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谥号

2024-05-01 05:42

1. 古人谥号

单谥“文”的是文官最高的谥号了,单谥“文”的就王安石和韩愈,历史上也只有这个两个。 从宋代以后“文正”便是对大臣的最高谥号,比较有名的如司马光、范仲淹等死后都谥“文正”。 清代的谥号中“文正”最高,“文忠”次之,“文恭”再次,以下为“文成”“文端”“文恪”“文襄”之类。清代权利核心机构为军机处,但军机处给大臣上谥号时最高只能谥到“文忠”。一般情况下,只有为人臣者道德功业皆极其出众,经内阁草拟由皇帝亲赐这一无限哀荣。所以直到大臣去世后上谥号时皇帝对大臣的最终看法才可见端倪。有名的如晚清红人李鸿章谥“文忠”,左宗棠、张之洞都谥“文襄”都没有得到最高谥号。“生晋太傅,死谥文正”是明清之际千百万为人臣者追求的最高目标。 有清一代共有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八人谥“文正”。汤斌是康熙时期理学名臣,在朝以敢于争议闻名,乾隆元年谥“文正”。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皆以帝师谥“文正”,曾国藩在清王朝风雨飘摇之际率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义,挽狂澜于既倒,位列同治中兴名臣之首,谥“文正”当之无愧。刘统勋是乾隆朝名臣,曾任首席军机大臣,刚正不阿,功业非凡,为百姓所爱戴,最终得谥“文正”。只有曹振镛乃一平庸之辈,谥“文正”一直为后世诟病。
  
 古人谥号。
  
 文——正(“文正”是第一谥),贞(唐只有“贞”无“正”,宋为避仁宗赵祯圣讳,始改为“正”字。元以后又恢复“贞”字,次第仅次于“正”),成,忠,端,定,简,懿,肃,毅,宪,庄,敬,裕,节,义,靖,穆,昭,恪,恭,襄,清,修,康,洁,敏,达,通,介,安,烈,和,僖,荣,愍,思。
  
 武——宁,毅,敏,惠,襄,顺,肃,靖,信,康,壮,恒,愍,烈,勇,僖。
  
 忠——文,武,定,烈,简,肃,毅,敬,宪,节,贞,靖,襄,敏,安,僖,穆,介,威,端,壮,宣,裕,果,勇,愍,刚,惠,悫,怀,清。
  
 以下是关于“文”谥号的一些定义。
  
 文正:清代为文臣最高荣誉,不允许出现在内阁提出的候选名单中,只能由皇帝圈定,最著名代表为曾国藩。
  
 文忠:传统谥号中最佳,在清代仅次于“文正”。李鸿章、荣禄得谥。
  
 文恭:通常赐予恭顺听话的大臣,属于中上档次。
  
 文成:成就大功业可得。
  
 文端:通常赐予理学家和为人方正的大臣。
  
 文襄:开疆拓土的大臣可得,著名的有福康安、左宗棠。
  
 除此外还有文毅,文敏等......

古人谥号

2. 列举古人的谥号

欧阳修谥号文忠, 屈原(约公元前339年~约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又字灵均,无谥号。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谥号文贞。(元代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的谥号)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无谥号。 陆游(1125-1209.11) 南宋词人。字务观,号放翁,无谥号。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谥号忠敏。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所以,不是每个名人都有谥号的,主要看当时朝廷对他的看法。 包括杜甫死后都朝廷都没有给他封谥号。文贞这个谥号是元代开国大将纽怜用自己的积蓄,在成都杜甫草堂建起了一座书院,并奏请皇帝在1342年为杜甫封谥号,杜文贞这个谥号由此而来,那是在杜甫死后700年的事了。 李商隐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六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属李德裕党)幕,任书记,并做了他的女婿。因当时朝中牛李党争激烈,李商隐虽无意于朋党,但终被卷入党争之中,受牛党中人排挤。因为他早年曾依靠牛党的重要人物令孤楚,而后来又娶了李党重要人物李茂元之女为妻。因此,他是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讨生活,牛党、李党均排挤他,长期沉沦下僚,郁郁不得志,死时仅仅45岁。 他没有谥号是很正常的。 陆游29岁时,赴南宋首都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因居秦桧孙子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喜论恢复”,竟在复试时被除名。淳熙五年,陆游诗名日盛,受到孝宗召见,但并未真正得到重用,孝宗只派他到福州、江西去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在江西任上,当地发生灾,他“草行露宿”,亲到灾区视察,并“奏拨义仓赈济,檄诸郡发粟以予民”,不料却因此触犯当道,竟以“擅权”罪名罢职还乡。陆游在家闲居6年后,又被起用为严州(今浙江建德)知州。淳熙十五年,陆游在严州任满,卸职还乡。不久,被召赴临安任军器少监。次年,光宗即位,改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于是他连上奏章,谏劝朝廷减轻赋税,结果反遭弹劾,以“嘲咏风月”的罪名再度罢官。此后,陆游长期蛰居农村,于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 陆游这样的经历,没有谥号也不奇怪。

3. 古代帝王都有哪些谥号?

谥法是议定谥号的法则。关于来源起始有很多说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谥号是对皇帝及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的功过得失进行总结评价,有褒义有贬义。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及大臣,由朝廷赐予。明清时期礼部负责定谥号。此外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称为私谥,始于东汉。而谥号中,单谥比双谥尊贵,一般只有帝王才享有单谥的特权。
附:《逸周书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扬善赋简曰圣;净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诤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和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德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远服曰桓;
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衍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思虑果远曰明;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久曰易;爱民在刑曰克;除残去虐曰汤;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芝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
柔己安众曰靖;恭己祥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强果曰威;强以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
慈人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杀戳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遍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掩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
本文编辑:萌哥蛋蛋观世界。

古代帝王都有哪些谥号?

4. 历代皇帝的谥号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太祖朱元璋,安徽凤阳人,公元1368年8月,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宣告了元朝的灭亡。同年,朱元璋在建康(今南京)称帝,改元洪武,建立了明王朝,朱元璋是为明太祖。他死于1398年,时年71岁。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惠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元璋在世时,大封王室,20多个儿子均封为亲王,分驻各地,惠帝登基后,进行削藩,以统一军事,惹恼诸王,燕王朱棣其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惠帝一说被烧死,一说外逃。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成祖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死于1424年,时年65岁。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仁宗,明成祖长子,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在位1年,死于1425年,时年48岁。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宣宗,仁宗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宣宗死于1435年,时年38岁。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英宗,宣宗长子,即位时才9岁,被宦官王振专权,1449年,瓦喇大举南侵,王振惬英宗亲征,英宗被俘,史称“土木之变”,1450年,被放回,直到1457年,才又即位。死于1464年,时年38岁。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宣宗次子,英宗被俘后被拥立为帝,即位后,用于谦为兵部尚书,粉碎了瓦喇对北京的进攻,迫使瓦喇放回英宗,英宗放回后,景帝将其软禁,直到1457年,景帝病危时,英宗才又被拥为帝。景帝死于1457年,时年30岁。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宪宗,英宗长子,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致使宦官“奸欺国政”。1487年,宪宗死,时年41岁。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孝宗,宪宗三子。孝宗“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死于1505年,时年36岁。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武宗,孝宗长子。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于1521年,时年31岁。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世宗,宪宗孙,父兴献王。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诛杀宦官,节用宽民,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世宗因服丹药中毒死,时年60岁。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穆宗,世宗第三子。在位7年,死于1572年,时年36岁。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神宗,穆宗第三子。即位时才10岁,由皇太后陈氏及李贵妃主持政务。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神宗时,北方努尔哈赤建立后金,窥视中原。神宗死于1620年,时年58岁。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光宗,神宗长子。是一个贪财好色的皇帝,由于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熹宗,光宗长子。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政治腐败。努尔哈赤乘机攻占沈阳。熹宗死于1627年,时年23岁。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 

思宗,光宗第五子。即位后,诛杀魏忠贤,颇为勤政,勉力振作,无奈积重难反,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北方皇太极又不断骚扰入侵,又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终于在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死前于兰色袍服上大书“勿伤百姓一人”。

5. 古代帝王都有哪些谥号?

转载自百家号作者:萌哥蛋蛋观世界
谥法是议定谥号的法则。关于来源起始有很多说法,有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和战国说。谥号是对皇帝及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的功过得失进行总结评价,有褒义有贬义。从周文王、武王至懿王,王,号均自称。考王之后,方有谥法。后仍有自立王号者,如春秋时,楚君熊通自立为武王。天子及诸,侯死后,由卿大夫议定谥号。秦始皇废不用,汉初恢复。以后帝王谥号由礼官议上。贵族及大臣,由朝廷赐予。明清时期礼部负责定谥号。此外士大夫死后由亲族门生故吏为之立谥,称为私谥,始于东汉。而谥号中,单谥比双谥尊贵,一般只有帝王才享有单谥的特权。
附:《逸周书谥法解》
惟周公旦、太公望开嗣王业,建功于牧野,终将葬,乃制谥,遂叙谥法。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表;古者有大功,则赐之善号以为称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名谓号谥。
民无能名曰神;靖民则法曰皇;德象天地曰帝;仁义所往曰王;立志及众曰公;
执应八方曰侯;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扬善赋简曰圣;净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
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绥柔士民曰德;谏诤不威曰德;
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安民立政曰成;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和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德周达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
布义行刚曰景;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辟土远服曰桓;
克净动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能思辩众曰元;行义说民曰元;始建国都曰元;
主义行德曰元;圣善周闻曰宣;兵甲亟作曰庄;叡圉克服曰庄;胜敌志强曰庄;
死于原野曰庄;屡征杀伐曰庄;武而不遂曰庄;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
夙夜警戒曰敬;合善典法曰敬;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不生其国曰声;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衍曰戴;未家短折曰伤;短折不成曰殇;隐拂不成曰隐;
不显尸国曰隐;见美坚长曰隐;官人应实曰知;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
恐惧从处曰悼;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在国遭忧曰愍;
在国逢难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悲伤曰愍;贞心大度曰匡;德正应和曰莫;
施勤无私曰类;思虑果远曰明;啬于赐与曰爱;危身奉上曰忠;克威捷行曰魏;
克威惠礼曰魏;教诲不倦曰长;肇敏行成曰直;疏远继位曰绍;好廉自克曰节;
好更改久曰易;爱民在刑曰克;除残去虐曰汤;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
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
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让善曰恭;威仪悉备曰钦;
大虑静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大虑曰定;安民法古曰定;
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小心畏忌曰僖;质渊受谏曰厘;有罚而还曰厘;
温柔贤善曰懿;心能制义曰度;聪明叡哲曰献;知质有圣曰献;
五宗安之曰孝;慈惠爱亲曰孝;秉德不回曰孝;协时肇享曰孝;
芝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甄心动惧曰顷;敏以敬慎曰顷;
柔己安众曰靖;恭己祥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威德刚武曰圉;
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追补前过曰刚;猛以刚果曰威;
猛以强果曰威;强以执正曰威;治典不杀曰祁;大虑行节曰考;
治民克尽曰使;好和不争曰安;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
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行见中外曰悫;状古述今曰誉;
昭功宁民曰商;克杀秉政曰夷;安心好静曰夷;执义扬善曰怀;
慈人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外内贞复曰白;不勤成名曰灵;
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
极知鬼神曰灵;杀戳无辜曰厉;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
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好变动民曰躁;不悔前过曰戾;
怙威肆行曰丑;壅遏不通曰幽;早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柔质受谏曰慧;名实不爽曰质;温良好乐曰良;慈和遍服曰顺;
博闻多能曰宪;满志多穷曰惑;思虑不爽曰厚;
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内外宾服曰正;彰义掩过曰坚;
华言无实曰夸;逆天虐民曰抗;名与实爽曰缪;择善而从曰比。
本文编辑:萌哥蛋蛋观世界。

古代帝王都有哪些谥号?

6. 古代名人的谥号

清朝皇帝全谥号
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名),庙号"太祖",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年号"天命",全称"承天广运 神功圣德 肇纪立极 仁孝睿武 端毅钦安 弘文定业 高皇帝"。 
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名),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年号先"天聪"后"崇德",全称"应天兴国 弘德彰武 宽温仁圣 睿孝敬敏 昭定隆道 显功 文皇帝"。 
第三个皇帝顺治(年号,以下同),名"福临",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全称"体天隆运 定统建极 英睿钦文 显武大德 弘功至仁 纯孝 章皇帝"。 
第四个皇帝康熙,名"玄烨",庙号"圣祖",谥号"仁皇帝",全称:"合天弘运 文武睿哲 恭俭宽裕 孝敬诚信 功德大成 仁皇帝"。 
第五个皇帝雍正,名"胤禛",庙号"世宗",谥号"宪皇帝",全称:"敬天昌运 建中表正 文武英明 宽仁信毅 睿圣大孝 至诚 宪皇帝"。 
第六个皇帝乾隆,名"弦歴",庙号"高宗",谥号"纯皇帝",全称:"法天隆运 至诚先觉 体元立极 敷文奋武 钦明孝慈 神圣 纯皇帝"。 
第七个皇帝嘉庆,名"永琰",庙号"仁宗",谥号"睿皇帝",全称:"受天兴运 敷化绥猷 崇文经武 孝恭勤俭 端敏英哲 睿皇帝"。 
第八个皇帝道光,名"绵寜",庙号"宣宗",谥号"成皇帝",全称:"效天符运 立中体正 至文圣武 智勇仁慈 俭勤孝敏 宽定 成皇帝"。 
第九个皇帝咸丰,名"奕詝",庙号"文宗",谥号"显皇帝",全称:"协天翊运 执中垂谟 懋德振武 圣孝渊恭 端仁宽敏 显皇帝"。 
第十个皇帝同治,名"载淳",庙号"穆宗",谥号"毅皇帝",全称:"继天开运 受中居正 保大定功 圣智诚孝 信敏恭宽 毅皇帝"。 
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名"载湉",庙号"德宗",谥号"景皇帝",全称:"同天崇运 大中至正 经文纬武 仁孝睿智 端俭宽勤 景皇帝"。 
第十二个皇帝宣统,名"溥仪",也被尊为"清逊帝"或"末皇帝"。2004年,清皇室家族后代已协商为溥仪追加谥号为愍帝,庙号为恭宗。

屈原名平,字原,无号和谥号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无谥号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无谥号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无谥号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无谥号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无谥号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

7. 古代谥号有什么讲究吗?

一般一种特定的品质,对应一个特定的字,看到谥号可以想见其人。过去有一种谥号的本子,可以叫文人根据某人品质,在本子上查他该用什么字。
 
当然,有一些谥号,也表现一种特殊智慧。比如,人们一看周幽王,周厉王,就知道这种君王很坏。一看商王受,帝辛,也感觉很不好(当然,这都是一个人,不知道是否谥号,但是这些名字很不好)。这是明里骂你,都可以理解的。但是看到晋惠帝,不懂历史的人,就不知道这个人是怎么聪明法了------很有意思,起谥号可以反用其字义。
 
日子久了,起谥号多了,就可以很随便就抓住规律,对帝王来说,成字,文字,武字,仁字。。。一看都是好皇上,康熙很年轻就自己要一个仁字。英字表面好看,都是昏君,基本都是假英武的,灵字都是短命末世之君。。。
------------------
一般英雄不问出身,都是盖棺论定总括一生的业绩。当然,臣子和君王有所不同,不大用诸如仁字这样的字眼,而忠字用的多,常见文字或者武字。臣子的谥号,一般没有不好的意思,因为奸臣小臣不配得谥号,臣子的谥号要由君定的。

古代谥号有什么讲究吗?

8. 古代皇帝的谥号是怎么取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