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

2024-05-20 01:06

1. 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重大成就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06日15:43  新京报 
  2011年3月6日14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徐宪平,谈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并答记者问。

  朱之鑫:对于这五年,我想总理有一句话讲的非常精彩,我们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当时发生汶川地震的时候,曾经有的战士讲过这样的话,“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表现出中国人民大无畏的精神。昨天,我参加了一个小组会,一个人大代表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他是从四川灾区来的,他说“请你们到四川去看一看,到灾区去看一看,灾区最漂亮的是住房,最安全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百姓”。我想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共同经历过了这极不平凡的五年。这五年,我觉得我们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各类自然灾害和重大挑战接连不断。在这期间发生了许多大事、难事、急事,应该说这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罕见的。 

  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五年来审时度势,准确判断,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我在来的路上想,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大事办得漂亮、成功,难事办得稳妥、扎实,急事办得及时、有效。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喜事,我看喜事办得也是喜庆振奋。所以在这点上来说,我们的国家在这五年里头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我想简单地从五个方面讲:

  第一,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去年我们完成了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五年年均增长了11.2%,比“十五”时期年均增长速度提高了1.4个百分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4000美元。财政收入达到了8308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1.6倍。

  第二,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来,总理报告里讲了,城镇累计新增就业的人员达到了5771万,转移了农村劳动力4500万人,大家都在研究收入分配,实际上这五年是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去年末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都比“十五”末增长了1.8倍,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连续七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了10%。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全覆盖。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第三,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也取得了非常重要的进展。“十一五”的时候,我们当时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作为约束性的指标提出来,这是一个非常有先见的举措。经过大家的努力,完成了19.1%。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四,体制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就是在这五年里,我们实际上取消了农民的农业税,集体林权的改革全面在推进,资源税的改革顺利实施,包括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教育文化体制改革,整体都在往前推进。

  第五,这条是大家都知道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增强。现在大家都在讲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跃居到世界第二位,我们对外贸易额去年一年是2.97万亿美元,外汇储备超过了2.8万亿美元,开放型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特别是我们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应该说这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做出了贡献。 

  我想,这五年实际上有几条我非常有感触,它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展示了我们改革开放的力量。正像刚才张平同志所说的,为“十二五”时期实现更好地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实际上,我们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好形势,继续把我们改革开放的事业推向前进。正像我们经常讲的,我们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取得了哪些方面的辉煌成就?

2. “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辉煌成就是什么?

1.成功地让钢筋混凝土绑架了中国的经济
2.成功地让外资控制了稀土等资源的价格
3.成功地让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4.成功地让国有银行上市,从而图利华尔街(比如建行上市,美洲银行净赚RMB1000亿)
5.进一步地扩大了贫富差距
6.进一步地加大了产能过剩
7.进一步地提高医保、入学、乘车的费用,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8.进一步地增加了打酱油的人数(哀莫过于心死)

3. 举例十五期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拜托了各位 谢谢

1. “十五”时期(2001-2005年),商务战线的同志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入世贸组织机遇,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体现在:  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保持年均24%的增长速度,总量由2001年的5,09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14,000亿美元,连年顺差,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贸易世界排名从第七跃居第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增长点,2005年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增长33.3%。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口达到8600万人,进出口环节的税收已占总税收的16%;  利用外资保持高水平。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40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目前保持在600亿左右的规模。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名列全球第三,并继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2005年合同外资金额218亿美元,增长38%。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4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就业人口的10%以上;  “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类)2002-2005年4年累计180亿美元,2005年对外投资达65亿美元,增长13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年共完成营业额900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人数300多万人。累计采回权益油相当于大庆、胜利和辽河等三大油田一年的总产量,在8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加工贸易类企业646家,向境外转移1200万台家用电器、100万辆机动车、140万辆自行车、46万棉纺锭、6400万件服装等生产能力;  多双边合作取得重大成果。加入世贸组织并平稳过渡,大大改善贸易环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大连WTO非正式部长会议和香港WTO部长级会议,WTO多哈回合在我国领土上在农业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我国跻身WTO谈判机制的决策核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EPA、中国-智利自贸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突破;已有51个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改善了我国公平贸易环境。

举例十五期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拜托了各位 谢谢

4. 举例十五期间我国取得的辉煌成就拜托了各位 谢谢

1. “十五”时期(2001-2005年),商务战线的同志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加入世贸组织机遇,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外开放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体现在:  外贸持续快速增长。对外贸易保持年均24%的增长速度,总量由2001年的5,096亿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近14,000亿美元,连年顺差,外汇储备超过8,000亿美元,对外贸易世界排名从第七跃居第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要增长点,2005年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增长33.3%。从事外贸相关行业的就业人口达到8600万人,进出口环节的税收已占总税收的16%;  利用外资保持高水平。5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740亿美元,年均利用外资超过500亿美元,目前保持在600亿左右的规模。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名列全球第三,并继续居发展中国家首位。服务业成为外商投资热点,2005年合同外资金额218亿美元,增长38%。外商投资企业的直接就业人数超过2400万人,占全国城镇劳动就业人口的10%以上;  “走出去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净额(非金融类)2002-2005年4年累计180亿美元,2005年对外投资达65亿美元,增长130%。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5年共完成营业额900亿美元,累计外派劳务人数300多万人。累计采回权益油相当于大庆、胜利和辽河等三大油田一年的总产量,在8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加工贸易类企业646家,向境外转移1200万台家用电器、100万辆机动车、140万辆自行车、46万棉纺锭、6400万件服装等生产能力;  多双边合作取得重大成果。加入世贸组织并平稳过渡,大大改善贸易环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成功举办了大连WTO非正式部长会议和香港WTO部长级会议,WTO多哈回合在我国领土上在农业问题上的重大突破,我国跻身WTO谈判机制的决策核心;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EPA、中国-智利自贸区取得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突破;已有51个国家承认我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进一步改善了我国公平贸易环境。

5.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官方资料是: “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11.4%,比“十五”时期年平均增速快1.6个百分点;全国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目前,“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已提前实现,全国经济增长的差距在缩小,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分别为10.2%和8.3%,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个十一五期间,遇到了很多困难,有自然灾害,也有国际压力(经济危机等)。
根本原因是: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奉献,深化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发展,认清了困难的实质。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6. 十一五期间我国取得的主要成就

①经济上: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前列,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粮食产量连续七年增长;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
②政治上:继续完善了村务公开、政务公开、村民自治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③文化上: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明显提高;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嫦娥二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世界第一、京沪高铁线路最长标准最高……。
④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如建立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实现了社会公平正义。
⑤生态文明:制定保护环境和资源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采取重大措施,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如保定的太阳能利用、张家口的风能发电、世博场馆的环保设施
⑥其他方面:有效应对玉树强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世博会、奥运会、亚运会;外交工作走上新台阶,积极参与联合国行动,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7. 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得成就有哪些?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十一五期间,中国取得得成就有哪些?

8.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辉煌的成就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全国人民的翘首盼望与热切注视下,“嫦娥二号”冲破夜空成功发射,从而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拉开了序幕。那一瞬间,对于钱卫平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心中奔涌的不仅仅是欣慰与自豪,更多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2007年“嫦娥一号”、2008年载人飞船以及如今“嫦娥二号”任务测控系统总设计师,钱卫平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在“十一五”期间的飞速发展。而这不过是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一个缩影。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在“十一五”时期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经济总量跻身世界前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新型工业化道路引领中国工业实现新跨越,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持续改善。更令人惊喜的是,在收获这些成就的同时,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积极进展,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90%以上的目标都实现了或者超额实现了。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经济依然取得高增长,非常不简单。”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评价说。

  可以说,“十一五”的五年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

  奋进的五年:在国际金融危机与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跨越

  让我们先看一组数字的对比——

  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根据规划,“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年均增长7.5%,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

  此刻,回望“十一五”,虽然2010年尚未落幕,但前四年我国GDP已实现年均增长11.4%,比“十五”平均增速9.8%快了1.6个百分点,更比世界同期水平快8.2个百分点。而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又取得了11.1%的增长。专家预计,今年全年中国经济的增速应不低于9.5%,这意味着“十一五”期间经济年平均增速超过10%,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也将超额实现。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一高速增长是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出现负增长以及国内一连串自然灾害的双重挑战下取得的。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而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南大旱、舟曲泥石流、洪涝灾害等突如其来的严重自然灾害,也令经济运行一次次承受严峻的考验。从当年第四季度开始,中国经济迅速下滑,到2009年一季度,GDP增速一度跌至6.1%。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以及接连不断的各种重大挑战,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出台并实施了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从而使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经济增速逐季回升,全年实现8.7%的增幅,超额完成“保8”目标。在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之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量。”

  “十一五”的五年,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速度领先全球,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发生了重大变化。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的位次由2005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比2005年上升3.6个百分点。进入2010年,这一格局再次被重写:二季度中国GDP超过日本,从而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如此,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和财政收入分别达到2.4万亿美元和6.9万亿元,位居世界前列;在全世界500种工业产品中,220种产品我国产量世界第一,装备和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为22072.7亿美元,是2005年的1.5倍,世界排位从2005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其中出口额从第三位上升到第一位。

  面对挑战和考验,中国经济再次实现新的跨越,交出一份精彩的答卷。

  提升的五年:节能减排力度前所未有,四大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有望全部实现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但粗放式发展也带来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破坏,这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并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十一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并明确规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源环境约束性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10%。目标之具体、约束性之强在以往10个五年规划中不曾有过。这些指标不仅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内涵,也对增长的质量和方式有了硬性的规定,体现了政府对由量到质的科学发展模式的追求。

  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在总结和介绍“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情况时表示,为实现“十一五”目标,我国在结构节能方面,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中,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十一五”前四年,我国共淘汰小火电机组6000多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产能8712万吨、炼钢产能6038万吨、水泥产能2.14亿吨。

  对此,杨宜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各项任务中,节能减排应该是最难的。但是通过加强约束,这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值得欣喜。”事实上,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传统工业国家、“世界加工工厂”,一度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煤炭、50%左右的水泥、60%左右的钢铁和70%左右的油气,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以上。尽管节能减排、治污降耗、淘汰落后已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五年内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20%”依然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为此,中央在此期间投资2000多亿元用于节能环保工程,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而这些投入只占全国节能环保总投资的10%至15%。

  在中央和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十一五”前四年,在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5%的基础上,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0.76%,累计实现节能量5.3亿吨标准煤。与此同时,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13.14%,为实现全国完成单位GDP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下降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四项指标中后三个到年底经过努力都能实现,但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解振华说。但他同时表示,“一定会努力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惠民的五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保障事业快速推进

  回望“十一五”,人们不难发现,在不断推进的各项经济、社会与政治改革等方面,无不闪耀着“民生”二字。

  “农村改革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基本公共服务改革也有重大突破。民生建设得到各级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因此,‘十一五’也被誉为‘民生五年’。” 中国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在谈到“十一五”期间各项改革措施取得的成果时说。

  改善民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一理念在“十一五”期间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越来越充分地得以体现——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广大农民从此走上减负增收的致富之路;同年,中央财政拿出1859亿元投向困难群体。此后,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08年突破万亿元,2010年更是超出1.6万亿元。与此同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从2008年起覆盖到了全国全部有农业人口的县(市、区),提前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此外,“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新医改方案惠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已覆盖全国92%以上的人口。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也是政府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发力、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2006年到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年均实际增长10.2%,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0.6个百分点,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长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比“十五”的平均增速加快了3个百分点。

  如今,在各大中城市以及部分农村,汽车已经快步走进家庭,电脑、手机的普及率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数据表明,我国私人汽车拥有量从2006年的2333万辆,增加到2009年的4575万辆;移动电话用户从2006年末的4.6106亿户增加到2009年末的7.4721亿户,今年上半年更突破了8亿户。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2005年的36.7%下降到2009年的36.5%,农村居民家庭由2005年的45.5%下降到41.0%。这一切都表明,广大人民群众在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日益提高。

  今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还需清醒地看到,尽管“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制约经济平稳运行的矛盾依然突出,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面还存在许多结构性问题,资源环境约束逐渐加大,收入分配机制改革面临重重阻力。也正因为此,对于即将来到的“十二五”,我们充满着深切的期待,也怀有一份强烈的责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