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2024-05-07 22:44

1.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一粒米是积集许多因缘所成,其功德大如须弥山,除了要惜福外,更要精进于道业,否则信施难消,来生恐将作牛作马来偿还。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2. 这句话什么意思,施主一颗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出家人享受到的每一份供养(一颗米)都是众生了脱生死的大愿,这样的大愿如同须弥山一样重,如果出家而不修行,不思进取,白吃白拿着人家的供养,混日子,辜负众生的期望,这样欠下的众生债,那是要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披毛戴角)都还不完的。
这句话表达的就是出家人也要努力做好本职的工作,修行也要从心出发,不要把施主的愿浪费掉,否则会在来事为人当牛做马。

布施的重要意义:
把财物、体力、智慧等施舍给他人,为他人谋福利。把财物分给他人称为“布’;舍己为人不留私称为“施”。通过布施,佛教徒可以积累功德,修行自身,达到解脱。
小乘佛教中的布施,就是把衣物、食品等施舍给穷人,用以破除自身的吝啬与贪心,以免来世陷于贫困之中,这是度自身;大乘佛教的布施,则又增加了法施和无畏施,专门用来超度众生。
向人宣讲佛法,让他人得到功德利益,这种施称为法施;使人脱离危险可怕的境地,这种施称为无畏施。财施、法施、无畏施,这三种施是菩萨道必须修行的布施。

3.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这句话是佛门的古大德说的,是用来告诫出家修行人要知恩德,勤修行,勿懈怠,意思是这样:

出家人,都受着众生的供养,所有这些供养的米(这里泛指钱,米,油,菜等等)都是众生(也就是施主)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人家凭什么要供养出家人呢?出家人又凭什么接受这些供养呢?因为众生们需要出家人修行成就了以后能渡他们出离生死,出离苦海。所以出家人享受到的每一份供养(一颗米)都是众生了脱生死的大愿呐,这样的大愿如同须弥山一样重,如果出家而不修行,不思进取,白吃白拿着人家的供养,混日子,辜负众生的期望,这样欠下的众生债,那是要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披毛戴角)都还不完的。

佛门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4. "佛家一文钱,大似须弥山"出处

不是这么说的  这个都是后人说的 
 应该是 施主一粒米  大如须弥山  或“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阿含经》里有一则故事,记载小小一粒米饭的力量相当于一座须弥山。 话说有一对贫穷的夫妇住在炭窑洞里,四壁萧条,夫妻俩甚至要共穿一条衫裤--丈夫穿出去了,妻子就只好守在家里;妻子外出时,丈夫衣不蔽体,也只好待在洞里。

一天,风闻佛陀率领弟子们到附近托钵乞化,夫妻俩就商量:"我们过去不知道布施种福田,才会落到今天这样穷困的地步,现在好不容易盼到佛陀来此教化,怎么可以坐失这样大好布施的机会呢?" 说着说着,妻子深深叹息:"这个家几乎一无所有,我们拿什么去布施呢?" 丈夫想了想,毅然说:"不管怎么样,我们宁可饿死也不能错失这个机会。我们如今唯一尚称完整的东西就只有这条衫裤,我们就拿它供养佛陀吧!" 夫妻俩于是欢欢喜喜地把唯一的衫裤布施出来,顿时使佛陀的弟子们颇感为难。大家把这条裤子传来推去,一个个掩鼻而避,最后还是阿难尊者拎着这条裤子来到佛陀面前请示:"佛陀,这条裤子实在不能穿,还是丢掉吧?" 佛陀慈祥地垂训:"诸弟子不可以这样想,穷人的布施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就拿来给我穿吧!" 阿难心下惭愧,捧着裤子和目犍连一起到河边清洗,谁知道裤子刚一浸水,整条河立刻波涛汹涌,暴涨暴落。目犍连一急,就运起神通把须弥山搬来镇压。压了又压,还是无法平息波涛,两人只好赶回来禀告佛陀。

这时候,佛陀正在用斋,就轻轻拈起一粒米饭对他们说:"河水翻涌,是因为龙王赞叹贫人能够极尽布施的愿心,你们把这粒米饭拿去,就可以镇住了!" 阿难觉得奇怪,就问:"佛陀,那么大的须弥山都压不住,这么小的一粒米饭怎么可能镇压住那样的狂涛巨浪呢?" 佛陀笑着回答:"你们拿去试试再说吧!" 阿难和目犍连半信半疑地将这粒米饭丢进河里,河竟然一下子就风平浪静了。

两人深觉不可思议:难道一座须弥山的力量反而比不上一粒米饭吗?回来后立刻请教佛陀。佛陀开示道:"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一粒稻穗从最初的播种起,经过灌溉、施肥、收割、制造、贩卖……累积了种种的力量与辛苦才能成就一粒米,它所蕴含的功德是无量的,正如同那件裤子是贫苦夫妇唯一的财物、全部的家当,它所包藏的心量也是无限的!四海龙王懂得一粒米的功德与裤子的功德一样大,都由虔诚一念引出,所以赶紧退让称善。由此可见,只要虔诚一念,则小小一粒米、一条衫裤的力量,都可以与千千万万座须弥山相等!"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写成一首偈,来警示天下的冥顽众生:“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带角还。”

5. 披毛戴角还是什么意思?

披毛戴角:披毛:长着毛;戴角:长着角;指畜牲。
读音:pī mázhuano dài jiǎo
出自:明·李贽《戒众僧》:“十方颗粒之施难消,必须精进以消之,所谓披毛戴角,酬还信施,岂诳语耶!”
翻译:无数的施舍难以消除,必须努力才能消除他们,所以就算变为畜牲也要还了这些东西,怎么能骗人呢?
词语笔顺: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牲畜
解释:三牲六畜的省称。古时指牛、羊、猪为三牲,而六畜则包括马、牛、羊、鸡、犬、猪。后泛指人类饲养的兽禽类。
出处:赵树理 《表明态度》:“全村人口没有一口损失,可惜把牲畜藏在另一个山洼里,被敌人发现,完全给拉走了。”
2、牲口
解释:牲畜的俗称。泛指禽兽等动物。亦专指为人服役的家畜,如牛、马、驴、骡等。
出处:魏巍 《东方》第六部第十四章:“他刚从外面使车回来,正在喂牲口。”

披毛戴角还是什么意思?

6. 你如何看待“施主一颗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这句话是佛门的古大德说的,是用来告诫出家修行人要知恩德,勤修行,勿懈怠,意思是这样: 

出家人,都受着众生的供养,所有这些供养的米(这里泛指钱,米,油,菜等等)都是众生(也就是施主)辛辛苦苦赚来的。那人家凭什么要供养出家人呢?出家人又凭什么接受这些供养呢?因为众生们需要出家人修行成就了以后能渡他们出离生死,出离苦海。所以出家人享受到的每一份供养(一颗米)都是众生了脱生死的大愿呐,这样的大愿如同须弥山一样重,如果出家而不修行,不思进取,白吃白拿着人家的供养,混日子,辜负众生的期望,这样欠下的众生债,那是要在以后的生生世世做牛做马(披毛戴角)都还不完的。 

一楼的朋友,顺便说一下,净空是说过这样的话,但这样的话早在净空前就有了,是佛门的古德说的,当然,有一点您说对了,这话不是出自佛经。
原著故事简介
  洞山良价禅师问一僧人:「人生世间什麼是最苦?」僧人说:「下地狱是最苦。」禅师说:「不对。」僧人问:「师父!那您的意思呢?」禅师说:「穿著这套僧服,却不能明心开悟,这才是最苦的之事!」

  禅诗欣赏
  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古德~

  禅诗说明
  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相关资源垂手可得,影响所及,使得人们忘却了先民胼手胝足、勤俭刻苦的美德。「惜福」不应只是口号,事实上,这世界物质资源都是相对有限的,而各各有情众生所形成的巨大网络则共同受用这些资源,因此每个人浪费、或珍惜的习性,无形中都在影响这共生架构!尤其对学佛人来说,更应从此一共生关系中憬悟「缘起」的道理,善自珍惜一草一木、一针一线,为这日益匮乏的地球贡献一点心力。

7. 佛教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日长三分息子孙还不完。怎样解实

一粒米指施主所作功德,指出家人即使受施了一粒米也要好好修行,如果不修行,则其罪过大如须弥山,随着时间推移罪过越多,永远还不清这个债,是促人修行的意思。

佛教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日长三分息子孙还不完。怎样解实

8. 佛学所说的,三清四正是什么意思?

三清四正是我们修道内省的内功之一,「男女界限清,三清四正严;正容并正色,正心并正言。」修道人将内在修到清静无为,心一清,灵体就轻,有如在天堂,反之,气一浊,就沉重往下坠,犹如在地狱,上清下浊的道理,大家都知道,要如何选择,完全决定于我们的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身心言行要正当,端正,行规蹈距。如此将来百年后,离开尘浊的世间,才能返回极乐清净的理天,非无忧患尘染,所以修道必须修复本性,达本还源,才能与理天符合,畏修一切清净,才能居住清静之境界,否则将来灵性无法归迫清静极乐之理天。

三清
圣凡清
要知道道场是清静地,就不要在那做买卖,也不要谈政治,就是圣事与凡事要分清楚,不可混在一起或不清不白,决不可假圣济私。例如说:办道人员,成全道亲所用的汽车或财物,不得私自动用,所有道中财物,是为渡世化人,兼善天下之用,故须用于道中,身为一师之徒,要互相成全提拔,莫分彼此,无凡不养圣,无圣凡难超,圣凡只在念头,一念圣,虽身在凡中亦有圣;一念凡,虽身在道场亦是凡。

钱财清
道院的钱财公私分明,清清白白,如经手钱财,不论圣凡都要清楚,来清去自,不糊里糊涂,不清不白。最好在佛堂里,不向人借贷,有时候好意借钱给道亲,但是当那位道亲还不起时,他会不好意思,就不来道院了,这样也是会考倒道亲,更不要去向道亲借钱,君子之交,淡如水,钱财清就是这个意思。举头三尺有神明:佛家一文钱,大似须弥山;欺心不实报,披毛戴角还。

男女界限清
古人云:「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男女不亲授,乾坤不并肩,同车勿并座,路行分前后,乾坤勿私处,私室勿交谈。」中国乃礼仪之邦,对男女界限极严。今时大道普传,首先要复古礼,尤其修办道之人,对于男女界限更须注意,避免被人嫌疑,招惹魔考,以困道场。对于言语行动方面,更加注意,务端庄严肃。

四正
身正
外表容面、衣着端庄。不生、不偷盗、不邪淫。以慈待人,以忍处事,以缘交友。

心正
就是不贪、不瞋、不痴。我们既然得道修道,又进而替天办道的人,应为后学及众人之模范,对于举止行动言语等,必须随时随地严加检点,深切反省,不可粗心大意放松

言正
要谨言慎行。多说好话,善解人意,多诵经典,仙佛圣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不妄语。

行正
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是坦荡磊落,合于道德,不怨天尤人,不慢待尊长,不藉善骗财,不设计陷害人,不骄侈荒淫,不偷盗抢夺,不妄用功德金等,一切行为不违道德。
总而言之,如能做好三清四正,方能上合天心,下合人意,在戒律中学习,在觉悟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