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与汇率有什么关系

2024-05-19 23:33

1. 货币政策与汇率有什么关系

货币政策工具是由央行掌控的,用以调节基础货币,银行储备,货币供给量,利率,汇率以及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以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主要措施有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商业银行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央行可用货币政策工具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工具综合组成的工具体系,每一种工具各有其优点和局限,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组合使用来实现其宏观调控的目标。
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可以分为:主要的一般性的工具、选择性的工具和补充性工具等。
应答时间:2021-11-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货币政策与汇率有什么关系

2. 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各是什么

固定汇率下:
资本自由流动
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效。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本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
资本不流动
本国利率将不影响国际收支,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产出增加,进口增加,出现贸易赤字,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此时,货币当局将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则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抵消财政政策的作用。所以财政政策无效
同理,货币政策也无效
资本不完全流动
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收入增加,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无效。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收入增加(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有所上升,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
本币有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效果
浮动汇率下
资本自由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使出口增加,则IS曲线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货币政策有效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国际收支顺差,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会使进口增加,则IS曲线向左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财政政策无效
资本不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增加,则国际收支逆差,汇率贬值,出口增加,则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
同理,财政政策也有效
资本不完全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收入增加,资本外流,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本币有贬值的压力出口增加,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
同理,财政政策有效(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随有所上升,但资本的流入无法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3. 汇率决定问题与货币制度有什么关系?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体现了社会关系的本质,承担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等职能。其中,世界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的其他四种职能在世界市场上的体现。

  货币本身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最早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到贵金属,到纸币,再到电子货币,货币逐渐成为一种公认的符号,并以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货币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历史的变迁。在很多国家,著名历史人物的形象都曾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货币上。货币是一个国家的象征,是国家的名片,当然,这张名片价值不菲。

  在世界舞台上,国家间存在着贸易和金融的往来。而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间的贸易和金融往来。因此,汇率以及汇率的形成机制往往成为国与国之间“战争”的前沿阵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成为新的世界加工厂,在世界贸易中形成了巨额的贸易顺差、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1923 年的黄金储备占到全球的50%),并逐步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由于英国的压力,美元从1926年开始持续升值。受此影响,美国股市大幅上升,最终于1929年爆发了股市危机,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改变汇率复杂多变和不稳定的局面,在美国的主导下,1945年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获得了与黄金相当的世界货币地位。但是,当美国储备的黄金不能满足其他国家的兑付时,尼克松政府从1970年开始促使美元贬值,并最终通过1976年的牙买加协议实现了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最终,美元取代了黄金的世界货币地位。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依赖于美国。但随着日本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汽车和其他制造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美国与日本间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1985年,西方国家达成了“广场协议”,促使日元大幅升值。其中,美元兑日元从1985年 9月的270降到了1995年的78,在十年的时间里日元兑美元升值了3.5倍。在1990年股市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后,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年的通缩。

  受新经济泡沫破裂的影响,2001年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继续扩大。2002年,美元兑主要货币大幅贬值。2002年至2004年,美元兑欧元、英镑、澳元和加元等贬值了50%以上,兑日元贬值了近30%。同时,美国多次以美中之间的贸易逆差为由,要求人民币升值。通过汇率、利率和财税政策的共同调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时间很短,已开始进入繁荣时期。

  从以上对汇率历史演变的简单回顾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利用其实力,逐步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并在经济金融实力的支撑下,多次利用汇率武器解决自身经济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汇率往往决定了一段时间内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汇率是国家之利器。

  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一国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增强,其货币的确有升值的必要,因为货币的升值意味着对外购买力的增强,同时有助于国家整体实力的上升。但是,货币的升值不能超过一个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承受的限度。如果货币升值过快,往往会导致商品出口价格大幅上升,出口企业可能破产,工人也会失业,最终导致内需下降,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另外,如果货币升值过快,还会导致资产价格大幅上升,热钱可能大量流入,最终形成资产泡沫和经济泡沫,当供求关系严重失衡时,可能导致经济周期出现转折,最终出现泡沫的破裂和热钱的出逃。在一些小的经济体,热钱在经济周期转折到来之前的出逃就导致了金融危机,如亚洲金融风暴。

汇率决定问题与货币制度有什么关系?

4. 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效果各是什么

固定汇率下:
  资本自由流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货币政策无效。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本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卖出人民币,买入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效资本不流动本国利率将不影响国际收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产出增加,进口增加,出现贸易赤字,本国货币有贬值压力,此时,货币当局将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则货币供给减少,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抵消财政政策的作用。所以财政政策无效同理,货币政策也无效资本不完全流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右下方移动,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收入增加,本币有贬值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货币供给量将减少,直到LM曲线恢复到初始水平,所以货币政策无效。
  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利率上升,收入增加(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有所上升,可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规模)本币有贬值的压力,为了维护固定汇率,货币当局将在货币市场中买入人民币,卖出外汇,从而使LM曲线向左移动,直到达到均衡汇率为止,所以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有一定的效果浮动汇率下
  资本自由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供给增加,则利率下降,资本外流,汇率贬值,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会使出口增加,则IS曲线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货币政策有效扩张的财政政策,会使IS曲线向右移动,利率上升,资本内流,国际收支顺差,汇率有升值的压力,会使进口增加,则IS曲线向左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在资本自由流动下,财政政策无效资本不流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收入增加,则国际收支逆差,汇率贬值,出口增加,则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同理,财政政策也有效
  资本不完全流动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利率下降,收入增加,资本外流,进口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本币有贬值的压力出口增加,IS向右移动,直到国际收支恢复均衡,所以货币政策有效理,财政政策有效(资本不完全流动,利率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下随有所上升,但资本的流入无法弥补国际收支逆差).

5.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

取决于财货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根据货币政策目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和金融市场传导至企业和居民,对其生产、投资和消费等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一般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通过信贷、利率、汇率、资产价格等渠道进行的。
从我国的实践看,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是形成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起始点,其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对基础货币、利率和信贷政策导向等方面。
面对中央银行的政策调整,商业银行按照“四自”(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三性”(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对企业和居民的贷款总量、投向及其利率浮动幅度作出调整,以期影响企业和居民的生产、投资和消费行为,最终对宏观经济产生影响。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会受到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影响,这使货币政策传导效应有所削弱,甚至出现阻滞。

扩展资料: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按法律规定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与其吸收存款的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真实效用体现在它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对货币乘数的调节。
由于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与中央银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存在乘数关系,而乘数的大小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比。因此,若中央银行采取紧缩政策,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限制了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扩张能力,降低了货币乘数,最终起到收缩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的效果,反之亦然。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是指存款货币银行持客户贴现的商业票据向中央银行请求贴现,以取得中央银行的信用支持。就广义而言,再贴现政策并不单纯指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业务,也包括中央银行向存款货币银行提供的其他放款业务。
3、公开市场业务:
中央银行公开买卖债券等的业务活动即为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其目的在于调控基础货币,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公开市场业务是比较灵活的金融调控工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经济金融政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什么?

6. 什么是货币政策有效性,或阐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基本内容。给分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货币政策达到货币当局希望实现的目标的有效程度。它取决于四个因素: 
①货币政策时滞。如果政策时滞有限,而且分布非常均匀,中央银行就可以预先采取措施。如果分布不均匀,中央银行的预测能力将下降,反周期的货币政策就会失去效力。
②微观经济主体的心理预期。在理性预期假定条件下,人们的心理预期变化将削弱甚至抵消货币政策的效果。
③金融制度变革。金融制度的变化会增加货币定义的困难,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改变人们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它还可能使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化迅速传导到国内,增加货币政策控制的难度。
④政治因素。此外,经济体系中还存在着无法控制的 “外部冲击”,如石油价格上涨、技术革命,都有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扩展资料:
取决条件: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
1、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2、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3、货币当局能否如其所愿的控制货币。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稳定物价
稳定物价目标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而物价稳定的实质是币值的稳定。稳定物价是一个相对概念,就是要控制通货膨胀,使一般物价水平在短期内不发生急剧的波动。衡量物价稳定与否,从各国的情况看,通常使用的指标有三个:
一是GNP(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指数,它以构成国民生产总值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为对象,反映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
二是消费物价指数,它以消费者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消费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
三是批发物价指数,它以批发交易为对象,能较准确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变动情况。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通货膨胀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正常范围内的因素。
这个限度的确定,各个国家不尽相同,主要取决于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另外,传统习惯也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有效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货币政策

7.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 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哪些因素制约

8.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
  虽然我国这段时期的货币政策可以肯定的说是有效的,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是什么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果呢?据初步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国有商业银行在深化改革上力度不够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时期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分支机构收缩。从前金融机构是贷款权限下放到各部门机构,现在则是贷款权限上收,以至于绝大部分县支行甚至地市行几乎没有放款的权利。银行信贷过度向大城市、大企业、重点行业集中,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以致造成贷款上的“农转非”,资金上的“乡养城”,县域经济出现“金融服务真空”。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经营贷款的激励机制,而约束条件苛刻。在我国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系统中,国有商业银行是货币政策强有力的传导渠道,但上述种种迹象表明,国有商业银行为防范金融风险所出台的种种措施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操作是不完全符合的,造成了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际紧缩效应。还有就是商业银行体系化解不良资产的难度依然很大。尽管成立了政策性银行,剥离了部分政策性业务,成立了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全国剥离了13900亿元不良资产,但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存量仍然很大, 增量仍在滋生。
  (二)中央银行独立性不够
  我国人民银行的独立性在行使时受到多方干扰,一方面总行赋予分支机构相当大的贷款权,央行分支机构、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和地方政府三者合谋,形成地方政府通过专业银行向央行分支机构贷款,分支机构向总行争贷款的“倒逼机制”,刺激央行多发基础货币以满足资金需求,这十分不利于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向中央银行透支或直接借款来弥补巨额财政赤字,而中央银行难以对冲其影响,导致财政赤字货币化,这是形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使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到不利影响。1993年以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央行独立性得到提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央行独立性不够的问题。比如1993年下半年政府统一集中央行的货币政策决策权;在1994年对央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货币发行权、基准利率的调节权等等都集中到总行,取消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贷款权;1995年通过《中国人民银行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人民银行的地位;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了中国银监会。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我国货币市场还不发达,所以央行的货币操作依然与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存在密切的依存关系。这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外部时滞问题
  处于经济体制转变中的我国,货币政策作用的发挥存在较长的外部时滞。当中央银行出台一系列货币政策后,由于作为直接调控对象的金融市场和企业处于特殊状况,致使货币政策通过利率变动经由投资的利率弹性产生效应这一传导机制在现有的经济环境中没有产生应有的效应。这种市场时滞较为客观,它不像内部时滞那样可由中央银行掌握,而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金融部门和企业部门的行为等多种因素综合决定的复杂变量。因此,中央银行对这段时滞很难进行实质性的控制,以及处于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因传递媒介行为的日渐理性,扩张性货币政策不再像传统的卖方市场条件下对经济的影响那样剧烈,对于经济的影响也不像过去那样直接迅速。这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启动经济中作用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
  (四)货币市场的残缺影响货币政策效果
  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基础平台,也是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但从总体上讲,我国的货币市场发育不完善,货币市场的发展层次低,市场容量有限,市场规模较小,货币市场功能残缺,货币市场运行效率较低。这些缺陷使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在:第一,交易主体单一。只准商业银行及部分证券公司、信托公司、保险公司、城乡信用社等进入市场,而绝大部分有资金需求的中小金融机构却不能进入市场,从而形成“单边市场”。第二,交易工具单一。以票据市场为例,目前我国票据市场上流通的票据有9成以上是银行承兑汇票,剩下的也有大部分是商业承兑汇票,其它诸如银行本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短期企业债券,保险单等交易工具几乎为零。第三,我国货币市场发展层次较低,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市场各子市场严重分割, 风险防范能力差,从而使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互动性较弱,交易不活跃,经常处于低速低效运行状态。第五,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东部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西部发展较慢,规模较小。货币市场业务主要集中在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其他子市场规模都较小,有的甚至为空白(如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正是我国货币市场存在上述种种弊端,所以才导致我国的货币市场长期低速低效运行,货币市场功能残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及再贴现政策工具的应用缺乏坚实的基础平台,从而弱化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