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货币政策,说明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2024-05-17 15:55

1. 结合货币政策,说明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根据中国特色国情,利率调整长远来说百害无益。
     表面上,利率增加,人民大量存款,银行存款增加,市场流通货币减少。反之,利率减少,市场流通货币增加。继而对通货膨胀效果显著。
     但是,你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经济全球化。国内利率增加,导致国外大量金融投资愤愤涌入。2010年上半年,国外货币投资翻了四倍。具体数额记不清了。这就是个实例。
    如今,银行继续加息,顺差扩大,不得不说,当今人民币快速贬值,国家银行做出了巨大”贡献“。

结合货币政策,说明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经济存在一条平衡增长路径;在长期内,财政政策是有效的,货币呈非“超中性”;在平衡增长路径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协调。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的相关  文章  ,欢迎阅读!!!!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期限结构的方式
   
      一个国家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通畅对于其执行效果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操作程序对收益率曲线也会有结构性的影响。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下图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示意图。
   
      
   
      在计划经济和改革初期,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且金融管制尚未放开之前,央行可以通过许多直接信用分配的手段,达到调节资金流动性的目的;加上金融投资工具及投资  渠道  十分有限,民间剩余资金大多流向金融体系,因此,央行强调以控制基础货币、银行信贷规模与货币供应量等变量作为政策的主要调节目标,其成效堪称卓著。
   
      但是在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自由化的不断深化,资本市场日趋多元化.民间资金的自主性逐渐加强,市场上资金的流动对投资相对价格及报酬的变化也越来越敏感;由于市场的界线日渐模糊,而且金融市场与支付系统的效能提高,使得货币与非货币资产间的替代关系更为紧密。这些将导致央行以数量管理的操作策略,其基础逐渐受到侵蚀,特别是市场流动性的需求行为似乎变得更加不容易掌握,也造成货币控制极大的困扰。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逐渐转向以利率为主要的操作工具。
   
      具体来说,当经济过热、存在通货膨胀压力时,央行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买入国债。一方面,导致银行准备金短缺,同业拆借市场供不应求,拆借利率上升。进而引起其他短期市场利率上升;另一方面.短期利率的上升将导致长期利率的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紧缩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则市场会预期未来通货膨胀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利率来得小.即收益率曲线将变得较为平坦,利差也会缩小。
   
      反过来,当经济萧条、发生通货膨胀时,央行将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卖  出国  债,同业拆借利率下降,将导致  其它  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同时上升,如果市场认为央行的扩张性政策有助于解决通货膨胀紧缩问题,则市场会预期物价上涨,长期利率上升幅度应该比短期来得大,即利差将扩大。
   
      从上可知,在货币政策拥有可信度的前提下,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应呈反向关系。但是,若市场认为央行货币政策不具备可信度时,操作利率和长短期利差的关系将不确定。
   
      (二)货币政策操作程序对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
   
      操作利率与长短期利差的关系,除了会受到政策可信度与干扰来源不同的影响外,也可能因货币政策操作程序的改变而产生结构性的变化,这可从三个方面加以分析。
   
      1.操作策略。货币政策操作策略的变化,将使操利率与长短期利差间的相关性发生改变。1997年10月以前,美联储对于通货膨胀基本上采取的是“调节性”的货币政策,就对抗通货膨胀的压力的决心而言,其政策可信度较低,因此,操作利率与利差之间的相关系数为负数,而在这以后,当美联储改为采用“非调节性”策略,前述相关系数明显变得比较大(Estrella和Mishkm,1995)。
   
      2.最终目标。如果货币政策所采取的最终目标不同,可能会改变利率期限结构的经济含义,及其作为政策指标的性质。如果利率操作完全是以产出为最终目标。则长短期利差将是预测未来产出与通货膨胀率变动的最佳解释变量。但是,如果货币政策采取绝对的通货膨胀目标,利率或利率期限结构对于未来通货膨胀率与产出的预测,都不能提供额外或独立的信息。当然,央行实际操作方式,并非完全以产出或通货膨胀率为唯一的政策目标,而且市场对货币政策的可信度、决策者与大众在市场信息取得的落差。以及市场预期行为的形成等因素,这些都跟模型假设多少会有些出入,因此,利率期限结构在经济预测方面仍有相当程度的价值(Estrel,a,1991)。
   
      3.汇率政策。利率期限结构也可能受到汇率政策的影响,Gerlach分析十个工业化国家的数据,得出下面的结论:货币政策若采用汇率作为中间目标的国家,预期理论成立的机率比较高,即利差对短期利率变动的预测能力较高,短期利率的走势比较容易加以掌握。比较而言,采用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短期利率变动与利差的关系受到期限贴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利差的预测能力及其精确度比较低(Gerlach,1997)。
   
      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政策的利与弊
   
      增加赤字对债券市场会有负面影响。如果人们预计国家的总债务从长期来看堆积如山,长期的债券利率要提高,这将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和其他长期投资,同时也会提高近期的短期利率,降低短期投资。这就是国家赤字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效应。
   
      凯恩斯理论及其门徒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成为经济学主流。费尔德斯坦说,他们过于关注失业率,导致了需求过剩、通胀盛行;他们过于强调短期效应,即走出经济衰退,而忽略长远利益,即资本的积累;他们忽略了人们生产的动机和动力;他们一直担心储蓄过多,鼓励消费,所以他们主张对储蓄的利息和投资的利润征税,而不是对消费征税;他们过于相信政府正面的作用,主张积极地利用政府的权力为社会做好事(government activism),而忽略了政府一般来说效率低下,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抢占私有空间。
   
      鼓励储蓄对GDP有双重作用:储蓄多了,消费就小了,GDP就减少;但与此同时,储蓄多了,投资就有增加的可能,而投资增加,GDP就会随之增加。那么储蓄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这取决于这两个相互抵消的作用谁大谁小;而且还有一个更复杂的问题:这两个作用不是同时发生,而是有一个时间差。储蓄增加的同时消费就减少,与此同时,GDP就减少。但储蓄转化成有效的投资还需要时间,投资变成资本的积累和劳动效率的提高就更需要时间。
   
      在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之间如何找到平衡点是经济学家之间又一个分歧。费尔德斯坦更倾向于强调储蓄的重要性。他说,为了缩短储蓄变成有效投资和提高生产效率的时间,一系列的税收政策,社会公共政策(例如退休金、失业  保险  和各种社会保障政策)都要与之相适应。
         凯恩斯和新古典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投资消费的影响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扩张和紧缩之分,下面我仅对扩张性的政策进行分析,紧缩性的政策就是相反的了.
   
      在凯恩斯模型下:(在短期,价格粘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刺激总需求,使得IS曲线右移,从而使得总收入增加,随着总收入的增加,货币交易性需求上升,因而货币总需求也增加,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将会上升,投资也会下降,从而产生挤出效应.
   
        总结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1.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2. →利率增加→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使得货币市场上由于货币供给的增加,在价格水平不变的假设下,其真实货币供给量上升,为使得供给市场重新达到均衡,货币需求也必将产生调整.因此利率首先下降,以刺激货币投机性需求上升.随着利率的下降,这使得商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中的投资需求部分上升.因而收入也必将增加.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利率下降→投资增加
   
      2. →收入增加→消费增加
   
      在古典模型下:(长期,价格有弹性)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对一国总收入无影响.即增加多少ZF购买,将会减少多少的私人投资,利率也会增加,其上升的原因,私人投资必须要减少.消费也不受其影响.
   
      总结:扩张性财政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2. →利率上升→投资下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得价格水平同比例同方向的上升.在长期货币中性,对产出没有影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对价格水平\工资\利率产生同方向同比例的变化之外,对经济没什么影响.
   
      总结: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1. →收入不变→消费不变

3.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影响

这实际上是在分析政策工具的动态影响。货币政策本来就是短期工具,所以实际上考察期限不能太长,过长的“长期”作用一般认为几乎没有影响。长期而言,利率随着市场需求和社会制度或者结构变化,货币政策最大限度地回避制度性问题,当然就没有显著的长期效应。比如当就业需求很旺盛,货币需求也就旺盛,利率就会低,紧缩也高不了(当局也不期望高利率)。中国近几十年就是这样,劳动力丰富,利率不会高到哪里去。货币需求它是一种增长的需求,是一种增长率,货币量是增长的。货币政策紧缩,只要不无限期持续,总有一天实际货币量会无法满足需要。也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只要停止,它的作用就渐渐消失。
短期影响。既然是政策,一定是有目标的。紧缩政策的目标就是提升利率(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我们把目标期限作为短期来看,那么短期影响就是政策目标。紧缩就是减小货币需求量,根据需求定律,无论什么紧缩工具都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几乎没有什么时滞,应声而涨,仅仅在不同领域有快慢之分,导致利率结构变化。比如,使用短期工具,短期利率变化快,而长期利率变化慢,利率结构曲线斜率就会更小,甚至使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
当然,不知道你到底是要研究长期与短期影响,还是利率结构影响。结构性的影响要看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 无论怎样,货币或者利率是无法回避结构问题的,抽象的泛泛的货币总量或者平均利率根本就没有实际意义。利率的变化也如此,只能在结构变化中去寻找答案。相对显著的局部变化,包括货币政策(政府当局主导的一种微小变动),可以使用需求定律进行分析。这里的相对变化是指,相对结构中其它变量,而非自身;结构中考虑问题,寻找相对变化,这是需求定律的基本要求之一。比如降价促销,这里的降价是相对别人而言,大家都一起降就什么意义也没有。题外话了。仅仅参考。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8210750100xq4r.html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影响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如何影响利率的?

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利率的影响有三点不同:
1、含义不同
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货币政策则是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用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经济。
2、内容不同
财政政策内容和财政收入与支出相关;货币政策内容与利率、信贷政策等相关

3、政策的制定者不同
财政政策通常由国家制定;货币政策是由央行直接制定的。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

5. 对利率变动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货币政策
现代市场经济的环境错综复杂,许多因素都与利率息息相关,影响利率变化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策因素与制度因素。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税收;政策因素包括一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汇率政策等,其中,以货币政策对利率变动的影响最为直接与明显;制度因素主要指利率管制。

对利率变动影响最为直接和明显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6. 紧缩的货币政策对短期和长期利率的影响

紧缩的货币政策
一般是提高银行存款利率
提高银行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所以啊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提促使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均有所提高。
居民手中的货币有两种用途
消费同储蓄
如果存款利率提高
那么相对来说军民更愿意把手中的货币存起来
这样用于消费的货币就会变少
社会总需求下降
银行准备金率提高
那么社会的货币供给就会下降
企业贷款成本提高
则企业的投资就会下降
产出同样下降
社会总供给也会相对下降下降

7. 货币政策的时滞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存在三种时滞:一是内部时滞,二是外部时滞,三是中间时滞。 (1)内部时滞。 内部时滞指货币当局从根据经济形势下定调节决心,到具体政策方案出笼的过程。内部时滞由认识时滞和行政时滞构成,它们的作用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也不排除产生逆向效应的可能性。在中国目前情况下、由于国家银行在信贷资金供给中处于垄断地位,金融市场发育速度迟缓,因此,由货币政策工具变动到中介指标变动之间的中间时滞主要体现在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对货币政策调节的反应方面。国家垄断银行业,金融市场欠发达,虽然从长时期看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但从短期宏观调节来说,这种体制条件却常常能收到扩缩随意的效果,也就是说,这种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中间时滞要相对短些。 (2)外部时滞。 外部时滞指运用货币当局选定的政策工具对货币存量进行调节进而影响总需求水平及目标变量的过程。在正常情况下,外部时滞总要长于内部时滞,因为它既包罗微观主体在新货币政策出台后的决策过程,也包罗了微观主体行为对储蓄、投资、消费、货币需求、产出和物价等重要经济变数的影响过程。外部时滞长短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宏观决策者的反应能力。这在一般情况下是人的素质问题,但在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下,假若货币当局有了良好的经济周期预警系统,那么,这个反应能力实际上就变成了对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了。二是由体制、组织效幸、对策水平决定的调节方案出台速度。这个问题在中国目前尤其不能忽视。 (3)中间时滞。 在市场体系完善的国家,中间时滞实际就是货币当局选定的工具变量在货币金融市场上起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表现为中间指标在不同时点的变动。中间时滞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金融中间机构及其他微观金融主体的政策反应行为。如果金融资产丰富、市场条件发达,宏观经济政策的扩张或收缩无论是体现在货币供给增长速度的调整上,还是体现在短期市场利幸的变动上,都要引致一连串的微观主体金融资产结构重组行为,这种行为对中介指标预期值的实现发生作用,由当时的经济条件所决定,其各自时滞也会有所不同。

货币政策的时滞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8. 实际利率很高为什么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会减弱

现今货币紧缩政策一是提高基础利率,二是提高银行准备金率。由于银行缩紧银根,减少放贷量,导致借贷人无法从银行融入足够资金,而转从民间机构通过高昂利息借贷。这个利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实际利率。
因为实际利率远远高过各级银行的放贷利率,假设实际利率是年率10%,银行放贷利率是6%,那么即使政府提高基础利率1%,实际利率还是远远高于银行放贷利率。而目前借贷人相当一部分融资渠道还是来自民间放贷机构,所以紧缩货币政策远达不到预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