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的妻子是谁

2024-05-18 15:09

1. 瞿秋白的妻子是谁

 有俩个妻子
  王剑虹\杨之华

  爱情是电,事业、理想便是雷。电闪雷鸣构成人生中丰富多采的交响乐。

  1923年,24岁的秋白,和陈独秀一起自莫斯科回到北京,开始独立地踏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也就在这一年,爱情女神来叩这个年轻人心灵的大门了。

  爱之囚奴由于柯庆施和施存统的介绍,秋白在南京认识了王剑虹和冰之(丁玲)。

  这是两个来自湖南的叛逆女性。

  王剑虹,1902年出生在四川酉阳,后迁居湖南。在湖南桃源第二女子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思想进步,口才流利,是一位有思想见地,才华出众的女青年。

  1922年初春,冰之等人就是在她的宣传鼓动下,和她一起离开湖南,来到上海平民女子学校。从结伴离开湖南起,剑虹和冰之结为挚友,她们白天形影不离,晚上同床而眠。在平民女校读了半年,又感到不满足了,决定去南京自己学习,遨游世界。

  没有想到,在南京她和秋白相遇了,在秋白的劝说和吸引下,她和冰之决定重回上海,进入上海大学文学系学习。

  上海大学设在偏僻的青云路上,是些破旧的里弄房子,设备虽然简陋,但就在这里曾为党培养了大批的革命干部。这所学校名义上是国民党办的,于右任、邵力子任校长,实际上却是由著名的共产党人邓中夏、瞿秋白、恽代英、肖楚女等人负责的。

  秋白当时是教务长兼社会学系系主任。

  他白天讲课,而几乎每天下课后都到剑虹和冰之住的小屋去,给她们讲文学,讲希腊、罗马,讲文艺复兴,也讲唐宋元明,不但讲死人,而且也讲活人;不但讲文学,而且讲社会生活。特别是后来,为了帮助她们两人领会普希金的语言的美丽,就教她们直接读原文的普希金的诗,边读诗边学俄语。

  就在这种频繁交往的过程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隐蔽而又神秘的感情悄悄袭上了秋白的心头。他为此感到苦恼,平日谈论问题常是滔滔不绝,现在却沉默不语了;他也不再去剑虹和冰之的小屋了。与此同时,王剑虹也一反常态,不同冰之商量,就决定要跟父亲回四川。这使冰之很纳闷,殊不知,是丘比特的箭同时射中了这两个年轻人的心。过于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只好默默忍受着爱火的煎熬。但隔在他们中间的这层薄薄的幕纱,很快就被热忱、憨直的冰之揭开了。

  一天,冰之无意间在褥垫下面翻到剑虹写给秋白的密密麻麻的情诗;顿然间,她一切都明白了。她急不可耐地去把这诗送给了秋白。秋白和剑虹结合了。他们住在慕尔鸣路兴彬里的一座小楼里,同他们住在一起的还有秋白的弟弟云白,冰之和施存统一家。

  秋白的时间总是安排得很好的,不论白天工作多忙,晚上回家仍和剑虹一起谈诗、写诗,相互酬唱。他们从李白、杜甫,一直谈到李商隐、李后主、李清照、郑板桥……秋白还擅长刻图章,常常把他俩喜爱的诗句刻在各种精致的小石块上。其实他们的爱情就象一首美丽的诗,深沉而炽热。

  婚后不久,秋白去广州参加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大会,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形成国共合作,为北伐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广州期间,他几乎每天都要给剑虹写一封信,信是用五彩的布纹纸写的。

  1月12日:“……你偏偏爱我,我偏偏爱你——这是冤家,这是‘幸福’。

  唉!我恨不能插翅飞回吻……“爱恋未必要计较什么幸福不幸福。爱恋生成是先天的……单只为那‘一把辛酸泪’,那‘暗暗奇气来袭我心’的意味也就应当爱了……”1月13日:“我们要一个共同生活相亲相爱的社会,不是要——机器、楼房啊。

  这一点爱苗是人类将来的希望……“要爱,我们大家都要爱是不是?

  “——没有爱便没有生命;谁怕爱,谁躲避爱,他不是自由人。——他不是自由花魂。”

  1月28日:“我苦得很——我自己不得你的命令,实在不会解决我的人生问题。

  我自己承认是‘爱之囚奴’,‘爱之囚奴’!我算完全被征服了!”

  年轻的多情的秋白沉醉在爱情的欢乐与烦恼之中,可惜这种卿卿我我、甜甜密密的黄金般的生活太短暂了,只半年时间,剑虹即得了肺病。那时秋白的工作任务很重,眼看着剑虹的病势日渐加重,他预感到不幸就要降临到头上,心里沉重得象是灌满了铅,但他仍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照常参加各种会议,课也照常讲得丰富而又生动。

  一旦回到家里,就片刻不离地侍候在剑虹的床边,喂汤喂药。上苍无情!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魔终于夺走了剑虹如花的生命,也夺走了秋白的欢乐。剑虹逝世那天秋白抱尸大哭,可是哭又有什么用呢?剑虹早已去到另一个世界,秋白的心也随她去了!

  生命的伴侣剑虹“走”了以后,秋白象是断了线的风筝,随风飘忽;又象是颠簸在大海上的一叶孤帆,不知何处是归岸。

  星转斗移,秋白不幸的命运很快有了转机。他象是一个走夜路的行人,照耀他路程的星星突然熄灭了,但很快在天边又出现了另一颗星星,明亮而温暖,一直照耀着他走完了生命的全部旅程。这颗星星就是杨之华。

  之华,浙江萧山人,1900年生,比秋白小一岁。她长得很漂亮,中等身材,苗条而匀称。说起话来,温柔含蓄,热情诚恳。可是这个美丽女人的命运却应了那句“红颜女子多薄命”的古话,一生历经坎坷。二十岁出头的时候,她和沈玄庐的儿子沈剑龙由相爱而结婚了。沈玄庐是浙江有名的开明士绅,他很喜欢这个聪明、反世俗、有理想的儿媳。沈剑龙才貌出众,喜欢诗词、音乐,也曾与之华一起立志自谋生活,不依赖家庭。但是他和朋友一起到上海以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生活引诱,堕落了。这时之华在萧山的家里生下一个女儿,之华将她取名“独伊”,意即只生你一个,可见她心中的怨愤之情。但她仍然爱着剑龙,独自去上海寻找他,苦口婆心劝说他回头,可是没有效果,他们的感情终于破裂,夫妻关系名存实亡。

  1923年,之华考进了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一边读书,一边做妇女工作。秋白是社会学系系主任,讲授社会科学概论和社会哲学两门课。秋白以他优雅的风度、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在上大师生中赢得了很高的声望。之华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秋白第一次讲课就给她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之华学习很努力,并且热心参加社会活动,她是青年团员,正在积极要求入党。当时她还在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妇女部担任部分工作,与向警予同志在一起。向警予是中共中央妇委书记,她对之华很器重,她觉得之华为人正直、纯朴,工作忠实,热情,所以积极培养她作为党的发展对象。向在上大没有担任职务,在培养之华半年以后,觉得条件已比较成熟,就积极向上大的党支部书记瞿秋白推荐。之华作为勤奋好读的学生,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秋白对她是熟悉的,之华对待妇女解放事业的热忱和卓越的组织才能,使秋白觉得这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坚强女性。于是,秋白决定亲自做她的入党介绍人。后来他们又共同经历了黄仁事件的风波,在斗争中感情益发加深。

  之华渐渐发觉秋白对自己的感情有些异样,而自己内心对秋白的翩翩风度和绝世的才华也十分倾慕,她有些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回萧山母亲家里,暂时回避和秋白接触。而对着这人生的重大抉择,秋白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之华心里究竟怎么想的!也应该问个明白。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秋白也来到萧山之华的家里。沈剑龙原是之华哥哥的同学,聪明的之华哥哥,见到这种情况,赶忙把剑龙请到家里来。

  谁知剑龙和秋白一见如故,剑龙对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公尊敬、仰慕,然而面对着复杂的感情问题,内心又充满了矛盾。于是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然而又是千真万确的“谈判”:先在之华家里谈了两天,然后剑龙把秋白、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人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秋白又把剑龙和之华接到常州去谈,当时秋白家里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张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只好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在邵力子主办的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二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秋白和之华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剑龙还亲临祝贺。从此,秋白和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特别有意思的是,剑龙送给秋白一张六寸照片,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之华,他把之华献给秋白。

  为了纪念他们的结合,秋白在一枚金别针上亲自刻上“赠我生命的伴侣”七个字,送给之华。这一爱情的信物,后来一直伴随着之华度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

  秋白和之华婚后,生活十分美满。但在幸福之中,之华总感到心里少了什么似的,这是因为她非常想念自己的女儿独伊,而沈家不让她去看她的女儿。秋白十分理解之华这颗做母亲的心,想尽一切办法安慰她。在秋白的积极支持下,1925年春天,之华去浙江乡下接女儿去了。

  之华到沈家以后,过去的公公沈玄庐的态度完全变了,十分冷酷地不许她见独伊的面。在沈家大姨太太的帮助下,之华悄悄穿过几个庭院,进入一间侧屋,看见独伊正在里面玩玩具。之华轻轻走到独伊面前,一把将孩子抱在自己怀里,四岁的小独伊,一下子就认出了之华是她妈妈,天真地说:“妈妈,妈妈,我告诉你,我的妈妈死了。”

  “独伊,我的好女儿,我就是你的妈妈。”

  “不。”孩子固执地说,“我有两个妈妈,一个是你,一个在上海死掉了。”

  之华忍不住掉下了眼泪。沈家为了割断之华与独伊的母子之情,竟制造谎言欺骗孩子,说之华在上海死掉了。独伊看到妈妈来了,幼小的心灵弄不清这是怎么回事,在她的想象中,她有两个妈妈了。

  之华抱着心爱的女儿亲了又亲,但又没有办法,只好很快地离开了。

  之华离开上海的第二天夜里,秋白焦急不安地到火车站去接她,盼望成功的喜悦,担心接不着女儿的忧虑,混合着在心中翻腾。火车到了,但是不见之华的身影,他预料事情大概是不顺利。他不想回去,想再等等下一班车。就这样,他在车站月台上踱来踱去,直到东方发白。又过了一天,之华才回到上海。秋白从之华的神色中,已经明白了一切。他比谁都更理解之华这时的心情,他给之华讲《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他说:“你过去在婚姻上所遭遇的不幸,一时不能见到孩子,这一点和安娜.卡列尼娜很相像,但是你处的时代和安娜.卡列尼娜的时代完全不同了。你一定会得到幸福,独伊一定能回到你的身边,我一定会比亲生父亲更加爱护她,教育她健康成长。”

  之华无比激动地偎依着秋白说:“谢谢你!”

  过了不久,之华和秋白商定再次去浙江乡下接独伊,这次他们俩人是一起去的。

  他们住在之华母亲家里,想定了一个办法:先和大姨太太商定好时间、地点,把独伊偷偷抱出来,然后就将她带回上海。

  约定的那天傍晚,秋白和之华早早地来到一座小山上,焦急不安地等着,过了好长时间,看到独伊在大姨太太的照护下出来了,之华赶快迎上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独伊的两只小胳膊也紧紧地搂住妈妈的脖子。正在这时,突然奔来两个大汉,一阵风似地把孩子抢走了。眼巴巴地看着孩子在大汉的手里挣扎着,哭喊着“妈妈”,之华忍不住哭起来了。

  秋白和之华十分沮丧地沿河边往回走着,一路上谁也没有说一句话,秋白也难过得流下了眼泪,这是之华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看到秋白流泪……后来,独伊终于回到了之华与秋白的身边。

瞿秋白的妻子是谁

2. 瞿秋白的人物生平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省常州府城内东南角的青果巷(今82号)一座名为八桂堂的花园住宅内的天香楼二楼。瞿秋白的父亲瞿世玮擅长绘画、剑术、医道,然而生性淡泊,不治家业,寄居叔父家中,经济上依赖在浙江做县行政长官知县的大哥瞿世琥的接济,瞿秋白祖上是宜兴的望族。1904年5岁的瞿秋白进入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私塾启蒙读书,1905年转入当地冠英小学,爱学习,勤思考,作文写得也很好。曾有一篇作文,先生给了满分,拿给校长看,因字写得好,又加了五分。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天,10岁的瞿秋白考入常州府中学堂(现江苏省常州市高级中学)。瞿秋白受校长屠元博革命思想影响,在中学时代确实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辛亥革命后,瞿秋白的伯父瞿世琥弃官闲居杭州,停止了对瞿世玮一家的资助。于是瞿秋白家陷入经济困境,被迫搬到城西庙沿汀瞿氏宗祠居住,靠典当、借债度日。1915年冬,因交不起学费,瞿秋白被迫辍学,农历正月初五,金璇服毒自尽,瞿秋白一家人分别投亲靠友,瞿秋白先在杨氏小学教书。1916年年底,瞿秋白得到表舅母的资助,西赴汉口,寄居在京汉铁路局当翻译的堂兄瞿纯白家中,并进入武昌外国语学校学习英文。 1917年春,瞿秋白随同堂兄北上到北京。原本瞿秋白要报考北京大学,但付不起学膳费,参加普通文官考试未被考取,于是考入外交部办的“不要学费又有‘出身’”的俄文专修馆,学习俄文。1919年5月4日,性格内向的瞿秋白参与了五四运动,加入了李大钊、张嵩年发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1919年6月3日瞿秋白参加上街演讲活动时,被非法逮捕,6月8日被释放。1919年8月23号,瞿秋白和各地学生代表集聚新华门抗议“马良祸鲁”被警察厅逮捕,8月30号迫于全国爱国运动的压力,警察厅释放了全部请愿代表。  1920年8月,瞿秋白被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聘为特约通讯员到莫斯科采访。1921年7月6日,瞿秋白在安德莱厅见到了革命导师列宁,并在会间进行了简短的交谈。1921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节四周年,瞿秋白在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参加工人的纪念集会,又一次见到了列宁,并聆听了他的演讲。1921年秋,东方大学开办中国班,瞿秋白作为当时莫斯科仅有的翻译,进入该校任翻译和助教,中国班单独编一班,该班学生有刘少奇、罗亦农、彭述之、任弼时、柯庆施、王一飞、肖劲光等,瞿秋白讲授俄文、唯物辩证法、政治经济学,并担任政治理论课翻译。1921年5月由张太雷介绍加入共产党,当时属俄共党组织。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底,陈独秀代表中国共产党到莫斯科,瞿秋白担任他的翻译。  1922年12月21日,受陈独秀邀请,离开莫斯科启程回国工作,于1923年1月13号回到北京。1923年2月,瞿秋白部分翻译《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了更好地传播列宁主义,瞿秋白翻译了斯大林著作《论列宁主义基础》中的《列宁主义概述》部分,同年4月22日在《新青年》第1号上发表。在此之前,瞿秋白还撰写了许多介绍列宁、共产国际纲领与策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文章。1923年夏,于右任、邓中夏创办上海大学,瞿秋白亦到上海大学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瞿秋白也在1923年8月撰写发表了《现代中国所当有的“上海大学”》,为上大的发展制定了宏伟的规划。他们设想把上大办成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并着手制定学校章程、整顿师资队伍、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建立共产党基层组织等项工作。同时,瞿秋白兼管中共宣传工作,担任季刊《新青年》的主编,同时主编中央的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1923年底,瞿秋白参与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的起草。宣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新三民主义政策。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开幕,瞿秋白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经常奔波上海广州之间,负责处理两党合作问题。1924年7月,根据孙中山建议,国民党中央设立政治委员会,孙自任主席,瞿秋白当选为5人委员。这一时期,瞿秋白同时还以中央候补执行委员身份参加国民党上海执行部的指导工作。同时还担任上海国民党机关报《民国日报》的编辑工作。 1925年1月起,瞿秋白先后在中共的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瞿秋白同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恽代英、刘少奇等领导了爱国反帝运动。6月4日,瞿秋白负责主编出版了共产党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报道上海和全国人民反帝斗争的消息。1926春病重住院,抱病写《俄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农民问题》一书。 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同月22日,上海工人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瞿秋白赶到拉斐德路暴动指挥所参与领导起义。当晚,出席中央和区党委联席会议,连夜起草《上海二月二十二日暴动后之政策及工作计划意见书》,提交中央特别委员会。2月25日至3月2日,出席中央特别委员会会议,讨论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问题,提出了重要指导意见。3月从上海到汉口,负责第五次代表大会事宜。4月11日,为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序。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召开,在第一天陈独秀做中央报告后,第二天瞿秋白便散发《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尖锐的批评了陈独秀等以及共产国际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瞿秋白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并任政治局常委。1927年7月12日,共产国际指令改组中共中央的领导,陈独秀被停职,由张国焘临时代理主持中央工作。7月13日,瞿秋白和鲍罗廷秘密前往庐山,一是商讨中共中央的领导改组问题,一是计划武装暴动。7月下旬瞿秋白回到武汉,参加了7月25日召开的中央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同意了南昌举事的提案。8月1日,南昌起义终于实现。8月7日,新来到的共产国际代表罗明那兹主持召开会议(八七会议),正式将陈独秀(缺席)免职,并指定瞿秋白担任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并主持中央工作,成为继陈独秀之后,中国共产党第二任最高领导人。1928年3、4月间的临时常委会上作了自我批评,在实践中基本结束了全国范围内的左倾盲动错误。 1928年5月中旬,瞿秋白抵达莫斯科,6月,瞿秋白在莫斯科郊外的兹维尼果罗德镇主持召开中共六大,“六大”之后,瞿秋白继续留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的代表团团长两年时间,实际在国内直接领导中共的是李立三和向忠发。1927年夏,米夫、王明一伙捏造了“江浙同学会”事件。1929年夏,王明等人利用联共反右清党运动,掀起中山大学风潮,举行“十天会议”形成“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在王明的带领下喧嚣、起哄、谩骂,攻击中共代表团,将右倾和左倾的帽子一切扣到瞿秋白头上,导致瞿秋白的三弟景白的“失踪”。 1930年春在联共中央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瞿秋白被撤销了中国共产党驻莫斯科代表的职务,携妻子离开苏联回国,8月26日回到上海。在9月底召开六届三中全会,批判立三冒险主义路线。但由于瞿秋白“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根本不同”,对立三路线的批判不够彻底。1931年1月7日在米夫操纵下在上海召开了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不仅开除了李立三的中央委员,瞿秋白也被解除中央领导职务。至此米夫达到了控制中共中央的目的,王明也一步登天,6月向忠发叛变后成为代理总书记,去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由博古(秦邦宪)接任临时中央总负责人。瞿秋白留在上海养病(肺结核),进行文艺创作和翻译,与茅盾、鲁迅来往结下深厚友谊,领导左翼运动。1934瞿秋白奉命离开上海。1934年2月5日,瞿秋白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红军决定长征后,瞿秋白虽然几经要求随军长征,但还是被留在即将沦陷的瑞金。  红军主力长征时,瞿秋白因患肺病,留在江西瑞金坚持游击战争,任中共中央局宣传部长。1935年2月,他的肺病日益严重,中央决定派人送他转道香港去上海就医。当2月24日走到福建省长汀县濯田区水口镇小径村时,他们被当地反动武装保安团发现,突围不成被捕。当时,瞿秋白化名林祺祥,职业是医生,任凭敌人严刑逼供,坚不吐实,敌人一直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4月初,被国民党第八师俘获的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万永成之妻徐氏,供出了瞿秋白已在长汀县被俘的情报,国民党根据徐氏提供的情况,从被俘人员中找到了瞿秋白,又让被俘的、曾当过收发员的叛徒郑大鹏在暗处指认,证实“林祺祥”确系瞿秋白。1935年5月9日瞿秋白被押解到长汀,在被押期间(5月23日),瞿秋白写下了《多余的话》,表达其由文人从政曲折的心路历程。1935年6月18日晨,写完绝笔诗,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年仅三十六岁。

3. 瞿秋白是谁?


瞿秋白是谁?

4. 瞿秋白是什么人?

复制的不好意思,共同学习下。。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 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 产阶级革命家、翟秋白理论家和宣传 家,中国革命文学的重要奠基者之 一。 瞿秋白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短 暂而光辉的一生。他牺牲时,年仅36 岁。他从一介书生成长为革命领袖。 在中国革命处于极端危急的时刻,瞿 秋白主持召开党的八七会议,为挽救 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功绩彪 炳史册。在革命理论上,他是系统地 介绍宣传马列主义到中国的先驱者之 一,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 中,力求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来 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他最早接 触到中国民主革命同旧式资产阶级革 命在性质上的区别问题;提出并一贯 强调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 问题,认识到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 的重要地位;很早论述武装斗争在中 国革命中的特殊作用等等,对毛泽东 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所留 下了的500多万字的著述和译作,包 括他创作的报告文学、

杂文等等,都是中国革命史和思想文 化史上不朽的丰碑。

5. 瞿秋白生于多少年

  瞿秋白生于1899年1月29日。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生于江苏常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生于多少年

6. 瞿秋白的一生的简介

瞿秋白(1899年1月29日—1935年6月18日),生于江苏常州。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
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1917年秋考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1922年春,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主编中共中央另一机关刊物《前锋》,参加编辑《向导》。
1925年,先后在中共第四、五、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局委员和中央政治局委员,成为中共领袖之一。1927年2月7日,自编《瞿秋白论文集》。
1934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委会委员、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教育部部长等职。 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就义,时年36岁。

扩展资料:
瞿秋白的故事:
瞿秋白于1899年1月29日诞生在常州的一处植有梅、兰、桂、菊等花木的青果巷八桂堂天香楼。瞿秋白自小由羊牧之的妈妈徐氏照顾和带领。
瞿秋白的生肖为狗,因其发际有着两个“旋窝”,当地俗称“双顶”,故小名叫阿双,羊牧之平时喊他为“阿双哥”。羊牧之生于1901年,岁次辛丑属牛,瞿秋白喜欢呼其“小牛”。
两人童年时期不分彼此,瞿秋白说他们两人是“腊犬”和“小牛”,还说:“我是以犬耕田,力气不够,还要你这条小牛帮忙。”
平时,羊牧之母亲徐氏和瞿秋白及自己的儿子3人同睡一张床。因老式床宽阔,所以两人横着睡,头朝床沿,脚在床里,一左一右,中间是徐氏。
每天到床上后,两个小孩总是在逗闹一番后,就开始背诵唐宋名家诗歌及小令。多数是瞿秋白背,羊牧之跟着附和,偶然也能背上几句。
颇有旧学功底的瞿秋白的妈妈金衡玉喜欢听两个小孩背诗词,每每这时,朗朗的声音会让她感到无限欣慰,还不时走进去对他们夸赞鼓励一番。
有一次,瞿秋白背诵了:“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金衡玉听到后就问自己的儿子:“诗中那位入城的人归来时为什么泪满襟呀?”
瞿秋白回答说:“因为养蚕人穿不上绸缎,而不养蚕的人身上却穿着都是绸缎,所以养蚕人要泪满襟了。”金衡玉听了后,流露出满意的笑意。
她抚摸着瞿秋白的头鼓励说:“读书就要这样领悟出诗中的道理,才能读得懂学得好。”瞿秋白在13岁时,他看到窗外的菊花盛开,就作了一首《咏菊》的五言绝句。
他绝妙地把自己的“霜”、“秋”、“白”的名和号嵌入了诗中。瞿秋白的晚清年间曾在浙江桐乡、山阴等地担任过知县的大伯父瞿世琥。
看到年少的侄子居然能写出这等有功底的诗作来,连连夸耀小秋白聪敏好学,喜不自胜地对着旁人说:“秋白可是吾瞿家的千里驹也。”
文人大抵都有“家国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或许就是出于此,秋白选择了投身革命,并一度处在权力的中心。可是,革命诚然需要浪漫和激情。
但更需要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质。秋白无法同时拥有其他,便常常在现实的挫折和磨砺前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怀疑自己无能。此时,他已感到无暇自顾。
至于月夜下的箫声,那更成了一个无从谈起的梦。秋白留给后人的印象,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角色。这缘于他在过名单狱中写的名为《多余的话》的自白。
他在其中,完整地表现了参与革命以来有过的热情、执着、迷茫、孤独与无奈。正是这份自白,让他的被捕成了“叛变”,就义成了“讨饶不成”。
可是他死时,同所有英雄一样,都很英勇。他高唱着《国际歌》,指定一处草坪盘腿坐下,直待那声枪声的响起。
按照我们平日接受的“英雄”的概念,狱中的瞿秋白,与刑场上的瞿秋白很难重叠起来,或许只能将其理解为,一个独特的人,一条独特的人生路。
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经历不了他的时代、他的生活。但是,我们可以更加细致地深入地思考、看待他走过的路,而不是以固有的标准,归纳他的历史归宿。
或许可以说,这是因为瞿秋白将“身后名”置之度外。他可以坦然地接受死亡,却又不愿借死亡来成就本来唾手可得的英名。这是超脱了所有大度与气节的风采,这是对生命的诚恳与真实。
于是,瞿秋白在历史上,留给我们的感觉与启示愈显迷离。他是如此热情地参与了革命,又是如此平淡地疏离了革命。可是,他的心,仍然忠诚地向着革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瞿秋白

7. 瞿秋白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心胸坦荡,光明磊落,才华横溢,对革命有种殉道者的英雄主义的精神,了不起的人,拥有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生,
瞿秋白(1899.1-1935),江苏常州人,散文作家,文学评论家。他曾两度担任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上海大学原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国共合作的背景下,把上大建设为南方的新文化运动中心,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民族振兴输送了一大栋梁之才。1935年2月在福建长汀县被国民党军逮捕,6月18日慷慨就义,时年36岁。

瞿秋白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8. 瞿秋白老婆杨之华原来是谁的老婆

  杨之华的前夫是沈剑龙。
  1921年1月26日,杨之华与衙前镇沈剑龙举行文明结婚。1924年,她和沈剑龙解除婚约,同年11月7日,与瞿秋白结婚,沈剑龙也亲临祝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