12+1)=78
同样,如果存期为2年,则常数由上式可算出D=300,如果存期为3年,则常数为D=666。
这样算来,就有:1/2 N(N十1)AR=DAR,即零存整取利息。
例如:你每月存入1000元。存期为1年,存入月利率为1.425‰(2004年10月29日起执行的现行一年期零存整取月利率),则期满年利息为:1000×78×1.425‰=111.15(元)
又如储户逾期支取,那么,到期时的余额在过期天数的利息按活期的利率来计算利息。
零存整取有另外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这就是定额计息法。
所谓定额计息法,就是用积数法计算出每元的利息化为定额息,再以每元的定额息乘以到期结存余额,就得到利息额。
每元定额息 =1/2 N(N+1)NAR÷NA=1/2(N十1)R
如果,现行一年期的零存整取的月息为1.425‰。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每元的定额息为:1/2×(12+1)×1.425‰=0.0092625
你每月存入1000元,此到期余额为:1000×12=12000(元)
则利息为:12000×0.0092625=111.15(元)
扣去20%的利息税22.23元,你实可得利息88.92元.(注:2008年10月9日以后产生的利息已不用交利息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