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024-04-28 19:24

1. 鲁迅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的散文特色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
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
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等作品中。
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
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鲁迅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 鲁迅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没有。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
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1、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2、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
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3、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3. 关于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

1.1927年,鲁迅曾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此事,当年的媒体未做任何报道,只在北京的圈子里流传了一下。2005年,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了此事。
2.鲁迅1927年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事情,当年的媒体未做任何报道,只在北京的圈子里流传了一下。但是,胡适还是知道了。第二年,当斯文・赫定询问胡适是否愿意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时,也同样被胡适一口拒绝了。或许,这是一种鲁迅效应。

3.鲁迅拒绝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他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关于鲁迅和诺贝尔文学奖?

4.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鲁迅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诺贝尔文学奖可以说是文学界的最高奖励了,代表着荣誉;在1927年9月的时候,鲁迅给台静农写信,拒绝作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这个台静农是一个著名的作家,书法家;他在1927年之后,先后任教于辅仁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及齐鲁大学等;直到1946年赴台;他是1949年后最受大陆文学界尊敬的去台作家。
在1927年的时候,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来到中国考察时,曾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金候选人,由刘半农托台静农写信探询鲁迅意见。

鲁迅就是在给台静农写回信时候拒绝的,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当时拒绝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一方面是谦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对于我们来说谦虚是一种品德。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初心,大家都知道鲁迅的文章都是很大胆露骨的抨击当时的那些军阀们,对国民党也是如此;当时正是国民党统治下,鲁迅对于他们来说就是烫手的山芋。

5. 鲁迅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国家偏好英语,非英语作品入围受点限制;
2、鲁迅在世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国力不强的时期;
3、鲁迅的作品以杂文见长,短篇小说以《狂人日记》为代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虽属上品,但篇幅不长。
   此外,鲁迅去世较早也是一个原因。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有些滞后,获奖者不少都是其多年前的作品入围,获奖时已经60~70岁的老人了。

鲁迅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6.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诺贝尔文学奖?

下面这个四项基本原则也是我查到: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 
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是: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 
其实评奖的标准是很难说清的,我觉得你到应该先从评奖程序上入手,似乎更能说清楚。 
我记得某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南周》做了一一次报道,说的很详细。 
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得这个奖:最重要的是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太少,瑞典文就更少了。 
具我所知,鲁迅先生曾经接到过邀请,但他拒绝了。老舍、沈从文都曾进入过评委的眼帘,但因为过世而没有获得。

7. 鲁迅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希望有用,望采纳
  这是复制来了别人有用的评论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

  鉴于过去我们对鲁迅与诺贝尔文学奖的关系有些误解,我们想在此多说几句。

  一个典型的观点曾经影响了一部分人,他们认为鲁迅获得了提名,但遭鲁迅拒绝,因为他不愿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增添光彩。这种将事件政治化的解释,虽然具有激进色彩,拔高了鲁迅,但与实际情况不相符。

  首先,了解诺贝尔文学奖操作程序就会知道,提名和获奖两者之间不能划等号,从提名到获奖有许多路要走,有的由提名到获奖中间长达二十余年,有的作家每年都获得提名,但终其一生亦未能获得评委的垂青。很少有一次获得提名便获得通过的。

  其次,我们来一个假设,如果1927年鲁迅先生没有拒绝提名的话,能否在这一年摘取桂冠呢?可以看看1927年的评奖经历。这一年,评奖竞争非常激烈,进入候选人名单被淘汰的作家,竟有36人之多,这其中还包括托马斯·曼和高尔基这样屡获提名的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同时,法国一批有影响的学者推荐了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柏格森。这种推荐的号召力是不言自明的。如果把鲁迅和这些作家相比,他创作的数量或许还略嫌轻了些。
  沈从文先生貌似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候选人。
  最近可是说是1968老舍,具透露当年的文学奖获得者就是他,但国内文革闹的正厉害.老舍跳江自杀了.诺贝尔奖不能颁发给故去的人,因此罢了.
  1938年美国作家,赛珍珠.也是唯一一个曾有过中国国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赛珍珠生前曾加入中国国籍。1937年抗战爆发后,为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奔走。许许多多美国人正是通过赛珍珠的小说了解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解囊相助。
  她因批评蒋介石独裁,国民政府拒绝参加她诺贝尔文学奖的领奖仪式。
  下面这个四项基本原则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
  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
  还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条件是: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
  其实评奖的标准是很难说清的,我觉得你到应该先从评奖程序上入手,似乎更能说清楚。
  我记得某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时候《南周》做了一一次报道,说的很详细。
  至于为什么中国没有人获得这个奖:最重要的是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太少,瑞典文就更少了。
  具我所知,鲁迅先生曾经接到过邀请,但他拒绝了。老舍、沈从文都曾进入过评委的眼帘,但因为过世而没有获得。

鲁迅为什么不能得诺贝尔文学奖

8. 鲁迅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吗

没有,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获提名的中国作家。另一位离诺贝尔文学奖最近的是老舍。当然,现在咱们中国的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了\(^o^)/~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这年9月25日,鲁迅便郑重地给台静农回了一封信。他回信说:

静农兄弟: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告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的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以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10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他仍能看出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我们从鲁迅的这封信中,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其一,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在没有实力竞争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不利于文学扎扎实实的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二,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其三,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一种平常心态。鲁迅看到世界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纳入自己的体系之中。僧多粥少,不必为此计较。

我想,鲁迅先生60多年前对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也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