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字里有清的官吏

2024-05-20 05:51

1. 古代名字里有清的官吏

张清,娶唐肃宗女郯国公主为妻,累迁太常卿、驸马都尉,赠光禄卿。


杨清。洪武初,诏封功臣授荣禄大夫,继又加光禄大夫。帝因番寇屡为边患,命清统兵往雷家坝野麻关镇守,立营堡谨斥堠,番人不敢内犯。累官至宣尉使,后从郭都统征西陲,力战捐躯,敕授世袭礼店正千户。

李清照  宋代(两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太平天国  东王  杨秀清

古代名字里有清的官吏

2. 谁能告诉我清朝所有的官职的名字?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清朝所有的官职的名字?
 
   解析: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总督:全衔一般为“总督某某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兼巡抚事”,根据职责不同,少数总督全衔有所变化,如直隶总督还加上“管理河道”,两江总督加上“操江、统辖南河事务”,陕甘总督加“管理茶马”。总督系正二品官,加尚书衔为从一品,一般称“部堂”、“制台”、“制军”;加大学士衔为正一品,可与大学士一样称“中堂”。其职责为“掌总治军民,统辖文武、考核官吏,修饬封疆”,因此,清代定例各省总督加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不加尚书衔者,俱加加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有清一代,前后共设总督九个。 
 
 名称:直隶-两江-闽浙-两湖-陕甘-四川-两广-云贵-东三省 
 
 管辖:直鲁豫-苏皖赣-闽浙台-湘鄂-陕甘新-四川-粤桂-云贵-奉吉黑 
 
 驻所:保定天津-江宁-福州-武昌-兰州-成都-广州-昆明-奉天 
 
 直隶总督在同治三年(1864年)加钦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务,授为北洋通商大臣,常驻天津,冬天还驻保定。两湖总督原为湖广总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定名为湖北湖南总督,习惯上也称湖广总督。而东北地区原为将军辖区,清末改革官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建立行省,设东三省总督以钦差大臣兼管三省将军事务之职任,为总理三省军政旗事务的最高军政长官。 
 
 除此之外,清 *** 还设有漕运、河道衙门,漕运总督、河道总督的品佚与各省巡抚一样,漕运总督如加尚书衔与各省总督一样为从一品。河道总督为正二品官,清朝共设北河、南河、东河三人,北河由直隶总督兼管,南河由漕运总督兼管,东河为专任,名为河东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亲辖的军队称为“漕标”河道总督亲辖的军队称为“河标”。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3. 古代有哪些官职?哪个朝代的官职名字最好听?

不同朝代不一样啊,如果你要写小说的话,可以参考一品大员,二品三品这样的,或是多少多少石(dan)——这是汉朝粮食的计量单位可以用来区分官职大小,或者,你说好听的话——你可以在这些里面选——这是唐代的武官职: 1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  2
正二品
辅国大将军  3
从二品
镇军大将军  4
正三品上
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千牛卫大将军  5
正三品下
怀化将军  6
从三品上
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7
从三品下
归德将军  8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9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  10
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11
从四品下
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  12
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13
正五品下
宁远将军、怀化郎将  14
从五品上
游骑将军  15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16
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17
正六品下
昭武副尉、怀化司阶  18
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19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  20
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21
正七品下
致果副尉、怀化中候  22
从七品上
翊麾校尉  23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  24
正八品上
宣节校尉  25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  26
从八品上
御侮校尉  27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  28
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29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  30
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31
从九品下
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文官:
正一品
太师
太傅
太保
即三师
太尉
司徒
司空
即三公
正二品
尚书令
侍中
中书令
从二品
尚书左仆射
尚书右朴射
正三品
六部尚书(工,刑,吏,礼,兵,户)
门下侍郎
中书侍郎
御史大夫
正三品下
左散骑常侍
右散骑常侍
从三品
国子祭酒
正四品上
六部侍郎
尚书左丞
御史中丞
正四品下
左谏议大夫
从四品下
尚书右丞
国子司业
正五品上
中书舍人
国子博士
从五品上
六部各司郎中
正六品上
太学博士
从六品上
六部各司员外郎
国子助教
从六品下
侍御史
国子监丞
从七品上
左补阙
右补阙
正八品上
监察御史
从八品上
左拾遗
右拾遗
地方官制
郡:
刺史
上州
从三品
中州
正四品下
下州
从四品下
别驾
上州
从四品下
中州
正五品下
下州
从五品上
长史
上州
从五品上
中州
正六品上
下州
无
司马
上州
从五品下
中州
正六品上
下州
从六品上
录事
上州
从七品
中州
正八品上
下州
从八品上
参军事
上州
正九品下
中州
从九品上
下州
从九品下
六曹参军
上州
从七品下
中州
正八品
下州
从八品下
县:
县令
京县
正五品上
上县
从六品上
下县
从七品上
县丞
京县
从七品上
下县
正九品上
主薄
京县
从八品上
下县
从九品上
县尉
京县
从八品下
下县
从九品下
录事
京县
从九品下
慢慢选吧

古代有哪些官职?哪个朝代的官职名字最好听?

4. 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是谁啊?

1、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
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所以后人称他为包待制、包龙图、包学士。
他在开封任知府虽仅一年多的时间,但死后,开封百姓却在开封府署旁边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纪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简朴,从不讲究排场,即使做了大官,穿着仍与布衣时一样;对贪污深恶痛绝,在给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赃吏》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
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2、赵广汉,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
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于汉时并无科举制度,汉武帝为缓解财政困难,发布诏令,凡是向国家贡献财产的给官做。
黄霸便用粮食换了一个卒史。从政后,奉公守法,以廉为本;体察民情,以劝课农桑为重。特别是黄霸断案,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所以,黄霸为官,百姓拥护,朝廷满意,属下悦服。黄霸也因此从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当时的大郡--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
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
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
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
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
狄仁杰为官,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陈希亮,字公弼,北宋时期眉州青神(今属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陕西西安市)。
他从进士及第开始,为官30余年,先后任过知县、知州、知府、转运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开封府及朝廷任职,不论是在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陈希亮嫉恶如仇,不考虑个人的祸福进退,为平民百姓称颂,使王公贵人害怕。
后因辛劳过度而逝世,享年64岁。著名文学家苏轼,自称平生不为人作行状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陈希亮的为人,担心陈希亮的事迹失传于后世,而破例写下了《陈公弼传》。

5. 清官是指哪一个朝代的谁?

宋朝的包拯。
包拯(999年-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天圣五年(1027年),包拯登进士第。累迁监察御史,曾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及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
知谏院时,多次论劾权贵。再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枢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故世称“包待制”、“包龙图”。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后世称其为“包孝肃”。有《包孝肃公奏议》传世。
包拯廉洁公正、立朝刚毅,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他是奎星转世,由于民间传其黑面形象,亦被称为“包青天”。

扩展资料
包拯平生整治吏治、注重生产、巩固国防、举贤任能、为民请命,颇有政绩,是中国历史上的名臣,杰出的清官代表。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包拯性情严峻刚正,憎恶办事小吏苟杂刻薄,务求忠诚厚道,虽然非常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朋友、亲戚都断绝来往。虽然地位高贵,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
曾著家训:“后世子孙仕安者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者,非吾子孙。仰珙刊石,竖于堂层东壁,以诏后世。”
时人也称其“有凛然不可夺之节”,“有所关白,喜面折辱人”,据此可见,包拯的为人已清正刚直得近乎执拗,甚至还有些不近人情,然而,这也正是他与一些庸吏的根本不同。
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
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朝中官员和势家望族私筑园林楼榭,侵占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发大水,包拯于是将那些园林楼榭全部毁掉。有人拿着地券虚报自己的田地数,包拯都严格地加以检验,上奏弹劾弄虚作假的人。
包拯以其政绩和品行为人爱戴,因而包拯去世的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全城尽悼,“京师吏民,莫不感伤;叹息之声,闻于衢路”。
现藏开封博物馆的北宋《开封府题名记》碑,上刻一百八十三位开封知府的姓名和上任年月,而包拯的名字却已磨去,据说这是因为人们在观赏碑记时,由于敬仰包拯而经常用手抚摸指点其名,天长日久,竟将碑字磨去。
包拯在社会享有盛誉,因而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南宋时有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如《陈州粜米》。
包拯是以龙图阁直学士(后世讹为大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包拯世称包龙图。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界叫《龙图公案》)流行,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清官是指哪一个朝代的谁?

6.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都有谁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徐有功(?-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公元607-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包拯(公元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7、况钟(公元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8、海瑞(公元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9、汤斌(公元1627-1687)

字孔伯,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10、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谥“清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7.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分别是谁

1、西门豹

春秋战国时期魏国人。当时邺地是魏都的重要门户,且是战略要地,但天灾人祸不断,民不聊生。魏王特派西门豹担任邺县令,治理邺地。西门豹到邺地后,微服私访,询查百姓疾苦,利用“河伯娶媳妇”事件,智惩三老、廷椽和巫婆,用事实教育百姓,破除迷信。同时,修建漳河十二渠,治理漳河水患,发展农业生产,使邺地百姓逐步富庶起来。西门豹为官一生,清正廉明,造福百姓,死后,邺地百姓专门为他在漳水边建造了祠堂,四季供奉。
2、赵广汉

字子都,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其威名由此流传,《汉书》本传中就把擅长处理政务说成是他的天性。赵广汉在担任京兆尹时,表现出高度的责任心,处理各项公务,往往通宵达旦。并且善于思考,讲究办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间,京兆地区政治清明,官属和百姓无不交口称赞。但京兆尹的职责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脚下,日常处理政务容易得罪皇亲国戚和当朝显贵,所以,虽然赵广汉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斩的下场。赵广汉任京兆尹期间,为官廉洁清明,威制豪强,深得百姓赞颂。

3、黄霸(?-公元前51)

字次公,西汉时期淮阳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学家班固评论说:“自从汉朝建立以来,要讲治理百姓的官吏还是数黄霸第一。”黄霸还在年少时,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在颍川郡任太守的政绩最为突出。此前,颍川郡是一个豪强地主称霸一方,百姓流离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后,大刀阔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视农桑,施行教化,经过几年的精心治理,颍川出现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产发展,“田者让畔、道不拾遗”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诏称颂黄霸是良吏中的最优秀者。
4、徐有功(?-702)

本名徐弘敏,唐朝长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专司审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数官职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专门的审案官,但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极低,也难有作为。徐有功虽长期担任专职审案官,却因敢于严格守法,犯颜直谏,执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后任过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员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职。徐有功为官之时,正值武周时期,上有武后作乱,下有酷吏网罗,执法守正彼为不易。由于徐有功前后执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数以万计,因而难免得罪酷吏、奸臣,频遭弹劾、推审,但最终皆因找不出他贪赃或徇私枉法的证据,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尽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谀奉承,一心执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为历史上罕见的一位名留青史的专职"法官",被当时人誉为"自古无有"的好官。
5、狄仁杰(公元607-700)

字怀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届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伸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后人据此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6、包拯(公元999-1062)

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开始立志要为国家出力,“竭忠死义”。包拯仕途的起点是知县,后历任知府、转运使等地方行政长官;担任过监察御史等监察大臣、户部副史等掌理国家财政的高级官员、都部署等军事要职;当过外交使节出使辽邦;最有名的是做过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他一生严于律己,身体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顿吏治,打击贪污,深受百姓欢迎,离任时当地精制一好砚相送,他都婉言谢绝,“不持一砚归”。他一生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执法如山。对皇亲国戚、宦官权贵的不法行为,一律极力主张绳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狱,是包拯生前与死后深为百姓所赞扬和称颂的主要内容。包拯在当时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别在死后,作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体裁的文艺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带有神奇色彩。随着国际上文化交流的进展,包拯这个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还赢得了世界的声誉。虽然史料中的包拯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悬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统治者的赏识,也受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下层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作为清官确实是非常典型的。
7、况钟(公元1383-1442)
字伯律,号如愚,明朝江西靖安县龙冈州人。况钟一生出色政绩在苏州知府任上,他直接减轻官粮,实行折征的办法减轻百姓负担,稳定和发展经济。同时,整肃吏治、端正风气,注意清理冤狱,为民伸冤。他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勘问一个县的案,周而复始,从不间断。在刚到任的八个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经他审理过的案子,无论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为非作歹。现在,只要一提起况钟,人们立即就会想到《十五贯》故事里那位甘冒风险、敢于伸张正义、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还做了兴修水利、举办学校、推荐贤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况钟任职十三年间,三次离任三次留任,替苏州百姓办了不少实事,最后积劳成疾,病逝于苏州任上。当地百姓为纪念况钟,在他死后,苏州和七个县都建立了祠堂。
8、海瑞(公元1514-1587)
字汝贤,海南琼山县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转折时期。表面一片升平,其时危机四伏。海瑞年青时,便对社会问题表现了极大的关注。在户部供职时,出于对国家财力的忧虑,为进谏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纵容各地大兴土木修建庙坛道观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着必死决心毅然上疏。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后人称为《治安疏》。奏疏递上后,海瑞即被入狱,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阶的劝说之下,才得以获赦,官复原职,并逐步升至应天十府巡抚等职。之后,他为匡正时弊,严肃法纪,主持制定了贪污满“八十贯绞”等严刑。他铁面无私,对一直有恩于他的老丞相徐阶也毫不留情,将徐家仗势多占的40万亩良田退还原主,将欺压良民的徐阶的两个儿子及20多个家人依律问罪。纵观海瑞为官,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多次冒死进谏,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根本利益,但他严于执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抚流亡,注意发展生产,兴修水利,限制大地主无止境的盘剥,改革落后的风俗习惯等,得到了百姓的广泛拥护,其行为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作用。
9、汤斌(公元1627-1687)

字孔伯,祖籍保南睢州(今睢县)。主要政绩在康熙朝,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汤斌为官一生,除著书立说,发展理学学说外,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务和漕运的治理上,并注意为百姓减轻负担、赈灾救施、兴利除害,从而始终躬身实践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民本”思想,为变“满目榛荒,人丁稀少”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做出了一定贡献。其为官清廉,至死仅遗俸银八两,连买棺材的钱都不够,真正可谓是一代清官。
10、于成龙(1617-1684)

字北溟,清山西永宁人。谥“清端”,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出仕,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而蜚声朝野。康熙二十年春,康熙帝当面褒赞他为“今时清官第一”。于成龙始终把整顿吏治放在工作的首位,针对各属贿赂公行,请客送礼之风,他从利用中秋节向他行贿的官员开刀,惩一儆百。他赴任江南,入境即“微行”访于民间,面对“州县各官病民积弊皆然而江南尤甚”的状况,很快颁布了《兴利除弊约》。他举优劾贪,宽严并济,时人说凡他所到之处,“官吏望风改操”。
于成龙的官阶虽越升越高,但生活却更加艰苦。为扼止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带头实践“为民上者,务须躬先俭仆”。去直隶,他“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在江南“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江南民因而亲切地称他作“于青菜”。总督衙门的官吏在严格的约束下,“无从得蔬茗,则日采衙后槐叶啖之,树为之秃。”他天南地北,宦海20余年,只身天涯,不带家眷,只一个结发妻,阔别20年后才得一见。他的清操苦节享誉当时,卒后居室中只看到“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无长物”。

中国古代十大清官分别是谁

8. 在古代的各个朝代里,都有哪一些出名的清官?

清官的定义是: 
清廉:生活清苦朴素,不贪图享受,不贪污、不受贿、不损公肥私。 
清介:为人耿直、有骨气、不阿谀奉承、不随波逐流,对恶不敷衍,不屈服。 
清明:居官勤于政务,办事有法度、有条理、爱民如子,奉公守法,不草菅人命,不枉屈是非。 
清正:为人处世,气度宽宏,严于律已,宽于待人,不以一已之私而忘国家之忧。 
大致上是 
汉朝:刘宠、杨震、苏章、赵广汉、黄霸 
南北朝:苏琼、顾协、陈孔奂、姚察、袁聿修、裴侠 
唐朝:徐有功、狄仁杰 
宋朝:包公、陈希亮、刘温叟 
明朝:况钟、海瑞、周新、王溥 
清朝:于成龙、吕璜、汤斌、张伯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