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法 案例2

2024-05-09 09:26

1. 证券法 案例2

首先说一下,这个题目很混乱,除非是公司制的交易所,才可能分钱,因为公司制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但是中国的交易所都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在此前提下回答你的问题:
1、不合法,交易所不以盈利为目的,会员不是交易所股东,不对会员进行盈余分配;
2、交易所一般不会招聘营业部员工。在此前提下,招人时应对员工进行工作经历调查。
3、风险基金仅可用于系统风险以及与证券交易相关的风险事项,不可用于改善交易所营业环境。
4、成交量不够成停牌的原因;
5、不妥当,停牌必须公告,市场行情表每个交易日都需实时公布。

证券法 案例2

2. 关于证券法案例的

1、机电技术开发公司的这种发行行为不属于公开发行。2、所谓公开发行是指没有特定的发行对象,面向广大投资者分开推销的发行方式。发行人通过中介机构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广泛地发售证券。在公募发行情况下。所有合法的社会投资者都可以参加认购。公开发行的股票不一定要求上市。但是上市必须要求公开发行股票。上面提到的机电技术开发公司没有通过保荐人保荐,承销商承销等中介机构的辅组发行,更没有得到监管部门的审批属于非法发行!3、公开发行的条件(一)具备健全且运行良好的组织机构;(二)具有持续盈利能力,财务状况良好;(三)最近三年财务会计文件无虚假记载,无其他重大违法行为;(四)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规定的其他条件。4、机电技术开发公司应该退回股份并承担赔偿责任。根据证券法第一百七十五条的规定, 未经法定的机关核准或者审批,擅自发行证券的,或者制作虚假的发行文件发行证券的,责令停止发行,退还所募资金和加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并处以非法所募资金金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证券法思考题

1.某证券报社于1998年8月12日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反映某上市公司(下称A公司)存在下述问题并要求有关主管部门予以查处:
(1)A公司于1994年3月5日由B企业、C企业、D公司、E企业、F公司共同以发起设立方式成立。A公司成立时的股本总额为人民币33600万元(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下同)。1997年8月4日A公司获准发行8400万股社会公众股,并于8月31日上市;此次发行完毕后,股本总额增至为人民币42000万元。A公司现时股本结构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有关社会公众股所占股本总额比例的规定。
(2)A公司的发起人E企业在进行资产重组时,将所持A公司2000万股于1997年12月4日转让给G公司,从而G公司持有A公司的股份达到2050万股。此转让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有关发起人持股转让的规定,亦未经过A公司股东大会的同意;G公司也未向A公司、证券交易所及中国证监会作出书面报告并公告。
(3)A公司在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价格自其1997年度报告公布之后,连续攀升,涨幅达60%,而近期受大势回落的影响,一跌再跌,比年报公布前的价格还低20%,而A公司未采取任何可以影响其股票价格稳定的措施,以致股民遭受重大损失。这是严重损害股民利益的行为。
(4)鉴于上述情形,建议国家证券主管部门宣布A公司为证券市场禁入者。
试分别评述以上各点,并说明自己的观点。
2.1999年7月,A国有企业(下称A企业)经国家有关部门同意,拟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并发行股票与上市。其拟定的有关方案部分要点为:A企业拟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其他3家国有企业共同以发起设立方式于1999年9月前设立B股份有限公司(下称B公司)。各发起人投入B公司的资产总额拟定为人民币16500万元。其中:负债为人民币12200万元;净资产为人民币4300万元。B公司成立时的股本总额拟定为2750万股(每股面值为人民币1元,下同)。B公司成立1年后,即2000年年底之前,拟申请发行6000万社会公众股,新股发行后,B公司股本总额为8750万股。
如果上述方案未获批准,A企业将以协议收购方式收购C上市公司(下称C公司)。具体做法为:A企业与C公司的发起人股东D国有企业(下称D企业)订立协议,受让D企业持有的C公司51%的股份。在收购协议订立之前,C公司必须召开股东大会通过此事项。在收购协议订立之后,D企业必须在3日内将该收购协议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以及证券交易所审核批准。收购协议在未获得上述机构批准前不得履行。在收购行为完成之日,A企业应当在30日内将收购情况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和证券交易所,并予公告。为了减少A企业控制C公司的成本,A企业在收购行为完成3个月后,将所持C公司的股份部分转让给E公司。
要求:根据上述事实,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A企业拟定的改制及股票发行上市方案中,关于发起人人数是否符合规定?公司成立的时间以及公司的资产状况是否符合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
(2)A企业收购C公司的做法存在哪些不当之处?并说明理由。
3.A公司1997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截至2002年12月31日,公司股本总额为1.5亿元,其中流通股为6000万元;经审计的净资产值为4.5亿元。A公司最近3年无重大违法行为。2003年7月,A公司向中国证监会提出增发新股的申请,其申请文件披露了以下信息:
(1)A公司董事陈某2002年8月因在任职期间抛售所持A公司股票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2002年9月,A公司为其子公司向银行贷款3000万元提供了担保。
(2)A公司第一大股东B公司1999年以来向A公司累计借款1500万元,至今没有归还。B公司财务部经理吴某兼任A公司财务总监,A公司董事张某兼任A公司控股的C公司总经理。
要求:
(1)根据本题要点(1)所述内容,A公司董事陈某任职期间抛售股票的行为和A公司为其子公司提供担保的行为是否构成本次增发新股的障碍?并分别说明理由。
(2)根据本题要点(2)所述内容,B公司向A公司借款的情形是否符合增发新股的规定?吴某、张某兼职是否构成本次增发新股的障碍?并分别说明理由

证券法思考题

4. 求下面证券投资案例分析题答案

太多了,无法一一提供,现在给一个选自最新出版的《K线综合实战分析》中的一个案例吧。
深国商(000056)
图6-33是深国商(000056)的一段日K线行情。从图中可以看到,市场完成了一个漂亮的圆弧底形态后,以向上跳空的突破方式进入了快速上升通道。
形成圆弧底之前,市场连续出现空方炮和下降三法K线形态。股价见底时,出现了三根实体非常小的并列小阳线,上涨时出现了许多小阳线和一个持续看涨的铺垫形态。最后出现了一个向上跳空缺口,形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弧底形态。
有意识的是,从成交量形态看,也形成了一个圆弧底形态:股价下跌时缩量,股价跌到最低点时,成交量也最小。当股价开始上升时,成交量同步放大。形成圆弧底形态的整个过程,量价关系非常默契。
从均线看,出现圆弧底前,市场出现了短、中、长期三种均线的黏合,表明市场前期经过了长期的充分横盘整理。在主力“挖坑”做空头陷阱时,短期均线10日均线与K线的圆弧底一样,也形成了一个圆弧底形态,只是时间上稍微滞后。当圆弧底形态完成时,10日均线上穿中期及长期均线,形成了一个均线发散的多头行情,随后市场进入到上升趋势中。

5.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三道题,谢谢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经济活动进行协调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他们订立了合同所以是经济法调整范围
具体讲,经济法所调整的经济关系(也就是调整对象)包括 1.企业组织关系。在市场主体体系中,企业是最主要的主体。国家为了协调经济运行,必须对企业进行规范。对企业的设立、变更、终止,企业内部机构的设置,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等,进行必要的干预。由此产生的企业组织关系就是经济法的调整对象。2.市场管理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建立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充分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为市场主体提供一个良好的竞争平台。为此,国家必须制止各种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行为,如不正当竞争,垄断等等,由此形成的市场管理关系也是经济法调整对象。3.宏观经济调控关系。我们搞市场经济,有了市场调节,为什么还要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呢?市场调节是一种自发调节,有些事情靠市场调节是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别说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的确定,就拿2003年发生的非典,使我国部分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旅游业、运输业等,有的到了难以生存的地步。这时,国家通过金融、税收、财政等手段对受非典冲击较大的行业进行调控,如减免税收、提供贷款优惠等等,使企业度过难关。宏观调控是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产生是企业的经济行为,终止是事件不可抗力
主体向客体提供专门为其研发设计的设备

经济法案例分析题,三道题,谢谢

6. 财经法规 案例分析题

答案来自:江苏-2009年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财经法规》模拟试题及答案 

⑴ 销售存在以下违法行为:

①未按照规定向B市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税务登记。根据《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到外县(市)临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持税务登记证副本和所在地税务机关填开的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向营业地税务机关报验登记,接受税务管理。本案中,电线电缆厂应该首先到市主管税务机关为其在B市设立的临时销售点办理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销售点凭外出经营活动税收管理证明和其总机构电线电缆厂的税务登记副本到B市税务机关办理报验税务登记,接受税务管理。

②未办理税务登记。根据《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外出经营,在同一地累计超过180天的,应当在营业地办理税务登记手续。本案中,销售点在B市的经营时间从2007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已经超过了180天,应该在B市办理税务登记,而销售点没有办理,因此违反了税收征管的有关规定。

③未按照规定向税务机关办理纳税申报。根据《税收征管法》有关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应在规定期限内向主管税务机关申报纳税。

⑵ 税务机关可以对销售点核定应纳税额

根据《税收征管法》第35条、第37条的规定,纳税人(包括单位纳税人和个人纳税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其应纳税额:

①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可以不设置账簿的;

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应当设置账簿但未设置的;

③擅自销毁账簿或者拒不提供纳税资料的;

④岁设置账簿,但账目混乱或者成本资料、收入凭证、费用凭证残缺不全,难以查账的⑤发生纳税义务,未按照规定的期限办理纳税申报,经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申报,逾期仍未申报的;

⑥纳税人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的;

⑦未按照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及临时经营的纳税人。

该销售点拒不提供有关资料所以税务机关有权核定应纳税额。

⑶ 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的不当之处;本案税务机关在税务检查中,可以依法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但是办案中税务机关对税收保全措施的实施不当。按照《税收征管法》第42条的规定,税务机关采取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法定程序,不得查封、扣押纳税人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本案中,刘某只有一处住房并且是普通住房,显然不属于税收保全措施的执行范围。税务机关查封刘某的住房,属于执法不当。

7. 财经法规 案例分析题

(1)该私营企业老板的观点不正确。根据《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的规定,“税务登记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规定,对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法定制度,也是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的法定手续。办理纳税登记是征纳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是纳税人取得合法地位的标志。所以该私营企业老板应办理税务登记,接受税务机关的管理。
(2)该私营企业刚进行了工商开业注册登记,所以他应该办理开业税务登记。
(3)该私营企业应该在领取营业执照之日起30日内,向生产、经营地或者纳税义务发生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税务登记。

财经法规 案例分析题

8. 财经法规 案例分析题

【分析】
(1)写为“零拾月零贰拾日”不对。(1分)正确的写法是“零壹拾月零贰拾日”。为防止变造票据的出票日期,在填写月、日时,月为壹、贰或壹拾的,日为壹至玖或壹拾、贰拾、叁拾的,应在其前加“零”。 (3分)
(2)B公司财务人员只持银行汇票联向开户银行提示付款。其开户银行不会受理B公司的提示付款。(2分)根据《支付结算管理办法》的规定持票人向银行提示付款时,必须同时提示银行汇票和解讫通知,缺少一联,银行不予受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