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首富沈万三在明朝时是依靠什么发家的,最后怎么样了?

2024-05-18 21:21

1. 江南首富沈万三在明朝时是依靠什么发家的,最后怎么样了?

沈万三,名富,字仲荣,吴兴人,祖籍在浙江湖州,后迁居长洲(今江苏苏州)东蔡村。到他了父亲沈佑时,沈家又迁至湖州南浔沈家漾。
元至正二年(1342年)南浔一带大水,贫民纷纷逃往他乡。沈佑也在此时迁往浙江周庄。
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河流从镇中穿过,“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充满着诗情画意。
水乡小桥旁边,一位中年妇女呵斥掉下饭粒的孩子:“家里阿有个沈万三?”这句话很有意思,即家里可没有沈万三这样的巨富,要懂得勤俭节约,不要大手大脚。
在长江三角洲不少地方,谈及沈万三,普通老百姓都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传说中的江南首富沈万三,他富得让朱元璋都垂涎,以至于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
真是这样的吗?沈家真是因为太富有了,才会落得如此下场的吗?

沈万三确实值得我们去探究。
从明代起,沈万三几乎就成了富翁的代名词。嘉靖年间严嵩掌权,浙江嘉兴县一位丙辰进士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惹得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
万历年间刊行的《*词话》里,潘金莲一再嚷嚷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沈万三真可说是名播大江南北,妇孺皆知。
在周庄,沈万三已成为代代敬仰的财神;
南京的中华门也留有沈万三的记忆,古老的城墙里承载着沈万三有一个聚宝盆的故事;
甚至在遥远的云南,也留有沈万三活动的足迹。
有关这位江南首富的种种传闻,扑朔迷离,让人琢磨至今。

一、金山银海和 宝盆的传说
清代文人褚人获《坚瓠集·聚宝盆》记载一个传说故事。
沈万三年轻的时候,家里贫穷,有一天,梦见一百多个身穿青衣的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见一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上去卖。万三联想到昨夜的梦,动了恻隐之心,就拿钱买下,放生于池中。
当天晚上,青蛙们呱呱地叫了个通宵,吵得他睡不着。早晨起床后准备去驱赶,只见它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他很觉得奇怪,于是便把那只瓦盆抱回家。一天,万山的妻子在盆中洗手,把一只银钗掉在盆中,不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已是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
从此之后,沈万三开始富甲天下。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想杀掉沈万三,亏了马皇后劝谏,才把他流放于岭南。抄没家产的时候,得到了这个瓦盆,拿给识古器的人一看,说这就是聚宝盆。
谢肇浙《五杂俎》卷三载:“金陵南门名曰聚宝,相传为洪武初沈万三所筑也。人言其家有聚宝盆,沈遂声言:以盆埋城门之下,以镇王气。故以名门云。”这就是现在的南京中华门。
张岱《明纪史阙》也有相同的记载,不同的是,在朱元璋欲诛而赦之后,沈万三才交出聚宝盆,然后埋于城下的。
此外,还有乌鸦石、马蹄金等很多神话似的传说,不一而足。
孔迩《云蕉馆纪谈》有如下记载:
“沈万山(沈万三),苏州吴县人也。家贫无产,以渔为生。一日饭毕,就水洗碗,碗忽坠水中。因撩之,不知碗之所在,但觉左右前后,累累如石弹,乃尽取之。识者曰:此乌鸦石也,一枚可得钱数万。因以富。或曰:夏日仰卧渔船上,见北斗翻身,遂以布襕盛之,得一勺。及天明,有一老者引七人挑罗担七条而至,谓曰:汝为我守之。言讫忽不见。启视,皆马蹄金也,以此致富。”

二、巨富“万户” 遭受盘剥
据《留青日札》记载,当朱元璋打下江浙后,沈万三与其弟万四(沈贵)在两浙豪富中首先输粮万担,献白金五千两,以佐用度,“太祖军食,多取资焉”。但朱元璋却要“务罄其所有金”,想方设法消耗他的家财。
据董谷《碧里杂存·沈万三秀》记,有一次,朱元璋在月朔(即初一)日召见他,给他一文钱要他生利,从初二开始,一文取两文,初三日取四文,初四日取八文,每天翻一倍,亦即按等比级数增长,以一月为期。
沈万三不知就里,欣然接受。哪知回家一算,一月之后,该付给朱元璋利息为五亿三千六百八十七万九百十二文。洪武钱每一百六十文重一斤,则共计三千三百五十五万四千四百三十二斤。沈氏虽富,但哪里经得起这样的盘剥?
除了巧取,还有豪夺。
有一次,朱元璋要沈万三每年“献白金千铤,黄金百斤”,还命他造六百五十间廊房,养数十“披甲马军”,并对他的田产每亩征九斗十三升的重税。
沈万三大概也明白树大招风的道理,所以想主动报效以保平安。
明洪武六年(1373年)前后,当沈万三得知京城(今南京)要筑城墙时,就主动承担了修筑洪武门至水西门城墙的任务。

当时的南京城墙全长三万七千一百四十米。朱元璋的筑城计划,仅造砖一项,便涉及一部(工部)、三卫(驻军,相当于军区)、五省、二十八府、一百一十八县,另有三个镇。而沈万三一人负责的城墙,占整个工程量的三分之一。

三、犒天子军 招帝王忌
今天南京水西门外,有座赛虹桥,相传为沈万三儿媳所建。明人记载,沈万三建造数桥之后,很是得意,便在家中炫耀。
谁知儿媳很不以为然,便用私房钱悄悄建了一座桥。该桥“工巧宏丽”,比公公所造之桥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把它叫做“赛公桥”——儿媳尚且如此,可见沈家确实实力不凡。
王行是一位学者,曾受聘于沈家坐馆,教沈家子弟读书。
据英宗正统年间苏州人杜琼作《王半轩传》记:“长洲周庄沈达卿,其父号万三秀者赀雄当世,为礼聘于家塾,每成章,辄偿白金以镒。”白金即白银,一“镒”就是二十两,学生写一篇作文,老师竟有如此之高的报酬,沈氏的家底可见一斑。
沈万三处于事业巅峰时,他的弟弟沈贵(沈万四)已看到危机,曾写诗劝他说:
“锦衣玉食非为福,檀板金樽亦可休。
何事百年长久计,瓦罐载酒木绵花。”
沈贵要哥哥低调做人,从事耕织,但沈万三没有听从他弟弟的话,终于招来了灭顶之灾。

据明人田艺蘅《留青日札》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准备犒赏三军,沈万三主动要求代他出赏钱。朱元璋有意刁难他说:
“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
哪知沈万三豪爽地回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朱元璋听后大吃一惊,嘴里说:“此虽汝好意,然不须汝也。”但内心里却起了杀掉沈万三的念头。
《明史·马皇后传》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吴兴富民沈秀者,助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谏曰:‘妾闻法者,诛不法也,非以诛不祥;民富敌国,民自不祥,不祥之民,天将灾之。陛下何诛为?’乃释秀戍云南。”
所谓“戍云南”,就是发配到云南充军。根据这一记载,他应该是死在云南,或者死在充军的路上了。

四、接连打击 家族败落
沈氏家族的没落是个渐进的过程。
第一次打击大约在洪武三年(1370年)至六年(1373年)。
元末,张士诚割据苏州十四年,是朱元璋争夺天下最强大的敌手。沈万三和张士诚本系旧友,在张士诚保护下,沈氏家族利用元朝颁布的《官本船法》、《市舶法则》等规定,大规模进行海上贸易,积累了大量财富。反过来,他们又以自己超强的财力,坚定地支持张士诚的大周政权,以与朱元璋抗衡。
朱元璋统一天下后,沈家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为了输诚讨好,花钱消灾,沈家屡屡贡献自己的财富。输粮、献金、筑城、犒军,都是数以亿万计的用费,在所不惜。
但朱元璋仍然大怒说:“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第二次打击是在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的春天,沈万三的两个孙子(沈旺之子)沈至、沈庄先后入狱。《故沈伯熙(庄)墓志铭》记:“洪武十九年春,兄至以户役故,缧绁赴秋官,时伯熙亦获戾京师,适与兄同系狱,入则抱其兄痛泣曰:‘吾兄素羸,不堪事,今乃至于斯耶!’既而伯熙先出,遂得疾甚,药莫疗……卒于京。”
沈至入狱的原因是逃避赋役,沈庄入狱则可能是涉嫌“胡党”、逃避赋役而羁押至京,连补带罚,再加上两兄弟最终都能出狱的上下打点,其数目也定在巨万以上。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经过这次打击,沈家的基业就从根本上被动摇了。
第三次打击是在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党”案发,蓝玉被处死,株连则在全国蔓延。有一位叫王行的先生,曾两次在沈家坐馆,同沈家至少有三十年的交情,又两次在蓝玉家坐馆,前后也有十多年之久。通过王行的关系,想在新朝找到靠山的沈家同蓝家也有了交往。“蓝党”案发后,有人劝王行逃遁,这位迂腐先生说:“临难无苟免。”结果以同谋罪被诛。

当时,沈万三女婿顾学文因夺人之妇,仇家怀恨在心,蓝玉事发后,仇家即以沈家同蓝家的关系为据,诬告顾学文与蓝玉通谋。
在严刑逼供下,顾学文招认曾收到蓝玉“钞一万五千贯”,为他购置粮米、绸缎等物,用来准备起事和赏人。
《弘治吴江志》载:案情牵涉他的“妻族沈旺、沈德全、沈昌年、沈文规、沈文矩、沈文衡、沈文学、沈文载、沈海,凡八人。”
其中沈旺是沈万三的儿子,其他人等也都是沈万三的子孙。《周庄镇志卷六·杂记》记:“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学文坐胡蓝党祸,连万三曾孙(沈)德全六人,并顾氏一门同日凌迟。”同日被杀的还有八十多人。
沈万三苦心经营的巨大家业,就这样急剧地衰落了。
清人刘昌《悬笥琐探》说:“沈万三家在周庄,破屋犹存,亦不甚宏壮,殆中人家制耳,唯大松犹存焉。”
出身低微的沈万三,由贫而富、先盈后倾的故事,成了元明之际江南地主豪富的一个缩影。

江南首富沈万三在明朝时是依靠什么发家的,最后怎么样了?

2. 明朝首富沈万三究竟是如何发家的呢

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看起来也跟其他水乡没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这里诞生过那位著名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当时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一来二去外号就流传了开来,他的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人(一说是元朝人),从明代开始,他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嘉靖年间,有一个人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有一句话:“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沈万三究竟有多少财富?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要修筑城墙,沈万三出了三分之一的钱。后来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沈万三说愿意出银子。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而他这富可敌国的财富从何而来,也是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流传最广的传说是“聚宝盆说”。说是曾经沈万三救下了百余只青蛙,然后青蛙报恩,让沈万三得到了一只瓦盆。一次,沈万三之妻不慎掉入一支银钗,谁想立刻变成满盆银钗。再用银子一试也是如此,沈万三因此发家。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草媒君翻查资料,真正比较可信的发家之道,大概是以下这些:
躬耕发家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他的父亲沈祐在此时迁往周庄。沈家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集佃户、出租田地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事实上,沈家趁着元末明初的乱世之际,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加以改良,并兴修水利,遂拥有了良田数千顷。站稳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步。
继承遗产
《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也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当时汾湖的陆氏富甲江南,可惜没有后人,于是就便宜了娶陆氏之女为妻的沈万三。从陆家的商业致富中沈万三得到了更大的启示:做生意,比务农和放贷都赚钱。

经商致富
元朝时海运发达,外贸畅通,来中国贸易的外国人不少。另一方面,江南经济发达,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也变成“售粮大户”。
富起来的沈万三转而“通番”,将当地产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外贸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沈万三迅速致富并不奇怪。孔迩在《云焦馆纪谈》中写道,沈万三成为海商,来往于徽州、池州(今贵池)、太平府(今当涂)、常州之间,辗转贸易,获金数百万,所以显富。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由此可见,沈万三的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

沈万三对他人总结过自己的四条成功之道:
第一勤劳。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正所谓力不到不为财。
第二诚信。和人做生意不是一次性的,杀鸡而后取卵,乃自绝门路。
第三智慧。做一个生意人,要大智大勇,独具慧眼。清楚的知道每一件货物,最贱和最贵的价位在哪里。
第四机遇,就是运气。如果前面的三样都做足了,只要一点点的运气就能够赚钱了。
关于沈万三最后的结局,在《明史》记载是被朱元璋流放致死,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他因财获罪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传说刘伯温曾经送给沈万三一张膏药提示他说:这经商要靠头脑,靠实力,要靠心术。你看这一方药膏,这外面的白纸是方的,中间的药膏即黑又圆。天圆地方,黑白分明。当这托纸是十成的时候,中间的药膏是七成八分半,这就是成本。而周围的白纸是两成一分半,那就是利润。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黑心之嫌哪。

这固然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能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度”。在做生意的同时,也当考虑合法、合理经营。

3. 明初巨富沈万三,他究竟是靠什么来发家致富的?

沈万三是在元末明初出现的江南首富,当时的百姓当中就留存着这样的说法,说沈万三的家产足足有二十亿之巨。并且明太祖朱元璋在当时修建当时南京城的城墙之时,沈万三依靠个人的资产就捐献了三分之一的城墙修建费用。而之所以他能够成为这样的首富,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就是得到了当时富豪的投资,第二就是他依靠慢慢的积累田地与房产,而第三他就是通过当时有国家支持的对外贸易,赚取大量的银子。
沈万三第一个原因是由于当时的沈万三得到了吴地富豪的认可,所以说他在沈万三身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支持沈万三的商业发展。而沈万三在得到了这笔资金之后,加上自己对于经营管理方面独特的天赋,所以说慢慢的积累财富,这才成为了江南首富。并且这件事情在历史当中是有着真实的记载的,在《周庄镇志》当中就说明了最初沈万三的财富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商人陆道源。 
沈万三雕像而第二个原因就是沈万三喜欢开垦荒地,并且讲究合理的灌溉以及施肥的方法使得荒地成功的变为了肥沃的田地。在他的孙子的墓志铭当中也有着相关记载。因此我们也可以判断出沈万三最初就是靠着种地致富。因此也是靠着最初种地经营积累的财富,他又囤积了大量的房产以及田地,就这样慢慢的发展,这才成为了当时江南的首富。 
当然我觉得最主要能够支持沈万三的财富得到大规模的增长,还是主要靠着经商以及对外贸易。在《吴江县志》当中就有相关的记载,说沈万三能够积累这样的财富,主要就是由于他通过和一些番地进行交易而迅速发展。并且当时元代末期朝廷是十分鼓励民间进行对外贸易的,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大量的税赋来支撑国家的财政。而明朝时,沈万山更是变成了一个专业的海上商人奔走于各地,发展自己的商业帝国。 



明初巨富沈万三,他究竟是靠什么来发家致富的?

4. 沈万三作为明朝的大土豪,他究竟是如何实现发家致富的?

主要是靠着经商,来实现财富积累的。沈万三发家致富之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步:
一、勤劳起家任何财富的积累都需要一个开始,沈万三财富的积累是他的父亲实现的。他们家原本是流民,后来流落到周庄的时候落地生根,而他的父亲并不是个懒人,看到周围的土地十分肥沃之后,就没日没夜地开垦良田。为此沈家很快就在当地站住了脚跟,到沈万三接受家产的时候,他们家已经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了。当然,现在的富还只不过是小富,只能在周围几个村子比较一下。

二、继承遗产后来沈万三结婚了,老婆是当地有名的地主。他老婆家的财产不是他家这种靠着自己手动开垦良田能够比拼的,但是老丈人看中的是沈家的人务实,所以才把女儿嫁给了沈万三。然而结婚没多久,老丈人就撒手人寰,家里又没有人来继承遗产,于是就便宜了沈万三。

但是沈万三并不是因此而崛起的。他的崛起时在接受亲家财产之后,认识到原来做生意比务农来钱快!当时出于元朝末期,虽然朝廷腐败,但是经济发达,并且在海上和周边的国家有着频繁的贸易。沈万三没学过什么做生意的知识,这是他的缺点,但更时成就他的优点。正因为没有系统的学过做生意,所以他的思路没有受到传统生意人的束缚。因此,他的商业帝国之路正式踏出了第一步。
三、经商有道
亲家做生意,做得都是传统的生意,所以虽然富,但一直挺规矩的。而到了沈万三手里,看到了贸易带来的财富,因此打开了脑筋,以他们不动产“土地”的优势为根基,走上了粮商的道路,和海上贸易的道路。而正值元朝末期,天下大乱,各方势力对粮草的需求都十分的大,他也算时趁上了政治正确的这条船。因此成为了人生赢家。

5. 揭秘:明朝首富沈万三到底是如何发家的

素有“中国第一水乡”之称的周庄,充满了诗情画意。看起来也跟其他水乡没有什么不同之处,除了这里诞生过那位著名的富豪——沈万三。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当时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一来二去外号就流传了开来,他的真名反而没人记得了。

沈万三是元末明初人(一说是元朝人),从明代开始,他就成了财富的代名词。嘉靖年间,有一个人花了两万三千两银子买得吏部考功司主事,当时人称之为“沈万三官”。万历年间刊行的《金瓶梅词话》里有一句话:“南京的沈万三,北京的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此话的意思是说,任何事情都是客观存在的,正像南京沈万三有名气,北京枯柳树有影子,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了。
沈万三究竟有多少财富?当年朱元璋定都南京,要修筑城墙,沈万三出了三分之一的钱。后来朱元璋要犒赏三军,沈万三说愿意出银子。朱元璋说:朕有军百万,汝能遍及之乎?哪知沈万三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每军犒金一两!

而他这富可敌国的财富从何而来,也是后人一直津津乐道的。流传最广的传说是“聚宝盆说”。说是曾经沈万三救下了百余只青蛙,然后青蛙报恩,让沈万三得到了一只瓦盆。一次,沈万三之妻不慎掉入一支银钗,谁想立刻变成满盆银钗。再用银子一试也是如此,沈万三因此发家。当然这都是民间传说,草媒君翻查资料,真正比较可信的发家之道,大概是以下这些:
躬耕发家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沈万三的祖籍在浙江湖州。元至正二年(1342)南浔一带大水,他的父亲沈祐在此时迁往周庄。沈家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集佃户、出租田地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事实上,沈家趁着元末明初的乱世之际,将一部分失去业主和佃户的土地占归己有,加以改良,并兴修水利,遂拥有了良田数千顷。站稳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步。
继承遗产
《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也有人说“元时富人陆道源,皆甲天下……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一即沈万三秀也”。当时汾湖的陆氏富甲江南,可惜没有后人,于是就便宜了娶陆氏之女为妻的沈万三。从陆家的商业致富中沈万三得到了更大的启示:做生意,比务农和放贷都赚钱。

经商致富
元朝时海运发达,外贸畅通,来中国贸易的外国人不少。另一方面,江南经济发达,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也变成“售粮大户”。
富起来的沈万三转而“通番”,将当地产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从中赚取巨额差价。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外贸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沈万三迅速致富并不奇怪。孔迩在《云焦馆纪谈》中写道,沈万三成为海商,来往于徽州、池州(今贵池)、太平府(今当涂)、常州之间,辗转贸易,获金数百万,所以显富。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由此可见,沈万三的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是一个地道的大地主兼商人。

沈万三对他人总结过自己的四条成功之道:
第一勤劳。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正所谓力不到不为财。
第二诚信。和人做生意不是一次性的,杀鸡而后取卵,乃自绝门路。
第三智慧。做一个生意人,要大智大勇,独具慧眼。清楚的知道每一件货物,最贱和最贵的价位在哪里。
第四机遇,就是运气。如果前面的三样都做足了,只要一点点的运气就能够赚钱了。
关于沈万三最后的结局,在《明史》记载是被朱元璋流放致死,这种说法虽不可信,但他因财获罪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测。
传说刘伯温曾经送给沈万三一张膏药提示他说:这经商要靠头脑,靠实力,要靠心术。你看这一方药膏,这外面的白纸是方的,中间的药膏即黑又圆。天圆地方,黑白分明。当这托纸是十成的时候,中间的药膏是七成八分半,这就是成本。而周围的白纸是两成一分半,那就是利润。若超出了这个范围,就有黑心之嫌哪。

这固然只是传说,但我们也能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讲一个“度”。在做生意的同时,也当考虑合法、合理经营。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怎样在合理赚钱的同时保持轻松、自由呢,那就加入爱草媒吧!我们负责所有技术问题和平台建设,您只需将资源接入我们平台,便能坐拥消费佣金分成,将爱草媒变成您自己的“聚宝盆”!

揭秘:明朝首富沈万三到底是如何发家的

6. 沈万三都做了哪些生意?为何他会成为明朝首富?

王花子三个人同日同时出生,可三个人命运不同,一个皇上,一个富豪,一个叫花子,三人正是公鸡啼鸣时先后降生的,老百姓口头语是:抬头朱洪武,鸡啼沈万三,啯啯王化子。“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的江南第一富豪。关于沈万三富豪事,民间甚至传说他得了一只“聚宝盆”,无论什么放到盆里,都会变成珍宝。由此反映出他的财富多到不可胜数。可以说相当发达了。而最能体现一个朝代繁荣的一点,当然就是钱了,没有钱就没办法好好的生活,就没办法促进这个贸易的往来。


认为钱是万能的,钱能通神、有钱能使鬼推磨。从而财大气粗藐视一切,最终被朱元璋,三次抄家,并流放云南,使得沈家又迅速地衰败了。由此反映出他财富多到不可胜数,生财聚财技巧高超。至今,苏南、浙北、皖南一带仍广泛流传着关于沈万三发财、豪奢、田产、经商以及家庭生活诸方面的许多故事和传说。沈万三为何能称得上是“江南首富”了。听说,沈万三家的教学先生每写出一篇好文章,沈万三一高兴,顺手就给私塾先生20两白银。
让这些有钱人成了人尽皆知的人物。古代虽然没有什么排行榜,但我国明朝的有一位富豪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都被人熟知,他就是明朝首富沈万三。让这些有钱人成了人尽皆知的人物。古代虽然没有什么排行榜,但我国明朝的有一位富豪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都被人熟知,他就是明朝首富沈万三。沈万三在历史上富可敌国,但再富也敌不过败家儿子,老沈死后家产被儿子如粪土一样散尽。历史上多少案例证明钱再多留给后代反成害后代。



7. 明朝首富沈万三,他究竟是如何发家的?

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玩玩不能的。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时候的人事不爱钱的吧,今天我们每个人都羡慕马云,比尔盖茨等人的数百亿资产吧!今天有什么福布斯排行榜,还有什么胡润富豪排行榜之类的,让这些有钱人成了人尽皆知的人物。古代虽然没有什么排行榜,但我国明朝的有一位富豪在千百年后的今天都被人熟知,他就是明朝首富沈万三。

现在全球的前几大富豪都有几百亿美金的身价吧,这样巨大数额的资产使我们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可至少还能统计出来。可是有谁知道沈万三到底有多少钱吗?

沈万三这个名字无论是在正史中还是在野史或民间传说里都经常出现,传说沈万三有一个宝贝叫聚宝盆。这个聚宝盆可了不得啊,可以无限复制金钱。放进一个金元宝去就能拿出无数个金元宝,放进一个珍珠就能拿出无数个同样的珍珠。在我们今天看来这肯定是无稽之谈,但这个传说也是说明了沈万三的惊人财富,已经到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地步。还有一个更夸张的传说,据说有一次长江决口,洪水泛滥成灾,让百姓苦不堪言,后来沈万三把聚宝盆放在决口的地方,在里面放了一把土,洪水就被堵住了。这个传说说明沈万三已经不算是有钱人了,他的财富都让他成神了!

有一个词形容一个人特别有钱叫做“富可敌国”,说这个人的财富可与整个国家匹敌。可在沈万三这里,这个词已经不够用了。当时的皇帝朱元璋想建一座新的城池,可是自己的大明国库不足以支撑这样一个工程,可皇家城池,又不能规格太差有损皇家威严。沈万三知道了皇帝的难处后,主动请缨,跟皇上说自己出钱出人,承担一半的工程,皇帝自然乐意了,于是开始修建城池。在动工之日,沈万三找来了全国的能工巧匠,材料也选上佳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叫事。

等完工之日,皇上发现,自己修建的这一半城池远远比不上沈万三修建的那一半,无论是气势还是质量。朱元璋顿时不高兴了,这不就是说举国之力都比不过沈万三吗?这天下到底是谁的天下?可是沈万三这时候还在沾沾自喜,在完工之日竟然主动犒赏了三军将士。这一下皇上真的就忍不了了,犒赏三军这种事是谁都能做的?你是显着你有钱吗?直接龙颜大怒降罪沈万三,没收了他的全部家产,并把他发配边疆。

要说这沈万三真是不太聪明,你替皇帝分忧本是好事,可是低调点不好吗?凡事都想出个风头,让皇上没面子,不没收你家产都说不过去,真不知道这沈万三这么笨怎么挣来的这么多钱,难道还真有个聚宝盆不成。

明朝首富沈万三,他究竟是如何发家的?

8. 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是如何发家致富的呢?

沈万三得到了汾湖陆氏的巨资,加上其善于经营管理的才能,以致成为江南首富。
《周庄镇志》有这样的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
亦有:元时富人陆道源,暮年对其治财者二人,以资产付之,其中一个人就有沈万三。



这个说法在沈万三的孙子沈伯熙的墓志铭里可以得到一些证据,该墓志铭上写着:其先世以躬稼起家。也就是说沈万三是靠种田致富的。
后来,人们在引述墓志铭记载的同时又根据一些杂乘笔记得出沈万三开垦荒地,讲究灌溉和施肥,于是致富。
但是真正把靠积累房产和田地发家的说法系统完善的提出来,是在陈兆弘先生的《明初巨富沈万三的致富与衰落》一文中。
文章中提出沈万三“躬稼起家”又兼“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慢慢发展成“资巨方万,田产编于天下”。
也就是说沈万三开始靠种地经营,后来积累了很多房产和田地,这样诞生一个超级巨富似乎令人难以想象。



在《吴江县志》的记载里可以看到: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这个说法也同时得到著名历史学家吴晗的赞同,他说:苏州沈万三一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做海外贸易。
周庄,这个地方对沈万三来说相当的重要,当时的周庄大概就是今天的上海、苏州、杭州之间。
也就是说,沈万三走进周庄不是为了开垦荒地,而是为了利用天然的地理优势来做生意。
还有一个有利条件就是:在元代,政府鼓励民间进行国际贸易。



当时,政府颁布过出资挑选精明有志之士进行海外贸易的政策:听海商贸易,归征其税。
明朝对沈万三有:“变为海贾,奔走徽、池、宁、太、常、镇豪富间,辗转贸易”的记载。
此后的周庄就成了沈万三发家致富的风水宝地,后人曾有这样的记述:周庄由村落变为城镇完全是沈万三父子的功劳。
以上这三个说法不能孤立开来,沈万三得到汾湖陆氏的资助,这也许是他人生的第一桶金,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不前,坐吃山空,而是开垦荒地,积累房产,不断进取,后来又弃农从商,一跃成为元末明初的江南首富。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