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名称的由来

2024-05-15 19:57

1. 上海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松江上游变窄导致外来船舶改由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这样贸易中心逐渐移向上海浦附近。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立镇治,故取镇名为上海镇,相传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一名由此彰扬,当时上海镇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上海镇的范围不断扩大,在1291年8月19日上海改镇为县,这一天现已成为上海建城的开始。


扩展资料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沪”和“申”的简称也都有来历。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相关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上海名称的由来

2. 谁知道上海市名字的由来?

黄浦的地名得名于“黄浦江”:黄浦江,南宋名“黄浦”,清代始称“黄浦江”,源自今上海市西部淀山湖,流经十一区,至北部吴淞口注入长江,为上海最大的河流,被誉为上海的“母亲河”。1945年建区时,以境东河名命名为“黄浦区”。 卢湾的地名得名于“卢家湾”:旧时肇家浜自西向东,折向北流,转弯处浜畔有罗姓居住,故名“罗家湾”(约今鲁班路、斜徐路、泰康路、建国中路一带),后谐称“卢家湾”。1945年建区时,以境内地名“卢家湾”命名。1950年改称“卢湾区”。 “静安”静安相传静安寺建于三国吴赤乌年间,南宋嘉定九年(1216年)从松江(今苏州河)北岸迁来今址(今常德路、南京西路、华山路、愚园路间),香火甚旺,为江南名刹。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寺名命名为“静安区”。 长宁的地名得名于“长宁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公共租界在曹家渡至北新泾间越界筑路,以英国驻沪总领事之名命名为“白利南路”。1943年以四川省县名改称“长宁路”。1945年置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长宁区”。徐家汇的形成,可上溯至明代。明末文渊阁大学士、著名科学家徐光启曾于此建立农庄别业,从事农业实验和著书立说,逝世后归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厍”,后渐成集镇。因地当肇嘉浜和李枞泾两水会合处,故称“徐家汇”,区名由此而得普陀的地名得名于“普陀路”:20世纪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陕西北路间筑路,以浙江省佛教胜地“普陀山”之名命名为“普陀路”(1949年后向西延伸至西康路)。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路名命名为“普陀区” 虹口的地名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原名“洪口港”,在今虹口区南部,分“北洪”、“中洪”、“南洪”三段,北接俞泾浦,东纳沙泾港,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虹口区”。 闸北一词,源于苏州河(吴淞江)上的两座水闸。清代康熙十四年(1875年)今福建路桥附近的吴淞江上建了一座水闸,就是后来所称的老闸。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老闸西面三里外的金家湾(今新闸路桥附近)又建一水闸,称为新闸。嘉庆年间,因吴淞江上船来船往,贸易兴旺,在老闸和新闸周围形成了两个市集,新闸市集为吴淞江下游航运的主要舶船地,集上有船作、铁铺和商肆,市面较盛,而市集附近的吴淞江北岸区域大多仍是田野。上海开埠以后,新闸、老闸北面也开始发展,闸北之名开始出现。1927年置区时,称“闸北区”。 杨浦“杨树浦港”原名“杨树浦”,在今杨浦区西南部,北接走马塘,南入黄浦江。1945年建区时,取境内港名命名为“杨树浦区”。1949年改称“杨浦区”。杨浦”的地名得名于“杨树浦港” 浦东新区地处上海市东大门、黄浦江以东,“浦东”之名即由此而来。浦东新区最早的历史沿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的梁大同元年(535),那时设有昆山县,隶属于信义郡;古代的川沙是戌卒屯垦的海疆,唐天宝十年(751)属华亭县;到了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归属于上海县;清雍正三年(1725)后分隶南汇和上海两县;嘉庆十五年(1810)开始由上海、南汇两县划出,设川沙抚民厅。1992年10月11日,国务院(国函[1992]145号)批复:设立上海市浦东新区,撤销川沙县,浦东新区的行政区域包括原川沙县,上海县的三林乡,黄浦区、南市区、杨浦区的浦东部分。1993年1月浦东新区成立。1993年3月,杨浦区歇浦路街道、南市区浦东地区的周家渡、塘桥、南码头、上钢新村4个街道及杨思镇、原上海县的三林乡及黄浦区的浦东部分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宝山,因山得名,明永乐十年(1412年),境内海滨,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标志,为出入长江口的船只导航,永乐皇帝定山名为宝山。 闵行的地名得名于“闵行镇”:闵行镇原名敏行市,在今闵行区南部,明弘治时形成集市(一说嘉靖时有山东人闵其来沪游学,卒后葬此,故名)。1930年置镇,1960年置区时,取境内镇名命名为“闵行区”。“闵行”地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刻印的《上海志》,距今约500年。该志卷二《山川志·镇市》中称:“敏行市在十六保”。 南市位于市区东南部,东、南濒黄浦江。辖境主要为原上海县老城区,鸦片战争以后,县城的城河浜(相当今人民路)以北先后被占为租界。原上海县城区和小东门、十六铺一带的老市,因与北面租界商业区“北市“相对,所以称为南市。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县,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号得名,1992年撤县设区。境域东邻宝山区,东南接普陀区,南滨吴淞江与闵行区、青浦县相望,西、北两面与江苏省接壤。 奉贤位于上海市南部,南濒杭州湾。清雍正二年(1724年)析华亭县东南部置,雍正四年正式建县。因河流奉贤泾得名,一说相传孔子高徒吴国人言偃(子游)曾来此,故取奉先贤之意为名。县驻地初设在南桥,雍正九年迁青村堡(今奉城),民国元年(1912年)复迁南桥。民国废松江府直属江苏省,日伪时期隶上海特别市,曾改为区。1949年5月后,隶苏南行署松江专区,1952年属江苏省松江专区,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民国22年将金汇桥和萧塘以北东西长约10余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的南汇县插花地带划入,民国31年原属松江县的柘林镇划入。1950年阮巷乡划归松江县,松江县缺地区划入。 松江位于上海市西南部。唐天宝十载(751年)设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此设华亭府,次年改名松江府。元至清松江府属县陆续析置上海、青浦、娄县、金山、奉贤、南汇6县及川沙抚民厅。民国元年(1912年)废松江府存县,同年娄县并入华亭县,民国3年因与甘肃省华亭县同名,改名松江县。民国期间,曾在此设江苏省行政督察公署。1949年5月置松江专区,属苏南行署,1950年划入奉贤县阮巷乡,划出缺归奉贤县。1954年划入青浦县杜寅、佘山、辰山、陈坊4乡及葑澳、方夏、沈巷、浦联等乡的6个村,划出天心乡及新石乡的3个村归青浦县。1958年撤销松江专区,县属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1966年划入金山县泖港公社,划出枫泾、亭林2镇及枫围、亭新、朱行、漕泾、山阳5个公社和张泽公社部分归金山县。 青浦位于上海市西部。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分出华亭县的修竹、华亭2乡和上海县的新江、北亭、海隅3乡建青浦县,驻地青龙镇(今旧青浦),因附近青龙江、浦家江得名,属松江府。嘉靖三十二年撤销青浦县,万历元年(1573年)复置,移驻地唐行镇(今青浦)。清雍正二年(1724年)分出县东北境的新江、北亭2乡置福泉县,乾隆八年(1743年)撤销福泉县,辖地复入青浦县。宣统二年(1910年)原属元和(今苏州市)、吴江2县的插花地章练塘,归并青浦县。民国元年(1912年)直属江苏省。1949年隶苏南行政公署松江专区,同年黄渡乡划归嘉定县,昆山县井亭镇、嘉定县西胜乡划入县境。1954年,杜寅、辰山、佘山、陈坊等乡划归松江县,划入松江县天心乡。1956年,昆山县叶荡乡划入青浦县,淀西、石米、港北、沙田4乡划归昆山县,次年仍回县境。1958年改隶苏州专区,同年划归上海市。 南汇大约2千多年前,由“扬子江水出海后受海潮顶托,折旋而南,与钱塘江水在此交汇”而成陆,故称“南汇嘴”,曾称“海曲”、“南沙”。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政府为御倭寇,在南汇嘴(今惠南镇)筑城设守御所。南汇成陆于唐代前后,1726年建县,建县时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县名“南汇”。 崇明位于上海市北部长江口崇明岛上。五代杨吴于顾俊沙设崇明镇、崇明之称始此。南宋嘉定十五年(1222年)置天赐盐场于姚刘沙,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置崇明州、隶属扬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隶属苏州府,后隶属苏州府太仓州,民国期间隶属江苏省,1958年11月改属上海市。现县境东有佘山岛,南邻江苏省和宝山区、浦东新区,西、北与江苏省海门、启东接界。 “崇明岛”的来历,源于一个传说。东晋末年,孙恩农民起义失败后,起义军的几排竹筏飘浮到了靠近东海的长江口,在江边的泥沙中搁浅。这些竹筏拦住了滚滚长江带来的泥沙,逐渐形成了一个沙嘴。这片沙嘴尚没完全露出江面,随着江水海潮的涨落,时隐时现,给人一种神秘之感。人们说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显显”,于是便给它起了名字叫“祟明”。后来这片沙嘴泥沙越积越多,变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形成一个小岛,再也不受潮涨潮落的影响了。人们见其气势壮观,已不再将其视为怪异,并产生了一种崇敬之情。于是人们便把“祟明”改称为“崇明”了。

3. 上海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上海”一名,起源于水名,始见于北宋记载。
上海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汪洋大海。后由于泥沙沉积逐渐变成了沙滩,最后成了一块新生陆地。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
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北宋前东海来船由松江溯入内陆,至青龙镇寄碇,经过松江近海十八大支流,“上海浦”为南侧之一,初不显著。北宋时松江上游变窄,海船改由松江南侧支流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建镇的治所在上海浦附近,故取镇名为上海镇,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的地形地貌
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2.19米左右。海拔最高点是位于金山区杭州湾的大金山岛,海拔为103.70米。
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
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崇明岛为中国第三大岛,由长江挟带下来的泥沙冲积而成,面积为1041.21平方千米,海拔3.5米~4.5米。长兴岛面积88.54平方千米,横沙岛面积55.74平方千米。

上海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4. 上海名称的由来

春秋时期,吴王曾在此建了个馆舍,取名“华亭”。战国时,这里是楚国贵州黄歇的封地。三国时,东吴孙权在这里建起了水师基地,那时这里还是一个无名的小村落。
到了唐朝,当时的吴君郡(今苏州)太守赵居贞上奏,割昆山南境,嘉兴东境和海盐北境设置华亭县(今松江区)。那个无名小村落也有了华亭海的名称,这应该是上海最早的名称。
南宋咸淳元年即1265年,开始在这里建镇。那时,吴淞江,即今苏州河南岸有两条支流,一条是上海浦,一条是下海浦。松江上游变窄导致外来船舶改由上海浦入口,所停江岸渐成聚落,这样贸易中心逐渐移向上海浦附近。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立镇治,故取镇名为上海镇,相传这就是上海地名的来历。
“上海”一名由此彰扬,当时上海镇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上海镇的范围不断扩大,在1291年8月19日上海改镇为县,这一天现已成为上海建城的开始。


扩展资料
上海,简称“沪”,别称“申”,“沪”和“申”的简称也都有来历。
“沪”原是一种捕鱼工具,是竹子编成的。当地人民将此工具插入江海中,潮来沉没,潮退露出。鱼随潮而来,退潮时便被“沪”拦住。古时称呈喇叭形向外扩张的水道为“渎”。而当时上海所在的淞江口处正是喇叭形的海湾。
所以人们便将到处插有“沪”的、又被称作“渎”的淞江口一带称为“沪渎”。而这一带正是上海所在地,所以“沪渎”也成了上海的代称。梁简文帝吴郡石像碑上也有相关记载,后来又将“沪渎”简称为“沪”。
“申”与战国时期受封于这里的楚国贵州黄歇有关。黄歇是战国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号春申君。当时的黄浦江还是一条无名之河,河中由于泥沙淤积,河床过高,常常泛滥。黄歇带领百姓进行开浚,筑起了堤坝,使这条河造福于百姓。
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简称申江。后来,人们便以“申”代称上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上海

5. "上海"名称的由来

分类:  地区 >> 上海 
   问题描述: 
  
 救救小弟吧5555555
 
   解析: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从古至今,上海的发展与贸易有着密切 
 
 的联系。大约从宋代开始,随着商贸的日益兴盛,上海一跃成为“东南名城”, 
 
 尤其在清道光年间更是“商贾云集”、“城内外无隙地”。 
 
  
 
 不过,上海名称的出现和上海作为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并不是很久以前, 
 
 在唐代它仅仅是华亭县的一部分。关于上海名称的由来目前有两种说法:一 
 
 种说法是取自《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这句话;另一种说法认 
 
 为由于当时有上海浦和下海浦等水道而得此名。但是无论哪一种说法,有一 
 
 点可以肯定的是,宋代开始设置上海镇,而且上海之名也最早出现在北宋郏 
 
 亶之的《水利书》中。至元代改称上海县,1928 年设置上海特别市,两年后 
 
 改称上海市,一直到现在。上海还简称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名称的由来

6. 上海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上海这个名字来自于《弘治上海志》中“其地居海上之洋”一句。上海所在的地域最开始是一片大海,随着地质运动,慢慢变成陆地。这块陆地最开始被叫作华亭,后来慢慢分成上海浦和下海浦两个地方。
在南宋咸淳三年,也就是公元1267年,朝廷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朝廷将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慢慢的就变成了现在的上海。

上海的历史沿革
上海,春秋属吴国。战国先后属越国、楚国,春秋战国时期,上海是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故别称为“申”。晋朝时期,因渔民创造捕鱼工具“扈”,江流入海处称“渎”,因此松江下游一带被称为“扈渎”,以后又改“扈”为“沪”,故上海简称“沪”。
唐天宝十载(公元751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今松江区)。北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上(其位置在今外滩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
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7. ”上海”名称的由来

分类:  地区 >> 上海 >> 虹口区 
   解析: 
  
 上海(沪)
 
 上海之称始于宋代,当时上海已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设有上海镇。1292年,上海改镇为县。这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1949年,上海设为直辖市。
 
 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的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一地名,因此,这一带被称为“沪渎”,故上海简称“沪”。春秋战国时上海是楚春申君黄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别称“申”。

”上海”名称的由来

8. 上海的名字有多少来历?

上海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可能只有数百年,但追溯上海的历史,则会惊奇地发现它的历史并不短。据考证,在距今5000年前的菘泽文化时期,上海地区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平原,上海的先民就已在此留下了足迹。春秋时期的上海,属吴国,战国时期的上海先属越国,后属楚国。楚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上海是他封邑的一部分,上海的别称“申”就源出于此。
  上海的另一个别称“沪”,源于“沪渎”,古时,上海地区的渔民发明了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当时还没有上海这个地名,这一带被称为“沪渎”。
  “上海”这一名称的真正由来始于宋代,当时的上海,已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贸易港口,那时的上海地区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条叫上海浦,在今外滩至十六铺的黄浦江中,它的西岸有个上海镇,这些便是“上海”这一名称的由来。元代的上海镇已有很大的发展,并设立了市舶司。此后,上海镇又升格为上海县。明代的上海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棉纺业中心,商业经济日趋发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了海关。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中国的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1843年,在鸦片战争后,上海被殖民主义者强迫开辟为通商口岸。1845年,英国首先在上海设立了租界。之后,美国在上海设立租界。1849年,法国也在上海设立租界。1863年,英美租界合并为公共租界后,上海实际上被划分为华界、公共租界、法租界三部分,自1843年以后100多年里,上海成了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钱财的主要口岸,上海因此也有了“冒险家的乐园”之称。
  1927年7月7日,上海特别市宣告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市正式成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租界收回。1949年5月27日,上海获得解放,经过上海历届政府与人民长期不懈的改造和建设,上海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的工商业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