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024-05-17 16:27

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以说明: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壁之战》)
  译为:荆州的百姓归附于曹操,是被兵势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2. 文言文里的特殊句式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3)用"者"表判断 ①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7)无标志判断句。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5)无明显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也叫做意念被动句。 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3)自述省 (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4)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2.谓语的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6.分句的省略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倒装句:折叠介词结构后置和状语后置 1.动+以+宾。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3.形+于+宾。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5.折叠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折叠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②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③以"是"、"之"为标志。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7.折叠定语后置 ①"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②"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3.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急。

1、省略,状语后置:太祖长以读书劝(之)
2、状语后置:竟日读之
3、省略、状语后置:碎裂奏牍掷(于)地

4、省略:遂以(之)命楼——用它来给楼命名

5、状语后置:常驾黄鹤返于此憩
6、状语后置、省略:(于)山下放之
7、宾语前置:问女思何
8、省略:愿为(之)市鞍马
9、状语后置:(以)炙分麾下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急。

4.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一直以来在高考对于文言文考试的重难点便有对于特殊句式的掌握,在《登泰山记》中便有:今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崖限当道者”一句中,“限当道”为“崖”的定语。定语后置句)一句。同时也要注意掌握其中的判断句: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以上两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断。判断句)
2、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所不至也。(以上两句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主语“此”省略。判断句)3、此东海也。(用句末语气词“也”表示判断。判断句)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副词“皆”表示判断,“皆”相当于“都是”。判断句)

5.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1.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各有什么特点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1.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3. 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
  4. 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 文言文中四种特殊句式是什么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举例】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有肯定助词。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3,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普遍,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主谓宾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3396332副词等都可以省略。
  例如:(王)曰:不若与人。4,倒装句:倒装句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类型。
  就是提前把突出的中心部分说出来,非中心的延后放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参考资料360百科:。
  3. 文言文的四大句型   高中所有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介词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 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 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 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 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 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 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定语后置 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判断句 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是阳城人) “方柯者,语文小栈之站长也.”(方柯是语文小栈网站的站长)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是赵国的良将) 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方柯,天才也.”(方柯是天才) 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方柯,是中国人) 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不能说是设法生财) 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这是狼)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电脑是高科技用具)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
  4. 文言文特殊句式   原文出自北宋 苏洵《六国论》中的内容,原文应是“其势弱于秦”.而原文的语法构成是:其势:定中短语,充当主语;弱:形容词,充当谓语;于秦:介宾短语,由于介词“于”的述词“弱”是形容词,因此这里的于宾短语“于秦”是表比较对象的补语,而并非是状语后置.所以,“其势弱于秦”的大意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小.另及: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是文言文的一种语法现象.关于这个问题,现代学者李佐丰在他著作的《古汉语语法学》中,专门讲了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为什么要后置为介宾补语的道理,并介绍说:在介宾短语中,“以”字介宾表示与物、工具时最常由状语改变为补语,这种变化常见于以下四种原因造成.1)述语的结构不复杂,“以”宾短语比较复杂,大多置于动词之后.例如:○《国语·晋语二》:又重之以寡君之不禄,丧乱并臻.(加上与敝国国君去世之事重叠发生,丧亡祸乱接踵并至.)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表与物,充当述语“重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谓语之后,改为与物补语.即以宾短语由原来限定谓语“重”变为补充说明谓语“重”.“以”可译为:与.注意:本例中,以宾短语“以寡君之不禄”所表示的与物是事,而非物!○《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等(重耳)到达宋国,宋襄公把八十匹马送给他.)本例中以宾短语“以马二十乘”表与物,充当述语“赠之”的与物状语,因其复杂而置于述语之后,改与与物状语作补语.“以”可译为:把.“及宋”是及宾短语充当全句的主语,表时间.“及”可译为:等.2)述语中用“之”等代词作宾语时,为了使“之”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可以后置为补语.例如:○《论语·先进》: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拥有上千辆兵车的国家,夹持在大国的中间,而大国拿战争威胁施压屈服它,拿灾害饥荒使它相就.)本例中用在介词“以”前的“之”指代“千乘之国”,为了使他称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所指代的对象“千乘之国”,以宾短语“以师旅”和“以饥馑”充当动词“加”和“因”的状语,表工具,后置为补语.“以”可译为:拿.乎宾短语“乎大国之间”表处所,“乎”可译为:在.○《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在五亩大的宅园中,把桑树种在宅园,五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穿上丝绵衣服.)本例中用在“以”前的“之”指代“五亩之宅”,为了使代词“之”在位置上,接近指代的对象,“以”宾短语充当动词“树”的状语,表与物,后置为补语.以宾短语“以桑”表与物,“以”可译为:把.3)把本该用在动词之前的状语,移到动词之后,这种句式的改变,有突出或强调“以”宾短语的作用.例如:○《国语·楚语上》: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屈到喜欢吃菱角,生病时,叫来他的宗老并叮嘱他们,说:“一定要用菱角祭祀我.”)本例中的屈到喜欢吃菱角,就要求祭祀他的时候一定要用菱角.后来他的儿子不用,并以此展开文章.这里的“芰”是作者加以突出的事物,所以用在动词之后.以宾短语“以芰”表与物,“以”可译为:用.○《国语·周语下》:且吾闻成公之生也,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况且我听说成公出世时,他母亲梦见神人在他的 *** 上打上黑记.)本例中的以宾短语“以墨”本该用在动词“规”之前做状语,后移到动词“规”之后,是为了强调“以墨”的作用,因为这位成公后来就叫“黑臀”.4)在对偶、排比句中,也可以把“以”字介宾放在后面.例如:○《国语·晋语九》:道之以文,行之以顺,勤之以力,致之以死.(用文德引导他,用道理规范他,用精力效劳他,用生命奉献他)本例中“以”宾短语是对偶,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左传·昭公五年》:道之以训辞,奉之以旧法,考之以先王.(用古圣先贤的言语引导他,用旧时的法度奉承他,用先王的事例考核他)本例中的“以”宾短语是排比,所以“以”宾短语作补语.以宾短语均表工具,可译为“用”.。
  5. 文言文的四种句式   [编辑本段]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 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
   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
   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编辑本段]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
  (句数在3句以上)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
   ⑤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2.“为”“为……所”表被动。
  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③为予群从所得。
   ④恐为操所先。 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编辑本段]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
  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
   5.介宾短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例如: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③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鸿门宴》) ④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
  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
  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
  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
   

文言文四种特殊句式

6. 文言文中有哪些特殊句式?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      不:通“否”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2、不拘于时,介词结构后置     被动句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3、学于余-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4、耻学于师-介词结构后置     状语后置句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判断句
6、其可怪也欤-判断句
7、不必贤于弟子-介词结构后置
8、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判断句
9、人非生而知之者-判断句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11、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判断句
12、则曰-省略句
扩展资料
一、判断句:(一)采用“……者,……也”的方式(二)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为”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三)用“即、乃、则、诚、皆、必、亦”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四)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三、省略句(一)依所省成分划分1.主语的省略2.谓语的省略3.动词宾语的省略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6.兼语的省略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五、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六、定语后置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成为定语后置现象。
七、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多置于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文言文中,却常置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7. 帮忙解释下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什么

(一)判断句
1、用“……者……也”或在句末用“者也”“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与余同游)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3、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臣本布衣。
    且相如素贱人。
4、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5、文言文中的否定性判断也要借助否定副词来表示。“非”“莫”“勿”“不(否)”予本非文人画士。(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被支配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5、文言文中,有些被动句没有被动词,而是直接由动词表被动。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戍卒叫,函谷举。    “举”是“被攻占”的意思。(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承前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蒙后省略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对话省略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宣王)曰:“不若与人(乐乐)。”2、谓语的省略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宾语的省略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公)。
   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4、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吾上书太夫人,谱汝(于)诸孙中。5、中心词的省略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四)倒装句1、定语后置
   ⑴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或“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⑵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⑶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求人可使报秦者。兴造大业可以利百姓者。2.宾语前置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忌不自信。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大王来何操?⑶用“之”“是”等虚词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惟命是从。⑷介词结构中介词宾语前置  介宾短语的宾语由代词充当,宾语前置情况与⑵相同。微斯人,吾谁与归?3.介宾短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充当状语,置于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介宾短语往往放在谓语的后面。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4.主谓倒装

帮忙解释下文言文特殊句式有什么

8. 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有几种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他们的特点分别为: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3,省略句: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在古汉语中,省略现象更为普遍,而且按照现代汉语习惯,一些不能省略的成分也都省略了。
4,倒装句: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举例】
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有肯定助词。
如: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2,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