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人生

2024-05-19 01:55

1. 佛系人生

没想到自己也能体会到佛系的状态了,从前总以为以自己这火急火燎的性格,一辈子恐怕与清净无为的佛系无缘,没想到误打误撞在写作的过程中找到了感觉,而且不觉让人渐渐沉浸其中,感觉甚好起来。
  
 这种美好的感觉体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整个人由内而外都为之一变,身体状态、精神状态大为改观,这是非常积极的信号,我很喜欢。
  
 人的一生性格上大概总要经历那么几次转变,虽然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时间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每个人或多或少总在变,只是巨变和微变的区别。
  
 曾经的自己急躁冲动,遇事总是沉不住气,往往是说话比脑子快,不假思索之下脱口而出的话难免偏激,处理问题也不得章法,所以在很多方面亏没少吃。反观平素那些圆滑周到的人,看起来低调老实,对人温顺软糯,但最后总是能够达成自己的目的。
  
 也是在这么多年后,我才体会到为人其实不必张狂,以退为进、以柔克刚也是一种极好的生存之道。
  
 真正懂得了这些道理之后,才发现其实很多事情自有它的规律,也有解决的好办法,用不着着急忙慌的去证明自己,大到为人做事,成就一番事业,小到发展一个兴趣爱好比如写作都是如此。不要急功近利去想要获得回报,很多时候你只需去不断耕耘,收获几成,顺其自然就好,也许在不经意间会有意外的惊喜也说不定呢。
  
 做一件事情,如果功利心太重,目的性太强,凡事讲究回报,就容易患得患失,把时间精力放在利益盘算上,忽视了整个过程的享受,那才是得不偿失呢,就像是去远足爬山,你只顾得低头赶路,忽视了一路上的风景,就算是到达最后的目的地,那还是失去了更多的风景。所以心态决定成败,这句话就是这层意思。
  
 在写作中多一点佛系思想,追求无欲无求的状态,随性而作,也是对自己天性的解放。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了不起的作家,但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生活的观察者,用文字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把每天琐碎的柴米油盐保存下来,对别人可能没什么意义,但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却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试想一下,当我们垂垂老矣,拿出来陈年旧作,重温旧时旧事,该是怎样的一番感慨。

佛系人生

2. 佛系人生

这次生病住院才深深体会到,生命无常,唯有活着才能真正拥有幸福的能力。前半生,经历过很多女人都经历的痛苦,眼睛里只有愁恨,心胸狭窄,患得患失。后半生后,过点小日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放低自己,放宽心胸,用佛系的态度和眼界,看待苍生万物。
  
  
 曾经,因为爱,把自己伤的遍体鳞伤,现在,有自己独立的爱情、事业和交友观,不再刻意取悦谁,以自己舒服的方式,去建立人际圈。或许,人生就是一段旅程,见过的人遇到的事,都会成为过去。自己才是自己最重要的人,所以,后半生,无原则的自爱,有原则的自私,让自己平安,才能不给你爱的人增加负担。在这,谢谢一直照顾我的大叔,还有工作室帮忙的大姐,这段时间,如果没有你们的照顾,我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谢谢您们,感恩不尽。经历了前半生的风风雨雨,从此以后,在我的眼里,一切都该云淡风清,宠辱不惊,自己的感觉最重要,从精神和物质,富养自己,让自己活得像一个女人。
  
 当人生尘埃落定,生命平静流逝,很多女人的后半生都在麻将桌上度过,让后半生枉然而亡。后半生,持续学习,可以让生命重新绽放,静下心来,捡起兴趣,厨艺,读书,旅游,缝补,花花草草..........,不为考试,只为兴趣,或许,你会惊讶地发现,原来我是这样的。

3. 什么叫佛系人生

佛系是一个网络流行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思是指无欲无求、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大部分事情都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该词语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之后网络传播,佛系又衍生出“佛系青年”、“佛系女子”等一系列网络词语。
 
   
 
 佛系这个词其实和佛教没什么关系,因为生活和工作压力的增加,又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变现实,就只能选择逃避,所以很多时候说出来“随便”,都只是因为无能为力,而使用的消极的行为。这种方式能让你在短期内获得舒适,安于现状,不上进,随心所欲。这体现的是当代年轻人的一种焦虑,越来越多人用这个词来标榜自己,选择安逸而不是奋斗。这种心态其实放在小事上还好,但是该努力该奋斗的时候,是不行的。
  
 当一个年轻人选择佛系工作,只要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就心满意足了,这样子的工作会使人慢慢的退化,在成长的路上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不是维持现状就够了,时代发展太快,不进步,终有一天就会被淘汰。
 
   
 
 当一个人选择佛系的生活,不管做什么都可以无所谓,得不到的都释然,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没有了特别想要得到的东西,和朋友出去玩也是各种不在意,长此以往,对身边的事物都会失去热情。没有坚定的自我,“佛系青年”一般都是随波逐流,只要不损害自己的利益,怎么活都行。
 
 有很多人会把“佛系”和“丧”等同起来,但是两者也是有区别的,佛系文化代表的是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不被动放弃;丧文化指的却是一种对这个世界的绝望,主动放弃。作为当代年轻人,还是要有冲劲,年轻人丧失斗志,不但是年轻人自己的损失,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

什么叫佛系人生

4. 开启佛系人生

最近,“佛系”刷屏了,似乎跟无可无不可沾边的都可跟“佛系”沾点亲。“佛系青年”、“佛系旅游”、“佛系追星”、“佛系老妈”等等,大都表现出一副云淡风轻、超然物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赞同者有之,批判者有之,哂笑者有之。
                                          
 其实,“佛系”的风行击中现代社会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通病——心累。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为了房子、车子、票子、位子、孩子整日奔波打拼,给身体和精神带来很大压力。所以,当“佛系”出现时,至少给他们带来的是片刻调侃式的轻松。
  
 我相信,“佛系”不过是人们自我解嘲的流行语汇罢了,并不会像有些媒体担心的那样成为一种价值观,成为影响年轻人蓬勃向上追求进步的桎梏。“佛系”一词其实跟宗教没有任何关系,只不过借了“佛”这个符号,表达一种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它倡导人们以不焦躁不执著的平和心态面对人生百态。如是理解,我倒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语汇,特别是在普遍存在浮躁、焦虑的社会情绪的当下。坦白地讲,我很喜欢这个词及附着其后的心理状态,甚至想就此开启我的中老年佛系人生了。
  
 在我看来,真要具备“佛系”豁达的心态并不是一句“I don’t care”就可以参透,它应当包含的是“追求”而不怀“执念”之意,是一个人与自己达成和解,与他人达成和解,与所处环境达成和解的一种状态。而要具备这种心态,我觉得需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自己的修为。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老子》第三十三章 
  
 人需要有自知之明。也就是说,人需要给自己一个定位,需要发现自己、认清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大多数人都是在生活的跑道上被裹挟着盲目前行,很多时候,需要停下来退到跑道边反省自己,“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然后再接着往前跑。思考和定位有助于自己从盲目中解脱出来,摆脱许多精神上的痛苦和藩篱,完成自己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人的焦虑多产生于愿望与能力的不相匹配。对王健林来说,一个亿是个小目标。对别人来说,可能终其一生都无法实现。所以,要在能力范围内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自己想做而又有能力完成的事。
  
 人要摆脱精神枷锁,还需要活出自己。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无论成为你自己,还是自我实现,其中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看法:人是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盲目地追随别人,或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人生由成千上万个选择构成,等你老了,回顾自己一生的时候,突然发现最亏待的就是你自己,那你这一生也就白活了。
  
 所以,自省从而自明对于一个人达成与自己的和解很重要。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雍也》 
  
 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总是要处于关系中的,不可避免地要和他人发生关系。维护好人际关系一个重要原则是需要遵循孔夫子讲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忠”是尽己之心,从自我出发、尽心竭力为人谋;“恕”是如人之心,发散出去、换位思考体谅人。“忠恕”的品格在于,可以赋人予同情,从而善于理解;赋人予体贴,从而擅于关怀;赋人予宽厚,从而敏于帮助;赋人予善意,从而乐于奉献;赋人予通达,从而肯于沟通;赋人予高贵,从而敢于包容。
  
 人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和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这两个领域有各自的核心规则。社会领域的规则是权力,目的是争夺话语权;私人领域的规则是珍惜,也就是尊重对方的本真。如果在社会领域主要使用珍惜规则,而放弃权力规则,或在私人领域太多使用权力规则,都容易将我们的生活弄得一团糟。人际关系的迷雾,主要是因为权力规则太多地侵入到关系中所致,结果导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模糊不清。因此,不管是以工作关系为核心的社会领域还是以亲密关系为核心的私人领域,若能坚持忠恕之道,一定有助于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达成自己与他人的和解。
  
 此外,“遇故旧之交,意气要愈新;处隐微之事,心迹宜愈显;待衰朽之人,恩礼当愈隆。”这也是我们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注意掌握的分寸。
  
  “一蓑烟雨任平生”,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苏轼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讲的是人与其所处环境的关系。人总希望一帆风顺,万事顺遂,可倘若没有坎坷、遗憾,人生哪有精彩可言。所以,要能正确认识处于顺境的自己,也要能够妥善安放处于逆境的自己。
  
 苏东坡一生命运坎坷,却活得异常精彩。林语堂先生盛赞他的一生是“人生的盛宴”,我尤其喜欢他在被贬黄州之后写的《定风波》这首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记述苏东坡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他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虽然屡次被贬,苏东坡并没有沉溺于悲悯,慨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而是以超脱的心态面对自己的困境,“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此,我们面对困境,更需要有放下过去、面对现实、享受当下的勇气和能力,既不要沉溺于过去人生的辉煌,也无须抱怨人生的不公,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情,凡事尽力而为,然后顺其自然。如此,才能达成自己与所处环境的和解。
  
 放下执念,心怀坦荡,佛系人生,如此而已!想明白了,就让我们开启佛系人生,让自己活得潇洒一些,快乐一些!

5. 佛系,如何成为快乐的人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佛系人,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网上结识朋友,首先问一句朋友你是佛系还是道系?佛系代表此人提醒如同老僧坐定不悲管,他键盘侠如何挑衅都笑呵呵,当什么事都没看见,什么事都没听见,而到细则表明此人性格风风火火,有大侠风范,平时人不犯我不犯人,世界和平,然而一旦遇上键盘侠,务必使其沐浴在严厉的父爱圣光下,叫他重新做人。
  
 佛系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就是以佛系的态度教你如何处事如何摆脱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做,一个快乐,的人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此书中所讲之法是以原始佛教中的教理为基本。这与我们现在所知的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原始佛理更像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他更注重本质,而不是外在的仪式。所以无论是你我这样的在家人还是寺庙里的出家人,都可以以此自我规范,这更像是一种吾日三省吾身的个人修养方法。
  
  
 其次,所以说U一般的学术不同,他更易读易懂,并不艰深晦涩,它是所读之人了解佛法,并使用到现实生活中,是一本实用的哲学书。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一本实用日常的佛系修炼收集,看完此书相信你会掌握佛系思考法,成为一个了无烦恼的快乐人。
  
  
 此处作者草地龙顺,佛教僧侣有东大名声美名。
  
  
 佛教学堂星到织里负责人,1969年出生于日本奈良县中学,退学后16岁离家远赴东京开始独立生活自学通过大学入学资格考试合格后进入东京大学法学部学习。毕业后他一面作为政策智囊,从事社会工作,一面探索正确的生活方式之后,在印度佛教导师佐佐井秀岭的门下剃度出家,曾赴缅甸国力佛教大学和泰国僧院留学,现在在印度和佛教徒一起经营社会,改善NGO和幼儿园,他的理念独树一帜,以不谈论属于宗教的佛教为方针,将佛教宣扬为有助于改善生活的方法,在日本国内它不属于任何动态提倡,将实用性的佛教本质运用于工作人际关系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为了实现带来幸福的实用性佛教理念,他开展了多彩多姿的佛教去生活,如果谈论各种主题的成人私塾,倒入肢体动作的坐禅练习等,即浅显易懂而且饶富趣味的佛教话题深获好评。
  
  
 好了,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组织概况,那么下面我就给你来详细讲述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佛系思考解决任何烦恼的方法。
  
 第二个重点是佛系处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第三个重点是佛系人生抵达生命圆满的途径。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重点内容,佛系思考解决任何烦恼的方法。我们每天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不好的事,这些事情会带给我们烦恼,让我们不开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人所有的烦恼都源于一个唯一的原因,那就是内心的反映,我们的心灵因为烦恼而动摇,所以产生了反应,从而我们就会有烦恼的感觉。
  
  
 比如说每天上下班高峰期,我们会不禁感叹为什么这么拥挤,这就是我们心里忧郁的反应在比如说我们看见别人板着一张脸,心里就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还有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烦恼其实是来自于人心里的反映,每天高峰期堵车,别人板着的面孔以及自己的紧张和不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想法。如果让一个婴儿来面对这些,他就绝对不会产生烦恼,因为堵车这种外在的因素无法使他产生任何反应。
  
  
 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克服自己对这些事物产生多余的反应,那么就可以从根源上断绝烦恼的产生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遇上堵车,不如心平气和地干点别的事情,反正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件事,不如趁着这个时间忙里偷闲放松一下,听听歌曲或者广播
  
  
 这就是我们心灵忧郁的反应。
  
  
 再比如说我们看见别人板着一张脸,心里就会有些不爽,这就是心灵愤怒的反应。还有在一些重要的场合,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万一搞砸了怎么办?这是心灵不安和紧张的反应。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发现,人的烦恼其实是来自于人心灵的反应,每天高峰期堵车,别人板着的面孔以及自己的紧张和不安,这些其实都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想法。如果让一个婴儿来面对这些,他就绝对不会产生烦恼,因为堵车这种外在的因素无法使他产生任何反应,所以说我们如果能够克服自己对这些事物产生多余的反应,那么就可以从根源上断绝烦恼的产生。
  
  
 这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遇上堵车,不如心平气和地干点别的事情,反正你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件事,不如趁着这个时间忙里偷闲放松一下,听听歌曲或者广播剧之类的,让这段原本让你忧郁的时间变得开心起来,面对别人板着的脸,你可以选择转移视线,就当没看见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反应,毕竟他不开心跟你没关系,你又没有惹他,根本没必要为了这件事情生气,这事本来就和你没有关系,至于在一些重要的场所,你需要谨记一点紧张和不安,对你完成这件事情没有任何好处,不如冷静理智的排查一下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是否有缺漏,避免犯低级错误。
  
  
 以上这些做法就是原始佛历中佛祖交给弟子们的思考方法,也就是我们所介绍的佛性思考法。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避免产生任何多余的反应。因为这些没有必要的反应,只是妨碍自己的绊脚石,正确的做法是冷静理智的看待问题,正是已经发生了的一切,然后果断而主动地采取解决的办法,而不是胡思乱想,产生多余的反应,庸人自扰。
  
  
 佛祖很早就说过,人生道路上生活本来就是痛苦,痛苦,这个词在古代梵文被称为杜卡,杜是指困难障碍,卡是指无法满足的空虚,也就是说人生本来就是困难障碍以及无法满足的空虚,而佛系思考法就是让我们正视生活中永无止境的各种问题,不要对他们产生无用的多余的反应,而是以更主动的方式去解决这些问题。佛祖的思考法带着一种凌厉的果决,这与我们一般人所想象的佛教消极避世的形象恰好是相反的,然而这种凌厉的果决才是原始佛教最初的真正的模样,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
  
  
 好了,上面为你讲述的就是第一个重点内容服务器,思考解决任何烦恼的方法。
  
  
 说完这个咱们接下来说第二个要点,佛系处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有这样一种人别人打他一巴掌,他把另外一边脸凑上去,让别人再打一巴掌,或者是别人在他脸上吐口水,他神色无丝毫改变,连差都不差,等脸上的口水自己风干,这样的人境界得有多高?
  
  
 如何佛系处事,我们首先要了解人痛苦的根源在哪里。通过第一个重点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痛苦来自于心灵的反应,那又是什么引起人心灵的反应呢?所求之心,所求之星在古代梵文中的意思是不断作出反应的心灵的能量,这是始终流淌在人们心底的意识。
  
  
 所求之心又可以分为7种,人类最基本的欲望、生存欲、睡眠欲望、食欲、性欲、懒惰,预感了玉承认与任何人的一生中都在这7种欲望中度过,人人都有所求之心,所求之心会产生七种欲望,我们被这些欲望动摇产生反应,当这些欲望得到满足我们就会感到喜悦,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我们就会不满。我们也正是在这7种最基本的欲望的激流中反复冲刷,走完我们的一生无人幸免。
  
  
 明白了人痛苦的根源之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佛系处事了。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被这7种欲望趋势,而这7种欲望中承认遇最使人痛苦,因为和其他几种以往相比,它最难满足,难以满足的欲望就会使我们痛苦。我们饿了可以吃东西,困了可以睡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自己满足的欲望,唯独承认与需要别人来满足我,当然我们可以自己肯定自己,但是每个人内心中更想要的还是别人的肯定不然为什么我们想要从事受人尊敬的工作或者获得某种地位,为什么我们希望通过磨炼工作技能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
  
  
 为什么那么希望自己比别人更出色,分什么想要成为优等生,为什么想要变得更受欢迎的?应该没有人希望自己被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厌恶,我们总归是希望得到某些人或者某个人的认可的。所以我们首先要正视自己的承认与,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我不用为此感到羞愧难为情。
  
  
 其次我们还需要了解到人在欲望驱使下往往有三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贪欲,所谓贪就是贪吃,贪睡贪玩,如果人被贪欲支配,他就会变的索求无度变成欲望的奴隶,失去自我无异于自己亲手在船上着了一个洞,让河水涌入船内。
  
  
 第二种状态就是愤怒,也就是陈只感到不满或者不愉快的状态焦躁,心情不好或者压力山大,这些都算是愤怒的一种表现方式。我们首先要正确理解愤怒的存在,愤怒是由所取之心所产生的,是人心的产物,所以他并没有现实根源,我们必须要有意识地防止自己发怒,使自己的内心恢复平静,这样才能保持自己内心的自由。
  
  
 第三种状态是妄想,即脑子里总是想着多余的事,无法冷静地集中于眼前的工作。如何消除妄想其实很简单,只要区分开妄想和现实,然后制止自己继续妄想就好了。
  
  
 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现实?见识就是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而除此之外,任何不存在当下存在的状态的东西都是一种妄想。比如说回忆过去和想象未来都是一种方向,过去已经过去,未来还未来到,只有当下才是现实。
  
  
 佛陀这个词的原意是觉悟的人,能够彻底正确理解万物的人,而正确理解并不是自己觉得正确,或者按照自己的看法或思考方式进行理解,而是要将自己的思考判断解释和对事物的看法都彻底抛弃,承认存在的事物确实存在,以客观中立的眼光来理解和分析事物。
  
  
 为什么我们要说不能是自己觉得自己正确盲人摸象的故事,我们都听过,每一个盲人的回答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进行验证过的,觉悟差错的,然而他们的所谓的经过个人经验验证过的正确的答案却和事实并不相符,个人的局限性有多大,相信大家有所体会了,我们的内心不会对正确的理解作出反应,这仅仅是一种客观的审视,不会引起心灵的动摇和思考,只有这样彻底的正确的理解万物的觉悟者,它所达到的境界才能被称为是解脱,这也是佛祖创立佛教的真正原因,不是消极逃避的,而是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超越个人的局限,得到真正的解脱。
  
  
 我们平时和别人产生的任何矛盾都是因为没有彻底的正确理解,我们以自己内心的标准,而不是客观中立的标准去看待他人,这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互相理解的真正原因,我们总是在争吵,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标准,而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世间一切矛盾的开始,是罪恶的开始,人们始终无法体谅对方,这是因为我们永远以自己的心去判断别人,也正是这种傲慢的心让我们无法走到一起,人类一切的痛苦和纷争也都源自于此。
  
  
 佛祖是第一个觉悟的人,他能够彻底的正确理解世间万物,所以他也是第一个解脱的人。解脱一词的意义就是通过正确的理解,让人们从苦恼中解脱出来的方法。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每天自省忏悔自己,通过正确的理解找回个人心灵的自由,那么一切的贪嗔痴也都将离我们而去,心中再也不会有别的概念,我们会变得非常的平静充实而积极的面对人生的每一天,因为我们不会再以自己的标准去判断别人和自己,所以来自我们自己一方的伤害就会停止,但如果别人主动伤害你又该怎么办呢?不作出任何反应就是最终的胜利。不反应的高手佛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身份高贵的婆罗门认为沙德利出身的佛陀不配受到婆罗门的尊重,这里所说的刹帝利其实是仅次于婆罗门的种姓,所以他听说过很多婆罗门的人归于佛陀门下之后很是生气,当着所有人的面把佛陀臭骂一顿,言辞极尽粗鄙恶毒,但是佛陀只是平静的问他,如果你在家中宴请宾客,客人没有吃食物是谁的?婆罗门说道当然是我的,否则又在她,那你拿这些没有动过的食物怎么办?婆罗门说当然是自己吃掉了。佛陀点点头大,如果面对辱骂回忆中吗?面对愤怒回忆、愤怒面对争执何以争执的话,就相当于接受并且吃下了对方所提供的食物,可是我并不接受你所提供的食物,所以你的话语终究还是你的话语,请你将自己的话语带回家。
  
  
 听完这个故事以后,如果谁恶意中伤你或者伤害你,应该知道怎么应付了,不作出任何反应就是最终胜利,这就是佛系处世之道。
  
  
 好了,以上就是本书的第二个重点,下面为你来说说最后一个重点,佛系人生抵达生命圆满的途径。
  
  
 在上一个重点中,我们已经讲清楚了人的生命驱动的本源、索取之心以及所取之心所产生的7种最基本的欲望。我们已经了解世间芸芸众生都受欲望趋势,没有人可以例外,因为这就是人所存在的方式,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然后我们讲到了摒弃个人局限性,正确理解世间万物才是解脱的唯一途径。
  
  
 佛系处世的道理也就蕴含在每个人自我解脱的努力尝试中。至于如何抵达生命的圆满的,我们需要明白两点,第一点以正确的动机进行竞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是竞争的动物,不论在什么时代过去或是现在人寿欲望所驱使,为了获得愉悦就要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满足欲望是要有物质条件的,但是物质条件并不是别人双手奉上的,而需要自己争取每一个人成年之后都要独自在社会的丛林中生存,每个人都不得不面临竞争,竞争是无法避免的,只要活着就免不了竞争,即便是隐士逃离了人类社会,那还有生物世界的竞争等着他,人总是要吃喝的,所以竞争无法避免,如何竞争才不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境地呢?
  
  
 首先竞争这种心理状态是有满足获取物质的原始欲望和无法满足于以获取物质的贪欲两部分组成。佛教本身并不否定现实,否定竞争,但也绝不会囫囵吞枣地迎合现实。佛教所思考的是如何正确的面对竞争,以一种正确的动机来进行竞争。
  
  
 什么是正确的动机?我们所有的人都当过学生,在我们的学生时代一直捆绑着我们的分数,就是一种不正确的动机,因为学习本身要追求的应该是知识,但是在社会的扭曲和病态下,分数成为了衡量一个学生的唯一标准。
  
  
 而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而不是为了求职本身而学习,使学生变得极其痛苦,这就是一种不正确的动机。正确的动机应该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并吸收知识,而不是怎样取得更高的分数。
  
  
 一般来说取胜是竞争的最大的动机,但也有别的动机在胜利与失败两种动机之间。
  
  
 还有第三种动机供我们选择,就像学生学习一样,有的学生就想当第一除了当地一就没有别的想要的了。但有的学生认为倒数第一和政处第一对他来说没有任何区别,他只想放松,还有一种学生他更享受学习的那种求知的过程,而不是结果,而这种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种动机。
  
  
 不论你选择怎样的的动机,你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内心,如果竞争使你痛苦,那么就是你应该反省自己的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正确动机下的竞争了,而是一种虚伪的执念,过分的贪欲在束缚着你,如果竞争让你感到生活的快乐,进取的幸福,那么就乘胜追击,因为只有正确的动机才会让你感到快乐。说到底动机是否正确,看的是你的心,如果你感到开心,那么就勇敢地去追求,如果你感到痛苦,那么就是自己应该改变自己的时候了,生命的圆满需要注意的。
  
  
 第二点是慈悲喜舍4种用心。词指的是慈爱,这是希望他人幸福的用心,A指的是悲悯,这是指理解他们的悲伤与痛苦的用心。洗指的是洗了,这是指理解他人的喜悦和快乐的用心,舍是指舍离,这是指放弃和舍弃多余反应的用心,这4种用心北现代社会统称为爱,希望父母子女朋友能够快乐,这是慈爱之心,当朋友亲人痛苦使我们也感到痛苦,看到战火中的孤儿,我们内心煎熬也是悲悯之心。
  
  
 看到狗狗大口吃东西,看见孩子在公园里开心的玩耍,我们感到十分喜悦,这是喜乐之心。原谅他人放手过往的回忆和愤怒,避免多余的苦恼和反应,这是舍离之前人,如果没有这4种用心,就会不顾家人的想法,永远任性妄为,也不曾注意到家人的痛苦,在工作中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成果和收入,将周围同事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二位,过于在乎自尊心,胜负和优越感,沉溺于懒惰与快感,内心永远得不到满足走不出曾经的失败又对未来感到不安,虽然知道这样的心态不好但又不清楚究竟哪里不好,内心也总是饥渴和焦躁,但又找不到解决之道,只有将这4种用心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动机,才能在充满竞争的现实世界中找回自我,从欲望愤怒和妄想中解脱出来。这就是即使身处在竞争的环境之中,就能远离竞争所带来的烦恼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在佛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如果在湍急的河流中无立足之地,很快就会被河水卷走,但只要有一处立足之地,就能躲过被卷走的命运。这块立足之地是什么?是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支持内心,强化内心的思考方式,即佛系思考法以及4种用心。佛教把这种正确的生活方式叫做达摩,只要我们坚守这一块立足之地就不会迷失在人生的归途中,就不会被湍急的流水卷走。
  
  
 佛陀在晚年曾对弟子阿难答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无需寄托于任何外力,俗世中能够依赖的没有自我和正确的生活方式。除此之外的一切变幻,人们的迷思和话剧绝不可信,冲击于这个世界中的各种符号、价值观、思想、宗教等都是由人心创造出来的,想要寻求解脱,唯有回归心灵本身。所以即使有时候产生了被他人救赎的感觉,那只不过是一种妄想,因为最终能够帮你跨越这些痛苦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心,感受自己的呼吸,重视眼前的黑暗,用尽全力去感受自己的心,只有回归自己的内心才能真正的重生,而我们的心才是通往幸福的唯一道路。
  
  
 佛陀从未妄想过任何消极的未来,但也未曾想象过任何美好的未来,她只注重当下,脚踏实地地走向未来,这样的心情就是对人生的信赖。人生始终与苦痛相伴,正视这个事实,然后努力寻找远离苦痛的解脱的心儿,是否真的解脱也是一种主观的看法,只要我们自己觉得没问题就是解脱,不一定要出嫁,不论你的性别和年龄,无论任何状况下,每个人都能获得解脱,佛陀曾为了追求善而放弃自己拥有的一切,他获得了解脱,得到了人生的圆满。如果我们也能在佛陀的指引下,通过正确的实践领悟到正确的思考方法,超越过去,粉饰自我、摇摆不定,犹豫不决被欲望所俘虏的状态,那么我们也能得到圆满的人生。如同河水总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奔流,我们的人生也一定能够从苦痛中得到解脱,只要心中有正道就能找回内心的安宁,不要妄想放下傲慢的心,静心修行,把一切交给时间,我们终将从浪涛之中上岸,走上真实的道路,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绝对不要放弃。
  
  
 好了,说到这里,我们今天聊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我们所说的要点。
  
  
 首先我们讲到了佛系思考方法,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要产生多余的反应,就可以远离任何不必要的烦恼。其次我们讲到了佛系处世之道,超脱个人的局限性,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彻底的正确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要妄想不要判断放下傲慢的心,即便被挑衅也要保持冷静,摆脱贪嗔痴人生三毒成为真正的觉悟者。
  
  
 最后我们讲到佛系人生抵达生命圆满的途径,只要一个人坚守正确的思想方式和4种用心,相信自己的力量在这个世界保持清醒,随时反省,在这个世界保持清醒,那么只需要把自己交给时间,终有一天会得到解脱,走上真实的道路,获得圆满的人生。

佛系,如何成为快乐的人

6. 我的佛系人生

        “顺其自然”,“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经历了人生中最难过的两年后,这两句话成了我的座右铭,同时也塑造了我的佛系人生。
  
        佛系的人生,对生活、对工作没有了过多的苛求,对身边无关的人不会在乎的更多,对身边无关的事开始变得漠然。
  
       放下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不再用世俗的标准评价自己,不再奢求做别人眼中的佼佼者。
  
       少了人情世故的羁绊,做人做事反倒可以坦坦荡荡、顺应心性!
  
       佛系的人生,对生活仍旧充满热情和激情,只不过学会了享受努力的过程,弄清了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又该如何评判自我价值。
  
       依旧去努力,目标是争取最好的结果,但无论结果怎样都坦然接受,并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始终保持美好的心境。
  
       永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该做什么,不因环境的影响而为难自己、委屈自己。为自己内心开辟一片净土,不荒废时间,不自暴自弃。
  
       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做个积极乐观、善良正直的人!
  
      

7. 佛系生活更好过一点

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 ​​​​
  
 佛系生活会更好过一点。
  
 最近遇上一个聊得来的同事。我跟她说我其实是一个不完美的人,从前我的脾气很大很古怪,不管是生活还是感情中都不懂得珍惜不懂得退让,后来发现越是这样越是过得不开心,想要的越是得不到,在经历过一段卑微到尘埃里的感情以后我开始改变,不去患得患失不去斤斤计较,我知道不必太着急想要的岁月总会给我。她说她也是这样一个不完美的人,对我说的这些能够感同身受。
  
 很久以前有人跟我说,走上社会以后会发现同事是不能成为朋友的。我很难过,为什么社会是这样病态的呢?小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单纯的美好的没有一点瑕疵的,为什么现在的人会去欣赏斑驳的纸张呢?我以为我眼中的世界依然如小时候一样纯白如雪~可是我现在慢慢开始明白如果人与人之间若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误解就算是解得开也未必放得开。
  
 这两年一些以前关系并不好的同学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或许她们也是在经历了种种以后回过头来看到了自己纯粹的过去,我也如此。
  
 或许,未来佛系生活会更轻松一点吧~
  
 
  
  
 
  
      

佛系生活更好过一点

8. 什么是佛系人生?

佛系,流行词,该词的含义是专注于事情发生的过程,抱着尽人事,听天命的心态,不注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