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五台山论道

2024-04-28 20:55

1. 《天道》:五台山论道

丁元英和韩楚风一起到五台山,丁元英问:钱准备好了吗?韩楚风回答:准备好了,20万,应该够了。
  
 两人来到一座寺庙,求见高僧,丁元英将装有10万块的信封递给小和尚送进去,一会小和尚拿着信封出来说:师父不见客。
  
 丁元英又加了10万,让小和尚送进去,一会小和尚出来回复:师父还是不见。
  
 无奈之下,丁元英写了一首诗,让小和尚送进去,不一会,小和尚出来说:师父让贵客里面请。
  
 这是电视剧《天道》中“五台山论道”的一个场景,丁元英和韩楚风带来20万,并不是为了“送钱”,而是用这些钱检验出对方是否是真高僧。
  
 老僧人坚持不收钱也不见客,说明他是真的“高僧”,于是丁元英用自己写的诗打动了老和尚,终于能进门交谈。
  
 当时丁元英写的诗是:
  
 
  
 “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身注定?
  
 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从诗里,老和尚读出了丁元英的“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分痞气”。
  
 丁元英提到自己的计划,老和尚立刻明白了他接下来的动作,对于丁元英前来想求一份心安,老和尚欣赏他,说他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遗憾的是,电视剧中将“论道”的经典内容删除了,那一段很高深的对话,只存在于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中。
  
 据说,当年王志文为了拍好《天道》,他将原著小说读了40遍,终于将书中那个“神一样的男人”演活了。
  
 很多人从《天道》中看出了事物的规律,商业的法则,还有更多人不满于电视剧有所删减的表达,直接找到原著,读出其中更深的滋味。
  
 《遥远的救世主》是作家豆豆“《天道》三部曲”中的一部,两外两部是《背叛》和《天幕红尘》,豆豆似乎只有这三本小说,但这三本书所描述的境界和眼界,却非一般人能比。
  
 有人说,熟读“《天道》三部曲”,便能窥探到人生的哲理。
  
 如果有喜欢这一套图书的,可以点击下方链接。
  
 这是一套经典图书,自己收藏阅读或是送人都很值得。这套书我看了6遍,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的感触,不得不说,这三本书真的说透了很多事,但到底说了什么,还是要大家自己去解读了。
  
 目前这是我在网上找到的最适合阅读的版本,推荐给大家。
  
 读书,一定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对于《天道》或是豆豆,还有哪些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天道》:五台山论道

2. 五台山论道在第几章

五台山论道在第20章。在遥远的救世主中五台山论道是在第20章,本章内容为丁元英和好友韩楚风在五台山与高僧智玄论道,是本书核心世袭制之所在。
五台山论道,是全篇最为经典,最为精彩的部分,王志文饰演的商界奇才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对话,道出很多人一生都参不透的人生哲理,王志文拿钱求见大师,被大师谢绝,两次的试探让王志文心里有了底,于是他拿出一封信,铁哥们韩楚风很不了解,他觉得20万元都敲不开大师的门,一封信能有多大威力。

令韩楚风没想到的是,大师竟请他俩进去,这让韩楚风很好奇,信上究竟写了啥,比10万元还值钱,这一看才发现是一首诗,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3. 五台山是谁的道场?

文殊菩萨的道场。
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称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因山高顶平,好像平台,故又称五台山。山上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明帝时建立的显通寺,寺中供奉无量寿佛。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
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
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文殊菩萨形象:
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代表大日五智,手中持剑,表示以智慧为利剑,驾狮子以表示智慧之威猛。另外,文殊为相应众生的不同因缘,还会有不同形象的“示现”,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其中以五字五髻文殊最为常见。
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相传文殊菩萨的说法道场在山西五台山。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佛教四大道场

五台山是谁的道场?

4. 五台山是谁的道场

文殊菩萨的道场。
文殊菩萨,梵名Mañjuśrī  ,音译作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满祖室哩,意译为妙德、妙吉祥、妙乐、法王子。又称文殊师利童真、孺童文殊菩萨。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般若经典关系甚深,故称为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
文殊菩萨是大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是佛陀怙恃之一。文殊菩萨又称法王子,为智慧之象征,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表示智能之利)。
能斩群魔,断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所具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表示智能威猛)。

扩展资料:
文殊建立道场于五台山,摄化有缘人。同时深入民间,示同凡人,随机说法,普度众生。如佛教中著名的寒山大士,就是文殊菩萨应世。寒山示现生于贫苦之家,自小父母双亡。
其兄不仁,饱受饥渴之苦,为求知谋生,辗转流浪,其诗云:‘出生三十年,常游千万里。’可知其流浪生活多苦,后到天台山出家,隐居于寒岩,甚感满足。
但为求饮食,常到国清寺,找老友拾得。当时拾得在寺内当行堂职,将残余饭菜,收贮竹筒,赠给寒山子。寒山子生平行为,迥异常人,特别其所吟诗,深具佛法妙理,都是醒世警言。
所以虚云老和尚说:‘法身清净若琉璃,肉眼看来那得知,欲识其中玄妙处,细读寒山百首诗。
农历十月二十日是文殊菩萨出家日。在《文殊般涅盘经》里说:佛灭后四百五十年,文殊到雪山,为五百仙人宣扬法化。
最后诸有缘者悉皆得度,与五百仙人同到自己的家乡舍卫国多罗聚落于尼枸树下,结跏趺坐,入首楞严三昧,从周身毛孔,出大火光,铄金色身,成琉璃像。琉璃像内有真金像,正长六尺,坐莲华台,了了分明,五百仙人,皆入涅盘。
时有八大王,将琉璃像,置金刚山顶,起塔供养。若有众生但闻文殊师利名除却十二亿劫生死之罪。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殊菩萨

5. 山西五台山是佛教还是道

佛教和道教都有 
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
永平十一年,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

山西五台山是佛教还是道

6. 《五台山论》道台词是什么?

《五台山》论道台词是如下:
丁元英说: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
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文笔言辞断不是佛门中人,施主参意不拘经文,自悟能达到这种境界已属难能可贵。以贫僧看来,施主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

丁元英人物评价:
丁元英是用高维度的思维来看待低维度的事情,也就是用神的思维来看人性,他是一个破解了事物运行和发展规律密码的人。
王志文把丁元英的人设塑造的入木三分,即有郭小鹏的狠辣和杀气,也有严守一的儒雅风流,更有张仲平的淡泊名利。不执着出人头地,这个时代,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发展着,很多人没有本身却执着出人头地,丁元英确实有本事却要自己静下来,专注下来。

7. 佛教四大道场的五台山

地处山西省东北部,共有五座山峰,因称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因山高顶平,好像平台,故又称五台山。山上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明帝时建立的显通寺,寺中供奉无量寿佛。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相传文殊菩萨曾在五台山住过,以后就成为他的道场。 

佛教四大道场的五台山

8. 五台山下道观都有啥

五台山下道观有:
1、金顶禅院:位于五台山山西坡,始建于唐代,拥有一座高大的金顶,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代表;
2、普陀宗乘禅院:位于五台山山腰,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传播普陀宗乘佛法;
3、观音寺:位于五台山山腰,创建于元代,是信仰观音菩萨的朝圣地;
4、普渡寺:位于五台山山腰,创建于唐代,以观音普渡有功而闻名;
5、岩谷寺:位于五台山山腰,建于明代,以岩石林立而著称;
6、莲花寺:位于五台山山腰,创建于唐代,以莲花塔著称;
7、拾阶山禅院:位于五台山山下,创建于宋代,以传播拾阶宗乘佛法而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