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13、14篇为什么会失传?

2024-05-16 04:22

1. 《鬼谷子》13、14篇为什么会失传?

《鬼谷子》原本就是密书,而你所指的13篇和14篇又分别是“转丸”和“胠乱”,一篇是有关如何说辨的内容,从《说苑·善说》所引用的《鬼谷子》佚文中,可以窥得一斑;而另一篇是有关在乱世中如何选定游说对象的内容(所选定的游说对象,通常是君主)。而这篇的内容在《太平御览·治道部》引《鬼谷子》佚文中,亦可以窥得一斑。“胠”是阻止的意思。 
因为这两篇的作用太大了,大约是《鬼谷子》的传人不愿其传世,故遗失。凡属密书而不愿意传世,都存在这类遗失理由。

《鬼谷子》13、14篇为什么会失传?

2. 鬼谷子15篇都是什么

《鬼谷子》
《鬼谷子》相传是战国著名道家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王诩的著作。《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并不是十五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转丸、胠乱)失传。
流传下来的有这样十二篇
捭阖、反应、内揵、抵巇、飞箝、忤合、揣篇、摩篇、权篇、谋篇、决篇、符言。
具体内容可参考古诗文网《鬼谷子》,这里就不再赘述。

3. 【鬼谷子】第十一章决篇

        原文:为人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害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其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译文:凡是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被疑难所困之人。一般说来,人们总希望遇上好事,而不希望遇到灾祸,即便灾祸临头了,也希望不至于因被引诱而陷入迷惑。
  
         做决断时,只对一方有利,那么不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这是运用奇策的基础。如果我们觉出有人(决策时)表面上做善事而实际上在暗中作恶,我们不仅不能接受他,而且还要疏远他,所以,有时办事不力,,使之收到损害,都是决策的失误啊。
  
         原文: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是度以往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公王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而不得已而为之者,可则决之;去患者,可则决之;以福者,可则决之。
  
       译文:实施公开的鼓励法,应当坚持守常如一;用谋略控制百姓,要遵循矛盾法则;掌握事物的对立面;还要特别注意平常与关键时刻。如果能小心巧妙地把握上述四个方面,用以推断以往的事情,预测未来的事情,再参照平日的情况,就可以决断了。王公大臣们,都享有高尚的美名,如果他们可以作出决断,那么不用费力就很容易获得成功,不用气力就能成事的也可以作出决断。有些事虽然费力辛苦,然而不能不作出决断,那么可以作出决断;如果能排除忧患,也要作出决断;如果能带来幸运,也要作出决断。
  
         所以说决断事情,解决疑难,是成就万事的关键。用澄清治乱来预测成败是很难办的事啊!所以先圣是用蓍草、龟甲卜巫来决定的(从而避免了错误的人为因素)。
  
         典型事例:收放自如的张孟谈
  
         张孟谈已经巩固了赵氏在晋国的地位权势,扩大了赵氏的封地,除掉了智伯这个威胁,就对赵襄子讲述赵简子的事迹,他说:“早先,先生简子掌握晋国政权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春秋五霸之所以能够号令天下,大体上是因为以下两点:国君的权势足以制约大臣;不要叫大臣们的权势反过来遏制了国君。’所以一般情况下,显贵到裂土封侯地步的人,不要叫他再担任相国的职位;凡是将军以上职务的武官,不要让他再朝中担任亲近大臣。现在,我的名声很显赫,地位极尊崇,手里掌握的权力很大,老百姓也很听我的话。我愿意捐弃功劳名位,辞去职务,归还权力,从此远离官场。”
  
         赵襄子听了这番话之后,十分惆怅地说:“这是为什么?我听说,能竭力辅佐主人的人名声显赫;功劳高的人身份尊崇;管理国家政事的人权力很大,诚信效忠以身作则的人老百姓敬服。这些品德,都是上古的圣人们用来管理国家、安定社稷的法宝。您怎么能够这样做呢?”
  
         张孟谈回答说:“您所说的这些事,都是成功者的好处。而我所说的则是执政国家的方法。我回顾史事,也听闻一些有关上古的传说,天下美好的事情大体上都是相同的,但是国君与大臣权势相当而能够办好事情的却从来没有过!不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指导人干好以后的事情。您如果不想办好事情,单靠我的力量是无能为力的。”
  
         说完这番话,张孟谈面色悲怆,有要与襄子诀别的意思。襄子让张孟谈暂时离开。回去后,张孟谈整整躺了三天,又派人给襄子传话:“晋阳解围的时候,如果我不服从命令,您怎么办?”
  
         襄子说:“杀死你并屠戮尸体。”
  
         张孟谈说:“我作为左司马理应为赵氏的利益所驱使,安定社稷。从来不逃避死亡,以成全我对赵氏的忠心,您干脆动手杀掉我吧!”
  
         襄子只好说:“那么您就按照您的主意去办吧!”于是同意了张孟谈的请求。张孟谈于是便大力宣传自己想得到安乐的舆论,交还封地,卸去职务,去掉了权势地位,然后在名叫“负亲”的小山上耕田为生,后来,有人就讨论起这件事:“张孟谈的行为是古代贤良的行为,赵襄子之政也是圣明君主的政治啊。”
  
         张孟谈种了三年地,这年,韩、魏、齐、燕联手准备进攻赵国,赵襄子亲自去找张孟谈,告诉了他这件事,并说:那年三家共分智伯的土封地,赵氏多分了十个城镇,所以,现在诸侯们又来谋取我们的土地了,您说应该怎么办?”
  
         张孟谈说:“您要亲自背着剑,驾着车去赵氏的宗庙,把我安置在赵氏的朝堂上,让我重新任命大臣和官吏,我可以试着想想办法。”襄子说:“好的。”
  
         张孟谈就让他的妻子出使楚国,大儿子去韩国,二儿子去魏国,小儿子去齐国。于是那四个国家便因为互相猜疑导致了攻赵计划的破产。
  
         点评:张孟谈是赵国的开国功勋,曾经帮助赵简子战胜了智伯的围困,解了晋阳之围的困境。当赵国局面已经稳定之后严于律已,不做权臣,功成身退。当国家再次遇到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不仅自己为国家运筹帷幄,而且还把自己所有的亲人都派出去,作为使者去四处游说,使得本来联合伐赵的韩、魏、齐、燕四国相互猜忌,兵不血刃就拆散了四国的联盟。鬼谷子说:圣人所以能够成就大事业,有五种因素:他们要以公开的道德教化百姓;以谋略惩治坏人;以信义取信人民;以爱心庇护大众;以廉洁净化社会。张孟谈所做的这一切,符合圣人的行为准则,为保住赵国的宗庙社稷立下了汗马功劳。

【鬼谷子】第十一章决篇

4. 《鬼谷子》中经:

2022.05.11周三阴D13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30
  
 《鬼谷子》中经
  
 【引言】 
  
     本篇是与《本经阴符七术》相对而言的,《中经》是鬼谷子鉴人、识才和制人的秘诀。《中经》主要论述的就是内动心计、外以制人的诸多方法,主张通过人的相貌来了解其本性,通过人的言语来了解其真意。这是一种内在精神的运用,是“本经阴符七术”的外用。其目的就是要控制人心,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境界。 
  
     《中经》论述了七种行事原则:“见形为容,象体为貌”,实际上是一种观人术,就是通过察言观色以摸清对方的实际情况;“闻声和音”,实际是一种美言结人之术,就是从言谈中找到对方的各种情况和关系,并通过交谈来求得对方的信任,消除防备;“解仇斗隙”,实际就是一种驾驭术,就是坐山观虎斗,从细微的环节入手,使他们有竞争,进而挟制他们,坐收渔翁之利;“缀去”,就是把握背离自己的人的心态,留下余地,使之有后用;“却语”,就是批驳对方言谈中的漏洞,抓住对方的把柄,从而使其能够为我所用;“摄心”,实际是一种收揽人心的方法,就是把握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采用不同的方法收买对方;“守义”,就是用各种仁义道德来约束他人的行为,达到摸清对方心态的目的。 
  
     这七种技巧和策略被游说策士们视为至宝,不仅钻研学习,更是变化百出,融会贯通,成了他们的奇门遁甲。 
  
     【原文】 
  
     《中经》,谓振[1]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2],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3]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遭世异时危,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当抑拘成罪,或当戚戚[4]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注释】 
  
     [1]振:通“赈”,救济。 
  
     [2]拘执:这里指处于困境的人。 
  
     [3]俦(chóu):这里指成对出现,比喻多。 
  
     [4]戚戚:忧心貌。 
  
     【译文】 
  
     所谓《中经》,说的是救人于穷困和危难之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一定是那些能言善辩、品德醇厚的人。如果能帮助那些困境中的人,他们就永远不会忘记你的恩德。能言善辩的人,必定能够多做善事,广泛地施行恩德。那些对人施行恩德的人,能够遵循道义。救出身处困境的人,就能够豢养、驱使他们。士大夫处在动乱的年代,遭遇危难时,有的人能在乱世里侥幸存活,免遭兵乱;有的人陷害善于辞令的人;有的人放弃仁德,崇尚武力,成为一方雄主;有的人遭到拘捕成为囚犯;有的人处于忧愁的环境中却独善其身;有的人身处危难之中却能自强自立。 
  
     【原文】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闻声和音[1],解仇斗郄[2],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3]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注释】 
  
     [1]音:弦外之音,本意。 
  
     [2]郄(xì):通“隙”,这里指矛盾。 
  
     [3]《本经》:指《本经阴符七术》。 
  
     【译文】 
  
     为人处世之道,最重要的是挟制别人,而不能被别人挟制。能够挟制别人,便能够把握主动权;受制于人,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所以,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听到声音就能听出弦外之音,要善于解除争斗和矛盾,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应对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本经阴符七术》讲述的是一般的处世道理和技巧,其运用时变通的要点都在《持枢》《中经》中。 
  
     【原文】 
  
     见形[1]为容、象[2]体为貌者,谓爻[3]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诗》《书》,行不淫僻,以道为形,以德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之。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注释】 
  
     [1]形:这里指八卦中爻的形状和位置。 
  
     [2]象:这里指八卦的卦象。 
  
     [3]爻(yáo):组成卦的符号,分为阴爻、阳爻。 
  
     【译文】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讲的是,像在占卦时看到卦爻就可推测吉凶一样,可以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事、外在形貌体态等方面探知他的内心世界。恪守正义的人,他们不看错误的事物,不听邪恶的声音,谈论的都是《诗经》《尚书》,没有乖僻淫乱的行为。他们的行为举止都遵循道德的要求,表情端庄,相貌温和,这样的人就难以从外貌形态去判断他们的内心世界。遇到这种对手,就赶快隐藏起自己的真情,避免自己的言语中出现漏洞,悄悄地离去。 
  
     【原文】 
  
     闻声知音者,谓声气不同,恩爱不接。故商、角[1]不二合,徵、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者,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悲,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不可比目、合翼[2]相须也。此乃气不合,音不调者也。 
  
     【注释】 
  
     [1]商、角:与下文的“徵、羽、宫”统称为五音,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宫属土,由于金木水火土五行有相克,所以有乐声不调和的现象。 
  
     [2]合翼:指比翼鸟。 
  
     【译文】 
  
     所谓“闻声知音”,就是人与人如果言语不合,意气不投,彼此间的感情就不会相通。就如同在五音中,商与角不相和、徵与羽不相配一样,能够主宰协调四音的,只有宫音了。所以音声不和谐,听起来就会非常难受,散、伤、丑、害都是不和之音,用这些话来游说必然难于入耳。即使他们有美好的操行、高尚的声誉,彼此间也依旧不能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密切合作。这就是因为气质不和、语言不协调的缘故。 
  
     【原文】 
  
     解仇斗郄,谓解羸[1]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也。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2]。故胜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而是也。郄无强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注释】 
  
     [1]羸:这里指弱小者。 
  
     [2]耻其宗:羞辱其祖宗。 
  
     【译文】 
  
 所谓“解仇”,是说要调解两个弱者之间的敌对关系,让他们和解;所谓“斗郄”,则是使两个强大的国家相互争斗。强大的对手争斗时,对于得胜的一方,宣扬其功业,壮大其声势;对于失败的一方,则对他的失败表示哀怜,对他的衰弱表示伤心,玷污他的声名,侮辱他的祖宗。所以,得胜者一听到人们称赞他的威势,便只知道进攻不知道适可而止;而失败者,看到自己的损伤就会努力使自己强大,增加成倍的力量,为此拼死斗争。这样,无论多么强大的敌手和对手,都会因此而削落,我们就可以胁迫甚至吞并他们。 
  
  
     【原文】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1]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2]其志,言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庶[3]引验以结往,明款款而去之。 
  
     【注释】 
  
     [1]余思:遗憾的意思。 
  
     [2]厉:通“励”,激励的意思。 
  
     [3]庶:也许能。 
  
     【译文】 
  
     所谓“缀去”,就是让即将离开的人能够与我们保持关系,用关心他的话去挽留,使他对离开我们感到很遗憾。对待忠贞守信的人,要称赞他的品行,激励他的志向,言辞中流露出希望他回来的意思,并与他约下见面日期,让他心中高兴。引证别人往日所做的相似成功事例来验证自己的话,希望对方明白将来仍与自己保持亲密关系是可能的,即使款款而去,也十分留恋。 
  
     【原文】 
  
     却语[1]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处,识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恐畏,然后结信,以安其心,收语盖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2]之人。 
  
     【注释】 
  
     [1]却语:有漏洞的语言。 
  
     [2]多方:知识丰富的人。 
  
     【译文】 
  
     所谓“却语”,是说要在暗中观察他人言语中的漏洞。因为人言多时,必然会有失言的地方,发现其中的漏洞,并把它与事实相验证。要把他犯了什么忌讳,触动了当时哪个禁令讲给他听,等对方恐惧害怕的时候,再以诚信来结交他,安抚他的恐慌之心,把以前说过的话收藏起来,为他保密,然后离开。不要把自己不能做的,也就是自己的弱点,暴露给知识渊博的人。 
  
     【原文】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1]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道,惊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己。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诚于己。遭淫酒色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2]之命,使有后会。 
  
     【注释】 
  
     [1]伎术:同“技术”。 
  
     [2]漫澜:无限遥远的样子。 
  
     【译文】 
  
 所谓“摄心”,说的是碰到那些喜欢学习、富有才艺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使他的名声传到远近各地。一旦他的才艺得到验证,就惊叹他的奇才异能,对方就会与自己心连心。然后,再把他的特长在众人面前呈现出来,并用古人成功的事例来验证他从前的表现,使他心悦诚服地归附我们。遇到沉湎于酒色的人,就要采用另一种手段。先用音乐、道术使他猛醒过来,使他认识到这样下去必然早死,再用他不曾见过的美好景象来刺激他们的情绪,使他认识到在遥远的未来其使命之重大,最终他一定有所体悟。 
  
  
     【原文】 
  
     守义[1]者,谓守以人义,探其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曲而随之。故小人比人,则左道[2]而用之,至能败家夺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注释】 
  
     [1]守义:谨守做人的道义。 
  
     [2]左道:歪门邪道。 
  
     【译文】 
  
     所谓“守义”,就是谨守做人的道义,用仁义道德去探测对方的内心世界,以求彼此相合。探寻对方内心的想法,就可以掌握他内心的主要思想,我们就可以用相应的权术从外部控制他的内心,让对方因事而求于我们,迎合我们。小人以利与人结交,用的是旁门左道的方法,常常会导致家破国亡。所以说,如果不是贤德和聪明的人,不能用仁义守家,不能用大道守国。圣人之所以看重那些微妙无比的道术,是因为运用它们的确可以使国家转危为安,拯救亡难。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