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回纥兵要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

2024-05-07 23:27

1.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回纥兵要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

回纥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只是一种利益交换。
回纥是中亚一个强悍的民族,其素来与唐朝十分友好。自唐太宗起,回纥就频频入朝大唐,唐朝也给予回纥经济上的援助,更是多次将宗室女下嫁给回纥可汗,以增进回纥与大唐间的友谊。
同时,回纥人十分敬重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正是鉴于大唐与回纥近百年的“交情”,唐肃宗决定向回纥求援、借兵,希望回纥可以帮助大唐平定叛乱。
“交情”不能代表一切,回纥也不能白白出兵,大唐总得拿出些“诚意”。面对着回纥可汗暧昧的态度,唐肃宗知道回纥这是在谋求“好处费”,然而此时的大唐狼烟四起,究竟还有什么筹码能让回纥可汗心动呢。
几经思量后,唐肃宗向回纥提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条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也就是说唐朝只想收复长安、洛阳,至于这两地的百姓、财宝什么回纥想要可以统统拿去。
面对着这样的条件,回纥怎能不心动,回纥可汗迅速答案了唐肃宗借兵的请求,出兵帮助唐朝收复了长安。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回纥兵要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

2. 安史之乱中,为什么回纥兵要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

回纥帮唐肃宗收复长安和洛阳只是一种利益交换。
回纥是中亚一个强悍的民族,其素来与唐朝十分友好。自唐太宗起,回纥就频频入朝大唐,唐朝也给予回纥经济上的援助,更是多次将宗室女下嫁给回纥可汗,以增进回纥与大唐间的友谊。
同时,回纥人十分敬重郭子仪、仆固怀恩等人。正是鉴于大唐与回纥近百年的“交情”,唐肃宗决定向回纥求援、借兵,希望回纥可以帮助大唐平定叛乱。
“交情”不能代表一切,回纥也不能白白出兵,大唐总得拿出些“诚意”。面对着回纥可汗暧昧的态度,唐肃宗知道回纥这是在谋求“好处费”,然而此时的大唐狼烟四起,究竟还有什么筹码能让回纥可汗心动呢。
几经思量后,唐肃宗向回纥提出了一个十分诱人的条件:“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也就是说唐朝只想收复长安、洛阳,至于这两地的百姓、财宝什么回纥想要可以统统拿去。
面对着这样的条件,回纥怎能不心动,回纥可汗迅速答案了唐肃宗借兵的请求,出兵帮助唐朝收复了长安。

3. 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何向回纥借兵平叛?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叛唐,史称安史之乱,历经七年多才平息。此后,安史之乱给当时的唐朝一个很大的打击,直接把唐王进一举毁,留下遍地残恒断壁,让这段历史充满着凄凉与悲伤。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唐肃宗为何要向回纥“借兵”平叛呢?
因为内地的官府兵不如节度使的“野战军”。首先在数量上就不占优势。安史之乱爆发时,中央军也就八万,而安禄山的总兵力达到了二十万。另外,各州府县衙赶来勤王的军队,常年生存于安定的环境下,早已变成了绵羊,怎么可能是那些天天上战场厮杀的边军的对手?另外是从战略考量,此时,唐朝由十大都护府,三个起兵叛唐,只剩下了七个,剑南和安西两镇要提防吐蕃,安南太远,唐肃宗,可选的也就剩下陇右、北庭、朔方、河西。

另外,从回纥调兵不再实,回纥在河东、范阳的西北,从此处起兵,可直捣叛军的老巢,让他们首尾不顾。回纥的骑兵在大唐是出了名的强悍,对付步兵,简直是碾压级的存在。还有,回纥是靠得住的。因为大唐有恩于他们!当然,回纥也是知恩图报的部族。

648年回纥内部发生乌纥之乱。唐太宗派燕然都护府副都护元礼臣,平定叛乱。公元651年,西突厥首领阿史那贺鲁叛唐,回纥首领婆润派遣出五万骑兵协助唐朝出征,双方联手将老对手突厥打败。

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何向回纥借兵平叛?

4. 安史之乱,唐肃宗为何向回纥借兵平叛?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转折点,唐朝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安史之乱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是为唐肃宗,之后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平叛安史之乱战争。在安史之乱期间,唐肃宗向回纥借兵,那么为何会向回纥求助呢?首先是唐朝的内部府兵不足以抵抗安禄山的20万军队;其次是处于战略上的考量,回纥最接近安禄山的老巢,同时十大都护府中三大反叛后只剩下七个都护府,就只能求助于回纥;再次回纥部队实力强大,对于平叛安禄山的军队简直就是辗压级别的存在;最后唐朝以来,回纥与唐朝中央政权联系紧密,并肩作战多次,并且存有姻亲,所以回纥民族对唐朝感情还是很深厚的,愿意帮助唐朝。

原因一:当时唐朝的府兵不仅数量上远远不及安禄山的20万军队,而且战斗力也是天囊之别,同时唐朝将领李林莆和杨国忠不仅作战能力不行还相当的“自信”,瞧不起安禄山的天天战场厮杀的边军,所以这个战斗力遇上安禄山,简直是羊入虎口,自寻死路。

原因二:回纥的战斗力相比安禄山部队是碾压级别的,唐肃宗深知要击败这个虎狼之师,结束早已因为战争而日益颓废的国家局面,就必须请出战斗力无人能敌的强悍回纥部队,事实也证明了唐肃宗的做法是正确的,回纥一出手,安禄山就节节败退。

原因三:出于战略上的考虑也必须邀请回纥部队出征帮助剿灭安禄山,唐朝当时的10个都护府中有3个已经反叛了,剩下的7个有的要牵制吐蕃,剩下的也就是回纥部了。再加上回纥部距离安禄山的老巢最近。
原因四:回纥与唐朝一直感情深厚,不仅有姻亲,而且唐朝曾经帮助过回纥族,回纥与唐朝并肩作战过很多次,不管是出于感恩还是道义,回纥在这时候给与了唐朝帮助,是合乎情理的。

5.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何借兵回纥洗劫陪都洛阳而誓死保卫京师长安?

安史之乱发生后,由于叛军蓄谋已久,一时叛军处于上风,唐政府很快就组织兵力反攻,与此同时吐蕃、回纥甚至西域等地区纷纷遣使请求帮助朝廷讨伐安禄山,但为何又只有回纥兵入唐参战次数最多,战功最高,影响最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唐有征调周边民族军队作战之先例。首先,唐前期国力强盛,为周边民族所拥戴,经常征调周边民族军队。如《旧唐书》中记载有“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芯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显庆元年,贺鲁又犯边。“诏程知节、苏定方、任雅相、萧嗣业领兵并回纥大破贺鲁于阴山,再破于金牙山,尽收所据之地,西遂至耶罗川....永徽六年,回鹘遣兵随萧嗣业征讨高丽。”
在唐太宗永徽二年,西突厥汗国大将阿史那贺鲁攻破北庭,唐朝就派大将梁建方、契芯何力率兵两万,借回纥骑兵五万收复北庭,在显庆元年阿史那贺鲁又来侵犯,唐朝出动大兵与回纥兵在阴山大败突厥并收其地,永徽六年,回鹘派兵随萧嗣业征讨高丽。《新唐书》中也曾记载“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必、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然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云。”

而在安史之乱中,除了回纥,其他周边部族也被征调参军,《资治通鉴》中就记载到“上虽用朔方之众,欲借兵于外夷以张军势,以豳王守礼之子承东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使于回纥以请兵。又发拔汗那兵,且使转谕城郭诸国,许以厚赏,使从安西兵人援,”肃宗虽然依靠朔方镇的兵力平叛,但还想要借外夷的兵力以壮大威势,于是就封王李守礼的儿子李承为敦煌王,与仆固怀恩一起去回纥借兵。又征发拔汗那的兵众,并让他转告西域各国,许以重赏,让他们跟随安西兵一起入援。
当时的回纥汗国还在漠北高原一带,拔汗那位于现在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也就是西汉时的大宛国。《新唐书》中记载有“广平郡王椒为天下兵马元帅,郭子仪副之歹以朔方、安西、回纥、南蛮、大食兵讨安庆绪。”可见唐朝征调回纥,不过是循其常规,唐朝征调了四方番邦兵马助其讨伐叛军,甚至于包括了部分大食兵和南蛮兵。

再者,安史之乱中,唐军连年激战,军马损失巨大。仅相州一战,“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甲仗十万,遗弃殆尽 ,而吐蕃尽陷河陇,陇右牧马又沦于敌手,军中骑兵必然不足。回纥自唐初即与唐室关系密切,加之回纥骑兵骁勇善战,自然成为唐朝重点征兵的对象。
第二,唐肃宗急于收复两京,以稳固其统治。肃宗虽为玄宗太子,却是在马嵬坡之变的乱局中上台的。来到灵武之后,先在群臣拥戴下继承皇位,然后才得到玄宗的认可,这并不是常规的合法程序。而且当时唐王室诸王分节制之命,对肃宗巩固皇位是巨大的障碍。唯有收复两京,立不世之功,才能得天下认可以巩固皇位。

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评论,“肃宗急用回纥疾收长安者,以居功固位不能稍待也,盖其时上皇在蜀,人心犹戴故君,诸王分节制之命,玄宗且无固志,永王磷已有琅邪东渡之雄心矣。肃宗若无疾复西京之大勋,孤处西隅,与天下县隔,海岱、江淮、荆楚、三巴分峙而起,高材捷足,先收平贼之功,区区适长之名,未足以弹压天下也。故唯恐功不速收,而日暮倒行,屈媚回纥,纵其蹂践,但使奏效祟朝,奚遑他恤哉?决遣犜煌王以为质而受辱于虏帐,其情然也。”
可见,唐肃宗征回纥兵入援,是为了加快平叛战争的进程,立功树威,巩固皇位,甚至不惜损害百姓利益。肃宗为了快速得到京师,就曾与回纥定约,攻克两京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回纥兵虽然不是平叛所必须,但毕竟骁勇善战,对快速击败叛军无疑是有利的。

第三,借兵回纥,亦可化解回纥对唐朝的巨大压力。回纥在天宝年间消灭突厥,开拓疆土,东到室韦,西至金山,南控大漠,尽得古匈奴之地。裴罗可汗死后,磨延啜继位,号称葛勒可汗,剽悍善用兵,每年遣使者入朝。唐前期国力强盛,回纥不敢大肆南寇,与唐朝和平交往。安史之乱时期,唐朝抽调军队平叛,造成边防空虚,便于周边民族进攻。战乱之初,回纥对唐朝内情尚不明了,顾未敢轻动。随着几次入唐作战,对唐朝的衰弱了然于胸,终于在史朝义蛊惑下南寇。
史载“比使者至,回纥已为朝义所,曰:唐荐有丧,国无主,且乱,请回纥人收府库,其富不赀。可汗即引兵南,宝应元年八月也一一是时,回纥已逾三城,见州县榛莱,烽障无守,有轻唐色。乃遣使北收单于府兵、仓库,数以语凌靳清潭”。可以说,在唐朝与叛军鹬蚌相争的情况下,回纥势难雌伏,南下渔利已不可避免。从药子昂与回纥可汗对进军路线的讨论中,所谓“州县虚乏难为供拟,恐可汗失望",可以看出,如果不获得可观的经济利益,回纥是不会主动合作的。

安史之乱后唐肃宗为何借兵回纥洗劫陪都洛阳而誓死保卫京师长安?

6. 有谁知道安史之乱后唐为了收复洛阳等地借兵回纥匈奴后纵容回纥兵烧杀抢掠三日的具体始末吗?

回纥和唐朝关系从李世民册封骨力裴罗后一直不错,共同对付突厥,利益不冲突,之后双方还有和亲。为平定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向回纥英武可汗乞援,报酬是收复西都长安时所有美女财产任凭回纥人奸淫烧杀和掳掠回国。后来由于害怕洗劫长安会引起东都洛阳人民恐慌而为安庆绪死守,而改为洛阳,西历757年洛阳被血洗一次。再后来李亨密谋杀掉降将史思明,阴谋败露史思明再度叛变,李亨儿子李豫效法父亲的做法以相同条件向回纥乞援,西历762年回纥军队收复洛阳,短短5年内洛阳汉族人民被“圣君”请回来的外族人蹂躏两次。西历757年,回鹘获得了在以东都为圆心,半径200华里范围内的地区合法奸淫掳掠的机会,这些后来信仰回教的士兵怀着对汉人和唐政府的鄙夷,没有放过这个掘地3尺的大好机会,他们在洛阳奸淫处女,满街都是衣不蔽体的年轻妇女和难民,老弱少壮被虐杀,听话的少壮和处女被略,回鹘人虐待妇女儿童的手段出奇残暴,洛阳的少女恐惧万分,妇女儿童恐惧中涌向圣善寺和白马寺躲避,回纥大怒,纵火焚烧,一万余人全被烧死,大火数天不熄,人肉被烧焦的味道30里内可以闻到,繁华盖世的东都,一百年间一片荒凉。

7. 唐肃宗向回鹘借兵镇压叛乱 后来却扰得长安鸡犬不宁

 回鹘属于铁勒部族,怀仁可汗统一了铁勒诸部落,势力不断强大,最盛时统治了整个蒙古高原。安史之乱后,在灵武即位的唐肃宗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回鹘派兵支援。此时怀仁可汗已经去世,回鹘的第二代汗王葛勒可汗派遣太子率领精兵四千人开赴唐朝,参与镇压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作为回报,唐朝答应每年送给回鹘绢帛两万匹。
  都说请神容易送神难。
  来到唐朝的回鹘军队虽然战斗英勇,但是目无法纪,每到一处则大肆劫掠,与叛军无异。这给唐朝留下了一个大隐患,无异于是在心脏上安装了一枚定时炸弹。
  收复长安之后,回鹘军在长安城里公开抢劫,而唐朝 *** 拿他们没有办法,只能默许他们的行为。这些回鹘人长期盘踞在长安城里,衣食住行都由当时的鸿胪寺负责。他们在街头耀武扬威,惹是生非,当地百姓非常痛恨这些少数民族士兵。
  借着镇压有功,回鹘还要挟唐朝,用他们的马匹换取唐朝的绢。等价交换也就算了,毕竟唐朝也需要马。可是,他们竟然逼迫唐朝用高于市价好几倍的价格来进行交换,回鹘的一匹马要换唐朝的三十到四十匹绢帛。
   
  一次,回鹘运来两万匹马,要求换回唐朝的五十万匹绢。这跟打劫完全没有两样。当时即使唐朝愿意,也拿不出那么多绢帛。经过多方交涉,回鹘才同意减掉一半。
  安史之乱结束后,经过朝廷多次协调督促,回鹘部队才陆续离开大唐返回回鹘。繁华的长安城才终于摆脱了这些异族士兵的骚扰。
   

唐肃宗向回鹘借兵镇压叛乱 后来却扰得长安鸡犬不宁

8. 收复长安和洛阳之后以后,大唐为什么会允许回纥抢劫?

据史书记载:当长安和洛阳沦陷之后,沦陷区人民一直盼着大唐军队赶快杀个回马枪,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出来。
但是他们不知道的是,大唐军队在大举反攻前,就已和国际友人签订了秘密条约:胜利之后,国际友人可以在当地随便抢东西,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看着史书上的相关内容,我总有一种莫名的诡异,和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
从表面上看,相关内容抹黑了大唐帝国。可实际上,这更让人感觉到大唐帝国的神圣和神秘。
你看,大唐帝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一再肆无忌惮的糟践臣民利益,但是臣民依然对大唐帝国有一种说不出的爱戴。
大唐帝国起家时,就曾和突厥签订过类似的条约。
想当年,李渊父子在造反时,就对突厥人说:希望你来帮我打天下,到了我们的地盘上,你随便抢,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在帮助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回纥人就急不可耐地要履行密约。
大唐太子赶紧制止了回纥人这种行为:你们这样一折腾,叛军占领的地区,谁还会盼着我们去解放呢?总而言之,等攻陷洛阳之后再说吧。
攻陷洛阳之后,国际友人希望大唐政府履行承诺时,大唐政府自然无从推脱了。
说到国际友人进来抢劫,我们通常很容易想象为肆无忌惮、野蛮混乱的抢劫。其实在更多时候,这种抢劫都是有规有矩的进行着。
最简单而言,伪政府的财产有多少?估计这些财产就够国际友人搬一阵子了。要知道,当时的回纥并没有通往长安、洛阳的铁路线。
再者,叛徒们的女眷们有多少呢?估计也够国际友人抢一阵子了。要知道,回纥进入中原的军队也就四千人。



如果大唐政府与回纥的密约写成这样,人们对大唐政府的行为相对就不会太排斥。因为从表面上看,这好像并没有越过人们的道德底线,但是这样写太过写实了,难免会削弱大唐政府的神圣性。
看到史书上说,大唐皇帝邀请国际友人到长安洛阳大肆抢劫,常常给我一种妖异的感觉,因为大唐帝国就这样无视人民利益,但是人民就是这样爱大唐帝国,你说奇怪不奇怪?
面对此情此景,我们除了情不自禁地对大唐帝国政府膜拜之外,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做了。
许多时候,皇权政治宣传里的自黑行为,都是源于类似的原因:表面上自黑,实际上更有助于神化皇权。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史书常常把刘邦说得一无所是,表面是这是史官可以肆无忌惮的黑大汉高祖皇帝,实际上,它是意识形态的需要。
如果说刘邦英明神武、绝胜千里、代表人民利益,所以可以由一介平民成为一代帝王,这虽然美化了汉高祖刘邦,却会对皇权的神圣性构成威胁。因为类似的观点,会有意无意推导出民权的思维。
反过来说,刘邦一无是处,完全是因为天意才能当皇帝,才会让人们对皇权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神秘感。



大唐帝国统一回纥友军劫掠长安、洛阳,大约也是类似于此的描述方式。
如果说大唐帝国时刻想着人民的根本利益,所以人们才会永远忠于大唐皇帝。
这样一写,虽然美化了大唐皇帝,却有意无意会推导出民权的思想,因为按这种逻辑,如果大唐帝国不时刻想着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是不是有可以不忠于大唐皇帝呢?
反过来说,大唐皇帝都不是东西,一个比一个蠢,但是人们依然忠于大唐皇帝,才会让人们对于皇权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神秘感。
是不是说得有点远了,我们书归正传,说大唐帝国与回纥的密约。
在履行密约时,回纥人难免会感觉,你们大唐帝国是不是觉得我们是活雷锋?还是当我们是二傻子啊?
进入长安时,大唐方面负责人说了,现在不能履行密约,因为我们收复长安,就对叛徒进行最残酷最无情的惩罚,我们收复洛阳时,各种叛徒肯定会帮助叛军,拼命阻止我们收复洛阳的!
所以,等我们收复洛阳后,再履行密约吧。
就你们四千回纥友军,还真不是我们大唐帝国吹牛X,就一个洛阳城,也够你们可着劲的抢了。
现在咱们两国之间也没有修建铁路,就凭马驮人扛,就是把洛阳伪政府的库房打开了,你们肯定也搬不过来。
至于再加上各种叛徒的私产,就更不用说了,总而言之,大唐帝国家大业大,拔根腿毛就够你们管饱吃了,所以你们不要着急抢劫,以后抢劫的机会多得是!
回纥人一想,也真是这么回事,所以就没有在长安城大开杀戒。
进入洛阳后,大唐政府军自然没有理由阻止回纥友军抢东西。可问题是,进入洛阳城后,大唐政府军也得吃喝,也得发奖金、甚至发女人啊。
这样一折腾,回纥友军人当时就不干了,因为当时签订密约时,不是这样说的吧?
本来说好了,进入洛阳城后,让我们四千回纥军可着劲的抢东西,现在我们是和十几万大唐政府军一块抢东西,这东西够抢吗?
是的,洛阳城的东西,我们四千回纥军肯定抢不过来。问题是加上十几万政府军,抢劫的时候,我们挤都挤不进去啊!
所以回纥人抢了三天东西,依然觉得不解恨,最后通过友好协商,大唐政府就向洛阳人民募集大批物资酬谢回纥人。
对此,洛阳人民虽然觉得这不是个事,但是也能理解,因为用这种方法,大家只是损失一些财富;如果惹恼了国际友军,一通毫无规则的抢劫开始,那能有个深浅?
对此,回纥人也能理解,因为这种抢劫效率最高、两国友好关系也容易保持。



近现代史资料比较丰富,所以政府军和国际友军进入沦陷区后如何玩,我们看得比较清楚。
因为进入现代,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在这种背景下,皇权算什么?所以各方只要控制着话语权,就会把自己进入沦陷区的形象,写得如同救世主一样。
总而言之,如果我们没有代表沦陷区人民的利益,沦陷区的人民,怎么可能盼我们去解放呢?
但是,让他们的敌人去说,他们一个个比鬼子还像鬼子。
最经典的就是政府军进入沦陷区后,如何借着清理叛徒的机会大肆发国难财,他们的敌人记述的那是非常详细。
再经典的就是,国际友军进入沦陷区,如何穷凶极恶的抢劫强X,他们的敌人也记述得非常详细。
当然了,因为这种细节内容,都是彼此敌人提供的,所以在记述时候,难免极尽添油加醋之能,我们看看一就可以了,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政府军也好、国际友人也好,进入沦陷区的表现,与当年大唐政府、回纥军队进入沦陷区,也就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总而言之,严惩叛徒,没收叛徒财产,没收伪政府财产。
这一通折腾下来,政府军在收复河北时,难免会留下太多的后遗症。因为河北地区的军民,一看大唐政府军就这副德性,哪敢轻易投降大唐政府呢?
什么叛徒不叛徒的?大唐皇帝面对敌人,不声不响地逃走了;帝国政府军面对敌人,以每天上百里的速度转进、转进、再转进。
最后留下我们这些官员百姓,突然看到安禄山全副武装的军队杀过来,你叫我们怎么办?
不和安禄山合作,当时就让咔嚓了;忍辱负重地活下来,天天盼着王师回来,王师回来了,就给我们随便扣帽子、抢我们的财产、欺负我们的妻女,这还有天理没有了?
关键是,让史思明一伙去说,那些所谓的叛徒,都是被大唐政府抛弃的无助臣民,他们迫于无奈才与我们合作,大唐政府还要和他们秋后算账,我们这些跟随安禄山一块造反的人,大唐政府可能不和我们秋后算账吗?
所以,我们必须得多个心眼,就算我们投降大唐政府,也必须得保持自己自治的权力,换而言之,枪杆子必须得抓在我们手里,否则就只能任大唐政府鱼肉了。



大唐政府应该不应该清算叛徒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不清算叛徒吧,各地的官员百姓,难免有奶就是娘;清算叛徒吧,叛军现在占据的地方,各种附逆的人,难免会跟着叛军一条道走到黑。
最后大唐政府为了恢复纲常,自然会选择严惩叛徒;而叛军在河北地区煽动大家跟着继续对抗政府时,通常都是拿这个说事的。
总而言之,所谓的叛徒,无非是被大唐政府抛弃的臣民,他们在叛军暴力逼迫下才与叛军合作,这样的人,大唐政府都选择秋后算账,我们这些主动起来造反的人,就更不要抱什么幻想了。
不管怎么说,收复长安、洛阳的胜利,意味着平叛工作基本完成了。
因为不知道后来的历史,简单的看此时的战局,相信谁也会觉得,现在的平叛工作,已到了临门一脚的阶段了。
所以,取得这种胜利后,大唐政府就把捷报送到成都,总而言之,帝国终于中兴了,请太上皇回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