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2024-05-16 14:31

1.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生活中的博弈论案例

2. 博弈论的日常生活例子有哪些?

在博弈论中,含有占优战略均衡的一个著名例子是由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博弈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小偷A和B联合犯事、私入民宅被警察抓住。
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对每一个犯罪嫌疑人,警方给出的政策是: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坦白了罪行,交出了赃物,于是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有罪,各被判刑8年。
如果只有一个犯罪嫌疑人坦白,另一个人没有坦白而是抵赖,则以妨碍公务罪(因已有证据表明其有罪)再加刑2年,而坦白者有功被减刑8年,立即释放。如果两人都抵赖,则警方因证据不足不能判两人的偷窃罪,但可以私入民宅的罪名将两人各判入狱1年。下表给出了这个博弈的支付矩阵。


污染环境的博弈如果考虑到外部性的经济,企业在不受到管制的环境里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治污处理设备。这种思维策略会使得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减少污染而增加利润。

斗鸡博弈有两人狭路相逢,每人有两个行动选择:一是退下来,一是进攻。对每个人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对方退下来,而自己不退。

3. 博弈论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例子?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
假想你正与被关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嫌疑”人进行囚犯两难处境的博弈。而且,再设想这种博弈不是进行一次而是多次。你博弈最后的得分是你被监禁的总年数。你希望使这种得分尽可能地少。你应该用什么战略?你应该从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开始?另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你以后的坦白决策?
多次的囚犯两难处境是极为复杂的博弈。为了鼓励合作,参与者应该相互惩罚不合作行为。但以前描述的杰克和吉尔的水卡特尔的战略——只要另一方违约,一方就永远违约——得不到宽恕。在反复许多次的博弈中,在不合作时期之后,允许参与者回到合作结果的战略,可能是较合人意的。
为了说明哪一种战略最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进行了一场比赛。人们通过输人为反复进行囚犯的两难处境而设计的电脑程序进入比赛。每个进行博弈的程序都对应于所有其他程序。得到狱中总年数最少的程序的是“赢家”。
赢家结果是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战略。根据一报还一报,参与者应该从合作开始,然后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作自己也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他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战略从友好开始,惩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改变就给予原谅。令阿克塞尔罗德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战略比人们输人的所有较复杂的战略都好。

博弈论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例子?

4. 生活中的博弈论

一个聚点均衡的例子
让两个博弈方同时报一个时间,所报时间相同,各自获得100元,所报时间不同没有双方均没有奖励,这时候两个博弈方所报时间的选择就是一个博弈。
显然,双方有多个战略选择,这个博弈也有无穷多个纳什均衡(即双方所报时间一致),可是我们不难理解,该博弈的两个博弈方选择如中午12点和0点的可能性要大于选择其他时间,双方同时选择这种时间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理由就是12和0这种是整点并且又与其他的整点不同,可以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正午和零时。而选择其他的时间,对方也同样如此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低的,足以让博弈方放弃这种选择。
所以博弈双方会选择12或者0  这样的策略为此博弈的“聚点均衡”

5. 博弈论在生活中有何运用?

案例研究  囚犯两难处境的比赛
假想你正与被关在另一个屋子里的“嫌疑”人进行囚犯两难处境的博弈。而且,再设想这种博弈不是进行一次而是多次。你博弈最后的得分是你被监禁的总年数。你希望使这种得分尽可能地少。你应该用什么战略?你应该从坦白还是保持沉默开始?另一个参与者的行动会如何影响你以后的坦白决策?
多次的囚犯两难处境是极为复杂的博弈。为了鼓励合作,参与者应该相互惩罚不合作行为。但以前描述的杰克和吉尔的水卡特尔的战略——只要另一方违约,一方就永远违约——得不到宽恕。在反复许多次的博弈中,在不合作时期之后,允许参与者回到合作结果的战略,可能是较合人意的。
为了说明哪一种战略最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进行了一场比赛。人们通过输人为反复进行囚犯的两难处境而设计的电脑程序进入比赛。每个进行博弈的程序都对应于所有其他程序。得到狱中总年数最少的程序的是“赢家”。
赢家结果是被称为一报还一报的简单战略。根据一报还一报,参与者应该从合作开始,然后上一次另一个参与者怎么作自己也怎么做。因此,一报还一报参与者要一直合作到另一方违约时为止;他违约到另一方重新合作时为止。换句话说,这种战略从友好开始,惩罚不友好的参与者,而且,如果对方改变就给予原谅。令阿克塞尔罗德惊讶的是,这种简单的战略比人们输人的所有较复杂的战略都好。

博弈论在生活中有何运用?

6. 生活中的博弈论

什么是博弈论?
  
 我们每天都要做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决策。
  
 比如,我今天是喝咖啡,还是喝茶?
  
 这就是一个决策。
  
  但这个决策只跟我自己有关,并不会涉及到别人。 
  
 而在生活中,有一类决策,是需要涉及到别人的。
  
  涉及到别人的决策逻辑,我们把它叫做博弈论。 
  
 比如,下围棋就是典型的博弈。
  
 每走一步棋,我的所得就是你的所失,我的所失就是你的所得。
  
 这是博弈论中典型的零和博弈。
  
  在零和博弈中,你要一直明白,你要的是全局的最优解,而不是局部最优解。 
  
 什么意思?
  
 下围棋的时候,不是在每一步上,你都要吃掉对方最多的子。
  
  你要让终局所得最多,就要步步为营,讲究策略。 
  
 有时候让子是为了以退为进,始终记得,你是为了全局最优,而不是局部最优。
  
  很多时候办公司也是一样,不要总想着每一件事情都必须一帆风顺,如果你想得到最好的结果,可能在一些关键步数上就要做些妥协。 
  
 除了零和博弈,还有一种博弈,叫做非零和博弈。
  
  非零和博弈讲究共赢。 
  
  共赢的前提,是建立信任。 
  
 但建立信任,其实特别不容易。
  
 假如市场上现在需要100万台冰箱。
  
 一个厂家发现了这个需求,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另一个厂家发现了这个需求,也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第三个厂家也同样,决定马上生产100万台。
  
 ……
  
 结果,每一个厂家都生产了100万台,供大于求,大部分厂家都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那如果这时候,大家能够建立起信任,说好10个厂家,每个人都只生产10万台,这样正好能够满足需求,每个厂家都能够赚到钱,大家就能达成共赢。
  
 但是,只要有一个厂家没有遵守约定,别人都生产10万台,但是他生产30万台,这个时候,就多出来了20万台,大家就会因此遭受损失。
  
 建立信任,特别不容易,但是这件事情在商业世界里非常重要。
  
  那怎么才能建立信任呢? 
  
 我给你两个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你要找到那些能够建立信任的伙伴。 
  
 有些人,是永远都无法和他达成共赢的,这样的人你就要远离。
  
  第二个建议是,你要主动释放信任。 
  
 你要先让别人知道你是值得信任的人,这样想要与你达成共赢的人,就会来找到你。

7. 生活中的博弈论

在了解《博弈论》以前,对博弈论的了解甚少,生活中也许会接触到博弈论但并不知道是博弈论,没有系统的思维体系。在进一步接触后才知道,其实,博弈论是一种全新的思维结构方式,通过学习和掌握策略博弈的基本概念和分析方法,可以建立起对博弈问题的结构性思维。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博弈例子,博弈论就在身边。
  
  
 然而博弈论并不是一种成功学的理论,教不会我们成功,因为成功涉及的因素太多,包括谋略、机遇和体力等,博弈论更像似乎是一种处世的竞争思维,在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互动中处于更好的上位,而在生活中不懂策略思维的人往往处于不利位置,尤其在这个弱肉强食、充满竞争的社会。历史的三国风云事件已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和启示。三国里面诸葛亮对刘备说,“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诸葛亮在分析当时的战争形势后,向刘备提出了“跨有荆益、东和孙权、北图中原”的宏伟战略。当时曹操为强者,孙权为次强者,刘备为最弱者。如果孙、刘不进行联合,那么曹操就可以分而灭之。于是诸葛亮在帮刘备分析完敌对策略好,力劝东吴孙权与刘备联盟。孙权也意识到若不与刘备联盟,则必为曹操所灭,所以结盟是最优策略。
  
 但是,对于一个弱者刘备而言,若能够与次强者孙权联盟对抗曹操,那么将曹操灭掉是否就是最佳呢?从博弈论来看并非如此,当刘备与孙权一起灭掉曹操,那么接下来的历史很可能是孙权集中力量灭掉刘备。所以,弱者总是有动力去维持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结构:与次强者联盟,但是并不是真正原因去灭掉强者。
  
 另外一个三国时代不可思议的历史也很好地解释了这个现象。著名的火烧赤壁一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曹操北逃。诸葛亮早已在曹操归逃的路上布下三重防范:前有赵云,中有张飞,后有关羽。然而诸葛亮的军令要求赵云和张飞的主要任务是放火骚扰,真正的捉曹任务降落在了关羽头上。后来在华容道上,关羽念旧情而放走了曹操。这里有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重义气,必然放走曹操,为何还要将捉曹的重任交给关羽?从我们前面对弱者的博弈分析中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诸葛亮并不想杀掉曹操。原因很简单,杀掉曹操,北方必乱,东吴必定北图中原。当东吴平定中原之时,刘备的末日也就降临了。所以,诸葛亮要放走曹操。
  
 然而也许你们会问,既然要放走曹操,为什么还要设置三重关卡拦截呢?设置拦截固然是为了给曹操一个教训,但更重要的也许是为了维持孙刘联盟。因为如果孙权知道诸葛亮放走曹操,那么孙刘联盟就会彻底瓦解。所以,诸葛亮必然既要放走曹操,又不能让孙权看出是有意放走曹操。历史中的对局,就是如此生动。从博弈论看著名的“隆中对”,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智慧和谋略。然而,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动态和不确定性因素,不管是在任何时代,“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的战略由于没有由始至终得执行下去,从关羽镇守荆州开始,联盟的战略开始被抛弃,到后来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刘备怨恨在心,调兵遣将要为关羽报仇,其间张飞也被部署所害,更令刘备伤心,不顾诸葛亮再三劝阻,立誓要讨伐东吴。从此,“东联孙吴”的战略被彻底破坏,至此三国的历史上闪闪的明星从此陨落。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博弈论与谋略的相关的,在博弈论看了,谋略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特征,即“全局性,动态性,前瞻性和互动性”,跟决定有本质区别,做决定是不需要考虑别人的位置或感受,而博弈论则需要考虑与对手的互动性,提前想到对方可能做的决定或策略,然后自己再根据对方可能做的策略,综合全局和各种因素做出谋略。  
  
 古代有个典故,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在跟这群小孩子出游的路上遇到李树,只有王戎看出是苦李而不动,在博弈论中有个观点叫“均衡论”,意思是每个人无法通过偏离其行动而获得更大的好处,就形成了均衡,在生活中能够中彩票的概念是几百万分之一,但仍然有人愿意沉迷其中而期望获利,这种博弈的也是极少数的中奖概率,但是经济社会中也有各种坑,专门就是利用人想谋取暴利或贪便宜的心理而设置陷阱,所以时刻保持均衡思维其实也很重要。
  
 生活中的弱者生存之道,也是一种生存智慧的体现,以下是故事模型:假设有ABC三人决斗,每人有两颗子弹,每次可发射一枪。由A最先发射,B次之,最后是C;每次对垒,射手可选择另外两位对手之一发射,或对空发射(因此不会伤害任何人),一旦射中则当场毙命。在这样一场博弈中,A的最优策略是什么?
                                          
 对于A来说,他的技术是最弱的,二手最有可能被杀死的那个,所以对他来说,选择最保守的策略才是最保命,所以他最好的策略是对空发射,不射中任何人,因为假设另外的情况,A对B发射,那么他的射中率只有0.3,若B对A发射,A的存活率仅有0.2,然后B对C发射,射中率是0.8,假如B射不中C,被C杀死,那么接下来就轮到C向A发射,A的死亡率就是百分百;而最后一种情况,A向C发射,射中率仅有0.3,那么接下来轮到C发射,C的射中率是最高的,那么A最终结局还是必死无疑。所以综合之下,毫无疑问对于三者中的弱者来说,A应该选择不发射或对空发射,存活率是最高的。
  
  
 博弈论的思想揭示了社会中极为重要的生存之道: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还要看其威胁到的人。弱者是最难威胁到其他人的利益,因为他能力最弱,但强者则可能到处树敌而不一定自知,而这样就反而给自己埋下了无数颗陷阱和炸弹,因为他是别人最想除掉的对象。因此在社会中,能力最强、本事最大的人,反而是最可能走向悲剧结果的人,在前面的案例中,神枪手是最可能被击毙的,当A和B一旦联手,C的死亡概率是最高的,C=1.0<A 0.3+B 0.8=1.1。相反,B和A的存活概率相对比C要高,能力最弱的反而能得到更大的生存机会,而且能力弱的人一般保持比较低调。“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是强者的悲哀,因此,大智者才经常保持出大愚,唯自保而已。
  
 生活中还有一些聪明智慧的博弈事件,故事是这样:一个小孩子因家境贫寒,只能上街乞讨,但是他跟别的乞讨者不同,他的摊上永远挂着一块牌子“不要给我10美元,我只需要1美元”,很多路人觉得这个小孩是不是傻瓜,竟然10美元不要只要1美元,所以很多人不信想去试试,结果小乞丐只接受1美元。后来别人问小乞丐,你为什么不要10美元只要1美元,小乞丐说,如果我从一开始就接受别人的10美元,那么别人就知道我是欺骗他们的,这样就没人给我钱了,但是我只要坚守住底线和诱惑,就会有很多人过来试验给我钱。小乞丐其实并不傻,反而是十分聪明和智慧,他非常清楚自己面临的是一个长期博弈,所以对一个单期的10美元最好是放弃而不是接受,若为了眼前利益放弃长远的,肯定是不划算。所以这个例子反映到现实就是,很多厂家愿意花费大量广告费用去建立一个长期的“信誉”,短期付出的成本可以由长期的利益来补充。而且对很多生意人来说,一旦因为短期的利益伤害或欺骗顾客,则伤害的是自己长期的信誉,那么他很可能在这行难以待下去赚到钱。再有的例子,假如劫匪绑人,在收到钱后撕票,这种做法可取吗?答案显然是不可取的,现实中的江湖黑道,其实也要讲究信誉,一般的劫匪不敢随意撕票,否则他会因为失去信誉很难在行业里长期生存,而一般撕票的劫匪,大都是做一次性收益买卖,而没有考虑长远利益的。

生活中的博弈论

8. 生活中的博弈论的介绍

《生活中的博弈论》是2006年京华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