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陷阱

2024-05-02 22:07

1. 理性的陷阱

在这个注重自我教育与成长的知识经济时代,不少公知大伽都在社交媒体上强调过独立思考、保持理性的重要性,而视感性思维犹如洪水猛兽一般。
  
  
 我平时喜欢阅读和思考,也对理性思维青睐有加,觉得理性思维比感性思维客观全面,是更高层级的思维方式,还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跟着感觉走,遇到问题要反复权衡,三思而行。
  
 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和训练自己的理性思维,我提高了做事的效率和质量,但有时候也会因为考虑问题过于周全细致,在避“坑”的同时,也错过了一些难得的机会;甚至提前作好功课、经过审慎思考后才作出的选择,却得到完全错误的结果。
  
 每当出现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不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就是认为自己知识储备有限,或者思考没有到位,反正理性思维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
  
 直到我读了李录先生《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这本书以后,才开始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
  
 作为一个学贯中西,对东西方文明和现代化有着深刻洞见的价值投资者,他的理论和观点来自于科学知识和个人实践——依据现代科学对大脑的认识,大脑其实是一个模块化运行的系统,应对不同环境有不同的方案,启动这些不同模块的方式是感情。
  
 当我们认为自己在理性思考时,实际上是通过感情在思考——人从根本上来说是感情动物。启动感情的是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环境,而感情的核心是“以自我为核心、以自身利益为核心来衡量其他一切”。这种思维必然会化分敌我、零合,在文化进化的过程中有时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穷的痛苦。
  
 他在阐述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时,就指出理性的人希望完全控制自己是一种错觉。当我们用理性思考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理性化”——合理性实际上是合理化作用,并且人的大脑在绝大部分时间处于“自动驾驶”状态,我们对事物的反应和条件反射没有太大差别。
  
 他还强调所谓的思想,就是思想自己在想自己,我们的行为归根到底是通过感情来控制的,并不以自己真正的意志为转移。
  
 所以说,人作为感情动物,既不可能完全脱离感性思维,也不可能达到完全理性思维的地步。大脑的计算资源毕竟有限,而且还存在各种进化上的先天缺陷,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接收和分析外部信息,为人类的决策和行为保驾护航。
  
 尤其在充满情绪化和不确定性的投资领域,那些精打细算的投资者更容易体会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他们擅长用历史数据、图表工具分析和预测市场行情,虽然投入了很多时间和精力,投资业绩还不如图表好看,而且功课做得越多,得到的投资回报越少——“那些看上去稳定、可预测的事情可能结果并非如此,相反看上去不稳定的最后却很成功”。
  
 又比如每次发生飞机事故,社会舆论总会聚焦到交通工具的安全性上。有些人就从事故发生概率的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坐飞机远比坐汽车安全,毕竟车祸天天有,但坠机事故并不常见。
  
 这种说法乍一听很有道理,确实是经过理性思考得出的结论,没有被灾难新闻引起的恐慌情绪带偏。
  
 但卓克老师在今天的专栏文章中指出,这种分析方法不但有错,而且角度缺失,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飞机的安全性。“交通事故死亡”和“交通工具内死亡”是两个概念,人们选择哪种交通工具出行,本质上是要参考交通工具内的死亡率高低(不少车祸导致的是行人、自行车、摩托车等弱势道路使用者的死亡,而非坐车的人);并且乘坐飞机的总人数远远少于乘坐道路交通工具的人数,不能光从绝对数字去计算事故发生的概率。
  
 由此可见,同样是理性思维,思考质量却有很大的差异,每个人只能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去认识和思考问题。那些能思考自己的思考,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人,往往能避开更多的思维陷阱。
  
 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理性思维的局限性,时常反思和自省,不断拓展认知范围,避免盲目自信,才不容易被思维的陷阱困住。
  
 我们更没必要贬低感性思维,不仅要用理性思维去审视它,把握好直觉,控制好情绪,而且要综合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该感性的时候感性,该理性的时候理性,尽可能提高决策的效率和质量。

理性的陷阱

2. 《理性的非理性谁都逃不过的10大心理陷阱》txt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理性的非理性》(郑毓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tgHccw-neV1WfIn4ic0VuA
 提取码:v172
书名:理性的非理性
作者:郑毓煌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苹果的Mac在与微软的PC之争中反败为胜?星巴克咖啡如何风靡全世界?中国联通是怎么制定3G套餐?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什么会推出“高端经济舱”?淘宝的光棍节网购为什么会那么疯狂?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那些最优秀的企业、那些脱颖而出的品牌,无不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人”的了解上。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做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非理性”决策。
这本书把心理学和经济运作规律完美结合,通过讲解10条行为经济学法则,从人的非理性出发,深入剖析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10大心理陷阱,从而透彻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及其重要的商业运用。
21世纪是变革的世纪,传统商业的盈利模式、生存模式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变化的世界里,永远不变的是人的行为,它们总是被共同的规律所引导着。只有看透人的非理性行为,才能洞悉商业和人性本质!在大变革时代,人们需要再造竞争力。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用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构筑现代商业竞争力!
企业经营者、市场营销人员、广告从业者……甚至你我每一个人,只要身处商业社会,只要面临选择,必须上完这10堂课!这也是每个想要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人最期待的书!
作者简介:
郑毓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中欧-哈佛高级经理人课程主讲教授。目前是《营销科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品牌价值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为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及国内企业提供营销战略咨询。郑毓煌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了《写给中国经理人的市场营销学》(Marketing for China's Managers)等专著,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论文在2009—2012年连续4年获得“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并在2011年荣获美国营销学会(AMA)《营销研究学报》(JMR)“对营销理论、方法和实践最具影响力和长期贡献的学术论文”William O'Dell 奖的最终提名奖。
苏丹,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传媒学博士,思卓营销科学研究院执行董事。曾任奥美大中国区消费者洞察副总监,长期关注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趋势,主要研究兴趣为消费者选择与决策、语言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说服的心理过程,以及国家及地区形象宣传策略,著有《深入中国》(China Beyond)等中英文著作。

3. 《理性的非理性谁都逃不过的10大心理陷阱》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理性的非理性》(郑毓煌)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lFaYzfXbtwrnl_gs9gA9MA
 提取码:k3yj    
书名:理性的非理性
作者:郑毓煌
豆瓣评分:7.8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8
内容简介:
是什么让苹果的Mac在与微软的PC之争中反败为胜?星巴克咖啡如何风靡全世界?中国联通是怎么制定3G套餐?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什么会推出“高端经济舱”?淘宝的光棍节网购为什么会那么疯狂?
在本书中,你会发现那些最优秀的企业、那些脱颖而出的品牌,无不把全部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对“人”的了解上。传统经济学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但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做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非理性”决策。
这本书把心理学和经济运作规律完美结合,通过讲解10条行为经济学法则,从人的非理性出发,深入剖析潜伏在日常生活中的10大心理陷阱,从而透彻研究市场上人性行为的复杂性及其重要的商业运用。
21世纪是变革的世纪,传统商业的盈利模式、生存模式受到互联网的严重冲击,行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变化的世界里,永远不变的是人的行为,它们总是被共同的规律所引导着。只有看透人的非理性行为,才能洞悉商业和人性本质!在大变革时代,人们需要再造竞争力。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用非理性的积极力量,构筑现代商业竞争力!
企业经营者、市场营销人员、广告从业者……甚至你我每一个人,只要身处商业社会,只要面临选择,必须上完这10堂课!这也是每个想要幸福生活、快乐工作的人最期待的书!
作者简介:
郑毓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营销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博士项目主任、博士生导师,清华-中欧-哈佛高级经理人课程主讲教授。目前是《营销科学学报》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质检总局全国品牌价值委员会专家委员,曾为多家全球500强企业及国内企业提供营销战略咨询。郑毓煌教授在国内外出版了《写给中国经理人的市场营销学》(Marketing for China's Managers)等专著,并发表了多篇论文。他的研究论文在2009—2012年连续4年获得“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并在2011年荣获美国营销学会(AMA)《营销研究学报》(JMR)“对营销理论、方法和实践最具影响力和长期贡献的学术论文”William O'Dell 奖的最终提名奖。
苏丹,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传媒学博士,思卓营销科学研究院执行董事。曾任奥美大中国区消费者洞察副总监,长期关注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趋势,主要研究兴趣为消费者选择与决策、语言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说服的心理过程,以及国家及地区形象宣传策略,著有《深入中国》(China Beyond)等中英文著作。

《理性的非理性谁都逃不过的10大心理陷阱》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4. 不要陷入理性主义的陷阱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你要理智一点。
  
 “碰到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理智一点,以便冷静下来寻找对我们最有利的方案”;
  
 “我们得理智一点,不然事情只会越来越糟”;
  
 “他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这个人非常厉害,理性到让人感到害怕”......
  
 但是:
  
 理智后找到的方案,就真的是对我们最有利的吗。一旦陷入了利与弊的判断,也就陷入了二元对立。对立的世界里,真的有赢家吗。
  
 一个理智到让人害怕的人,他还是人吗。他真的感到幸福吗。如果不是为了幸福,那他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理智的裹挟之下,事情真的在越变越好吗。
  
 人性的倒退
  
 论严谨,你能比软件程序更严谨吗?
  
 论精确,你能比机器更精确吗?
  
 某种意义上,人也可以理解为软件程序,或者机器,但是人不是纯粹的程序和机器,因为他有感知,有意识,有心。
  
 过渡的追求理性,是人性的倒退。
  
 人性,是人类作为人所独有的属性,是不能抹杀、不能反转、不能否认的属性,生既带来,死才能退去。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有人性。
  
 人性中自带感知的属性,每个人都有一个超级大脑,具有超级意识。我们能感受爱,我们能体悟自由,能体验喜怒哀乐,能感知远近亲疏,能感受到友好和敌意,能分辨空气中细微的变化。
  
 每个小孩子,都是造物主完美的作品,一尘不染,绝世而独立。
  
 我们究竟是怎样一步步阉割了自己的感知和感性,变成了无意识的机器呢。
  
 是生存的恐惧。生存是人性最基本的属性,他强大到湮灭了其他属性,一骑绝尘唯我独尊。
  
 重回爱与自由
  
 生存,已经耗尽了大多数人的一生。求生存是人性之本,无可厚非。
  
 对死亡的恐惧,才是我们真正的敌人。
  
 有句话是这么描述死亡的:当你拒绝了死亡,也就拒绝了生存。当你体验到你到底是谁,也就不会再害怕生或死。
  
 当一个人适应了黑暗,光明就变成了最可怕的东西。
  
 你需要战胜恐惧,放下屠刀,抚慰自己惊恐的内心,保护自己的所有感受(善护念)。
  
 停止被理性所裹挟,减少对各种自我臆造的遭遇的抗拒,正是这种抗拒,导致了痛苦。尝试带着感知的力量去生活和做事。你会体会到,你的本我远远超越了二元对立。
  
 而体悟到本我,只是觉醒的开始。

5. 这6个“心理学陷阱”,你中招了吗?

我们多次受挫于自己的社会认知。我们有一种走精神捷径的倾向,当我们试图对我们的社会世界进行合理化解释时,就会利用心理学家称为“启发式”或这说,以偏概全的方式。其结果,我们就易于在精神活动过程中犯错。
这里有一些关于社会认知中发生普遍偏差的例子,以及它们是如何将我们导向对人对事的错误判断的。


1.事后诸葛亮偏差。
事后偏差是一种“我一直都知道”效应,通过它我们相信自己有一种将会出事的预感,但是不会有客观的途径表明我们真能预测它。换句话讲,我们有种要出事的预感,真就出事了。但是,我们集中关注单个的事例,而忘掉了更多没有发生的那些预感。这种共同的偏差让人们相信自己有某种超感知能力。
2.可得性启发法。
这是我们过高估计特定事件发生机会的原因——飞机失事或得某种疾病。例如,看到新闻中发生的事件,就导致我们高估同样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生。最近的例子就是为什么人们高估自己感染埃博拉的机会。
3.演员——观众效应。
演员观众效应是社会认识中的普遍偏差。如果在某种情形中我们作为演员(行为者),例如卷入一次微小的交通事故,我们就会将原因过多地推给该情形的客观条件(如太阳光照射眼睛,刹车不灵等)。另一方面,观众角色则偏重于归责于行为人及其品行(他是个坏司机,他不够仔细等)。所以,观众角色倾向于归责于人,演员角色更多地认为是情势所限。这导致演员与观众对事情的看法差异极大。
4.虚假相关。
虚假相关就是当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我们就会错误地以为其中一件与另一件相关,或由另一件所引起。例如,有些人可能睡醒时关节疼痛,而天开始下雨。这个人就会开始相信关节痛可以预测坏天气。虚假相关是迷信行为的一种解释。(例如,吹一下骰子,丢出个6点来,因为相信吹气可以得到好结果)。
5.巴纳姆效应。
这个效应以马戏团巨头P.T.巴纳姆命名(“每分钟都会诞生一名受骗者……”),这种效应解释了为什么算命的人和巫师为什么能够如此准确地描述我们或知道我们的秘密。巴纳姆效应发生在在某人在得到关于他们这类人的非常一般化的描述时(“屋子里面某些人有时候自卑,偶尔会消沉,但同时又是非常友好和可爱的个人”)——这种描述可能会适合于任何人。这导致此人相信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巫师锁定,可以读他们的思想。
6.赌徒谬误。
这是一种认为某些事情在某段时间内发生频率更多或更少,今后也会发生得更多或更少的错误理念。例如,如果轮盘上红色问题出现,赌徒就会赌黑,因为他会认为下一把出现黑色的机率更高。有一次我见过一个女人因为赌徒谬误而在轮盘上输过成千美元——她可能等到连续几次出现红或黑之后,下重注于相反的结果。不用说,她输光了所有的钱,因为每次的结果都是独立的(赌场就有一种优势——有两种非红非黑的结果,零和双零。)
避免成为这些社会认知中的普通偏差受害者的最好办法是了解它们,并且在行动之前停下来分析一下当前情形。
(作者:Ronald E. Riggio, Ph.D.;编译:小牛儿)

这6个“心理学陷阱”,你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