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2024-05-19 01:36

1.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黄奇帆先生的巧妙构思,撰写此书,想必我和其他读后的读者一样,对人生对事业产生了启迪。
  
 5.互联网行业:我国强大的移动支付使个人的资金往来信息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使企业在业态层面有了极大的创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这就是共享单车、共享办公等共享业态能够出现并蓬勃发展的基础。一旦发生意外如地震、断电、人祸导致移动支付无法使用,将会给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互联网的经济由4个经济指标来衡量:第一个是流量,互联网上流动的信息的流量;第二个是注册在互联网上的客户的数量;第三个是使用宽带付费的量;第四个是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访问和搜索的量。这4个指标中,我们在流量方面排在世界最前面;中国人多,大家拿着手机都在跟互联网发生连接,客户也是最多的;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中宽带消费量最大的。但是我们的互联网经济、数字经济在世界仅排在第三,美国排第一,英国排第二,而英国的量是美国各种量的50%。前面说的三个指标实际上我们都是在世界上前列,但得分为什么排到第三、第四?就是我们对互联网的访问指标非常低。
  
 
  
 6.发挥智慧医疗,调动长寿迈向150岁
  
  
 长寿老人迈入100岁、向120岁延长已不再是奇迹。《奇点临近》里提出,人类身上的每个元器件正常的生物学寿命是150岁,为什么活到六七十岁就死了,是因部件出了问题,带动了整个身体死亡。现在,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生命特征、生物特征的微观智能器件可以替换人的五脏六腑。什么零件坏了就换什么零件,最后,人的平均年龄可以上升到120岁,到那个时候,遇上150岁的长寿老人也不稀奇了。有1/3的疾病其实不治疗也会自愈;有1/3的疾病即便治疗了也不能痊愈,医生没有能力治愈它;还有1/3的疾病不治疗就不会好,治疗了才能痊愈,所以正常的医疗体系应该在这1/3治疗了才能痊愈的方面发挥主体功能。
  
  
 7.城市格局:城市建成土地配置,土地配置一般是每人100平方米、每万人1平方千米,100万人口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就是100平方千米。再如,住房面积,人均大约40平方米,1000万人口的城市建设4亿平方米住房是合理的。又如,商业设施面积,一般每2万~3万元的商业零售额可配置1平方米的商铺,每2万元GDP可配置1平方米写字楼。如果一个城市只有100万人,建造4000万平方米的住宅就足够了。如果现在已有2000万平方米,每年再开发1000万平方米,五年后就变成7000万平方米,这样肯定会过剩。国家规定,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要达到8千米/平方千米,新建住宅配建车位要达到1∶1。再如,城市人群每人每天综合用水0.3吨,产生0.25吨污水和1千克垃圾,城市供水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应按此配建。又如,一个城市每100平方米土地,应有55平方米用于铁路港口、道路交通、园林绿化、仓储物流等市政基础设施以及医院、学校等公共设施建设,才能满足需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首先要让这些基础设施达标,满足城市产业集聚,人口才能聚集,政府才有收入,智慧城市建设才有基础。这方面要做好两个平衡。一是就业总量平衡。一座100万人的城市,扣除未成年人和老人,起码有五六十万人需要就业,城市产业必须能够提供同等数量的就业机会并适度超前布局,这样城市才有活力。二是结构平衡,就是城市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要保持平衡。
  
  
 8.购房需求:照“1/6理论”解释:用6年的家庭年收入买一套房是合理的,但现实情况远非如此。从均价看,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往往已达40左右,这个比例在世界上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考虑房价与居民收入比时,必须要用高收入对高房价,低收入对低房价,均价对均价。有人说,纽约的房子比上海还贵,伦敦海德公园附近的房价也比上海高,但应当注意的是,伦敦城市居民的人均收入要高于上海几倍。就均价而言,伦敦房价收入比仍在10年以内,我国却高得离谱!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高达40年左右,20多个二线城市都在25年左右。当然,也有一些小县城在5~6年左右。

《结构性改革》读后感

2. 读《结构性改革》有感

黄奇帆先生的巧妙构思,撰写此书,想必我和其他读后的读者一样,对人生对事业产生了启迪。
  
 1.公卫事业,我们的病毒所可以不要只研究本国病毒,还要替世界研究病毒。我们用5~10年时间投入几千亿元来建立和完善一个国家级公共卫生与防疫体系是非常值得的!通过该体系做到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今后再在中国出现“非典”、新冠肺炎这样破坏力巨大的传染病的流行。
  
 2.购房需求方面:老百姓购房按揭贷款的规范。要坚决杜绝零首付全按揭贷款,杜绝首付贷业务,遵循首套房20%~30%首付,二套40%~60%首付,第三套房零按揭的按揭规则。
  
 3.P2P庞氏骗局:借贷资金短长不一,由此造成靠借新还旧,形成了庞氏骗局式的资金池,而这个资金池不受任何其他方面监管,仅由P2P公司平台负责。第五,一旦出事,要么P2P企业卷款而走,要么瘫痪无法运转。究其原因,在于既没有在总体层面上对P2P运行中明显存在的问题预防。
  
 4.企业年金之畅想:(1)我国的养老金企业缴20%,个人缴8%;医疗金企业缴10%,个人缴2%;住房公积金企业6%,个人缴6%。三方面总量达到52%,再加上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等共3%左右,统统加起来超过55%。若再加上12个点的年金,缴金率达到67%,企业就无法承受了。(2)公积金之畅谈: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中,只有新加坡和中国有公积金政策,其他国家和地区都没有。取消公积金不是单一的政策,一定要和建立一个新的企业年金体系配套实施。改革公积金:建立年金政策对于老百姓而言,是一点都不会吃亏的。政策取消,已缴纳的公积金不会被取消,而是可以全部放到公民补充养老的年金中。按照年金制度规定,这笔钱和公积金账户的钱一样,在公民退休时是会全部划归给个人的。某人有20万元公积金且还有10年退休,如果在公积金账户,他最终最多能拿到23万元左右(1.5%复利),而如果在年金账户,他一般可以拿到35万元左右。购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在3.25%左右,商业贷款利率在5.5%左右,有2%的差异。国家可以通过一定的利率优惠政策,来消化这一部分存量贷款。比如,某位公民可能因买房而欠下100万元抵押贷款,这笔抵押贷款中可能有80万元是银行的商业贷款,有20万元是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息低,商业银行贷款利息高,公积金改革为年金以后,欠公积金中心的20万元贷款既可以保持现状,也可以转移到银行的抵押贷款系统,相当于该公民总共欠银行100万元。选择权呢?这是因为由商业银行顶替公积金贷款,居民可能获益更多:当20万元公积金贷款转化为银行贷款,利率虽然比公积金贷款利率高一个百分点,但是与顶替出来的20万元公积金。投入年金之中的收益相比(5%~6%),年金收益要高得多,对居民来说整体上依然是划算的。(3)公积金和年金合并后,优惠政策就会同样倾斜到年金了。保值增值方面公积金制度做得太差,缺少基础性的制度安排,体制上、机制上与年金不同。改革融合后,完全可以按年金机制保值增值。

3. 「月读」:《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改革》是前重庆市市长黄奇帆的一本著作,主要是把作者近些年来在一些公开场合发表的关于经济话题的演讲汇编成册,形成了对国家当前和今后经济结构改革的思考。
  
 曾经我还在网上买了本书的纸质版本,但只看了一半,剩下的是在微信读书里面看完的。本书绝大部分内容可读性很强,不枯燥,易于理解。
  
 本书主要分为如下七章: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
  
 (三)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
  
 (四)“数字化”重塑经济社会发展生态。
  
 (五)房地产长效机制建设。
  
 (六)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
  
 (七)全面开放:应对国际新格局。
  
 这七个方面都是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未来发展极其重要的问题。
  
 有些问题距离我们每一个人很近,比如房地产问题,涉及房价涨跌,与几乎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
  
 而有些问题,距离普通大众似乎就不那么近,比如供给侧改革中的要素市场改革、国有企业资本运作等等。但是它们只是看起来没那么近,实际上,它们却时时刻刻围绕在我们身边,甚至能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只不过我们感觉不像物价涨跌那样明显罢了。
  
 稍微懂点政治经济学常识的人都不会否认以上议题对中国的重要性。
  
 本书有这么几个地方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影响。
  
 作者提到,公积金制度在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我国和新加坡有,所以很难有普遍的参考意义。我们的公积金模式是从新加坡学来的,但是又很不同于新加坡,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
  
 公积金作为一个累积账户里面的“死钱”,因为制度的制约,无法进行有效投资以产生收益,建议进行改革。改革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年金制度,取消公积金制度,将公积金逐步转化为年金。
  
 这个问题读起来似乎也不难理解,但它却是是个非常宏大的命题,大到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范围,轻易不敢去思考这样的命题。只有宏观经济管理者和专门研究者,才能考虑这样的问题。
  
 我国股市投机性强、散户多,这是公认的事实。相对应的,似乎很多股民也接受这样一个相反的事实:美国股市散户少,大部分都是投资性的,相对收益有保障。
  
 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股市长期资本注入不足,导致短期资金进进出出,不停地搅动股市。此外也有上市企业退出机制不健全导致的,大部分上市企业只进不出,导致许多企业混在股市之中,鱼龙混杂,难辨高下。
  
 由此再提到美国的例子。美国股市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几乎与我国目前的状况一模一样。在大概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长期资金的进入,慢慢地进入到相对良性发展的轨道上。直至今日,散户交易量仅占总交易量的百分之六左右。作者也由此启发获得了一些思考结果。
  
 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量世界排行第二,仅次于美国。出现在高校实验室、企业等单位的创新成果不是没有,但为什么转化为社会大规模生产的相对较少呢?这可能是因为创新收益分配制度不合理的原因,现行情况下,专利收益的七成要分给发明人,导致转化专利的群体动力不足。
  
 作者根据世界先进国家(比如美国)做法经验提出了“1/3,1/3,1/3”原则,也就是说从专利到大规模生产阶段的收益要分为三份,分别由专利发明人、成果转化者(孵化者)、生产商来享有。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孵化企业的动力。
  
 在此之前,我一直不知道各地出现的“孵化器”之类的机构到底是干什么的,读了这本书以后,对此才有一定的理解。
  
 我国房价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坐火箭般攀升,有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但目前已经进入到了瓶颈期,再次大涨的基本面已经不复存在。保持房价相对稳定,既不大涨也不大跌,才是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我对作者提出的宏观统筹房地产发展建设理念印象深刻,试引用一段如下:
  
 数字参数是否合理,毕竟不是我们普通人能够判定的,但对于宏观经济管理者而言,对这种参数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国家未来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强有力支撑,没有好的经济面就谈不上未来的发展,社会的蛋糕只有越做越大,才能使人均占有量越来越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而要理解并合理预判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就不能不对国家的宏观经济有所了解和研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也必须了解宏观经济管理者——政府——的运作方式,在这方面,倒是可以再重温一遍兰小欢撰写的《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

「月读」:《结构性改革》

4. 如何理解“结构性改革”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是改革,对象是体制机制,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离开了这个“改革”实质,去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会偏离本来的含义。实际上,仅从汉语语法上讲,不管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供给侧改革”,都是一个偏正结构短语,“供给侧”是定语,“改革”是中心语,显然“改革”是中心意思。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改变我国供给侧的一些妨碍供给结构适应需求变化的旧体制。所以,虽然“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任务,但不是改革本身。关键是看,谁去做,以怎样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对象是体制,而不是问题或任务本身。
第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总书记强调,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实际上,我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离了“结构性”的实质,谈供给侧改革就没有意义。结构性改革一词其实来源于西方,强调的是对产生结构性矛盾的体制问题,包括政府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企业关系进行改革,比如,欧洲的劳动力市场和福利制度改革。在我国,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特别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这种问题的产生有特殊体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企业关系扭曲。其实,供给侧原本不是问题,之所以有问题,是因为有一只“有形之手”在起反作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理顺这些关系,让市场真正起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该入土的“僵尸企业”,就让它“入土为安”。
第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供给学派的主张。总书记强调,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大家知道,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供给学派极力主张大幅度减税,认为减税能刺激人们多工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包括通过降低税费来减轻企业负担的要求,但不仅改革的性质与供给学派主张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围也要远远超过供给学派的主张。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改革就是结构调整。其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与结构性问题有关联,但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调整。过去,结构调整通常采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三种手段,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很显然,这次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比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行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对结构的调整将主要是通过改革的办法,从体制机制入手解决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对传统的调结构方式进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动选择。
第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计划经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搞新的“计划经济”。这显然是误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要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导致市场不能及时出清,引发各种结构性矛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方案,但我认为,这样的方案,即使冠以“计划”之名,也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了。现在需要的是体制改革,如果只调结构,而不改体制,就难免会陷入“过几年又来一次调整”的怪圈。这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

5.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怎么看待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等于结构调整。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结构调整。事实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涉及结构性问题,但无论在内涵上还是在具体措施上都不等同于结构性调整。过去结构调整多采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行政手段较多。显然,这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虽然没有排除必要的行政和法律手段,如减少亏损补贴,停止僵尸企业贷款,依法实施企业破产等,但与以往不同,,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改革解决问题,从体制机制入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反思传统结构调整方式后的积极选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决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过去,正是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政府干预过多,市场无法及时清理,导致了各种结构性矛盾。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改革主要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和创新等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促进结构调整,纠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废水、废气、废渣和二氧化碳在中国排放结构中所占比例较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给资源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特别是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使用控制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能源使用权,水使用权初始分配制度,,排放权和碳排放权。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怎么看待结构性改革?

6.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6年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面对中国经济当下的困局,仅从需求侧着手已经很难有所突破,供给侧与需求侧双侧入手改革,增加有效供给的中长期视野的宏观调控,才是结构性改革。

7.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结构性改革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深化改革本身涉及很多领域,需要明确改革思路,对“先改什么、后改什么”做出结构性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又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叠加形成的结构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性改革。

什么是结构性改革,它为何如此重要

8.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pdf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242IchyMXnHlDHTDeafuQ
?pwd=62i0 提取码:62i0简介:全书一共七章。*章详解如何紧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第二章聚焦去杠杆与金融风险防范;第三章解读新时代下我国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之路;第四章讲述“数字化”如何重塑经济社会生态;第五章对房地产长效调控机制开出药方,并预判今后十年房地产行业六大趋势;第六章着眼于国有企业资本运作与地方政府营商环境改善;第七章阐释新局面、新特征下,我国对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应对之道,深入剖析“双循环”新格局。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