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

2024-05-07 14:31

1.  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

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是地环政管理重要内容之一,其宗旨是保护有价值的地质环境资源,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
一、地质环境资源涵义与特点
(一)环境资源涵义
环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空间,而且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称为环境资源。环境资源的特点表现在:①它提供人类生产活动的原材料,包括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资源,如土地、水、森林、矿藏等,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②提供人类及其他生命的生存场所,即人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③对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具有扩散、贮留、同化作用,即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和净化作用;④提供优美景观,奇异山峰,幽静峡谷,清澈流水,为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物质资源。
自然环境是指人类周围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资源则是人类从利用角度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环境资源是自然环境中人类可以利用的各种物质。
(二)地质环境资源涵义
地质环境资源是指地质体在不改变自身存在状态的前提下,由于其存在,使其潜在价值得以实现,提高了其在本地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资源效益和环境效益。此种地质体称为地质环境资源。如典型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化石产地、地形地貌及溶洞等。
(三)地质环境资源特点
地质环境资源具有很多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不可恢复性。地质环境资源是在长期的地质历史中形成的,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或不可恢复;
(2)地质环境资源的稀有性和有限性。人类的生存无时无刻不与地质环境有关,但可作为地质环境资源的地质体却是有限的;
(3)地质环境资源具有价值性,天然生存的地质环境经过人们进行勘查和保护,使其具有价值。这种价值包括社会的、环境的、经济的和科研的等。
二、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
(一)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自然客体
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自然客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对追溯地质历史有重大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剖面及构造形迹。
(2)对地球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科学文化价值的古人类及古脊椎动物,微体古生物,古植物等化石与产地以及重要古生物活动遗迹。
(3)具有重大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地质地貌,如岩溶、丹霞、黄土、雅丹、花岗岩奇峰、石英砂岩峰林、火山、冰川、陨石、鸣沙海岸等奇特地质景观。
(4)具有特殊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岩石、矿物、宝玉石及典型场地。
(5)有独特医疗、保健作用或科学研究价值的温泉、矿泉、矿泥、地下水活动痕迹以及有特殊地质意义的瀑布、湖泊、奇泉。
(6)具有科学研究意义的典型地震、地裂、塌陷、沉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遗迹。
(7)需要保护的其他地质遗迹。
(二)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主要方法
根据“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的主要方法是:建立地质环境资源保护区(或称为地质遗迹保护区)。保护区主要分为国家级,省(区,市)级和县级三类,建立各类保护区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国家级保护区
(1)在国际上稀有,国内仅有的,能为一个大区域甚至全球演化过程中,某一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或演化阶段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区。
(2)具有国际、国内大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地质剖面、化石及产地;
(3)具有国际或国内典型性和代表性地学意义的地质景观或现象。
(4)保持良好的自然性,保存完好,受人为影响小,并具有相当面积的缓冲区。
2.省级保护区
(1)能为区域地质历史演化提供重要地质证据的地区;
(2)有区域地层(构造)对比意义的典型地质剖面,化石及产地;
(3)在地学分区及分类上具有代表性或较高历史文化、旅游价值的地质景观;
(4)国内稀有,辖区仅有,具有较好自然状态和保护面积。
3.县级保护区
(1)在本县范围内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典型地质剖面,化石及产地;
(2)在小区域内具有特色的地质景观或地质现象;
(3)在本区域内具有代表性、稀有性和自然性的地质环境资源地。
(三)保护区分类
根据保护区保护对象的不同,确定不同的保护程度,分为三级。
一级保护,对国际或国内具有极为罕见的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遗迹实施一级保护。非经批准不得入内,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组织参观、科研(相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
二级保护,对大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地质环境资源,经主管部门批准可以有组织地进行参观、科研、教学、学术交流及适当旅游活动(相当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
三级保护,可以组织开展旅游活动(相当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试验区)。
(四)地质环境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责
1.贯彻政策法规
贯彻国家、省(区、市)有关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开展地质环境资源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保护地质环境资源的意识和自觉性。
2.制订规划
在对地质环境资源调查、普查基础上,制定地质环境资源区划和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对区内地质环境资源进行分类、分级,确定保护对象、保护价值和保护重点,确定不同级别的保护区,确定合理开发利用原则和保护措施,把保护区规划纳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
3.制定管理制度
以保护地质环境资源为目的,对保护区内的各项活动,如采石、取土、开矿、钻井、开采地下水等人为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管理。不同的地质环境资源,其管理重点不同,如以石林、火山为保护对象的地质环境资源,应以禁止采石为主,防止破坏原貌;以热泉、矿泉水为保护对象的地质环境资源,则要在相应的地质单元内限制或禁止钻井、凿井开采地下水的活动,防止流场的破坏,造成泉水的消失或减少。保护区内的建设项目,应经地矿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审核,以免破坏或降低地质环境资源的价值。
4.管理参观旅游教学科研活动
对地质环境资源开展参观旅游、教学科研等有关活动,要按照保护区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组织者申报有关活动计划,地矿行政管理机关审核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防止未经许可采集标本和化石。进行科学研究的研究单位,应将有关成果资料复制一份提交保护区地矿行政主管部门。采集的标本,应在保护区管理机构登记,成果提交后,标本归还保护区管理机构。
5.地质环境资源监测和维护
地质环境资源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要定期对地质遗迹进行监测,必要时采取保护措施。

 地质环境资源保护管理

2. 地质环境保护

唐山市环境地质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保护地质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山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较多,不同的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对策。总的思路应是“防治并举,治用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十六字方针,同时还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1.开源节流
应对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后重复利用,做到工业废水、污水达标排放,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保护地质环境。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摒弃大水漫灌,采用地下管道走水、喷灌、井灌等新技术、新方法灌溉,推广节水型农业、绿色农业。对居民生活用水,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保护地下水源,防治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业的飞速发展,“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特别是废水的排放直接对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农药、化肥的施用更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应通过技术改造,实行“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实现达标排放。
(2)合理进行工业布局,确保地下水水质的卫生防护。
(3)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严禁用污水灌溉。
(4)从点源出发,以点带面,对现有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
3.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漏斗进一步扩大
由于地下水的无限度开采,导致多处地方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如唐山市区、唐海县城区等。漏斗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含水层的疏干、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对城区要做到:合理开采、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开辟新的水源。
(2)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适当缓解地下水的用水量。
(3)严格控制机井的数量,实行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4.防止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
岩溶塌陷是唐山市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之一。致塌因素中水占主导地位。资料显示:倘若在中心区岩溶水日采量12万~14万m3中,减少5万~6万m3,岩溶水位将可大幅度回升,侵蚀作用随之减弱,对防止塌陷起有利的作用;但是如果水量不减反增,将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所以,为预防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我们应减少易发生岩溶塌陷区的用水量,利用其他渠道引水、采水。
5.注意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煤矿的开采可直接导致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表现明显且危害较大的是采空塌陷。“采煤不休,塌陷不止”。本研究区煤矿较多,如开滦煤矿是我国的重要产煤基地之一。在不能停止采矿的条件下,我们对环境要有预规划。如采空塌陷等积水区,可考虑规划为水上公园景区或复地造田;对煤矸石等可做建筑材料或进行回填等。如何有效地综合治理、变害为利是一个新的课题。
6.建议
(1)充分发挥和行使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制订环境宏观整治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要经济区带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论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人工调控。
(2)加强地震、地矿、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横向联合与部门协作,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网络,进行共同治理与管理。
(3)充分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加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别是岩溶塌陷的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
(4)坚持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利用、保护、改造”三统一原则,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城市工业用水,又要考虑农业及林业用水;既要考虑引用地表水源,又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节水和环保意识,限制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杜绝水资源浪费。

3. 地质作用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的影响
过去的百年海平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平面升高的原因,主要是海水热膨胀,当海洋变暖时,海平面则升高.全球升温会引起地球南北两极的冰山融化,这也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海平面上升的直接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低地被淹:
全球变暖使海平面升高,暴风雨频率增加,这使英国人不得政治面目 加高防洪堤坝.据英国官方近日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过去的20年中,由于泰晤士河的水位随全球变暖而升高,当地政府机构不得不先后88次加高防洪堤坝,以保障伦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据悉,人们现在平均每年4次加高其堤坝.据估计,在2030年以前,其加高堤坝的频率会达到每年30次.钟和 中国环境报2004-10-19
(2) 海岸被冲蚀
(3) 地表水和地下水盐分增加,影响城市供水.
(4)地下水位升高.
(5) 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上升50米,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三亚滨海旅游区向后31-366料,沙滩损失24%,北戴河沙滩损失60%.2002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报道,沿海旅游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其产值为2503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34.6%.
(6) 影响沿海和岛国居民的生活(占世界1/3的人口),使之受到威胁.如果极地冰冠融化,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沿海地区会被海水吞没,马尔代夫、塞舌尔等低洼岛国将从地面上消失,上海、威尼斯、香港、里约热内卢、东京、曼谷、纽约等海滨大城市以及孟加拉、荷兰、埃及等国也将难逃厄运.

地质作用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4. 地质环境的定义

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与人的生存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发生空间的总和,又称为地质环境系统。
需要强调的是,理解地质环境概念时,常常会因为对地质含义的理解出现一些偏差,而误认为地质背景、地质作用仅仅是针对岩土的性状、结构及其运动而言的,充其量将地下水包括在内,而气、生(物)等要素及其作用则被排除在研究视野之外。事实上,地质学从它问世之初就是有关地球的科学。在中国历史上,“地质”一词最早见于公元200多年的《周易注·坤》中,属哲学范畴。之后,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地质学从外国传入中国,其英文译名源自两个希腊词汇ge(地球)和logia(论述),意指研究地球的学问。尽管在其发展中对岩石圈特别是对地壳的科学认识越来越详细,但不能因此将地质学误解为只与岩土打交道的学科,或走向另一极端———认为可以全部涵盖大气科学、生物科学等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研究。
与地质环境概念相联系,但又常被混淆的另一个术语是“环境地质”。其实,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两者不能互相通用。如前所述,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与之不同的是,环境地质一词常具有思辨的成分,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如××地区地面沉降的环境地质研究。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獉,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5. 环境地质的环境地质在我国

环境地质在我国出现和使用较晚,也是随着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地质灾害等)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愈来愈突出而提出的。

环境地质的环境地质在我国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