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常态下怎样做好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2024-05-06 22:56

1. 在新常态下怎样做好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审计工作要着力从加强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出发,不断提高依法审计能力,提升监督服务水平,在“新常态”下,努力实现审计宏观作用更加突出、职责履行更加到位、审计方法更加先进、审计成果更加丰富、审计队伍建设更具实力,为构建规范健康的经济运行秩序和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新贡献。
探索创新,实现“全覆盖”。坚持把审计创新转型作为审计事业发展方向,努力创新审计组织方式,加大统筹审计工作力度,善于借助有限的资源满足审计工作需求,通过审计资源的优化配置,做到上下统筹、整体推进,积极探索“有深度、有重点、有步骤、有成效”的审计全覆盖。按照跟进审计和做深财政审计的要求,进一步强化财政管理、预算执行、财政收入征管等审计,增强财政审计的整体性、宏观性和建设性。加强对“三公”经费的审计,进一步揭示部门单位在财政财务管理上不规范和违纪违规的问题,促进部门单位加强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抓好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建设和计划管理工作,以规范权力运行、推进依法行政为目的,建立健全评价、结果运用、问责和整改等制度,更好地发挥在监督权力运行、加强干部管理、推动廉政建设、促进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加强对涉农惠农专项资金、社会保障资金以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专项资金的审计,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积极在计算机审计、绩效审计、跟踪审计方面进行探索和创新,进一步加强联网审计,提高审计查找案件线索的效率和能力。
服务大局,找准“结合点”。坚持把审计工作融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主动找准做好审计监督工作和服务县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加强审计监督。围绕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从审计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入手,进一步加强对中央关于宏观调控、结构调整、保障和改善民生、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规范和节约用地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加强对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坚决查处挤占挪用、滞留、乱收费等分割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进一步突出审计重点,着力监督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执行情况,注重揭露和查处在贯彻各项决策部署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问题。要通过审计跟踪政策贯彻落实情况,及时反映政策实施效果和政策目标实现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质量立审,把握“生命线”。坚持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生命线,切实把依法审计贯彻到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按照“工作有标准,做事有规则,办事讲程序,考核讲绩效”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流程,统一标准程序,严格执行审计项目复核、审理制度,细化审理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审计项目目标责任制和重大审计质量问题责任追究制,实现审计质量检查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树立国家利益与群众利益高度统一的责任观,积极推进审计工作重点的转变,把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增强审计工作的针对性、超前性和预见性。围绕部门依法理财用财及相关职责履行情况,突出对住房、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相关部门决策和审批事项的审计,突出对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牵涉相当数量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定、重要政策通过审计。要切实把好审计项目计划关、依法审计关和跟踪落实关,使审计成为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利器。
注重成效,增强“免疫力”。坚持把转化审计成果作为惩治腐败、树立权威提高整改成效的有力举措,要充分发挥《审计报告》、《审计要情》的职能作用,及时向县委、政府上报重要审计项目的进展情况,突出“快审快报、一事一报”特色,着力构建下情上传的“快速通道”。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把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开放性和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和政务公开。要走出财务收支的视野,深化审计内容,扩大审计张力,从着眼“屡查屡犯”的个性、微观性问题转向关注普遍性、较为宏观层面的问题,更多地从体制、机制、制度以及管理、决策、效益方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发挥审计在经济和社会运行中“免疫功能”和建设性作用。要把整改落实贯穿于年度审计工作全过程,实行强化服务促整改、建立台账促整改、适时提醒促整改、领导批示促整改工作制度,达到以审计整改促进制度完善和以审计整改促进项目资金规范管理的目的。
建好队伍,当好“安全员”。坚持把自身建设作为提高履职能力的重要基础,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深挖潜力,强基固本,完善审计职业教育培训,着重加强审计技术方法、法律法规、政策动态等专业知识学习培训和实战锻炼,着力提高审计干部的依法审计能力、监督保障能力、宏观服务能力和促进发展能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当好经济发展的“安全员”。同时,也要坚守廉政防线,一方面严格依法履行审计职责,努力做到审计行为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处理合法,既不能滥用职权,也不失职渎职;另一方面要坚定理想信念,做到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严格执行审计“八不准”纪律,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的侵蚀,争做经济“卫士”、领导“谋士”和反腐“斗士”。

在新常态下怎样做好县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2.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重点
                      搞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对政府准确的掌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落实国家政策有着关键性的意义,也为政府合理的决策地方经济而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更为有效地严肃财经纪律,防范经济腐起着一定得震慑和警示作用,那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呢?
     以预算编制为重点。 
    从历来的审计结果看,很多部门年初预算和实际执行往往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虽然有财政部门追加手续,仍突出了部门在年初预算在编制上存在着盲目性和执行过程中的随意性。因此,审计人员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包括工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等进行分析核对,必要时追溯到前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要是年年超预算,就要考虑到年初预算编制的本身不合理性了。另外对追加的项目要考虑到其合规性和真实性,特别是对每年类似的追加项目,审计人员就要认真剖析,究其原因,是否存在虚列项目,套取财政资金。因此对预算编制的审计尤为重要,通过审计,及时向政府和财政部门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还原年初预算的严肃性。
     以专项资金为重点。 
    随着各部门的分工和职能的不同,特别是农业、水利、社会保障等部门,无论是上级转移支付资金还是本级配套项目资金,其点多面广,如何保障资金的科学合理分配和资金的有效使用,这也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严防部门和单位“雁过拔毛”,挤占挪用着专项资金用于其它支出,审计人员要从预算和文件批复查起,进一步弄清资金的使用性质和来源方向,核查资金拨付凭证,必要时跟踪到拨款单位,弄清资金合理去向,特别是涉及到工程项目的,要从立项到竣工结算的.资料进行核查,以保障专款专用。
     以项目支出为重点。 
    项目支出在会计处理上往往成为一些部门弄虚作假的重要区域,不乏很多不合理的费用以项目支出名义列支其中,甚至包括请客送礼等横向联系,成为“项目支出一口缸,五花八门里面装”的写照,甚至成为滋生腐的“摇篮”。因此,审计人员要紧绕项目支出的真实性进行审计,必要时延伸到相关资金的使用尽头。审计人员要认真核实。一是对比项目支出的预算和批复,结合单位工作职能和性质,分析支出与之的关联性和逻辑性。二是检查票据的真实性,必要时通过税务票据查询系统,核实票据的真实性,严防使用虚假票据进行套现等舞弊行为,并采取一杆子插到底,跟踪到项目源头。
     以会议费为重点。 
    会议费在部门公用支出占用比例较大,应引起审计人员的高度重视。一是关注会议预算,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职能,评估年初会议费预算的合理性,特别是关注会议费预算编制时的完整、细化、准确性,结合决算,检查是否有无预算、超预算等现象。二是关注会议管理情况,审计人员要从会议的计划、管理、批复方面入手,通过调查会议台账和登记资料,检查会议是否超标,甚至存在奢侈浪费等现象。三是关注会议费支出的真实性。审计人员要通过会议费发票的真伪,结合会议的时间、地点、人员、内容进行核查,分析其真实性,主要防止被审计单位利用会议费名义滥补滥发,甚至套取资金搞小金库。
     以非税收入为重点。 
    大部分职能部门的非税收入以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为主。一是要严格关注收入的合规性,结合被审计单位职能,检查收费许可的内容、标准,行政执法的文件和法规,核对收入(国库专户)单据,关注是否存在乱收费、乱罚款等情形。二是检查以上收入在管理上是否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收支两条线”,必要时采取突袭现金盘底,严防挫收挫支应当上缴的财政资金,甚至私设“小金库”。
     以固定资产管理为重点。 
    对于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包括资产的购置、使用、管理也是审计重点和关键。一是检查资产取得的合法性,是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计划,控制在标准内,包括车辆购置、基础建设、办公设备等,同时关注固定资产是否按规定入账,纳入单位统一管理。二是关注固定资产包括门面、设备等固定资产的出租和出借情况,其收入是否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纳入预算管理,更重要的是严防收入不上账,甚至私设“小金库”。三是关注固定资产的处置情况。检查资产处置是否严格按照国资管理部门规定上报申请、评估、拍卖的程序进行处理,并及时进行账务清理,以保障固定资产从账面到实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

3. 新预算法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几个重点

新《预算法》的施行,翻开了预算法律制度新的一页。如何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地搞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已经成为审计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近年来预算执行审计的实践,本人就今后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应关注的重点内容谈点看法。
一、关注预算编制情况审计。一是关注预算法定程序的规范性。主要检查是否存在未经法定程序擅自调整预算或者无预算支出的情况,预算调整方案是否报人大审批,审批后的方案是否报上一级政府备案,政府债务是否经当地人大审批等程序性的问题。二是关注预算草案的详实性。主要检查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编制按其保障功能分类是否细化到项级科目,按其经济性质分类是否细化到款级科目。三是关注预算信息的公开透明性。主要检查财政部门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的内容、时间、范围和要求向社会公开有关信息,是否对本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安排、执行以及举借债务等重要事项作出说明,同时还要关注应公开未公开事项的形成原因。
二、关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及资金管理情况审计。一是关注专项转移支付设立的合法性。检查新设立的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是否符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的规定,专项转移是否用于办理特定事项,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事项是否设立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投向是否符合国家相关产业的发展规划,投入资金量是否能满足国家扶持产业的核心领域、关键环节和重要技术的需要等。二是关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预算编制的完整性。检查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是否将上级政府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预计数编入本级预算并如实向人大报告,专项转移支付是否分项目编制。三是关注专项转移支付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重点检查失去时效的专项是否取消,新增专项其预期目标基本实现后,财政资金是否从该领域退出,进而转移到其他更需要扶持的领域中去,部门内部安排零散、部门之间交叉重复的专项是否进行清理整合,是否存在专项名称已合并,但仍由原管理部门分配资金的情况。
三、关注政府债务及资金管理情况审计。一是关注举债程序的合法性。主要检查举借债务是否经国务院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批准,债务余额是否在批准的限额之内,债务资金是否列入预算接受当地人大监督。二是关注债务使用的合规性。主要检查债务资金的投向是否用于建设领域,是否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有无用于经常性支出的现象。三是关注举债方式的规范性。主要检查地方政府是否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举借债务,是否存在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违规融资,是否通过其他变相举债和违规担保行为,是否建立健全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是否制定完备的债务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
四、关注存量资金管理情况审计。一是关注国库资金管理规范性。主要检查银行账户开设过多过滥、随意开户、多头开户的情况,国库存款、各类专户存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往来资金在规定时点的存款规模,有无手续不全随意转存、调动资金等影响财政资金安全的情况,非税收入汇缴专户等过渡户收入是否及时缴入国库,有无调节财政收入进度和年度规模的情况。二是关注预算结余、结转情况。主要检查预算净结余、专项结转、预算单位结转等,摸清各类结余结转资金基本规模,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统筹力度,集中财力办大事。三是关注暂存款科目挂账情况。主要检查预算内暂存科目有无长期结存、结存资金过大、结存年限较长的问题。四是关注各类专户管理情况。主要检查各类专户资金的结存规模,分析有无专户资金大额长期结存的情况,是否定期对专户进行清理等。

新预算法下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几个重点

4. 为什么要开展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定审计项目
     1、 宪法第九十一条: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
      2、审计法第四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审计机关对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审计工作报告应当重点报告对预算执行的审计情况。必要时,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对审计工作报告作出决议。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审计工作报告中指出的问题的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
     3、 审计法第十六条: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
      4、审计法第十七条: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国务院总理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一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对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审计结果报告。
      自1996年以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成为各级审计机关每年的必审项目,也成为各级审计机关永恒的主题。

5. 如何加大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

自从我县开展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工作以来,在促进财税等预算执行部门积极贯彻国家的各项财税政策,严格执行财经法纪,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现就,谈一些个人认识。
一、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必须紧紧围绕预算执行这一主题,分析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科学性、合理性,审计预算资金管理与核算的规范性以及分配、使用的合规性、效益性。我们在认真总结近些年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的途径。在县级预算执行审计中突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体制、运行过程、质量和结果的审计。加大对资金量大、有资金分配权和下属单位较多的一级预算单位的审计监督力度,着重审计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找准审计监督的着力点,拓展并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
首先,审计机关要进一步明确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确定审计重点,努力发现财政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把组织预算执行的财政、地税、金库作为审计的重点,通过对这些单位的审计,加强组织预算执行的财政、地税、金库的预算管理,并规范预算秩序。
其次,要集中力量,突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资金的审计监督,从全县实际出发,把掌握预算资金数额较大的教育、卫生、农、水、民政、城建、交通等预算部门及部分财政补贴大户和专项资金大户作为审计重点。通过审计,使预算执行不断规范、资金使用不断完善,同时更加注重延伸审计。
再次,严肃查处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私设“小金库”、铺张浪费,以及在经济管理活动中弄虚作假等问题,加大对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的查处力度,治理和遏制经济领域的违法行为,为促进管好、用好财政资金,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服务。把国家和地方财政投资的基础性、公益性和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鱼水工程”、“扶贫工程”作为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严肃查处教育、医疗、执法等部门的乱收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仅百姓关注,政府也重视。通过审计,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四,审计行政事业单位的经费收支以及专项资金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控制不合理不合规支出,严格控制招待费的支出标准,切实加强廉政建设。
二、 突出效益审计 蒙阴县是个财政困难县,财政收入少,支出缺口大,大量资金都是上级财政补贴。各部门要改变大手大脚花钱的习惯,把纳税人的每一分钱都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重点审计财政中不真实、不规范以及税收征管部门有税不征、越权减免税、清理欠税不当等问题。突出对转移支付资金、专项资金和重大项目资金的审计,由加大对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向二级预算单位拓展和延伸,确保各项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能。抓住预算单位,审查其有无巧立名目、虚列支出,将预算拨款返还主管部门,将预算内资金转移到预算外的问题,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一是预算编制时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量力而行、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保证平衡,不打赤字。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年度内不得随意追加支出,严禁超预算安排支出。三是坚决把好拨款关,不得对没有预算、超过预算进度等支出项目拨款,严格控制各种不合理开支。四是资金安排上做到“一保吃饭、二保建设、三保还债”的原则,确保各部门的正常运转。五是加强债务管理,按照“全面清理、核实情况、摸清底数、分类处理”的原则,核实原有债权债务,尽量控制新的大的债务的发生,坚持量力而行、量财办事。
三、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
揭露和查处问题是审计的立足之本,是审计的第一要务。有问题查不出,审计质量就无从谈起,当前,还存在许多管理不够规范,弄虚作假、挤占挪用、贪污腐败等各种不真实、不合法的现象,在一些方面甚至还很严重。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加强审计管理,提高审计质量,要把好两关:
首先,要把好预算执行审前调查关。审前调查是审计项目准备阶段的工作,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要打有准备之仗。审前调查要确保完成其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当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经济性质、管理体制、机构设置、人员编制情况,财政、财务隶属关系,职责范围或经营范围,财务工作机构及其工作情况,相关的内部控制及其执行情况,重大会计政策选用及变动情况,以往接受审计情况以及其他需要了解的基本情况,做到详细了解;应当收集完整的与审计事项有关的资料,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银行账户、会计报表及其他有关会计资料,重要会议记录和有关文件,做到充分满足制定审计实施方案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重点突出、有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审计实施方案,指导预算执行的审计工作,保证能够集中力量突破重点,能够集中审计力量、审计时间,直奔主题和重点,节约时间,节省经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把好预算执行审计实施关。善于跳出方案查问题,因为每个被审单位的情况千差万别,在具体实施审计时往往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这些情况审计方案有可能就没有涉及,审前调查中也不可能全都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要随机应变的调整工作思路和审计重点。另外,审计实施中涉及面很宽,所发现的重要情况有可能不是被审计单位的,并且随着违规违纪问题正在逐步减少与违规违纪手段越来越隐蔽的矛盾,上下串通、内外勾结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的现象日益增多。要将这些问题一追到底,查深查透,这时就需要我们利用好延伸审计。还需要对各审计小组的具体实施步骤进行有力监督,互通情况,把问题查深查透。直至对各小组查出的问题进行汇总并最终提交报告,这样才算圆满完成预算执行审计的实施工作。
四、巩固预算执行审计成果 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各项财税政策的规范、切实维护财税经济秩序。提高预算执行审计质量,不仅在于预算执行审计查出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建议,还在于这些问题是不是得到了整改,建议是不是被采纳。简单地说,就是审计成果有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确实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要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鉴于此,就要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精力对各预算执行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进行审计回访,巩固预算执行审计成果,提高预算审计质量,确保审计意见切实得到落实,保证了审计成果的落实。

如何加大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

6. 如何深化财政审计 部门预算执行审计

(一)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夯实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工作
结合效益审计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执行中资金项目的使用情况,促进其强化效益观念,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突出各预算部门全部财政收支和财务状况的重点审计,注重围绕财政资金流向的延伸审计,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种违纪行为;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预算执行审计范围的深度,使预算执行审计结论建立在高质量的审计基础上,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加大对政府采购审计的力度。根据政府采购的特点和审计机关现实工作情况,有重点地开展对提出采购需求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对政府采购中心的审计。
促进转移支付向规范化发展。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审计力度,加强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财政资金转移到那,预算执行审计就审到那,注重转移支付审计的合理性和透明度,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能力;在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审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转移支付审计过程中数据和信息的真实准确性以及专项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规范转移支付资金达到预期使用效果的重要事项。
(二)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独立性
1.增加“上审下” 的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目前预算执行审计基木上是按照审计权限划分,实行的是对同级财政预算执行进行审计。针对审计机关目前现状,适当地在审计机构中增加垂直管理机构,扩大“上审下” 的审计面。“上审下” 的审计机构无论在人员、经费、机构都独立于被审计单位,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审计受干扰少,审计质量较高,能较好地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2,以立法的形式保障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以云南省预算执行审计的情况看,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一体化的”审计模式。预算执行审计方案的统一和审计人员在全省范围内统筹调度,同时也获得了预算执行审计的专项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预算执行审计经费足额到位和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相对独立。但从发展的眼光看,预算执行审计经费的独立只有以立法的方式保障,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预算执行审计的客观、公正。必须改变现有的经费来源方式,可以考虑实行中央财政预算单列垂直管理的经费保障体制。中央与地方各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统-N人中央财政预算,并单独列报。取消预算执行审计经费与预算执行审计收缴款挂钩的预算管理模式,由全国人大内设的审计委员会,对全国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核与管理。
3.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现在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没有实行定期轮换制,有的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千多年甚至十多年,难免与被审计单位某些人员的关系密切起来,很可能会影响其独立性,而导致审计风险。因此,我国应该借鉴外国的相关经验,实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对预算执行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的签发人和审计组组长要明确轮换期限,最好每3—5年上述人员任职岗位轮换一次,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三)建立健全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保障
根据财政体制改革的方向、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要求,对现行的《预算法》等进行修改和补充,以更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强化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制度规定,明确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实现时相关责任的确认和处理,把预算执行审计风险控制作为核心内容,保证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开和预算执行审计
结果公开的制度。首先,通过有关网络、媒体将下一年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公示,审计机关在收集整理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邀请关于部分单位座谈,进一步征求对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和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建议。然后,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受关注的程度,有选择地将其纳入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并召开全省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工作会议进行讨论和确定,下年初这些民选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将与其他预算执行审计项目一起在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计划中正式对外公告;第二,对于其他受关注程度较高的项目,将列入审计机关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库或滚动项目计划,逐年安排进行预算执行审计。第三,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后,审计机关通过各种渠道及时收集社会公众对公告的反映,了解民意,不断调整工作思路,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努力改进工作方法,树立创新意识,积极推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使之日臻完善。
2.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标准及审计结果公开质量检查、考评制度等。第二,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公开风险预警机制及补救机制,对预算执行审计公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公开的风险。第三,明确各级机关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在相应环节上的质量责任,实行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公开责任追究制度。
(四)健全和完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
健全和完善的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是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保障。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从以下方面着手:
1.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计划控制。
预算审计工作计划控制是审计机关根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组成和规模、专业背景和水平等情况合理确定当年度预算执行审计项目的难度、数量,合理配置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和时间。预算执行审计计划控制,应当先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和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动态数据库,在充分考虑预算执行审计人员休假、培训和轮岗等多种因素下对当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项目做好详细的人员和时间安排。通过科学的预算执行审计计划安排,量力而行,合理确定预算执行审计的覆盖面,有效地防范预算执行审计风险的产生。
2.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
建立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数据库,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控制。预算执行审计对象风险控制的具体办法:第一, 审计机关应当对所有管辖范围内的预算执行审计对象进行分析,根据已掌握材料初步确定其风险状态;其次,在年度预算执行计划确定后,再一次审核初步风险的合理性,根据风险状态确定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组成;第三,在小组审计准备阶段根据调查情况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进行调整或确认;最后,在小组审计终结阶段应当重新对预算执行审计风险做出最后一次评估,以确认本次预算执行审计之初风险确定的合理性,将最后评估结论更新预算执行审计对象数据库的风险评价数据,对预算执行审计对象的风险进行动态反映。通过这种做法以有限防止风险评估失误而导致出具不恰当的预算执行审计结论,从而引发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3.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检查复核控制。
审计机关应成立专门机构负责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检查和复核,检查复核工作应当由独立于预算执行审计组,并且由具有专业胜任能力且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对预算执行审计中的重大问题、重大审计调整事项、预算执行审计意见及处理决定等进行最后复核。复核人员应该编制关于检查复核情况及其结果的书面报告。在检查复核过程中,复核人员应当与被复核部门对复核结果进行详细讨论。同时审计机关应当建立相关机制和程序,来解决复核人员与被复核部门之间的争议。
4.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控制。
审计机关应当成立预算执行审计责任追究机构并建立相应的制度,明确违反预算执行审计质量控制的具体行为应承担的责任以及和责任处理方式。通过责任追究将使预算执行审计人员的个人目标和审计机关的组织目标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五)改进预算执行审计方法和手段以控制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先进的预算执行审计技术与方法是保证审计质量的根本措施。根据预算执行审计目标和审计对象,以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作为基础,用风险控制意识贯穿整个预算执行审计过程,在预算执行审计中采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将这些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运用,达到最终的预算执行审计目的,以降低预算执行审计风险。

7.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摘要]: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法》赋予审计部门的重要职责,是审计监督永恒的主题,也是区级审计工作的第一要务,如何根据实际,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促进预算执行审计的规范化、制度化,是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人员需要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区级 财政预算 审计

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对国家财政预算的审计重任,也是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它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地进行,在推动财政制度的改革中发挥关键作用,保证经济建设中的财政预算不脱离法制的轨道。审计机关要在政策的框架内,结合区级政府财政的实际状况,加强研究财政体制改革的各项政策、制度和措施,积极探索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新思路、新方法,为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而努力。
一、与时俱进,明确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新任务
(一)深入调研,及时发现漏洞,确保财政资金的数据准确。我们知道,区级财政审计结果的正确与否完全依赖于原始数据是否真实,原始数据不真实,即使审计过程再严谨,审计结果也会失真。要想使审计结果的真实可靠,就要从基础入手,摸清家底,事无巨细地一一查清。要把预算编制和具体执行情况逐条核对,对所有记录要甄别真伪,相互比对。对于挤占、挪用、截留财政经费等问题要及时发现,特别要注意防范以虚报冒领等手段套取财政资金的违规行为,堵塞漏洞,使财政资金在运行之初就处于严格的监审之下,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真实、可信。
(二)以制度为准绳,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所谓合法性,就是要审查财政资金使用的依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合法性审计和真实性审计共同构成了审计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开展有价值的效益性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我们不难发现预算编制随意、执行主观、违背政策和制度的问题,尤其严重的是不按照规定程序申报项目预算,预算编制粗线条,甚至是私自修改预算内容、挪用预算内资金为他用。在某些地方,更是存在着无理由地扩大预算,无预算胡乱开支的现象。开展合法性审计,促进财政资金使用的合法合规,就要从严格制度执行,强化管理入手,审计着眼点要放在国家财政政策和制度的执行上,审查的是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预算编制以及执行有无违规现象。
(三)确立改革方向,树立服务观念,实现资金支出的最大效益。区级财政审计的目的就是提高区级政府财政资金的支出效益,保证财政资金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效果的最大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但受到区级政府和部门的重视,也是当地人民群众持续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区级财政资金闲置、有预算无执行、预算编制剩余过大、项目推进迟缓等等,严重地制约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预算资金使用部门履职失策、资金浪费和无效损耗。有些单位还存在违规出借资金,利用闲置财政资金发放贷款行为,使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其目标不仅仅是真实性、合法性,更要在此基础上向效益性延伸和拓展,并且把它放在一个更重要的位置上。
二、围绕中心,突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内容
(一)注重预算编制和综合预算管理的审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财税体制和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对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有无遗漏和缺陷;预算编制的标准和定额的确定有无依据,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在执行时根据形势变化而及时调整和充实;编制程序的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收入是否全部入账,单项预算有无明细,审批手续是否完备,预算供给范围是否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等等方面审计内容要求越来越高。财政审计人员要做好政策储备、了解政策背景、掌握政策目标,从而奠定预算编制和综合预算管理审计的基础,保证审计任务的完成。
(二)注重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审计。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个方面,审计的目的就是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避免顾此失彼。要保证分配的资金在公开透明的前提下投放到位,防止被违规挪用和截留用于其它预算外项目的开支和使用。对此要加大监督力度,对于一般性转移支付审计,审计重点要放在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上,审计内容是支付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注意发现其中的弄虚作假骗取财政资源的行为;对于专项转移支付审计,要从源头上抓起,每一笔资金都要审查其来源、去向、效益,进行实时跟踪。
(三)注重预算支出的审计。财政制度的改革带来了许多的不确定性,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审计机关财政审计任务不但越来越重,而且越来越复杂。审计工作的重点在于对支出的审计,改革进行到哪里,审计就要紧紧跟上,审计监督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把目光聚焦在财政资源支出的真实性上,确保每一笔记录都是可信的,是严格按照预算的数额使用的,而且符合重点、急需、有益的原则,支出的结构科学合理,力争通过审计达到重要资金追踪问效机制的构建。
(四)注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财政效益审计要根据不同时期主要经济工作的特点来全盘考量,在确定审计重点时,要客观地考虑审计资源和被审计对象的状况以及社会关注的程度。还需要依照所涉及问题需要解决的急迫性、关键性和对经济建设影响的程度来确定。综合来看,就是要将财政预(决)算内外资金收支、基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作为财政效益审计的重点。审计中不但要重视违纪违规问题,更要把效益审计放在一个重要位置上贯穿始终。揭露问题只是一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效益,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三、做好“三个结合”,提高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效率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政策审计相结合。财政改革的新形势给财政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就是要从政策落实的层面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当发现财政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时,要及时地对所涉及的相关政策进行审计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了国家政策和政府决策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形成详细的专项报告。在调查中可以运用审计调查的一些专门方法,可以是以部门为线索,也可以是以重大事件为导向,也可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就能够把在审计中发现的同类问题,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与延伸审计单位结合起来。对于区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专项政策要重点审计,做深入的调查,使审计工作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发挥作用。
(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上审下”相结合。省市级审计机关除担负着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外,还承担着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的审计工作,怎样把对下级政府财政收支管理的审计与区级预算执行审计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经济有效的方式进行工作,是审计机关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这就需要找到两级审计中的契合点,上下结合,巧妙切入,比如在项目筹划、人员分工、审计进度、实施形式上可以集中安排,审计的指导思想、监督和处理程序都可以统一要求。这样既可以节约人力和资源,又可以进一步丰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内容,促进财政审计的深化和发展。
(三)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预算执行审计就是审查执行的状况,包括了预算的编制、执行是否符合各项财政制度,整个程序是否合规。经济责任审计则是审查财政资源支出获得的最终效益的高低,以此来判断领导干部管辖的各种政府性资金运作效率,从而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等情况等进行评估。这其中包括了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的经济因素,也包括了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方面的主观因素,还包括了有关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政治因素。二者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但在审计内容、审计处理等方面是相通的,可以互为补充,相辅相成,因此要做好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实现成果共享。

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区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8.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的联系区别

1、规定不同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是否积极组织收入、是否及时合理地拨付资金并不断地组织财政预算收支平衡的审计。
财政决算审计是指对地方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执行总结果及所编制决算的合法性、合规性、真实性实施的审计。
2、功能不同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查预算收入的完成进度是否达到计划要求,分析预算收入大幅度增减的原因。
财政决算是财政预算执行的总结,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体现,反映国家的政策和各项事业的进程与成果,是研究经济问题,制定经济政策的参考,也是预算设计、实施、管理、平衡、资金使用效果和财政监督的全面检验。

3、作用不同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审查预算外资金是否有健全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来源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规定;有无滥支滥用,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有无利用预算外资金搞违法经济活动的情况。
财政决算审计对于纠正违反财政预决算制度、财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行为,维护财政决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维护国家整体利益和各级地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国家财经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加强财政管理,完善财政法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决算审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