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八阵图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2024-05-19 04:53

1. 诸葛亮八阵图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算得上是无敌阵法了。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名气很大,但到现在人们已经搞不清那是怎么一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很简略,后世的大军事家们虽也有继承和发挥,但也难说有多少真实性。《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也不见有“八阵图”一章。晋朝时,皇帝曾命一个人专门学过诸葛亮的兵法,但学会了没有也很难说。
看《三国演义》,发现“八阵图”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像迷宫一样让敌人找不到生门死门之外,好像还有六丁六甲的神力。《杨家将》等评书中,也有许多阵法,但好像是事先找一个地方布好了阵,等敌人来破,敌人要不来破,那阵也没法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黄蓉,好像也会点八阵图的本事,可让金庸写出来仍是无说服力的迷宫,几个土堆虽有效力,但踢烂了就算破了。
笔者在网络上看有人讨论这个八阵图,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战斗队形”。夜来无事,我再做一番胡乱猜想,就正于诸君。
首先,八阵图既然叫了这个名字,那肯定是“八阵”,就是八种战斗队形。而不能理解为是一个大方阵,里头有八种变化。因为在战斗中,让敌人进包围圈来打阵的情形,虽然也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阵,所费兵力也太多,操作起来不方便。
第二,八阵图可以理解为一个战斗编制的八种队形。这八种队形应该分别适用于进攻、包抄、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任务,到什么时候就摆什么队形。而在大的战斗中,各小队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摆出不同的或相同的队形进行相互配合,并且随时根据需要变换队形,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队形的编排方法应该是充分考虑各种兵器的运用和人员的协调。比如每队中安排几个长枪手,几个弓箭手,几个牌刀手,几个步兵,几个骑兵等等,在不同的队形中大家分别在什么位置,完成什么任务等等。
第四,使用这种八阵图,必须依赖于娴熟的训练,严明的纪律,高效率的通讯,和灵活正确的指挥,缺一不可。
第五,这种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让一个兵顶几个兵用,一支箭顶几支箭射,同时让士兵做到劳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发挥效率。
第六,这种阵法,设计上的难度应该不是太高,有一个智商高学问好的人就足以设计成功。难度应该在训练和使用上,使几万乃至十万人熟练掌握这些队形变化技巧,在战斗中能够认真执行使用,并且听从命令,应该是比较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所以一般的将军,手里即使有这套阵图,也得费一番功夫才行。
第七,看诸葛亮本人的实践,在他用兵的后期,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发挥到了极致,魏兵根本不敢出来交战,战则必败。但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局限在正面交战和防守中,对于严阵以待,拒不出战的敌人,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诸葛亮当时改用了激将等手段,但司马懿不出战,他仍然没有办法。
第八,八阵图说白了并不神秘,是一种极佳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手段,在兵法中它只能占一个小部分,适合于陆战交锋。诸葛亮的用兵手段也不仅限于八阵图,他在其他方面应该还是有独特研究的,比如攻城,打郝昭的陈仓时,孔明的手段就非常丰富,这里不多说了。

诸葛亮八阵图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2.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算得上是无敌阵法了。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名气很大,但到现在人们已经搞不清那是怎么一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很简略,后世的大军事家们虽也有继承和发挥,但也难说有多少真实性。《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也不见有“八阵图”一章。晋朝时,皇帝曾命一个人专门学过诸葛亮的兵法,但学会了没有也很难说。
看《三国演义》,发现“八阵图”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像迷宫一样让敌人找不到生门死门之外,好像还有六丁六甲的神力。《杨家将》等评书中,也有许多阵法,但好像是事先找一个地方布好了阵,等敌人来破,敌人要不来破,那阵也没法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黄蓉,好像也会点八阵图的本事,可让金庸写出来仍是无说服力的迷宫,几个土堆虽有效力,但踢烂了就算破了。
笔者在网络上看有人讨论这个八阵图,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战斗队形”。夜来无事,我再做一番胡乱猜想,就正于诸君。
首先,八阵图既然叫了这个名字,那肯定是“八阵”,就是八种战斗队形。而不能理解为是一个大方阵,里头有八种变化。因为在战斗中,让敌人进包围圈来打阵的情形,虽然也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阵,所费兵力也太多,操作起来不方便。
第二,八阵图可以理解为一个战斗编制的八种队形。这八种队形应该分别适用于进攻、包抄、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任务,到什么时候就摆什么队形。而在大的战斗中,各小队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摆出不同的或相同的队形进行相互配合,并且随时根据需要变换队形,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队形的编排方法应该是充分考虑各种兵器的运用和人员的协调。比如每队中安排几个长枪手,几个弓箭手,几个牌刀手,几个步兵,几个骑兵等等,在不同的队形中大家分别在什么位置,完成什么任务等等。
第四,使用这种八阵图,必须依赖于娴熟的训练,严明的纪律,高效率的通讯,和灵活正确的指挥,缺一不可。
第五,这种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让一个兵顶几个兵用,一支箭顶几支箭射,同时让士兵做到劳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发挥效率。
第六,这种阵法,设计上的难度应该不是太高,有一个智商高学问好的人就足以设计成功。难度应该在训练和使用上,使几万乃至十万人熟练掌握这些队形变化技巧,在战斗中能够认真执行使用,并且听从命令,应该是比较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所以一般的将军,手里即使有这套阵图,也得费一番功夫才行。
第七,看诸葛亮本人的实践,在他用兵的后期,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发挥到了极致,魏兵根本不敢出来交战,战则必败。但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局限在正面交战和防守中,对于严阵以待,拒不出战的敌人,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诸葛亮当时改用了激将等手段,但司马懿不出战,他仍然没有办法。
第八,八阵图说白了并不神秘,是一种极佳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手段,在兵法中它只能占一个小部分,适合于陆战交锋。诸葛亮的用兵手段也不仅限于八阵图,他在其他方面应该还是有独特研究的,比如攻城,打郝昭的陈仓时,孔明的手段就非常丰富,这里不多说了。

3. 诸葛亮“八阵图”到底有多牛?千百年来只有一人能看懂,却无人能破

 《三国·蜀志·诸葛亮传》曾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这里说的就是诸葛亮的八阵图。在整个三国战史中,要说人物,非说诸葛亮不可。
  其天纵奇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虽说也有《三国演义》小说过度烂漫的描写,但是,历史上的诸葛亮确实是位奇才。尤其是其对于兵法方面研究造诣相当之高,他能够自先天八卦中领悟用兵排阵的奇方,还能利用其作“八阵图”以静制动,阻隔百万大军。
  
  《三国演义》中就有段描写:“逊方欲出阵,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砂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嵯峨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 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急欲回时,无路可出。”
  这一段写的是东吴大都督陆逊追击刘备时误入诸葛亮很多年前设下的八阵图中所遇情形。通过小说描写,可以瞥见诸葛亮八阵图奥妙无穷、匪夷所思。小说中还记述,八阵图排阵奇特,“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这是小说中所描写。  
   
   而八阵图据说是有三处,其中一处就位于位于永安南江滩。历史上也曾经有记载大文学家苏轼曾到四川观察过八阵图遗迹,赞其巧夺天工,于是留下了这样的记录:“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予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 
  并且野史中也有记载,东晋权臣恒温也曾经遭遇过诸葛亮的八阵图。是他在征蜀途中,经永安得以窥见八阵图,只见万千乱石中有兵伐呼杀之声,狂风乱起,竟飘起一股血腥味。随军将士无不骇然后退。
  
  恒温自然是知道这里是什么地方的,也是由衷赞叹,打马离远来回走动、细致观察,随即微微一笑,问随军诸将士:“诸位可知,这诸葛八阵图摆的是何阵法吗?”随军将士但摇头不知。
  见众将士一片茫然,恒温随即解释:“此为常山蛇势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说完就率领众军绕道而行了,可叹恒温看破却不能解破,比之诸葛,才智有余,魄力不足!
  
  但回头来说,小说、野史总是神乎其神,历史上真正的八阵图也是存在的,只不过和先天八卦之类的没有关系,是演兵排阵用的寻常队列罢了,只能说历史上的文人对于诸葛亮憧憬万分才希望用神乎其神的描写手法来表达内心的崇敬了。
  
   
   

诸葛亮“八阵图”到底有多牛?千百年来只有一人能看懂,却无人能破

4. 诸葛亮的八阵图威力有多强大?

  《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作者把诸葛亮的“八阵图”扎扎实实夸耀了一番:陆逊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带领追兵一路溯流而上,想活捉刘备。当他追到了夔关附近时,在沙滩上发现了一片乱石堆,好奇心很强的陆逊一听说是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就带兵入阵,结果顿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且有“剑鼓之声”,   简直“可比十万精兵”。  最后若非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出手搭救,陆逊等人恐怕就凶多吉少了。有学者考证,陆逊被一堆石头困住的情节是罗贯中老先生虚构的,不过,诸葛亮的八阵图在 历史 上却是真实存在的。
     
    《三国志》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作为正史,点名道姓提到“八阵图”,显然这“八阵图”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唐代大诗人杜甫在经过三峡时,也写了一首《八阵图》的诗歌: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显然,在诗人的眼里,“八阵图”的威力非常强大。
     
        
     
    最早记载青白江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的是南北朝时期梁朝蜀人李膺的《益州记》 。此书虽佚,但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五引用了李膺《益州记》的相关记载:“稚子阙北五里,有武侯八阵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为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益州记》所记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有4门,土垒数量64垒,每8垒为一列。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是诸葛亮为蜀军与敌人近战和巷战特别设计的一种阵法,这种攻防兼备的训练,可能是为了训练蜀国特种部队的。
     
        
   唐大中九年(867年)成都人卢求的《成都记》记载:“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者,一百一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其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古代军事家解释这八阵图说,  “八阵之法,一阵之中,两阵相从,一战一守;中外轻重,刚柔之节,彼此虚实,主客先后,经纬变动,正因为基,奇因突进,多因互作,后勤保证。”  可见,八阵图的出现,确实以 灵活多变、奇巧善变 而著称。
     
   苏轼经常从眉州到开封,弥牟镇是他的必经之路。因此,他是正儿八经见过八阵图的。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提到:“吾常过之,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苏轼看见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吸收了  井田和道家八卦的排列组合,且兼容了天文地理的阵法,感到十分惊讶。  
     
        
   陆游几乎逛遍成都,成都周边都留有他的诗词。其中,他在《八阵图歌》中写道:“有客骑马来新都 (注:弥牟镇是解放后划归青白江的,原属新都) ,逢人指点说弥牟。森然魄动下马拜,武候八阵遗荒墟。”可见,古人对诸葛亮的“八阵图”非常迷信。弥牟镇“八阵图”只留下遗迹,没有留下具体的“使用说明书”,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自然就越来越神秘了。
     
   宋代高似孙在《纬略》中对弥牟镇的“八阵图”遗址进行了更为细致的介绍:“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阵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有三十也。”由此可知,高似孙认为,弥牟三国“八阵图”遗址有4门,周长472步,130个土垒,分为两阵,每阵64垒,每8垒为一列。这些记述与前人的记述是基本一致的。
     
        
   《明一统志》卷六十七记载:“八阵图在新都县北三十里弥牟镇。诸葛亮八阵图凡三,在夔州者六十有四,方阵法也;在弥牟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其在棋盘市者有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
     
   新都状元杨升庵,作为本地人,自然对“八阵图”理解得更深入一些。他在《新都八阵图记》中介绍弥牟镇“八阵图”说:“原为纵横8垒共64垒,每垒高数武,可容数人或数十人,外围土墙,并设4门。粗看似堆土组成之方阵,但随号令变化,垒与垒之间,或进或退,或分或合,可演化成多种阵形,以备偃杀、攻守之需。”接着继续介绍道,“诸葛武侯之八阵图在蜀有二:一在川东夔州之白帝城;一在新都之弥牟镇,扼南下成都之冲要,俗称‘旱八阵’。”
     
      在《民国新都县志》中亦有记载:“今形式完全者,祠左二十有三垒,祠右十有四垒,其余摧崩溃废、形式不完全,有遗迹可指者尚有二十余垒云。”
     
    后来,有当地学者考证:弥牟镇境内的“八阵图”始建于公元221年,占地95亩,确实是诸葛亮当年的“演兵场”,还很可能是训练步兵如何应对骑兵的战术。而近百亩的训练面积,估计一次可训练一、两千余人的队伍,这应该是蜀军   精锐中的精锐所在   。 
     
        
     
    在冷兵器时代,两军作战,特别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作为交战的双方,排兵布阵,使用阵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则可以利用好的阵法快速战胜敌人,使自己一方的伤害减少,二则好的阵法能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优势,特别是敌方越是无法下手,越容易提高自己一方的士气,削弱对方的士气。八阵图应该是古时候两军对垒布阵的精品,因为按照道家的八卦图,确实很难找到进攻的破绽。 
     
    有学者指出,   八阵图应该是一种阵法,或者是多种阵法的总称   。有人认为八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阵、轮阵、浮沮阵和雁行阵。还有人认为八阵是天覆、地载、风扬、云垂、龙飞、虎翼、鸟翔、蛇蟠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据说《孙膑兵法》中就有“用八陈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之宜”的记述。陈寿在《三国志》里提到诸葛亮是:“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推演”二字就说明了诸葛亮也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的创新。 
     
        
   史料记载,远古时期黄帝和蚩尤作战时,双方就已研究出各种战法阵法。诸葛亮的“八阵图”,应该是 在先人的基础上,在经过实战后研究出来的一种攻防兼备的阵法。 比如东汉窦宪曾经摆下了八阵 (窦宪,“燕然勒石”的主人翁,两次深入大漠4000里正面击破北匈奴王庭,曾俘获大单于及匈奴皇太后等匈奴贵族,直接导致了北匈奴部落的没落和西迁。“燕然勒石”即窦宪第二次出征途径燕然山勒石纪念。), 这件事被汉书的作者班固写进了纪念胜利的铭文中 :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据《宋史》记载,宋神宗熙宁时期,有人建议将诸葛亮八阵法传授给边疆将领,用来训练士兵。宋神宗考察了一下,认为有些不切实际,毕竟真打仗的时候敌人不会给你留够时间来摆阵。他还考证出:“黄帝始置八阵法,败蚩尤于涿鹿。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晋桓温见之曰:‘常山蛇势。’此即九军阵法也。至隋韩擒虎深明其法,以授其甥李靖。靖以时遇久乱,将臣通晓者颇多,故造六花阵以变九军之法,使世人不能晓之。”
     
   意思是说八阵法是黄帝首创的,用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后来诸葛亮根据八阵法造了八阵图。隋代的大将韩擒虎对此比较精通,并把它传给了自己的外甥李靖。李靖认为八阵图会的人太多,就把它进行了改变,创造成为六花阵。在《李卫公问对》中,李世民问李靖,八阵图的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是什么意思。李靖回答说,这是一种误传。古人为了把阵法搞得神秘,所以弄出这八个名字,  其实八阵图并不是八种阵法,而只是一种阵法。其中的天、地是旗号,风、云是幡名,龙、虎、鸟、蛇是队伍的名称   。 
     
        
   八阵图没有流传下来,笔者认为主要是有  两个原因:一是将领要有长期实战经验,否则就难得其精要。   诸葛 亮创制的“八阵图”,效果甚佳,但指挥调度都比较复杂,一般的武将是难得其要领的。  二是“八阵图”大概是一种防守反击的阵法,是诸葛亮为了捍卫成都在弥牟镇设置的一道防线。  因此,他在北伐时,这种阵法都难以派上用场。特别是后来,战争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不再有“叫阵”和“冲阵”等中规中矩的战法,“八阵图”的战争价值也逐渐下降。
     
     
   弥牟镇因为扼成都北接中原的交通要冲,无论是刘备经弥牟镇进入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姜维的九伐中原,还是到最后邓艾钟会过弥牟镇奇袭成都而灭蜀,弥牟镇都是 蜀汉政权兴衰的见证 ,是诸葛亮眼里捍卫成都的重要关隘。弥牟镇“八阵图”又名“旱八阵”,是一种在陆地上推演兵法,操练士兵所用,成为 拱卫蜀汉京师益州的重要防线 。
     
   然而,或许是因为邓艾钟会他们来得太迅速,加之刘禅大概也一直有“禅让”之心,因此诸葛亮即便在弥牟镇创制了“八阵图”,刘禅也没能守住蜀汉江山,诸葛亮精心打磨的“八阵图”也就逐渐荒废了。因此,很多人对诸葛亮的“八阵图”还持一种半信半疑的态度。
     
        
   不过有文献资料记载,在蜀汉灭亡六百多年后的五代后唐时期,当年就在弥牟镇这片土地上发生过一场大战,史称 “弥牟决战” 。
     
   那是公元925年,也就是五代十国时,后唐明宗长兴三年(932),董璋率其精锐部队偷袭成都周围得势,西川形势危急。
     
   后唐时期,蜀地分为东、西两川,后唐帝王为控制两川的势力,要求两川节度使上供百万两黄金。于是,东川节度使董璋与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达成协议,两川共同抗拒。后来,孟知祥出尔反尔,并诋毁董璋有谋反之心,致使帝王下令免除其官职,并杀了他的儿子。一怒之下,董璋率领7万多大军讨伐孟知祥,并接二连三地袭击了好几个城池。
     
        
   五月初三董璋军发起攻击,孟知祥竭力抵御,双方在牟古镇、鸡纵桥一带展开决战,史称“弥牟决战”。孟知祥先命令一支3000人的部队悄悄潜入了八阵图的树林中,以土堆作为掩护,埋伏起来。另设三万人的部队与敌军顽强作战。到傍晚天刚黑,将敌军放过大河,敌军不知是计,顺势在八阵林边扎营休息。
     
   刚扎营完毕,八阵林中却飘来一阵阵饭菜香,林间又突然闪出几个西川士兵,藏进树林不见了。董璋下令全军进树林搜索,谁知树林里到处是土堆,不但没看到一个对方士兵,反而自己被弄得晕头转向。
     
        
   东川军一走进八阵图,天空立即云雾缭绕,四周犹如无数精兵埋藏在树林中,不时发出“沙沙”声响。东川军手持的火把全部熄灭,事先埋好的地弹瞬间爆炸,东川军伤亡无数。西川军隐没在树林中,不时冲出来袭击,东川军措手不及,自相践踏,死者数千人,主要将领80余人被俘,董璋仅带数骑逃走,残部7000多人投降。西川军转败为胜。
     
   随后,孟知祥占领东、西两川。934年,孟知祥立国称帝,国号为蜀,俗称后蜀。 此战中西川巧妙利用八阵图转败为胜,由此可见八阵图的威力之大。   
     
   而看到这样的结局,我想问匆匆忙忙投降魏军的后主刘禅,有何感想?
     
    图文:唐勇 
    编审:赵霞   
     
     投稿邮箱:cd3000y@126.com  

5. 都知道诸葛亮的八阵图很玄乎,那么具体有多厉害?

当蜀汉取得益州之后,刘备开始真正具备了“光复汉室”的潜力,只好好好发展下去,是有很大希望实现这一目标的。但是不幸的是,关羽不久后便丢失了荆州,使得蜀汉失去了一半的领地。更悲催的是,由于刘备的战略失误,贸然发起伐吴之战,最终非但没胜反倒损兵折将,白白耗损了蜀国的兵力、物力、财力。



刘备本人为了活命带着亲信逃往白帝城,而陆逊的一路围追堵截让刘备吃尽了苦头。好在诸葛亮布置的“八阵图”,成功阻击了陆逊的追击,让刘备得以脱险回到白帝城。当陆逊杀入阵中的时候,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盖地。发下情况不妙之时,陆逊却找不到任何出口,好在黄承彦将其引导而出,陆逊便停止追击折返了回去。



关于诸葛亮的八阵图,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中也有记载: “石碛平旷,望兼川陆,有亮所造八阵图, 东跨古垒,皆垒细石为之,自垒南去,聚石成八行,行相距二丈。”那么如此玄妙的阵法,是不是诸葛亮首创的呢?有人认为这是孙膑根据黄帝发明的“五井之法”改造成了“八阵法”。



甚至还有人说是风后创造的这一阵法,根据《风后八阵图记》 说,黄帝战蚩尤 时,请风后助战。风后就使用了八阵图来对付蚩尤,说此阵能像猛虎一样张翼而进,又能像蛇一样向敌而蟠,像龙一样腾飞,像鸟一样翱翔。听起来十分的玄妙,不论是不是诸葛亮首创的八阵图,有一定可以知道的是,自从诸葛亮之后,便就失传了,以至于成了一个谜。



不过却在一千多年前,晋朝的桓温伐蜀的时候,却识破了诸葛亮的八阵图。根据《晋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诸葛亮造八阵图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行相去二丈。温见之,谓“此常山蛇势也。”文武皆莫能识之。”也就是说桓温见到此阵的时候,便一眼认出来这是诸葛亮的八阵图,但是身旁的文武官员却没有一人看认出来。



但对于此阵,桓温也只能摇头说了一句:“不敢破!”恐怕桓温所表达的意思不是不敢破,而是他也不知道该怎么破解。毕竟在他之前,很多人都试过,却没有人成功过,因此桓温认为还是不冒险为好。



从此之后,八阵图越来越成为了一个谜,再也没人识破过。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一个军事奇才,在这一点上就连司马懿对他也是赞不绝口。当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退兵之后,司马懿带着人跑到蜀军曾经驻扎的地方,当司马懿见到布防的“营垒处所”时,忍不住的赞叹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虽然关于八阵图后世流出了各种版本,但大概都不是诸葛亮当时所创造的那个八阵图了,只不过是后人根据自己的推测和猜想所绘制出来的。

都知道诸葛亮的八阵图很玄乎,那么具体有多厉害?

6.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猛?


7. 诸葛亮的八阵图厉害吗?它厉害在哪里?

有人认为诸葛亮的阵法无人可敌,有人认为一点儿也不厉害。那么八阵图究竟是什么呢?
“八阵图”是由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算得上是无敌阵法了。这样解释听起来就很厉害?那么是不是像解释的这样那么厉害呢?究竟厉害在哪?
01、形式多样,阵法多样
这个阵法是变幻莫测的。它有这几个阵法: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感觉是结合大自然的精华所凝聚成为的阵法。八种队形,八种变化,灵活相接。
02、适用范围广
根据资料记载,这八种队形、阵法可适用于进攻、包抄、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任务。适用范围广,面对各种队形都可以应对,不怕敌人的阵法。
03、有效利用资源
八阵图尽最大可能利用人员,还有资源。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使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它不像有些阵法,需要人员多,变换起来还不灵活,感觉特别笨重。
虽然八阵图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需要操作者有能力。各个人员都要训练,纪律也很严,灵活正确的指挥才会让这个阵法发挥最大作用。阵法好,更多的是依赖外界条件,而不是阵法它好谁来指挥都好。
虽然从古至今从来都不缺少布置阵法的人,但诸葛亮的八阵图,至今无人可解。由此足以看出,诸葛亮的阵法巧妙无人可及。诸葛亮也绝非等闲之辈。

诸葛亮的八阵图厉害吗?它厉害在哪里?

8. 诸葛亮的"八阵图"到底有多厉害

八阵图传说是由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亮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生、伤、休、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挡十万精兵,算得上是无敌阵法了。诸葛亮“八阵图垒”据传就在永安宫南江滩上,就坐落在金坛儒林镇东南的大鲁墅和小鲁墅村,因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八阵图村落”早已面目全非。

诸葛亮的八阵图虽然名气很大,但到现在人们已经搞不清那是怎么一回事。《三国志》中的记载很简略,后世的大军事家们虽也有继承和发挥,但也难说有多少真实性。《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有陈寿编辑的《诸葛亮集目录》,也不见有“八阵图”一章。晋朝时,皇帝曾命一个人专门学过诸葛亮的兵法,但学会了没有也很难说。
看《三国演义》,发现“八阵图”有太多的神秘性,除了像迷宫一样让敌人找不到生门死门之外,好像还有六丁六甲的神力。《杨家将》等评书中,也有许多阵法,但好像是事先找一个地方布好了阵,等敌人来破,敌人要不来破,那阵也没法动。《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和黄蓉,好像也会点八阵图的本事,可让金庸写出来仍是无说服力的迷宫,几个土堆虽有效力,但踢烂了就算破了。
笔者在网络上看有人讨论这个八阵图,大家的普遍认识是“战斗队形”。夜来无事,我再做一番胡乱猜想,就正于诸君。
首先,八阵图既然叫了这个名字,那肯定是“八阵”,就是八种战斗队形。而不能理解为是一个大方阵,里头有八种变化。因为在战斗中,让敌人进包围圈来打阵的情形,虽然也有,但毕竟不多。而且要布一座八面埋伏式的大阵,所费兵力也太多,操作起来不方便。
第二,八阵图可以理解为一个战斗编制的八种队形。这八种队形应该分别适用于进攻、包抄、撤退、行军、驻扎、休整……等任务,到什么时候就摆什么队形。而在大的战斗中,各小队可以根据战斗需要,摆出不同的或相同的队形进行相互配合,并且随时根据需要变换队形,以达到最佳效果。
第三,队形的编排方法应该是充分考虑各种兵器的运用和人员的协调。比如每队中安排几个长枪手,几个弓箭手,几个牌刀手,几个步兵,几个骑兵等等,在不同的队形中大家分别在什么位置,完成什么任务等等。
第四,使用这种八阵图,必须依赖于娴熟的训练,严明的纪律,高效率的通讯,和灵活正确的指挥,缺一不可。
第五,这种八阵图的基本原则,是让一个兵顶几个兵用,一支箭顶几支箭射,同时让士兵做到劳逸结合,在最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发挥效率。
第六,这种阵法,设计上的难度应该不是太高,有一个智商高学问好的人就足以设计成功。难度应该在训练和使用上,使几万乃至十万人熟练掌握这些队形变化技巧,在战斗中能够认真执行使用,并且听从命令,应该是比较难的,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所以一般的将军,手里即使有这套阵图,也得费一番功夫才行。
第七,看诸葛亮本人的实践,在他用兵的后期,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发挥到了极致,魏兵根本不敢出来交战,战则必败。但八阵图的威力似乎局限在正面交战和防守中,对于严阵以待,拒不出战的敌人,缺乏有效的进攻手段。诸葛亮当时改用了激将等手段,但司马懿不出战,他仍然没有办法。
第八,八阵图说白了并不神秘,是一种极佳的资源配置和调度手段,在兵法中它只能占一个小部分,适合于陆战交锋。诸葛亮的用兵手段也不仅限于八阵图,他在其他方面应该还是有独特研究的,比如攻城,打郝昭的陈仓时,孔明的手段就非常丰富,这里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