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2024-05-06 01:53

1.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
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
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扩展资料
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风险:
一个是被审计单位本身的风险,比如重大错报风险,这个是在审计之前就有的,注册会计师无法改变。另一个是注册会计师的检查风险。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意见类型之间的关系:
根据审计意见类型,审计报告一般可分为四种,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究竟发表何种类型的审计报告,重要性是注册会计师考虑的主要因素。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10万元的错报漏报,审计报告的类型由注册会计师对其重要评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审计重要性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2.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一、审计重要性概念 
  
  重要性为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二、审计重要性的理解
  
  主要从三个方面理解:
  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也就是财务报表使用者根据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带有错报的财务报表把经济决策做错了,那么错报就是重大的。也就是重要性是衡量一项错报是否重大的一个界限。
  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不同的企业重要性会有所不同,就算是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也不一定会相同。重要性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的影响。
  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因为财务报表使用者太多了,而且每个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差异可能很大,所以不考虑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
  重要性实质上强调了一个“度”,在审计报告中,允许一定程度的不准确或不正确的存在,但是要以这个“度”为界。如果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或判断,就可认为重要,否则就不重要。在审计实务工作中,审计重要性水平是重要性的数量表示,是一个数量门槛或金额临界点;而重要性则包括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

  三、重要性的层次

  重要性分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以及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水平(简称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各层次又可以分为计划的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一)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
  1、财务报表整体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1)确定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在审计方向中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以便能够评价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先确定基准,然后确定百分比,基准乘以百分比就得出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水平。在确定基准和百分比时,注册会计师要运用职业判断。选择基准时应选择波动性较小的财务报表要素作为基准,基准基数越大的,对应的百分比应小。
  有些错报单项便会导致注册会计师预期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需要确定一个财务报表整体计划的重要性水平,用其来衡量该项单项错报是否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如果单项错报金额大于财务报表整体计划的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合理预期该项错报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
  (2)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时的考虑因素
  ①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②审计的目标
  ③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④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2、财务报表整体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某些错报虽然单独不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但如果这类错报数量多了,以及考虑到还会有未发现的错报,将这些错报汇总起来可能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注册会计师需要确定一个或多个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金额,此为财务报表整体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
  (1)确定方法
  一般为计划重要性水平的50%~75%。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职业判断,风险越高,越需要谨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要越低。
  (2)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的考虑因素
  ①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
  ②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③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二)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重要性水平(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
  某些被审计单位存在特殊情况,可能存在一个或多个特定类别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其发生错报的金额虽然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但合理预期会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故需要确定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并非每次审计所必须确定的。
  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也分为计划的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其确定方法适用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水平。
  错报不重大并不等于该错报是明显微小错报。单项错报是否重大要用计划的重要性衡量,单独不重大但汇总起来重大的错报要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把握,另外,低于明显微小错报界限的错报不需要累积。

  四、集团财务报表审计对重要性的考虑

  集团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重要性的考虑中的关键问题就是重要性由集团项目组还是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定。原则是:谁审计财务报表谁定重要性。
  1、集团财务报表的重要性由集团项目组确定。
  2、组成部分重要性的确定:
  (1)如果组成部分属于具有财务重大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必须由集团项目组亲自审计该组成部分,则该组成部分的重要性由集团项目组确定。
  (2)如果组成部分属于具有特别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集团项目组可以亲自审计也可以参与或利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如果集团项目组亲自审计,那么需要集团项目组确定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如果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基于集团审计目的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实施审计,集团项目组利用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那么需要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定组成部分财务信息的重要性。
  应注意的问题:为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低至适当的低水平,需要将组成部分重要性设定为低于集团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3)如果基于集团审计目的,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对组成部分财务信息执行审计工作,由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定组成部分财务信息层面实际执行的重要性,集团项目组应当评价其适当性。(即组成部分注册会计师确定,集团项目组评价)。

  五、重要性与审计意见

  在出具审计报告前需要确定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类型分为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错报重不重大是无保留意见和非无保留意见的界限,而错报重不重大要看重要性。以重要性为界限,错报金额小于重要性水平便是无保留意见;错报金额大于或等于重要性水平便是非无保留意见。然后再根据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性质和广泛性来具体判断是保留意见还是否定意见还是无法表示意见。如果该事项属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即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该事项重大但不具有广泛性,应发表保留意见;如果该事项属于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该事项重大且具有广泛性,则应发表否定意见;如果该事项属于无法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该事项重大且具有广泛性,则应发表无法表示意见。

3. 如何理解审计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审计的重要性

4. 如何理解审计的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 
审计的重要性从以下几方理解: 
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5、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超过这个范围表明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5.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

审计的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 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合理判断审计的重要性应从七个方面理解:

1、以往的审计经验。
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
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
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
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
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5、错报漏报的性质。
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
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7、会计报表中各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
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

6. 审计重要性是怎么回事?

可以这么说。重要性水平并不是一个百分比,而指用金额额度表示的会计信息错报与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者决策,在实务中也有按百分比说的,但最后都需要落实到具体金额上。举例来说,以资产的1%作为总体重要性水平,资产是2000万,那重要性水平就是20万而不是1%。这个百分比是根据风险评估得到的,虽然进行风险评估会用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同时也会考虑到很多其他因素,比如行业、上期审计情况等。
说的对,重要性水平的运用就是一个尺度,但是否影响审计意见必须实际问题实际分析,单个错报金额或汇总金额超过了重要性水平,并不是说就要出非标报告,而是要看是否还能采取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审计证据或更正错报,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低水平。错报超过了重要性水平,但是被审计单位修正了错报,那还是可以出具标准报告的。重要性水平分为整体重要性水平和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确定的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旨在将未更正和未发现错报的汇总数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的可能性降至适当的低水平。重要性水平不能直接决定抽样规模,抽样规模是根据能承受的检查风险确定的,可接受的检查风险受重要性水平影响,重要性水平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和质量要求都会越高。抽样方法是根据总体特征决定的。审计程序是根据错报的性质决定的,比如发现管理层舞弊那就只需要和管理层、治理层沟通,评估风险,做更多的实质性程序不能降低特别风险。
       关于举个通俗的例子:工厂(被审计单位)做出厂检验,需要确定生产的1000箱货(总体)能否合格出厂,消费者(报告使用者)可以容忍这1000箱货物中出现100箱次品(整体重要性水平10%),次品太多检验工人会被罚款(审计风险),检验工人自言自语道:”次品率10%,我体力、时间有限不能挨个检验所有1000箱产品(审计的固有缺陷),但是如果我只查100箱(样本总体),如果查到10箱次品(样本错报),刚刚达到10%的上限,可是万一我刚好查到没问题的货物呢?(审计的检查风险)。我觉得风险太大(风险评估),所以我查200箱(样本总体),里面如果只有10箱有问题那么占比5%(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那我上对得起工厂下对得起消费者了(取得合理保证)。至于这200箱我怎么抽取呢,反正这些货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样本特征),绕着货场围墙抽比较方便(抽样方法)。检验工人抽了200箱货,结果发现了12个次品次品率6%(样本错报)。检验工人想:哇,超过了我制定的5%了(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水平)我该怎么办呢?没超过10%不能向工厂汇报这批货不合格。看来必须继续抽样检查了,再多抽100箱(调整样本规模),前天下线的货物次品比较多(错报性质),都集中在第三列,我多抽点那边的看看情况(调整抽样方法,修改实质性程序的时间范围和性质)。检验工人又抽了100箱,结果没有发现次品,次品率4%。检验工人舒了一口气,厂家可以把我查到的次品换成合格品(修正错报),要是不换消费者也可以接受(可以接受的低水平),这批货可以放行了。

7.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其在量上表现为审计重要性水平。随着审计方法由详细审计转变为抽样审计,“审计重要性”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中运用越来越频繁。
审计的重要性从以下几方理解:
1、判断考虑的角度是报表使用人。审计重要性虽然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专业判断,但是其判断考虑的角度却是报表使用人。注册会计师在判断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是否重要,是以是否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为依据的,而不是从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的。所以,注册会计师在作出审计重要性的判断之前,必须在充分了解报表使用人的基础上评估会计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错报或漏报的容忍程度。 
2、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构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3、审计重要性是对会计报表而言的。判断一项业务重要性与否,应视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对会计报表使用人所作决策的影响而言。若一项业务在报表中的错报漏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人的判断,则该业务的错报漏报就是重要的,否则就是不重要的。 
4、运用的领域是会计报表审计。审计重要性只运用于会计报表审计中(即注册会计师审计),其对政府审计(即财经法纪审计)和内部审计都不适用。政府审计是为了评估被审计单位遵守法律法规的程度,对它而言,根本就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只要是错报和漏报都是重要的,不论其金额的大小和其性质,因为只要它是错报或漏报,都违法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内部审计主要是为了测试对组织内部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对它而言,也不存在重要性的判断。 
5、与可容忍误差之间的关系。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由注册会计师根据编制审计计划时对审计重要性的评估确定。重要性水平是审计人员审查工作质量的一个可容忍的范围,超过这个范围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超过这个范围表明审计工作质量的下降。实际上,帐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 
不同的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同。这个特定的环境包括企业的规模、所处的行业、企业所处的会计期间、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等。一般而言,企业的规模与其重要性水平的相对比率成反方向,即,规模越大的企业,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越低;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与重要性水平成反方向,即和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广度会计报表使用者涉及的范围越广,其重要性水平越低。

什么是审计重要性?如何理解审计重要性?

8. 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方法

 判断重要性应考虑的因素重要性的评估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审计意见都存在密切的关系,在执业中,注册会计师必须运用职业判断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作出合理的判断。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作出判断时必须考虑如下几个因素:1、以往的审计经验。如果以前年度所使用的重要性水平适当,可以作为本次审计确定的直接依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业务范围或职责发生变化,可作相应调整。2、有关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了特殊要求,就应当谨慎地确定其重要性水平。一般而言,法律法规对财务会计作出的要求越严格,被审计单位出现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就越大,注册会计师应对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一点。3、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如果被审计单位是上市公司,一方面由于其涉及的报表使用人范围较广,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是各个报表使用人重要性水平的并集,另一方面,报表使用人主要根据报表提供的信息作出判断,故应将其重要性水平的比率定低些。如果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范围较广,比如,既经营房地产、又经营电器,还经营其他业务,由于其经营范围较广,经济业务比较复杂,故会计处理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注册会计师也应将其重要性水平定低些。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较为健全,可信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5、错报漏报的性质。如涉及到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漏报、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漏报、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漏报、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等等,不论其错报漏报的金额多少,注册会计师都必须将其视为是重要的。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程度是存在差别的,会计报表使用人对某些报表项目要比另外一些报表项目更为关心。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人十分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个项目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得不考虑这种相互联系。7、会计报表个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会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可能成为会计报表使用人做出反应的信号,因此,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深入研究这些金额及其波动的幅度。 确定重要性水平的方法在对重要性水平作了上述定性分析后 ,我们就要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十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变动比率等确定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判断基础通常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等。”但是,迄今为止,都还没有哪个国家明确规定重要性的量化标准。根据审计实务经验,通常有如下几种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1、税前净利润的5%—10%;2、资产总额的0.5%—1%;3、净资产的1%;4、营业收入的0.5%—1%;5、根据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者中较大的一项确定一个百分比。前四种方法统称为固定比率法,后一种方法又称为变动比率法。注册会计师在对重要性水平作出定量分析时应把握如下三个原则:①选择的判断基础要合理。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净利润为0,则不能选择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的本年利润变动较大,则不能选择本年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如果被审计单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则不能选择资产总额或净资产作为判断基础。②选择的判断比率要合理。大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比小规模企业的重要性水平比率要低。③如果同一期间各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根据谨慎性原则,注册会计师应当取其最低者作为整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例如,A企业是一间从事高科技产业的上市公司,2004年其净利润为100元,营业收入为20000元,资产总额为100万元,净资产为50万元。根据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营业收入作为确定利润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8%,选择资产总额作为确定资产负债表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比率为0.5%,于是判断利润表的重要性水平=1600元(20000*8%)、资产负债表的重要性水平=5000元(100万元*0.5%)。又根据判断原则③,我们应把整个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定为1600元。六、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注册会计师量化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之后,就必须要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分配到各帐户中去。目前,在审计实务中存在两种分配的方法:一种是在没有考虑错误金额与审计成本的情况下,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帐户,叫平均分配法;另一种是考虑到特定帐户发生错报漏报的可能性和审计策略或资源的限制,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不按同一比例分配给各帐户,叫不平均分配法。如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280万元,两种分配方法的结果如下:表二:重要性水平的分配项目 金额 平均分配法 不平均分配法现金1400 14 5.6应收账款4200 42 50.4存货8400 84 140固定资产14000 140 84合计 28000 280 280注:以上金额单位均为万元,被审计单位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资产总额的10%.平均分配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单易行,但是其没有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也没有考虑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因而是不科学的。不平均分配法按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根据各项目审查的难易程度确定各帐户的重要性水平,对难查的,分配了较高的重要性水平;对易查的,分配了较低的重要性水平。这样,在不降低整个报表审计质量的前提下使审计成本的降低超过了审计成本的增加额,使审计总成本下降,从而体现了“成本效益原则”。在实践工作中,不平均分配法比较受到注册会计师的推崇。总得来说,注册会计师在分配重要性水平时,应该从质量和成本两个方面来考虑。从质量的角度来考虑,对于重要性的帐户,对报表使用人特别关注特别敏感的帐户,重要性水平应定得低一些;对一些不太重要的帐户则可以定得高一些。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业务交易较大的帐户,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这样就可以降低审计成本。在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分配时,注册会计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作出专业的判断,寻找到成本和质量的最佳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