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如何写好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

2024-05-04 02:57

1. 浅议如何写好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

可以看出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审计评价是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审计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综合水平,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自相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就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评价为: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特别是在搞财务审计的时候,也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审计评价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审计评价主观片面。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项目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
,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或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
  审计评价用词不当、不严谨。审计评价在用词上把握不好,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者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不用任何前缀词加以限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有的审计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通过审计,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审计,某个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随着形势发展,审计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同时,由于新的审计评价准则等的规章制定相对建设缓慢,现有的审计评价规范规定不具体,较为抽象。只能以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种概念来定性,至于何种情况,依据什么“量”来定性不明确,使审计人员难以有章可循,把握不好审计评价。
  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由于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更没有加工整理资料,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和分类,不能使审计评价“典型、真实、新颖、充分”,在评价时不可避免的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单一笼统的含糊其词,应付过关,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视性认识,把握好“认识关”。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计评价事关审计工作的全局,不能漫不经心,等闲视之。能否客观地对被审单位和被审事项进行评价,既体现了审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又体现了具体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审计质量的好与坏,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最终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和威信。审计评价工作做得好,可以树立审计部门依法行政的形象和权威,反之,会引起行政复议和诉讼,如果复议和诉讼失利,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好“认识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评价不实的问题。
  二是增强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把握好“调查取证关”。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方法和现代审计手段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全面详细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同时,确定审计重点,进行抽样审计。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被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思考、分析问题,根据《审计评价准则》对被审单位和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是增强防范审计评价环节风险工作,把握好“复核关”。目前,审计机关的复核机构和复核人员往往比较注重复核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到位,审计查处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是否恰当,引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而往往忽视了对审计评价的复核。因此,作为审计机关的复核人员,必须重视对审计评价工作的复核,把对审计评价的复核与对审计程序的复核、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的复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审计评价意见的复核力度,彻底纠正审计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好“复核关”,从而有效地防范和降低审计评价环节的风险。

浅议如何写好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

2. 如何写好绩效审计报告

      绩效审计是现代审计的标志之一。近年来,绩效审计日益为各级审计机关所重视。写好绩效审计报告,促成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绩效审计报告撰写的总体要求 
         由于评价对象的多样性和综合性,绩效报告不可能是问题的简单列举,而是一个详式报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
         相对普通审计报告而言,绩效审计报告更具有逻辑性,整个报告各部分从综合评价、发现情况、依据、结论到最后提出的审计建议,都必须具有逻辑的关联,一气呵成、缺一不可。为达到此目的,审计报告撰写人在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前、成稿后都应与整个审计组就有关报告所述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沟通,确保报告能真实、完整地表述审计人员的想法,并能正确地传达到被审计单位以及有关部门。报告语言要易于理解和阅读,尽可能地简单明了,尽量运用直率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或者一些新词、行话或者专业术语,避免使审计报告含糊晦涩。报告表述的要求是:完整、准确、客观和有说服力,并尽可能通俗易懂和简练。
          二、绩效审计报告的要件 
         绩效审计报告目前虽无固定的格式,但通常首先应说明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方法,然后主要报告审计结果,并阐明审计的依据和结论,最后提出审计建议,必要时还须反映被审计及有关单位的意见。
          (一)相关的背景资料 
         相关的背景资料在报告中起的是一个初步说明的作用,说明该审计事项为什么值得审计注意,介绍审计实施的.基本情况和被审计项目或单位的基本情况,并说明在评价绩效时有哪些特别的考虑。
         绩效审计结论的根据主要是“趋势证据”,定性多、定量少,不能量化或十分准确地反映客体发生的实际情况,所以审计结论存在潜在的风险。因此,在相关背景资料等内容中,有关审计性质和范围以及目标的描述就十分必要,因为审计报告使用者不熟悉审计工作的局限性,以及审计者与被审计者之间责任的区别,审计报告需要增加这些解释性内容。如:审计是依据审计准则进行的;审计是以测试为基础的,而不是检查所有的数据资料等等。必须明确绩效审计不是全面的绩效评价。同时,如果报告中相关证据具有局限性,审计人员应该清楚地说明这些证据的局限性,同时应尽量避免得出没有把握的结论。
          (二)审计总体评价 
         总体评价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后,在全面掌握审计证据的前提下,经过归纳、总结后,所提出的概括性的评价意见。评估政府,不是看它投入多少资源,做了多少工作,而是要考核它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企业、公众的需求。因此,该部分应紧紧围绕审计目的,根据审计证据,有所侧重地对被审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与审计对象的绩效有关的所有重大方面,都是政府绩效审计要评价的范围,经济方面的绩效固不可少,社会方面的效益却更加重要,必须予以全面反映。
         审计评价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首先,评价语言必须直观、客观,是一系列科学、规范、简明的定性、定量评价;其次,审计评价必须强调可证性。评价时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一是要全面反映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不能片面地用经济指标考核政府。二是既要重视反映经济增长的短期绩效指标,又要重视反映经济发展的长期绩效指标,使短期绩效指标服从长期绩效指标,注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三是要注重绩效与公平结合。政府利用资源的效率、效果方面的问题是绩效问题,而不同主体的利益分配等则是公平问题。由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对绩效与公平偏好各不相同,因此,在绩效审计指标设置上,应保持独立性。四是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结合。定性标准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政府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等;定量标准应包括政府预算、计划的具体指标,各项业务规范和经济技术指标,以及工作效率和效果的有关相对量指标等。
          (三)审计发现的具体事项 
         该部分是用来证明上述审计评价的根据,说明审计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是所取得证据的汇总,逐项说明审计发现的支持审计结论的事实,依据已提出的事实和论点合理推断得出审计结论和提出的审计建议。审计报告使用的语言和语气要有利于使用者接受,使报告的使用者认可审计发现问题的有效性、审计结论的合理性,以及实施审计建议的可行性。一般来说,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审计发现的事实;二是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三是审计提出的针对性建议;四是被审计单位就此问题做出的适当的解释,及针对审计建议采取的相应的措施。
         在这部分中,审计人员应就审计发现的问题,根据职业判断,做出审计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深刻地理解政府绩效审计工作,从绩效的角度给问题定性,写明审计发现问题所依据的事实、数据及分析等。一般按对绩效的影响程度大小之顺序排列,可将违反财经法纪问题放在后面。
         审计分析建议应抓住以下三个要点:一是要抓住问题的本质。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最本质的东西。二是提高分析研究的综合性。一篇分析材料能否引起重视,发挥作用,很重要的是看反映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和倾向性,是否对社会生活具有较为重大的影响,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综合、宏观地去看问题、分析问题,才能发现公共管理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三是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审计揭露和反映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整改,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完善制度和法规,堵塞漏洞,标本兼治。这也是绩效审计真正实现为公共管理决策服务的目标,由问责查处到政策指引的关键环节。

3. 如何写好审计报告中的效益性评价

可以看出审计评价是审计报告中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机关审计评价是按照确定的审计目标以审计结果为基础,对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分析判断,并发表审计意见的行为。审计评价需要审计人员具备较强的政策水平、较好的业务素质和较高的综合水平,审计评价水平的高低,既体现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又关系审计部门的形象和权威,同时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形象。
一、审计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
审计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自相矛盾。在撰写审计评价时,由于忽视基础工作,没有完全掌握情况,详细占有素材,或确定目标不准确,使审计评价无文章可做,就根据被审单位提供的工作总结,评价为:什么工作怎样做的,达到什么要求,取得了什么成绩等。特别是在搞财务审计的时候,也将没有经过审计的业务数据拿出作评价,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内容。同时,审计报告中的内容与做出的审计决定内容相矛盾。如:评价为,某单位较好地执行了国家财经法规,收支合法。但在审计决定中却又认为:该单位偷漏国家税收问题严重、存在着巨额的帐外资金、“小金库”。审计评价存在前后自相矛盾现象。
审计评价主观片面。某些审计项目审计评价意见,未经过必需的审计检查和测试,而是在对部分情况审计查证后,在主观推理基础上得出的片面结论。如部分项目审计评价为:某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比较健全,某单位执行国家财经法规较好等情况,凭主观推断给出评价意见,没有相应的审计工作底稿作为依据。
,审计评价一个样,没有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审计项目确定的审计目标和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真实、合法、效益性及被审计单位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而是作一些单一笼统的评价,或不予评价,或统一评价为帐帐相符、帐表相符。
审计评价用词不当、不严谨。审计评价在用词上把握不好,存在着用词不恰当的问题。如有的单位存在一定的违纪违规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违规问题,但在审计评价时往往顾及被审计单位的形象,或者迁就被审计单位,或是为了审计决定能够较快较好地落实,于是就把审计评价中的:基本真实、基本合法、基本健全,夸大为:真实、合法、健全。还有的审计评价在对某些重大问题发表肯定意见时,风险防范意识差,不用任何前缀词加以限制,语言表达过于绝对。如有的审计评价为:通过审计,某单位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务收支情况;通过审计,某单位无违纪违规问题;通过审计,某个人清正廉洁,无任何经济问题。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被审单位和个人守法意识不强、经济业务活动错综复杂而审计受到诸多客观条件限制的审计环境下,审计从范围、深度、广度上,都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因此这类评价存在着巨大的审计风险。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审计评价规范及评价准则相对落后。随着形势发展,审计评价准则相对落后。无论审计对象自身,还是国家对于审计对象的管理以及财务会计制度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审计自身的发展看,审计的领域不断拓宽,经济责任审计、对公共财政管理的审计正不断加强,但与此相关的审计评价准则尚待建立,而现有审计评价规范过于抽象,操作性、实用性不够强。同时,由于新的审计评价准则等的规章制定相对建设缓慢,现有的审计评价规范规定不具体,较为抽象。只能以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种概念来定性,至于何种情况,依据什么“量”来定性不明确,使审计人员难以有章可循,把握不好审计评价。
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高。由于部分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导致关于审计评价方面的许多重要内容在审计查证环节就被疏忽,更没有加工整理资料,对这些材料进行筛选和分类,不能使审计评价“典型、真实、新颖、充分”,在评价时不可避免的难为“无米之炊”,只能单一笼统的含糊其词,应付过关,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由于部分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强、审计技术手段、审计方法相对落后等客观因素以及被审计单位配合、提供支持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审计评价所涉及到的较多内容,要么无从涉及,要么流于形式,要么含糊其词,也造成了评价无依据。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是增强审计人员对审计评价工作的重视性认识,把握好“认识关”。审计人员应充分认识审计评价事关审计工作的全局,不能漫不经心,等闲视之。能否客观地对被审单位和被审事项进行评价,既体现了审计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又体现了具体审计项目的广度和深度、审计质量的好与坏,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的质量,最终影响审计部门的形象和威信。审计评价工作做得好,可以树立审计部门依法行政的形象和权威,反之,会引起行政复议和诉讼,如果复议和诉讼失利,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只有把好“认识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审计评价不实的问题。
二是增强审计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把握好“调查取证关”。在实际工作中要提高审计人员掌握科学审计方法和现代审计手段的能力,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能力。要严格按照审计工作实施方案,熟练运用各项辅助审计手段,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符合性测试,全面详细审计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判断。同时,确定审计重点,进行抽样审计。运用合理的审计技术方法,查深查透被每一个具体审计事项、具体环节,保证关键点的深入挖掘,判断和评价被审计单位具体财务收支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最后,利用好审计取证,做出合理评价。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综合思考、分析问题,根据《审计评价准则》对被审单位和事项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
三是增强防范审计评价环节风险工作,把握好“复核关”。目前,审计机关的复核机构和复核人员往往比较注重复核审计程序是否正确、到位,审计查处的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是否恰当,引用的法律法规是否正确,而往往忽视了对审计评价的复核。因此,作为审计机关的复核人员,必须重视对审计评价工作的复核,把对审计评价的复核与对审计程序的复核、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定性和处理的复核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大对审计评价意见的复核力度,彻底纠正审计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好“复核关”,从而有效地防范和降低审计评价环节的风险。

如何写好审计报告中的效益性评价

4. 如何写好审计分析报告

1、调查前的思索关系全局
 接到审计调查任务后,首先,要反复体会,吃透任务精神;其次,要查阅历年档案,弄清该项资金的归集途径、管理方式、使用范围;第三,要向上级审计机关和兄弟单位请教,了解该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漏洞和问题;最后要深入思考,确定调查的重点和方式。做到这些后,主审对调查的范围、重点、方法、步骤、目的等都应该比较明确。审计调查要采用何种方式、调查哪些方面、报告要反映什么情况、分析什么数据等也已是成竹在胸,调查报告的基本框架自然形成。
 
2、对账外情况的了解至关重要
在调查中,审计人员出于职业习惯,对账务情况十分重视,将大量精力放在查账上,对账外情况的了解却往往停留在查阅合同、会议记录等文字材料上,有的甚至忽视这部分工作,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审计调查与审计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审计调查在发现问题之外,还要追根溯源,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从而发现制度缺陷,提出完善管理的建议。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重视对资金运作过程的了解,即不仅要清楚资金来于何处、用于何处,发现资金收支上的问题,更要了解资金是如何收集、下拨、使用的,从而发现资金在使用效益上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从资金进入视线开始,一直跟踪到最终的目的地,全过程地进行审查。如对教育收费的调查,就不仅仅要到学校,更重要的是必须到一定数量的学生家中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发现真实情况,才能说对资金的运作有了全面的了解,调查报告的分析部分才有亮点,不至泛泛而谈。
 
3、用数据的汇总与分析揭示问题
数据是最有说服力的。一是数据要具体。在审计项目中,一般只对资金总的收支情况进行反映,审计调查与此不同。调查必须对资金的来源和结构(各项收入所占比例)、资金的流动情况及下拨途径、使用范围和效益进行详细分析,这就要求数据要尽可能细分,数据越具体,后期的分析和对比就越容易,结论就越准确;二是思路要开阔。不能局限于项目之内,要把项目审计取得的数据放在更大的区域内来看。

4、避免问题的零散反映
 审计调查项目由于审计的时间长、涉及的范围广,问题往往多而复杂。调查报告因此容易出现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单个罗列。即不将问题归类,直接一个一个地列出。这种方法十分简单,无需动脑筋,也不能说错误。然而,这样的表述割裂了问题之间的联系,无法集中深入地揭示问题和剖析问题形成的原因,自然也就无法提出好的对策和建议;二是轻重不分。即十分严重的问题和较轻的问题杂陈罗列,而不是按照从重到轻的顺序排列,使阅读者抓不住主要问题,往往读完全篇仍无法领会作者意图;三是分类错误。即虽然将问题归类处理,但类别之间不具备逻辑性,或重复,或交叉,或漏项,不得要领。这种错误容易造成阅读者思维混乱,对后文的分析结果不易接受。要避免这一问题,主审人员应具备一定的逻辑学知识,按逻辑关系对问题进行分类。
 
5、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
通过上述步骤,调查报告已初具雏形,只剩下建议这一部分了。建议最常见也最忌讳的毛病就是针对性不强,泛泛而论。如我们经常见到的“建议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提高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意识”、“建议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等,都属此类。这样的建议既没有特定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的做法,一般不会产生任何效果。要使建议落到实处,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就要有明显的针对性。一是针对具体单位,即向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直接提出建议;二是针对具体题,
即针对前文提出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指出如何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这样的建议才真正具有可操作性,能提示、引导有关单位从治标和治本两方面实实在在作出改进。

5. 如何做好审计评价工作

审计评价作为审计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审计机关对外(包括对被审计单位和对委托审计单位)发表审计意见的核心内容,其水平的高低,既体现了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关系审计部门形象和权威,同时审计评价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被审计对象的“脸面”,因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审计风险点。认识到审计评价的重要性以后,就必须明确什么是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审计评价的原则、具体审计项目如何评价,以及实际工作中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如何解决等等重要方面。本文试图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以下简称《审计法》)、《国家审计规范—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以下简称《评价准则》)的要求,结合审计工作的体会,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正确把握审计评价的概念及特点,明确审计评价的内涵。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审法发[1996]339号)第二条规定,审计评价是指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的综合评价。理解这一概念,必须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定要求:
第一,审计评价的对象。即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所反映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其一,审计评价必须是对会计资料的评价,超出会计资料之外的信息不属于审计评价的范围。如:被审计单位的人事用工管理制度、产品质量管理制度、安全保卫工作等。其二,审计评价的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必须是与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相关。因为与财政财务收支活动相关的会计资料才是审计的客体对象。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会计档案管理,就不属于审计评价的范畴。
第二,审计评价的信息源。即审计评价是建立在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审计基础上的。审计组对被审计单位的综合评价,只能来源于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全面审计,并依照国家的财经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符合国家财经法规要求(内部制定的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得出的审计信息。也就是说,凡评价必须依靠审计组直接审查过的并已经取得了的审计证据,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断。审计评价所依据的审计证据必须是审计人员经过复制或者现场观察、盘点、测试、计算验算等审核手段取得的。未经审计人员审核的有关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的信息,不能作为审计评价的信息源,因为未经审计核实的会计资料信息作为审计评价的基础,存在着潜在的审计风险。如:企业的虚假的会计报表、账目反映的财务信息,如果不加审计就作为审计证据复制复印,并作为审计评价的信息,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审计评价的内容。即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另外还包括对被审计单位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真实性评价,指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帐表数据与审计机关依照现行的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进行审计认定的数据的相符程度。凡相符的,即可视为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凡基本相符的,即可视为基本真实地反映了年度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情况;凡有较大差距的,即可视为会计资料不能真实地反映年度财政、财务收支情况。
所谓合法性评价,指审计机关有无发现被审计单位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存在违规事实,或者违规问题情节轻重程度。凡未发现违规事实的,即可视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虽然有违规事实,但数额较小,情节轻微的,应当揭示违规事实,可视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基本符合财经法规的规定,但有一定的违规行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方面有违规事实的,应当揭示违规事实,并视违规行为的情节轻重程度,认定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的行为或严重违反财经法规的行为。
所谓效益性评价,指审计机关在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审计事项的效益性进行评价,即以经济效益(经济效果、经营效率)实绩与当年计划(目标、指标)、历史同期水平、同行业先进水平进行比较。
所谓对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是指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设置情况,作出健全或者部分健全、不健全的评价;依据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作出执行有效或部分有效、无效的评价。
第四,审计评价应有一定的范围界定。这个范围由审计人员的在具体审计项目中的职责确定。如:对某单位的某一个方面情况的专项审计,其评价就应该仅仅限于该方面专题,否则就会以偏概全,形成错误的审计意见。如:2000年度对市开发区社会管理局农村教育集资的审计,就是一项专题审计,其审计评价就只能仅仅限于农村教育集资的筹措、使用及管理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如果作出“市开发区社会管理局的财务收支基本真实”之类的审计评价,显然就是错误的。
二、审计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审计评价概念的内涵,就不难看出,审计评价不仅在评价对象、内容、范围上有着明确的特定的规定,而且在审计评价的信息的取得这个“关口”的把握上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因此,在具体的审计工作中,审计评价必须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第一,合法性原则。即审计评价的内容及依据必须合法。在审计评价的内容方面,必须属于审计监督的职责范围,超出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和内容不得作为审计评价的内容,否则就是越权。在审计评价的依据方面,必须是国家适用的财经法律法规,凡依据国家明令废止的法律法规,或者超出国家财经法律法规规定进行评价,即为行政违法—审计评价违法。
第二,客观性原则。即审计评价必须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审计组查明的审计事项情况如何,其合法合规程度怎样,审计评价就应据实加以评价,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同时在当前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势下,对于被审计单位的违纪违规问题,还应结合“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加以评价。有些问题,虽然和国家现行的财经法规相冲突,但是由于在被审计单位内部(或者所在地区)而言,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有利于促进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企业(地区)的长远发展,而且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审计评价时就应客观地予以指出和反映。

如何做好审计评价工作

6. 我想知道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是什么?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注册会计师会关注下列信息:关键业绩指标;业绩趋势;预测、预算和差异分析;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分部信息与不同层次部门的业绩报告;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外部机构提出的报告。

7. 绩效审计的报告内容有哪些

标准审计报告的基本要素(九个基本要素)
1.标题(1-标题);
2.收件人(2-收件人);
3.引言段(3-引言段);
4.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段(4-责任段);
5.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段(5-责任段);
6.审计意见段(6-审计意见段);
7.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7-签名和盖章);
8.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和盖章(8-名称、地址和盖章);
9.报告日期(9-报告日期)。

绩效审计的报告内容有哪些

8. 我想知道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是什么?

 被审计单位财务业绩衡量和评价,注册会计师会关注下列信息:(1)关键业绩指标;(2)业绩趋势;(3)预测、预算和差异分析;(4)管理层和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性报酬政策;(5)分部信息与不同层次部门的业绩报告;(6)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7)外部机构提出的报告。
  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经常会衡量和评价关键业绩指标(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预算及差异分析、分部信息和分支机构、部门或其他层次的业绩报告以及与竞争对手的业绩比较。此外,外部机构也会衡量和评价被审计单位的财务业绩,如分析师的报告和信用评级机构的报告。关注的方向有:1内部财务业绩衡量可能显示未预期到的结果或趋势;2考虑财务业绩衡量指标和相关信息的可靠性,以及在实施审计程序时利用这些信息是否足以发现重大错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