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业的中国造船业

2024-05-16 20:50

1. 造船业的中国造船业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占造船完工总量的62%。全国规模以上806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长37%。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总额47.5亿元,同比增加24.8亿元。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5%。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913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80亿元,同比增长61%。2006年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万吨,达到11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占完工总量的81%。2007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业实现全面增长全国规模以上1059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亿元,工业增加值6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70%。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60%以上。200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5亿元,同比增长136%。2008年1-10月中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三大造船指标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高,船舶出口增长强劲。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不过经过中国船舶企业的共同努力,现在中国已经连续三年造船总量超过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现在全国各地的船厂订单不断增加,生产形式良好,前景十分喜人。

造船业的中国造船业

2. 中国船舶公司行业分析

中国有悠久的造船历史,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实在是太赞了,吸引了许多人投来的眼光。接下来就跟大家说一说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在研究中国船舶前,先给大家奉上这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链接即可:【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业务涵盖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在造船业务方面,公司产品线涵盖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多年来,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都高于国内的其他公司。因而,作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船舶行业产业链,是国内船舶制造的龙头企业。
简单给大家讲解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说一说中国船舶公司在什么地方比较亮眼,是否值得我们投资呢?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公近年来,中国船舶的品牌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日益深远,关于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它们展现出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名誉方面特别好,而且还极有竞争力。在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进一步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对于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已经全部的覆盖上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将船海行业做的要比以前更强更优。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巩固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型船市的关注,把抢夺订单看成是企业最急切的任务。基于此种情况,中国船舶迎合市场需求,对主流船型进行开发优化,这也是为了让豪华邮轮项目以最快的速度开始实施,摆脱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瓶颈,将动力机电业务向高端产业链、价值链转型。此外,他们在船只的开发上也很成功,主要涉猎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并一步步有意在游轮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由于篇幅受限,更多关于中国船舶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学姐都整理在这篇研报里了,戳这里了解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被控制住后,经济也开始逐渐复苏,在复工复产的背景下,大宗商品销量直升,因此也把船舶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起来。可以把中国船舶看做是我国民船的龙头企业,将逐步带领我国民船回暖,并促进造船业供给侧改革;由此可看到中国船舶未来还是很有希望的,因此将率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从各方面来看,中国船舶完全有资格成为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有望在行业变革之际,乘时代春风,迎来高速发展。可是文章跟不上现实的步伐,要是有兴趣了解中国船舶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你的股票有专门的投资顾问判断,查看中国船舶现在行情如何:【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3. 对中国船舶的行业分析

中国的造船历史很久远,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喜人,获得了很多投资者的青睐。今天就跟大家扒一扒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在介绍中国船舶前,大家可以先看看这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点击就可以领取:【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涵盖了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业务。在造船工作上面,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是在公司产品线的涵盖范围里,无论是造船总量还是造机产量,都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属于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具有完整的商业模式,是国内船舶制造的龙头企业。
简单介绍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对中国船舶公司都有哪些亮点做一个分析,是不是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最近几年,我中国船舶的品牌在国际上也算是影响力日益深远的了,同时在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也呈现出极为有利的竞争形势,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名誉,而且还有品牌竞争力。在实现重大资产重组后,中国船舶产品业务范围会更深层次的拓展和整合,基本上都覆盖了在船舶和海工产品类型,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推动了船海产业方面做到更强,更旺。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做产品结构调整,达到符合市场的要求,在使得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得以稳固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型船市场的关注,把抢夺订单当成是企业最要紧的任务。基于此,中国船舶紧靠市场,开拓改善主流船型,这也能够让豪华邮轮项目更快的进行,打破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瓶颈,将动力机电业务转向高端产业链、价值链。另外,他们还自主研发了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并开始开拓大型游轮市场。篇幅有规定,对于详细的中国船舶报告和风险,都已经整理到研报当中了,戳这里了解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减缓后,,经济开始复苏、复工和复产,并在其带动下,大宗商品销量直升,因此也把船舶运输业的发展带动了起来。中国船舶算是我国民船的榜样了,将逐步带领我国民船回暖,并促进造船业供给侧改革;可以预见中国船舶未来可期,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也会让我们率先享受。综合来讲,我觉得中国船舶可以说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头羊了,有机会趁着船舶行业转型而迎来企业质的飞跃。然而文章没有实时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中国船舶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你的股票有专业的投顾诊断,看一下中国船舶行情的详情:【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对中国船舶的行业分析

4. 中国现在的造船业形势?

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造船业也很难 
07年在航运市场最高峰的时间其实全球船舶的数量已经饱和,而全球的各大船厂的订单大部分都在2010年后,即使是没有金融危机航运的冬天也即将到来。 
我国的船厂大大小小至少几百家,大部分的船厂接到的订单都是04年前的,造价相对较低,前几年一个经济人在船厂一倒手就赚一条船。大部分的船厂除了船体是中国造的剩下的连一条灯管都是进口的,完全是组装附加值很低,加上前一段时间钢材的价格大幅度涨价,所以利润也很薄。前一段时间市场的火爆致使各个船厂大幅度扩张,但是模式简单。 
本人认为小船厂的模式最好是造船、修船和拆船结合,当市场好的时间造船,市场不好就拆船。我认为这一轮的航运低谷后,能够生存下来的就是那几个中船的船厂了,没有经历过一个航运周期的很难活下来。

5.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行业地位

中国的造船历史久远,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令人非常满意,获得了很多人的芳心。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下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深入了解中国船舶前,还是先了解一下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吧,大家可以直接点击这里的链接:【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业务包括了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方面的经营。造船业务上,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都是公司产品线负责的产品,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在全国范围内都连续多年排名第一。同时,由于是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在船舶行业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在国内船舶制造中排名第一。
简单聊了聊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优点,值不值得我们投资?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近几年来,中国的船舶在世界上的品牌都是影响力的,而且日益深远,关于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它们展现出相当大的竞争优势,名誉方面特别好,而且还极有竞争力。在重大资产重组完成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进一步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对于船舶以及海工产品的类型已经全部的覆盖上了,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推动了船海产业方面做到更强,更旺。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使得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得以稳固的基础上,加大对小型船市场的关注,将抢夺订单作为企业最紧迫的任务。基于此种情况,中国船舶迎合市场需求,对主流船型进行开发优化,加快实施豪华邮轮项目,摆脱海工装备自主设计瓶颈,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靠近。除此之外,他们还对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进行自主研发,并开始有意进去大型游轮市场。篇幅有限制,有关更加深入中国船舶的报告和风险内容,学姐都提前弄到研报里了,大家赶紧浏览一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的形势得到有效控制后,经济也开始稳步复苏,企业和工厂复工复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大宗商品需求量飙升,这也是船舶运输业发展主要原因。中国船舶相当于我国民船的领头羊,对民船逐步回暖,以及造船业供给侧改革方面有很大的帮助;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船舶未来的希望,也将会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从整体来看,中国船舶可以说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领先者了,很有可能在行业的变革中,借着国家改革福利,迎来飞速发展。不过文章不及时,如果对中国船舶未来行情有深入了解的需求,立刻打开链接,专业的投顾帮你判断股票,查看中国船舶目前行情好不好:【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2,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行业地位

6. 说说中国的造船业

世界船舶市场空前繁荣,新船订单创纪录地达到近2.5亿载重吨。2007年,散货船引领国际造船市场,成为国际造船市场持续兴旺的主要因素。据英国克拉克松公司统计,2007年中国承接的新船订单中,散货船为815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55.8%;韩国3730万载重吨,占25.5%;日本1640万载重吨,占11.2%;欧洲480万载重吨,占3.3%。其中,我国承接17万—20万载重吨级好望角型散货船130艘、2307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0%;承接20万载重吨以上矿砂船20艘、55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4%,我国散货船接单量跃居世界第一。 2007年中国造船完工量1893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30%;新承接船舶订单9845万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2%;手持船舶订单1.5889亿载重吨,比上年增长131%。2008年中国船舶工业预期发展目标为: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造船完工量超过2200万载重吨,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800亿元,船舶出口金额实现160亿美元,利润总额增长20%,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提高15点。《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指出,到2010年,我国自主开发、建造的主力船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年造船能力达到2300万载重吨,年产量1700万载重吨。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船舶工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大型船舶企业集团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三大造船基地初具规模,造船业与配套业协调发展。目前关键问题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日本超过欧洲,韩国超过日本,都是依靠的低成本、高效率。2008年,船舶工业企业在克服了历史罕见的严重雪灾造成的部分厂房设备受损、外来物资不能按期到货、电力供应不足、钢材供货迟滞等困难,经营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提升,行业发展开局良好。作为船舶配套设施的电子及导航设备主要包括如下这些设备:中高频组合电台、INMARSAT-C/F/B/mini-M卫星通信船站、GPS、EPIRB、SART、气象传真接收机、AIS、SSAS、VDR、电罗经、船用雷达、多普勒计程仪、回声测深仪、船舶内部通讯网络系统及电子海图等。目前这些设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欧美的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等;以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 我国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造船工业的迅猛发展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反差。一、我国船舶电子与导航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本土化的契机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正在面临着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据称,未来10年里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1]。但是,作为附加值很高的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仍然依赖进口,目前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本土化率不到10%,这无疑是中国造船产业的缺憾,中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化已迫在眉睫。自1996年以来,中国造船工业连续8年列世界第三[2];200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超过600万载重吨,首次突破世界份额的10%;2004年造船完工量将占世界份额的15%;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达到世界份额的18%。但是,目前我国常规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只有30%左右,高新技术船舶国产设备的实际配套率仅20%左右,特别是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类更为突出,本土化率还不到10%。而日本、韩国的船舶配套产品国产化率高达90%以上。因此,专家警告说,如果我国船舶配套产业得不到大的发展,中国船舶制造工业将沦为“船壳工业”。最近,全国船舶工业行业管理部门提出《加快我国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提出了船舶配套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为加速我国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研发、生产和本土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船舶电子及导航产业化不仅能加快国防的现代化建设,而且将推动造船工业的快速发展,还能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效益。二、中国造船跨入高速增长时代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造船的年产量仅30余万载重吨,列世界第17位。2004年中国造船开创了超出想象的兴旺局面,据统计,2004年造船完工量突破80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15%;2005年造船完工量突破1000万吨,占世界份额的18%以上;据国防科工委称,到2015年将达到24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从2003年至今,世界造船业可以用“火暴”来形容。在上海,2003年12月28日中船集团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斥资36亿美元在上海长兴岛兴建世界最大的年产800万吨的造船基地;到2015年中船集团在上海的造船能力将突破1200万吨。在渤海湾,中船重工正在环渤海湾沿海一线在建两座30万吨船坞的同时,争取再上两座大船坞;到2015年中船重工的造船能力将到达900万吨。在广州,中船集团与广州市政府合作在南沙兴建华南最大的修造船基地,预计2008年建成,造船能力将到达200万吨以上。此外,在江苏、山东、浙江、广西、湖北、重庆等地都有自己的造船规划。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历程来看,中国已经迎来了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时期,未来20年将是中国造船业的黄金时代。造船工业的高速发展掀起了对船舶配套设备的极大需求,包括对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的需求。三、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的瓶颈与造船业正在建设世界第一造船大国的快车道上飞奔相比较,作为造船业重要支撑的我国船舶设备配套业一直在走下坡路,国产船用设备的实际装船率持续下降,我国船舶配套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例如,在柴油机发电机组、机舱自动化及遥感、通信导航和吊车锅炉等方面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新船重工建造的30万吨VLCC,国产设备仅占11.7%。技术含量越高的船舶国产设备的装船率越低。据统计,我国船用产品的装船率不到30%,而日本是98%,韩国是90%。船舶配套产品的落后,不仅将使国内船厂在参与国际竞争和承接出口船订单

7. 股票中国船舶行业分析

中国有悠久的造船历史,疫情好转以来,船舶制造与运输需求在不断增长,对应到股市中船舶制造板块表现得到大家的广泛称赞,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下船舶制造行业的龙头公司——中国船舶。剖析中国船舶前,这里有份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名单送给大家,下面有个链接直接点击:【宝藏资料】船舶制造行业龙头股一览表
一、从公司角度来看
中国船舶是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结构最全的造船旗舰上市公司之一。公司的主营业务包括船舶建造、修船、海洋工程、动力业务、机电设备等。造船业务上,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等船型都是公司产品线负责的产品,造船总量和造机产量连续多年均高于国内其他公司。因而,作为中船集团核心民品主业上市公司,在船舶行业具有完备的商业模式,是国内船舶制造的绝对龙头。
简单介绍了中国船舶的公司情况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船舶公司有什么优点,我们投资了值不值?
亮点一:品牌和业务规模优势
最近几年,我中国船舶的品牌在国际上也算是影响力日益深远的了,其竞争优势极大,展现在生产效率、周期、产品质量、成本控制、顾客满意度等方面,已形成良好的声誉及品牌竞争力。在重大资产实现重组后,中国船舶行业将更深层次地拓展和整合产品业务范围,基本上都覆盖了在船舶和海工产品类型,强化了上市平台的定位,进一步的是船海产业做的比以前更强,更优秀。
亮点二:深入调整产品结构,造船,海工,动力,三箭齐发打造全球造船龙头
公司积极调整产品结构,以迎合市场的需求,在夯实集装箱船、油轮、气体船等主力船型承接力度的基础上,加强对小型船市的关注,企业最紧迫的任务是抢夺订单,为此,中国船舶紧跟市场潮流,对主流船型进行研发改进,也是为了提高豪华邮轮项目的实施,摆脱海工装备自主设计困境,将动力机电业务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转型。除这些以外,其旗下还有自己研发的船只项目,例如:大吨位的散货船、运输船、成品油船、集装箱船等,还向大型游轮市场进军。篇幅有规定,对于中国船舶行业的全面解析,学姐都整理在这篇研报里了,赶紧看一看吧:【深度研报】 中国船舶点评,建议收藏!
二、从行业角度来看
疫情缓和以来,在经济复苏、复工复产的带动下,大宗商品需求量逐渐升高,从而带动了船舶运输的有序发展。我国民船龙头企业非中国船舶莫属了,将逐步带领我国民船回暖,并促进造船业供给侧改革;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船舶未来的希望,也将会最先享受到行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总的来看,中国船舶算是我国船舶制造行业的佼佼者了,有机会在行业改革的背景下迎来企业的高速发展。可是文章跟不上现实的步伐,假如想进一步了解中国船舶未来行情,直接点击链接,你的股票有专门的投资顾问判断,查看中国船舶目前行情好不好:【免费】测一测中国船舶还有机会上车吗?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股票中国船舶行业分析

8. 中国的造船业近况和未来几年的走势如何?

  从近十年中国造船业占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造船业在全球市场上所占的比重正在明显上升,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重要的造船中心之一。而国际制造业的产业转移趋势是中国船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机遇,在“十一五”期间中国造船业将对韩、日的领先地位形成有力地的挑战。但设计能力落后、配套产业发展滞后将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短期内,国际及国内水运市场的繁荣为行业增长提供了有力地保障,而油价的持续高位运行以及钢铁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则构成了行业运营的主要压力。国际产业转移的趋势已经把造船业的巨大机遇展现在中国企业的面前,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如何规避各种风险,如何把握机遇,是与企业发展命运攸关的问题。
  2005年全国造船完工量121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新承接船舶订单1699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手持船舶订单396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78亿元,同比增长47%。全年完工出口船舶7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34%,占造船完工总量的62%。全国规模以上806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达到1256亿元,同比增长38%;完成工业增加值272亿元,同比增长37%。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98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总额47.5亿元,同比增加24.8亿元。
  2006年中国船舶工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全国造船完工量145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0%;新承接船舶订单425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50%;手持船舶订单687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73%。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22亿元,同比增长37%。完成工业增加值422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增加值率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5%。2006年全国规模以上913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780亿元,同比增长61%。2006年全年船舶出口突破1000万吨,达到1171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6%,占完工总量的81%。
  2007年经济规模快速增长造船、修船和船舶配套业实现全面增长全国规模以上1059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63亿元,工业增加值68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3%和70%。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00亿元,增长60%以上。2007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利润总额1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8.5亿元,同比增长136%。
  2008年1-10月中国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三大造船指标大幅增长,主要经济指标显著提高,船舶出口增长强劲。
  2008年难以预料的风险接踵而来,9月,美国金融危机又如同洪水猛兽正迅速波及全球,全球金融危机全面暴发,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倒闭,产品进出口、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均严重受到美国金融危机打击。我国船舶业,这一“中国制造”的支柱也面临着金融风暴严峻的冬天。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