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控制度的介绍

2024-05-17 15:39

1. 企业内控制度的介绍

企业内控制度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企业内控制度的介绍

2. 企业有哪些内部控制制度

  一、完善企业内控环境,严格授权批准制度

  在法人治理结构方面,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应形成权责分配、激励与约束、权利制衡关系,把各项管理落到实处。在管理部门设置方面,建立完善科学的、符合企业特点的内部组织结构,合理、有效地设置各部门和岗位,建立部门和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内部牵制制度,实行不相容职务相分离。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单位在确定和完善组织结构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单位的经济活动通常可以划分为五个步骤,即:授权、签发、核准、执行和记录。一般情况下,如果上述每一步骤由相对独立的人员(或部门)实施,就能够保证不相容职务的分离,便于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

  二、规范财务会计核算,全面推行预算管理

  企业必须依据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法规,制定适合本企业的会计处理程序,实行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系统。在实行国家统一的一级会计科目的基础上,企业应根据经营管理需要,统一设定明细科目,集团性公司更有必要统一下级公司的会计明细科目,以便统一口径,统一核算。明确会计凭证、会计账薄和财务会计报告的处理程序与方法,遵循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原则,使会计真正实现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信息、为企业外部各有关方面了解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提供信息的目标。

  预算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达到企业既定目标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年度收支总体计划,包括筹资、融资、采购、生产、销售、投资、管理等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为重点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并对预算结果及时进行科学分析,对产生的差异进行有效控制。

  三、健全财产保全制度,防范市场经营风险

  严格执行财产保全控制,限制未授权人员对财产直接接触,并采取定期盘点、账实核对、记录保护、财产保险、记录监控等措施,确保各种财产的安全完整。

  树立风险意识,针对各个风险控制点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预警、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措施,对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进行全面防范和控制。必要时可设置风险评估部门或岗位,专门负责有关风险的识别、规避和控制。

  四、完善用人制度,加强信息管理

  人力资源要素的数量和质量状况,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忠诚、向心力和创造力,是企业兴旺发达的活力和强大推动力所在。因此,如何充分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人力资源控制应建立严格的招聘程序,保证应聘人员符合招聘要求。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以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加强对职工业绩考核,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建立内部报告制度,完善内部审计体制

  为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企业应当建立内部管理报告体系,借助管理会计手段,如实反映经营状况,及时披露相关重要信息。

  内部审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这是一个企业内部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规、合理和有效的独立评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在企业应保持相对独立性,应独立于其他经营管理部门,最好受董事会或下属的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部门负责审查各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并将审查结果向企业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当局报告。内部审计工作越仔细,内部控制制度越健全,越能增强内部控制工作的效率与可靠性

3.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界定

过去几年,我国会计以至整个管理领域对内控制度的需求日益强烈。其根源并不是控制一词所具有的“治人”与“治于人”的含义对人们的诱惑,而是在国外成功经验和惨痛教训的刺激下,我国党和政府机关、企业及其他各类营利或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倾向于将内控制度当作治本的手段,用来遏制领导干部贪污腐败、堵塞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漏洞、规避企业及其他营利或非营利组织的经营风险和制止虚假企业会计信息流入证券市场以至整个社会等等。国家有关部门、营利组织已经制订并实施与内控制度相关的法规或政策: 

1986年财政部颁发《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其中对内控制度作了明确规定;

199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新《会计法》,将内控制度当作保障会计信息“真实和完整”的基本手段之一;

2001年6月财政部发布《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试行)》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货币资金(试行)》; 

2000年11月证监会发布《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要求公开发行证券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在招股说明书正文中专设一部分,用来说明其内控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1997年1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实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以便于会计师事务所评估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保证执业质量; 

1997年1月国家审计署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其中将对内控制度的测试当作“作业准则”予以规定; 

中纪委、中组部等近几年也发布了一些相当于内控制度的文件(如“收支两条线”的规定)。 

营利组织特别是“三资”企业大多有一套成文的内控制度。例如接受我们咨询的亚新科集团(亚91洲战略投资集团公司的简称),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内控体系,按篇幅计算超过150万字,其中还不包括质量控制项目。

不言而喻,我国内控制制度建设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取得重要成果。但是,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第一,党和国家有关部门以及各类组织的相关文件中所谓的内控制度在概念上并不统一;第二,我国还没有形成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结构、内容和联系);第三,我国现存内控制度只注重制度的文字编写环节,严重忽略了如何执行制度、判断和报告制度执行的状况、矫正制度执行的偏差等方面;第四,在内控制度设计上明显存在着各自为政、就事论事的倾向;第五,与西方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们认为,我国内控制度之所以存在着这些缺陷,其原因就是我们尚未注意如何界定概念和理清设计思路的问题。本文由此立论,做一些初步探讨,希望对弥补这些缺陷有所裨益。

二、何谓内控制度

(一)西方人的界定内控制度是外来语,英语为InternalControlSystem。美国是内控制度最发达的国家,像巴塞尔委员会这样的国际性银行组织对内控制度也特别关注,发布过很多相关的、有价值的文件。在西方,内控制度的概念具有历史性,是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1 1934年美国《证券交易法》使用“内部会计控制”的术语,作为根除“大危机”中虚假会计信息泛滥的根本措施之一。

2 1949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在一份特别报告中,首次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一个企业为保护资产完整、保证会计数据的正确和可靠、提高经营效率、贯彻管理部门既定决策,所制订的政策、程序、方法和措施。”[1]按照这个定义,内部控制一开始就突破了财务会计的范围,包括了成本、预算等项内容。

3 1958年会计程序委员会发布《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的报告,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2]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内部控制制度“二分法”的由来。

4 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第12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发表《总声明》,赋予内部控制新的涵义,即“作为完整的财务和其他控制体系,包括组织结构、方法程序和内部审计。它是由管理者根据总体目标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帮助企业的经营活动合理化,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保证管理决策的贯彻;维护资产和资源的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并提供及时、可靠的财务和管理信息。[3]”这个概念相当的宽泛,几乎达到无所不包的地步。

5 1988年AICPA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将内部控制界定为“为合理保证企业特定目标的实现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在结构上由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要素组成。

6 1992年COSO委员会①发布《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报告,即著名的COSO报告;1995年,AICPA又以《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的形式发表。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当局以及其他员工为达到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三个目标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4]同时提出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COSO报告提出的这个由“三个目标”和“五个要素”组成的内部控制的整体框架,得到公司董事会、管理当局、投资者、债权人、审计人员及专家学者的普遍认可,因而成为迄今最权威的内部控制的概念。

7 1997年巴塞尔委员会发布《银行组织中内控制度的框架》的报告,将COSO报告提出的内控制度的02①包括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美国会计学会(AAA)、财务经理协会(FEI)、内部审计协会(IIA)、管理会计师协会(IMA)整体框架成功地应用于银行业,并演绎出适合银行业但具有一定普遍性的十三条原则②。该报告实际上是对巴林银行失控案例的积极反应,但同时也将内控制度的范围推广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二)我国的提法

在我国,由谁在哪部文献中首先使用内部控制概念已无从查考,但在正式法规中首先有实际意义的使用似应确定为1986年财政部颁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该规范只提到内部会计控制,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这个定义为嗣后财政部发布的其他内控文件以及《会计法》所沿袭。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文件及《会计法》中基本上将内部会计控制当作会计监督的一部分。实际上英语“Controls”作为名词的复数形式可以翻译成“监督”,那么,“InternalControls”完全可以翻译成“内部监督”。

中注协的内控概念的外延比较宽泛,在其1997年实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九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称内部控制为“被审计单位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包括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该定义是审计的概念,它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

证监会、国家审计署、中组部、中纪委等部门的内部控制概念与上述两种大同小异,但似乎是“各有所司”:证监会主要防范上市公司及金融、保险机构的会计信息失真;国家审计署主要防范政府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资产流失和信息失真;中纪委和中组部主要防范领导干部贪污腐败,诸如此类。

很明显,我国内控制度的概念受西方影响很大,中注协的概念明显地套用了AICPA在1988年提出的内控定义。而财政部有意识地将有关文件限定在会计控制的范围,除了行政权限的考虑之外,也表明我们对其他内控制度及其与会计控制的关系的认识还不成熟。

内部控制制度的概念界定

4. 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
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
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单位,尽管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性质特点不同,
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
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
系统化、制度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极其广泛,控制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例如:
为了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够及时、
正确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而制定的记账程序和账账核对制度;
为了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而建立永续盘存制度和定期财产清查制度,
以及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质量控制制度、
计划控制制度,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等,均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内部控制制度按其控制的范围和控制的手段,
可以基本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内部会计控制,
另一类称为内部管理控制。上面列举的三种情况中,
前两种情况属于内部会计控制范畴,后一种情况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主要运用会计的手段以及其它与会计有关的方法对财务
会计系统所进行的控制;
采用会计以外的方法对管理系统进行的控制,便是内部管理控制。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更为关心内部会计控制,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审计学中所指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只有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
例如对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管理审计时,会涉及到内部管理控制。

5. 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
事业单位在对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时所采用的一种管理手段,是企业、
事业单位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任何一个单位,尽管规模大小不一,企业性质特点不同,
都应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建立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
所谓内部控制制度即指各级管理部门在本单位、
本部门内部因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础上,
采取一系列具有控制作用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即时以规范化、
系统化、制度化,由此所形成的一整套严密的控制机制,
也称为内部控制系统。
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极其广泛,控制的手段也多种多样。例如:
为了保证企业的会计系统能够及时、
正确地提供财务会计信息而制定的记账程序和账账核对制度;
为了保护企业的财产安全而建立永续盘存制度和定期财产清查制度,
以及为了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而制定的质量控制制度、
计划控制制度,以及业务操作规程等等,均属于内部控制的范畴。
内部控制制度按其控制的范围和控制的手段,
可以基本上划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内部会计控制,
另一类称为内部管理控制。上面列举的三种情况中,
前两种情况属于内部会计控制范畴,后一种情况属于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主要运用会计的手段以及其它与会计有关的方法对财务
会计系统所进行的控制;
采用会计以外的方法对管理系统进行的控制,便是内部管理控制。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更为关心内部会计控制,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
审计学中所指的内部控制制度通常指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只有在一些较为特殊的情况下,
例如对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进行管理审计时,会涉及到内部管理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6. 企业内控制度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的有
1.确定内控范围
2.完善治理结构
3.明确机构设置及责权分配
4.发展战略的控制
5.人力资源的控制
6.社会责任的控制
7.企业文化的控制
接下来要设计好对企业内控体系的
1.风险评估
2.控制活动
3.信息与沟通
4.内部监督(先要制定出相关工作依据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分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两种))

7.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主要包括对货币资金、筹资、采购与付款、实物资产、成本费用、销售与收款、工程项目、对外投资、担保等经济业务活动的控制。包括控制环境、会计系统、控制程序三个方面。

企业内部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单位应当对货币资金收支和保管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程序,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必须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加强款项收付的稽核,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
2、单位应当加强对筹资业务的管理,合理确定筹资规模和筹资结构,选择恰当的筹资方式,严格控制财务风险,降低资金成本,确保筹措资金的合理使用。
3、单位应当合理规划采购与付款业务的机构和岗位,建立和完善采购与付款的控制程序,强化对请购、审批、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的控制,做到比质比价采购、采购决策透明,堵塞采购环节的漏洞。
4、单位应当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度,对实物资产的验收入库、领用发出、保管及处置等关键环节进行控制,防止各种实物资产的被盗、偷拿、毁损和流失。
5、单位应当建立成本费用控制系统,做好成本费用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制定成本费用标准,分解成本费用指标,控制成本费用差异,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落实奖罚措施,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6、单位应当制定恰当的销售政策,明确定价原则、信用标准和条件、收款方式以及涉及销售业务的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等相关内容,强化对商品发出和帐款回收的管理,避免或减少坏帐损失。
7、单位应当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决策程序,明确相关机构和人员的职责权限,建立工程项目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工程项目的预算、决算、招标、投标、评标、工程质量监督等环节的管理,防范工程发包、承包、施工、验收等过程中的舞弊行为。
8、单位应当建立科学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实行重大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加强投资项目立项、评估、决策、实施、投资处置等环节的管理,严格控制投资风险。
9、单位应当严格控制担保行为,建立担保决策程序和责任制度,明确担保原则、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标准和条件、担保责任等相关内容,加强对担保合同订立的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被担保人的经营和财务状况,防范潜在风险,避免和减少可能发生的损失。
频道。
环球青藤友情提示:以上就是[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问题的解答,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内容是什么?

8. 企业内控制度的内控体系

1.可靠的凭证制度;2.完整的簿记制度;3.严格的核对制度;4.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程序;5.科学的预算制度;6.定期的资产盘点制度;7.适时适用的监督考核制。具体地讲,财务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可分为以下五个方面:(一)原则性的财务、会计制度1.会计核算制度:(1)会计核算的体制;(2)主要会计政策;(3)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4)会计科目使用说明;(5)会计报表种类及其格式;(6)会计报表编制说明(附注)。 2.财务管理制度:(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2)货币资金管理;(3)往来结算管理;(4)存货管理;(5)短期、长期投资管理;(6)固定资产管理;(7)在建工程管理;(8)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管理;(9)其他资产管理;(10)销售收入管理;(11)成本费用管理;(12)盈利及分配管理;(13)财务会计报告与财务评价管理。(二)综合性管理制度1.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对会计核算基本流程,有关会计事项处理的必需手续以及具体操作规范作出规定);2.财务预算管理制度;3.会计稽核制度;4.内部牵制制度(根据需要,对会计核算中需强调的内部牵制、制约程序作出集中的规定);5.财产清查制度;6.财务分析制度;7.会计档案管理办法;8.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9.对子(分)公司等所属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办法。(三)财务收支审批报告制度1.财务收支审批管理办法;2.重大资本性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3.重大费用支出审批与授权审批制度;4.财务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四)财务机构与人员管理制度1.财务管理分级负责制;2.会计核算组织形式;3.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4.内部会计人员管理办法(含会计工作岗位轮换管理办法、会计人员委派管理办法等);5.对违反财经纪律及企业财会规章制度事项的处罚规定。(五)成本费用管理制度1.费用报销管理办法;2.成本核算办法;3.成本计划管理办法;4.成本控制管理办法;5.成本分析管理办法;6.成本费用考核管理办法。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