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入股上市股市的问题?

2024-05-10 11:22

1. 技术入股上市股市的问题?

分别回答如下:
1、肯定要去工商、银行等部门办手续的。这20%的股份谁给,由公司决定,可以增资扩股,也可以转让,公司的储存股份也可用。其中增资扩股较为麻烦一些,证监会审批相当严格。
2、如果是转让,可以是一位或几位股东分别转让,价格根据市价打一些折扣,也可以由公司在二级市场回购。
3、需要修改公司章程中的相关条款。

技术入股上市股市的问题?

2. 资金入股,技术入股,公司上市之后,股份被稀释的问题

如果公司要增资,吸引新投资者,的确存在原股东股权被稀释的这种状况。当然,在对新股东投资所占股权比例的处理上,由于公司是基于原股东的投资和长期经营才形成今天的状况,所以,拿新股东的出资额和原股东的原始出资额按比例划分是不合适的,通常新股东的出资额实际所占投资的比例要大于其实际享有的股权比例。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原股东的股权作大幅稀释。其次,你可以根据情况对公司章程作一些调整,包括董事的产生以及董事长、总经理人员的产生做一些调整,如果一方委派的董事为董事长,另一方委派总经理。总之尽量确保所有的股东都有权利进入董事会或者管理层,从而形成有效制约。一旦这个方案定下来,可以约定对其调整必须全体股东同意方可调整。

3. 询问1:技术入股,股份比例是否应该随后续出资方继续投资而被稀释;

1.一般技术入股的股份不随后续出资而稀释,因为技术方不具有追加投资能力,这是对技术方的一种保护,但是这只是一种普遍的合作方式,并没有相关法律硬性约束。
2.形式怎样都可以,主要是双方协商确定。
3.应该还是可以被稀释的,除非后续还是通过知识产权评估追加投资。

你的要求很合理,现在社会就是对知识不够尊重,对科技不重视,对于自己的合理利益应该去争取。

询问1:技术入股,股份比例是否应该随后续出资方继续投资而被稀释;

4. 询问1:技术入股,股份比例是否应该随后续出资方继续投资而被稀释;

你合作的初衷是什么?是希望用他的技术迅速盈利?还是说他的技术具有不可替代性,希望大家一起合作将这个事业做大?

不管是何种目的,在合作初始作为出资方肯定是会考虑一个回款周期的问题的,既是多久我能收回成本。在提问中,没有提过你们所处的行业,各自所占的分成比例,以及每年利润的分配方式,是赚多少分多少?还是每年会留一定比例的利润用于企业发展?所以,我只能以一个大概的情况来做分析,希望对提问者能有所帮助。
一,在合作初始,出资方需明确谈到回款问题,那么在技术方达成共识的情况下,利润分配以回收成本为主,技术方在初期需牺牲部分利润分配;
二,如果成本回收不在合作初期洽谈范围的话,那么出资方就需综合分析自己的股份比例,行业的盈利状况以及技术方的重要性了,出资方经过分析后,觉得可行性大的话才会决定合作,不然合作会自然破灭。

其实,提问者所说的情况在技术和资本的合作中是很常见的,一般情况下技术方都会和出资方谈优先让出资方收回投资成本,这个常见与传统行业里。当然,做长线的风险投资除外,时间越长资方的利益会越大,同时风险也会越大,这个在互联网行业里是相当常见的方式。

具体哪种操作方式最适合,那还是要看提问者所处的具体状况了。。。

5. 融资后原始股如何被稀释


融资后原始股如何被稀释

6. 为什么有些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会被稀释掉大量股权

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的过程是怎样的?
通常,一个不断做大的公司在上市前往往需要4-5轮的融资。典型的情况下,企业根据融资轮数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初期
股东自己出注册资本金,创始人自身要拿出部分股权分享给股东以及建立期权池。通过股权为纽带,稳固内部管理。
2、天使轮——10%-20%股权
改革发展,天使投资人“看人下菜碟“。在初创期融资,比起规模更看重企业创始团队、股权结构、内部组织架构等。拥有科学合理的股权结构的团队,内部崩坏导致企业失败的几率较低,这是投资人所看重的。这个时期的融资在50-200万左右
3、A轮融资——20%-30%股权
企业的商业模式、团队的作战能力被市场所检验是可行且有效的,企业已经实现初步盈利,VC会投出A轮,通常在500万-1000万左右,支持企业进一步的扩张、发展。
4、B轮融资——10%-15%股权
发展了一段时间,公司的经营状况步入正轨,规模也在不断的壮大。更多的投资方也会随之而来,B轮融资的数目通常在2000万-4000万之间。
5、C轮融资——5%-10%股权
企业抵达C轮有一个条件:年营收达到2000万以上,PE或者其他的展露投资者才会进一步的投资。这时的融资主要的作用是助推企业上市。
6、IPO融资
发展壮大,投资人要套现离场,企业上市,面向公众进行更大范围与规模的融资。这个时候,创始人的股权会稀释得很低,但这时即使1%的股权所涵盖的财富也大得惊人。
设立股权期权池带来股权稀释
期权池
期权池是在融资前为未来引进高级人才而预留的一部分股份,如果不预留,会导致将来进来的高级人才如果要求股份,则会稀释原来创业团队的股份,这会造成一些问题。如果融资前估值是600万,而风险投资(vc)400万,那么创业团队就有60%的股权,VC有40%。一般而言,现在的创业团队把自己的20%预留给了未来的要引进的人才。
为了留住老员工和吸引新员工,公司会设立期权池,这也会稀释原有股东的股份。每年,公司都要保证期权池占据一定的比例,来激励员工们。员工们在加入公司初期,因为心里清楚,公司其实是前途未卜,所以往往要求拿到较高比例的期权补偿。而每一次给新员工发期权,公司创始人和部分老股东的股份就会被稀释。
老员工和旧股东的期权稀释过程
每一次新一轮的外部融资进来后,随之而来的期权池的调整和新的投资者的权益都会使老员工和原有的投资者手里的股份被同等的稀释。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员工手里期权的价值反而是增加的。例如:一个员工在公司种子轮融资后加入时拿到了1%的期权,但是公司在A轮融资后,他手里的期权只剩下0.6%。但公司的价值其实是在不断增加的。
即便是公司创始人,经过了多轮融资和期权池调整后,最终手里剩下的股权比例也大为减少。例如一个创始人在公司成立之初有60%-70%的股份,上市后可能手里只有20%-30%的股份。
为了防止股权稀释而导致控制权大大减少,创始人们可以采取特殊的股权设计,以起到类似Google,Facebook、京东的”双层AB股股权结构”的效果,保证自己对公司的发展占据主导。京东的刘强东,只拥有16.2%的股权,却能掌握80%的投票权。
即便是同一个职位,越往后加入公司,能拿到的期权越少。这是因为,除了因公司融资和增加期权池带来的稀释效应外,越往后加入公司的员工所需承担的风险也在减少。“风险越大收益越大”,似乎是一个社会中普遍通行的法则。
公司通过设立期权池的方法给员工做股权激励,虽然CEO自己手中的股份被稀释掉一部分,但此举留住了关键人才,且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加入公司,长远来看是值得的。如果吝惜股份,则较低的薪酬礼包吸引不了最好的员工,对公司的负面效应不小。

7. 是不是每一次融资都会稀释股份

  第一次不会,后面会的,但是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

  1、融资稀释股权
  说明未来融资对股权的影响前,我先解释一下成功的公司如何通过股权出让进行融资。
  现在,一家成功的公司在它上市前可能需要经历四到五轮融资。通常,第一轮融资即种子轮,主要由个人天使投资者出资,融资规模从 50 万美元到 200 万美元不等,公司则出让股本的 10% 到 20%。
  如果创业公司在第一轮融资后发展势头强劲,接下来会有早期风险资本跟进,早期风投通常会投资 500 万美元到 1000 万美元,占公司股权的 20% 到 30%。
  然后是新一轮扩张,规模从 2000 万美元到 4000万 美元不等。再次说明,假设公司处于快速增长,募集这些资本仅需要出让 10% 到 15% 股份。而最终当公司稳步发展,年收入已经达到至少 2000 万美元时,成长期投资者通常愿意为 5% 到 10% 的股份投资 5000 万美元。

2、后期融资稀释股权到期权池
  公司通常也会发行期权或 RSU,以吸引新员工和留住老员工,这样也会导致股权稀释。
  每年公司都要扩大期权池,公司第一年招募员工所给予的股权要比第二年高,这是因为早期员工加入风险较大,公司前景还不明朗。期权池第二年的增量,通常要大于第三年,然后保持每年 5% 的稳定增长。

是不是每一次融资都会稀释股份

8. 融资后原始股如何被稀释?

1、融资时,投资者会对公司进行估值。然后出多少钱,占多少股份。结果就是,原有股东所占的股份比例下降了,但公司的资产增加了。
2、以楼主说的为例:A公司成立,公司价值10W,共10W股,李某占有1W股,10%。
     一段时间之后,拿到融资10W,那要看融资时候公司的作价。假设,融资的时候,公司是估值的50W。那么,投资方的10W,就占公司股票的20%。原来的股东所持有的股票,就被稀释掉20%。
这时,李某所占公司股份的比例变为8%。至于股数,意义不大,看融资后确定的股本数,反正占8%就行了。
3、结果就是,公司变大了,资本增加了10W。李某的所占的股份比例变小了,从10%变成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