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大学的学分制是如何来的?

2024-05-05 06:02

1. 国内大学的学分制是如何来的?

我国实行学分制的世纪回眸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一些教育家从日本或欧美引进了学分制,如张伯芩在天津南开大学实行积点学分制和选科制。{3}然而普遍认为,我国正式推行学分制的标志是1918年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实行的“选科制”。东南大学、金陵大学及广东部分高校紧随其后,也将学级制改为选科制。1922年颁布的 “新学制”特别强调“谋个性之发展”, 规定大学采用“选科制”和“学分制”。此后二十余年,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实行学分制。其中,“根在国外,权在教会”的教会大学可以说是实行学分制的典型。例如,燕京大学规定,每学期每周上课一小时或实验调查三小时为一学分,学生修满136个学分方能毕业;{4}1935年,原中央大学的文学院外国文学系四年开设的课程总共为55门,包括必修课21门,占86个学分;选修课34门,占46个学分,且规定,四年内“至少修毕132学分方能毕业”。西南联合大学实行的课程参照当时的哈佛大学,也采用学分制。{5}新中国成立之后,1949年10月8日高教秘字第172号通令颁布的《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中规定:“本年度,文、法、教育学院毕业班学生必修政治经济学,每周三小时,一年学完,共六学分,二三年级学生除特殊情况外,暂不修习。”1950年8月颁布的《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中对各课的学分都做了仔细的规定。{5}52年院系调整之后直到1978年,学分制再次崭露头角,出现了全国范围内实行学分制的第一次“高潮”。当时,教育部提出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试行学分制。因此,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少数重点大学率先开始实行学分制。{7}我国实行学分制的第二次“高潮”出现于1983年。学分制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由综合性、多科性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等其它类别的高校。1985年5月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实行学分制和双学位制。此后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 具不完全统计,到1986年为止,实行学分制的高校达到200余所,大多数重点院校实行了学分制。{8} 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四次“高潮”。例如: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9}北京大学等开始推行学分制。截止到1996年底,全国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已实行了学分制。目前,以学分制为主题的教学管理体制深化改革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例如,辽宁师范大学从2000级本科生开始实行学分制。{10}2001年9月17日出台的复旦大学“十五规划”规定,将全面推行学分制,全校开设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要达到2500门。{11}

国内大学的学分制是如何来的?

2. 中国有哪些大学是完全学分制大学?

现在的大学都是学分制。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
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每一个专业规定如果要毕业要求达到一定的学分。而对应专业所开的课程每一门有一定的学分。你在学完这一门后,通过考试,及格,就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分满即能毕业。

扩展资料:
学分制的历史
一般以每一学期的每周授课时数、实验和实习时数以及课外指定自习时数为学分计算。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要求给予不同的学分,并规定各种专业课程的不同的学分总数,作为学生毕业的总学分。
每一学年和学期修习的学分并不平均分配,以 4年制大学为例,一、二年级主要修习基础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多。三、四年级修习专门课程,每学期规定修习课程的学分较少。
美国从19世纪70年代起开始实行学分制,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大学已实行学分制。学分计算方法并不划一,因而所规定的学分总数并不一律。美国有的大学规定4年内修习120学分,有的大学规定修习360学分,也有规定修习500以上学分的。
二年制社区大学和其他短期大学也实行学分制,其毕业学分总数相当于4年制大学前2年的学分总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推行美国高等教育学制,大学也全部实行学分制。根据文部省统一规定,4年制大学所应修习的学分总数,最少要达到 124学分,方能毕业。
法国大学不采用美国式的学分制,实行等值单元制。一般要求修习16单元的必修课程和 4单元的选修课程,方能毕业。西德大学采用周学时制, 4年的周学时总数为203~210学时。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大学不采用学分制,实行学年学时制。
中国的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初,曾实行美国式的学分制,50年代初起采用苏联大学的学年学时制,70年代末由于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一些大学试行中国式的学年学分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完全学分制
百度百科——学分制

3. 关于大学的学分制

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情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大学里面规定每一学年需要完成多少学分,如完成不了,最后到毕业的时候是不能参加毕业设计的,也就是不能够毕业的。

一般学分的来源就是学生考试所必须的学分,以及参加一些其他的活动所得的附加学分。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对于学分制来讲,有以下几种种类:
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一种把必须取得的毕业总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它要求按照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各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学时量,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规定各类课程的比例,以及准予学生毕业的最低总学分。

绩点学分制
绩点学分制是在学分制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每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质量,以及学年和毕业总成绩质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其计算公式为:学分绩点= 学分×绩点。

加权学分制
加权学分制也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用以显示学生对某些重点课程的学习质量,以区分学生专业水平高低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行加权学分,将教学计划中的学分,根据课程类别,修业成绩差异等分别确定不同的权重系数,计划学分乘以权重系数,得出加权学分,以区分学生学习成绩优劣,并做为选拔尖子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附加学分制
附加学分制是在要求学生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最低学分外,还应修满课外附加学分才能毕业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一般说来,课外附加学分可根据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思想品德与社会工作、文体活动与公益活动的情况来评定。

关于大学的学分制

4. 中国的大学,离学分制有多远

学分制,这个在当今中国大学颇为流行、被作为大学教学改革突破口的教学管理制度,来源于19世纪德国大学实行的选课制,其本质在于发扬大学的教与学的自由——教师有教什么、怎样教的自由,学生有学什么、怎样学的自由,这种新生事物使得德国大学在19世纪成为世界大学发展的楷模,后来美国进口这种制度又经本土化的改造,进而成为今天的学分制。

 

   
1872年,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以超前的眼光、智慧的头脑以及美国人善于创新的精神,提出了“智力上适者生存论”,认为学生学习的能力、兴趣是存在差异的,那么大学教育就应当适合每个学生的差异,于是学分制在美国人的包装下应运而生,这也是哈佛之所成为哈佛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学分制在美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经过一百多年的完善,美国大学运行学分制已经游刃有余。其做法的实质是:

    

   
第一,弹性化的管理。为计算学生自由修读课程的多少,必须要确定每门课程的学分(通常16个学时一个学分),只要学生修读的总学分达到毕业规定的最低学分,即可拿证走人。也许有学生用了2-3年完成学业,也许有人要花5—6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完成学业,并且学习中途可以休学并且保留已获得的学分。

 

   
第二、学生修读课程的自选性,这是学分制赖以生存的关键。学校一般会提供大量的课程来供学生选择(学校只规定学生选择的领域以及每个领域的最低学分),就美国大学而言,一般学校会拿出毕业总学分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学分的课程数量来让学生选择,这在美国被称为“课程超市”。

 

   
第三,修读课程的自控性。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情况,自己控制学习的进度,这个学期可以多选,下个学期可以少选,学校基本上不会干涉。所以美国大学一般没有大一、大二、大三等称呼,只按你获得学分的多少来称你是“freshman
、sophomore、junior还是senior.

 

  
第四,班级功能的弱化。学生经常处于选课当中,所以没有固定的班级,因而教学管理也不是以固定的班级为单位,采取灵活管理。因而学生相互见面介绍时不会说某某是几几级几班的学生,只说:哦,他是我某某课的同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学分制充分地体现了自由、尊重个性的特点,是一种富有人本色彩的教学管理制度。那么在我国,到底具备不具备实行学分制的土壤呢?因为学分制赖以生存或者最能体现其本质的就是自由选课,我们就来看看中国的大学能为学生提供自由选课的空间有多少。以一所普通的全日制公立大学为例(中国大学千篇一律,上至北大、下到地方三流院校,课程结构以及教学管理的差别并不大),学生毕业的学分是180左右。在这180个学分中,有公共必修课(思政类、英语、计算机、体育构成),大概占总学分的25%-30%左右,公共选修课程(有些学校称文化素质课)大概占5-10%,剩下的是专业必修与选修,其中专业必修占总学分的40%,专业选修占20%左右。由于教师数量有限,所以专业选修课名为选修,实际上不会让学生完全自由的去选,其实质还是一种变相的必修。那么,学生真正可以去自由选修、践行学分制精神的就是那可怜的5%—10%的公共选修。因而,以当下情形,离真正的学分制不是一两个台阶的距离,而是整个楼的高度。除非,我们实行的就是中国的学分制,但有些人死活不同意,生怕玷污了学分制,偏偏用西方的做法来做我们根本没法做的事,还要求必须做的像模像样。

 

   
西方的学分制在中国土壤里生存,犹如旧瓶装洋酒,装来装去,结果还是装的中国酒,反倒把调酒的(管理者)、装酒的(教师)还有喝酒的(学生)都累坏了,何必呢。

5. 学分制大学和学年制大学的区别?

1、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学分制是修够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了,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
3、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学年制为主,但是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扩展资料:
学分制的优点
(1)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需要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随时改变专业。
(2)能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和自主选课制度相对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4)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
(5)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
(6)有助于缓解集中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对于非学分制教学的院校而言,学生可以提前一年或是半年就业,当其他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还在为写毕业论文而努力,我们学生就可以在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
(7)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8)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
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分制
百度百科--学年制

学分制大学和学年制大学的区别?

6. 大学里的学分制是怎样算的

学分制19世纪末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我国高校为什么要实行学分制改革?主要原因是"一言堂"的体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课程?上哪个老师的课?学制多少年?不上课到底交不交学费?向提前毕业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实行学分制改革前都是学校说了算。在一个信息透明、追求公平、和谐的时代,"一言堂"教学制度明显不合适宜。现行的高等教育形势要求必须进入学生"自主点菜"时代。 学分制改革好处在哪里? 一是学分制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有裨益。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学时和课程,达到真正学有所好、学有所成。同时,学生选课、选教师使教师上课"创造"的收入一目了然,这就促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学生刘东梅在大学三年级时就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提前一年毕业的她告诉记者,只要修满本专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刘东梅说:"我在大一大二就选修了很多高年级的课程,大三上学期就把规定学分修满,剩下的时间就做论文和找工作。" 更多的同学是享受学分制带来的自主选择专业和自主选课的好处。武汉大学新闻系学生蒋乐进在毕业时选修课学分远远高于规定的学分,他说:"我从大一开始就拿着学分卡在学校到处选课,选修自己感兴趣的文学、哲学、法学等课程。学分制让我有机会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二是学分制整合教育资源。桂林电子工业学院是广西较早试行学分制改革学校。教师鲁娟说,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三是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四是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刘冬梅给记者算了一笔帐:提前一年毕业可以省下学费3600元,一年工作下来净收入大概20000元,这样就可以为家庭节约开支23600元。"这笔钱对贫困学生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实行学分制学业评价体系 借鉴高等院校学分制的做法,将学校开设的所有课程换算成学分,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并达到要求,记相应的学分(有的学校同时实行学分积点)。目前大多数学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个别学校实行的是累计学分制。具体内容包括: 1.学分设置。分基本(合格)学分和特长(奖励)学分。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达到基本要求,记基本学分,学习成绩优秀和参加任选课程学习合格的记特长学分。表现突出和参加学科竞赛、活动比赛等受到表彰的。控等次记奖励学分。 2.学分分配。根据各学期的课程设置,确定各项学分分值。整学期开设的课程,一般每周一课时记一分、短期课程折算计分。基本学分反映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品德基本素养的状况,其课程一般按学年进行,不提前、跳级;特长(奖励)学分根据学生学科课程的学习成绩、任选课程的学习和获奖情况对照评分标准计分,有些任选项目可提前或推迟选修; 3.计分办法。分考试计分和考查计分两种。国家规定的文理等学科课程,一般按百分制考试,及格计该科基本学分,特别优秀的计奖励学分,活动课程侧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学生按时参加学习,遵守纪律,并达到基本要求的计基本学分。若在活动中表现突出,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受到各类表彰奖励,。按规定标准计特长(奖励)学分 4.对学分结果的处理。学生每学年基本学分达到满分的为合格,学完三年,可以按时毕业
麻烦采纳,谢谢!

7. 大学学分制度是怎么回事??

学分制,教育模式的一种,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19世纪末学分制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率先实行"选课制",1978年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现在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到底什么是学分制?形象的说法就是,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自己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是攻读一个学位或两个学位,提前毕业还是推后毕业,是否跨专业、跨系科选修课程都由学生自己选择,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大学里每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学分。只有通过这门课的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只有学分积累到专业要求后才能毕业。如果提前修完所要求课程与学分,还可以提前毕业。学分制是一种更加灵活的弹性学制,为学生在校期间创造了更多的灵活性,包括在一段时间内申请休学、创业,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提前毕业以及辅修、攻读其他专业和学位。
部分大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最低要求学分数,每学期必须如此,如果达不到,会得到成绩警告。每学期最低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低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2)
  同时,每学期修读学分一般不得超过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最高学分,经批准如有超选,超选部分按有关规定加收超选费。每学期最高学分一般计算方法为:
  每学期最高学分=总学分/2×(标准学制-1)

大学学分制度是怎么回事??

8. 学分制大学和学年制大学的区别?

1、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以读满规定的学习时数和学年、考试合格为毕业标准的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
2、学分制是修够一定的学分就可以毕业了,而学年制的高等学校,其学年和学时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各有不同的规定,既规定一定的修业年限,又规定一定的教学时数。
3、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是以学年制为主,但是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大学开始试行学分制,学分制改革已在国内高校全面推开。


扩展资料:
学分制的优点
(1)以学分代替学年。以弹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代替刚性的教学计划和学制,需要教学计划有较大的时间弹性和选课弹性。以选课代替排课,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安排个人的修学计划,甚至随时改变专业。
(2)能够增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这是和自主选课制度相对而言,学校可以把选课的人数作为评价老师教学的标准,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3)能够真正的实现“选我所爱,爱我所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因材施教,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4)高校学分制收费对缓解当前贫困生学费难题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家庭贫困的学生,如果选择三年修完全部学分,实质上等于减少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总费用。同样,有的贫困生可以通过延长毕业期限的办法,通过适当少修学分、半工半读的办法,来分解学费负担。
(5)在规定的有较大弹性的学籍有效时间内,允许学生有一定的选学课程的自由,只要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和完成必要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并选学部分选修课,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毕业总学分,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可毕业。
(6)有助于缓解集中就业压力,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对于非学分制教学的院校而言,学生可以提前一年或是半年就业,当其他大多数院校的学生还在为写毕业论文而努力,我们学生就可以在少的竞争压力下提前就业。
(7)学分制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过去一些学校开设课程重复,即使同一内容,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资源浪费,实行学分制后,重复课程学生可以不选。
(8)学分制改革提高了收费的透明度,规范了收费行为。以往学校通常每年只是给学生一个学费的总数,不管学生选多少课,均缴纳统一标准的学年学费,提前毕业的学生照样缴纳学费等。
学分制改革后,每一个学分"明码实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进行选择。这样的"明码实价"让学生心里有了底,在一定程度上也克服了高校的乱收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学分制
百度百科--学年制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