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2024-05-16 14:00

1. 鼠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鼠疫的临床类型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皮肤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及肠鼠疫等。
鼠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一、不同鼠疫类型的临床表现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2、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3、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4、其他少见类型
a、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b、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性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隔离,就地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的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鼠疫首选链霉素,同时要注意给予对症治疗。
2、肺鼠疫是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重视肺鼠疫的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加强国际检疫以及严格的灭鼠灭蚤。再次要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性服药以及疫苗的预防接种等。
扩展资料:
鼠疫是如何进行传染的?
1、鼠疫的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
2、鼠疫的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
3、易感型人群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鼠疫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

2. 鼠疫的临床表现分为哪些类型?

临床上根据损害部位或系统的不同分为9种类型。
(1)腺鼠疫(腺型):这种最为常见,主要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病死率5%~15%,如并发肺鼠疫或鼠疫败血症则病死率可达50%~90%。
(2)肺鼠疫(肺型):原发肺鼠疫的病死率70%~100%,由肺鼠疫败血症和腺鼠疫引起的继发性肺鼠疫病情也极重。
(3)暴发型鼠疫(败血症型):多在1~2天死亡。
(4)其他型:轻型,多见于流行末期和已接种疫苗的人;皮肤型(痈型),在鼠疫杆菌侵入局部发病;脑膜型;肠型;眼型或叫眼结膜型;咽型(扁桃体型)这组类型在临床上比较少见。
鼠疫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流行季节与蚤类繁殖情况有关。南方多在春季开始,入夏后停止;北方多发生在夏秋季7月至11月;肺鼠疫主要发生在冬季,10月后流行。

3. 鼠疫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鼠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一、不同鼠疫类型的临床表现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2、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3、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4、其他少见类型
a、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b、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性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隔离,就地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的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鼠疫首选链霉素,同时要注意给予对症治疗。

2、肺鼠疫是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重视肺鼠疫的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加强国际检疫以及严格的灭鼠灭蚤。再次要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性服药以及疫苗的预防接种等。
扩展资料:
鼠疫是如何进行传染的?
1、鼠疫的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
2、鼠疫的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
3、易感型人群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鼠疫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4. 鼠疫的流行特征有哪些?

 
鼠疫的流行特征有哪些?
 鼠疫对我们来说应该是一种比较熟悉的疾病,现在的卫生医疗情况相较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发病率已经没有那么高了,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注意预防,远离疾病,鼠疫的流行特征是什么呢?那么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流行特征:
  1.鼠疫自然疫源性世界各地存在许多自然疫源地,野鼠鼠疫长期持续存在。人间鼠疫多由野鼠传至家鼠,由家鼠传染于人引起。偶因狩猎(捕捉旱獭)、考查、施工、军事活动进入疫区而被感染。
  2.流行性 本病多由疫区籍交通工具向外传播,形成外源性鼠疫,引起流行、大流行。
  3.季节性与鼠类活动和鼠蚤繁殖情况有关。人间鼠疫多在6~9月。肺鼠疫多在10月以后流行。
  4.隐性感染在疫区已发现有无症状的咽部携带者。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有关上述疾病的知识,我们要注意生活细节,做好护理工作才能得到基本的安全保障。对于破伤风患者,抢救的关键是及早发现。希望对您的健康有所帮助。

5. 鼠疫有哪些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如何

鼠疫的临床类型有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皮肤鼠疫、脑膜炎型鼠疫、眼鼠疫、扁桃体鼠疫及肠鼠疫等。
鼠疫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剧,高热、寒战、体温突然上升至39-41℃,呈稽留热。剧烈头痛,有时出现中枢性呕吐、呼吸促迫,心动过速,血压下降。重症病人早期即可出现血压下降、意识不清、谵语等。
鼠疫的潜伏期较短,一般在1-6天之间,多为2-3天,个别病例可达8-9天。其中,腺型和皮肤型鼠疫的潜伏期较长,约为2-8天;原发性肺鼠疫和败血型鼠疫的潜伏期较短,约为1-3天。

一、不同鼠疫类型的临床表现
1、腺鼠疫
腺鼠疫是最多见的临床类型,除具有鼠疫的全身症状以外,受侵部位所属淋巴结肿大为其主要特点。一般在发病的同时或1-2天内出现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任何被侵犯部位的所属淋巴结,以腹股沟、腋下、颈部等为多见。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淋巴结迅速弥漫性肿胀,大小不等,质地坚硬,疼痛剧烈,与皮下组织粘连,失去移动性,周围组织亦充血、出血。由于疼痛剧烈,患侧常呈强迫体位。
2、败血型鼠疫
败血型鼠疫主要表现为恶寒、高热、剧烈头痛、谵妄、神志不清、脉搏细速、心律不齐、血压下降、呼吸促迫,广泛出血,如皮下及黏膜出血、腔道出血等,若不及时抢救常于1-3天内死亡。
3、轻型鼠疫
又称小鼠疫,发热轻,患者可照常工作,局部淋巴结肿大,轻度压痛,偶见化脓。血培养可阳性。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4、其他少见类型
a、皮肤鼠疫病菌侵入局部皮肤出现痛疼性红斑点,数小时后发展成水泡,形成脓疱,表面复有黑色痂皮,周围有暗红色浸润,基底为坚硬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脓疱,类似天花,有天花样鼠疫之称。
b、脑膜脑炎型多继发于腺性或其它型鼠疫。在出现脑膜脑炎症状、体征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或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二、鼠疫的危害
1、肺鼠疫以往的病死率极高,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及时应用,病死率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及时的发现,及时的进行隔离,就地治疗。早期、联合、足量的应用敏感抗生素,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对于肺鼠疫首选链霉素,同时要注意给予对症治疗。
2、肺鼠疫是危害比较大的传染性疾病,应该重视肺鼠疫的预防,包括隔离患者,切断传播途径,也就是加强国际检疫以及严格的灭鼠灭蚤。再次要注意保护易感人群,包括预防性服药以及疫苗的预防接种等。
扩展资料:
鼠疫是如何进行传染的?
1、鼠疫的传播途径
人感染鼠疫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接触患有鼠疫的动物,如剥皮、煮食等;二是被带有鼠疫菌的跳蚤叮咬;三是肺鼠疫病人传播。
2、鼠疫的传染源
主要是鼠类和其它啮齿类动物,根据调查结果,青藏高原最主要最多见的是牧区草原上数量很多的旱獭,其他还有狐狸、狗、猫、猞猁、黄羊、藏系绵羊及多种鼠类等,这些动物能把鼠疫传染给人。人间鼠疫的重要传染源是肺鼠疫病人。
3、易感型人群
人群对鼠疫耶尔森菌普遍易感。预防接种使易感性降低,患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鼠疫为多途经传染,靠荚膜,多种毒性抗原,内毒素及毒性酶,透明质酸酶,溶纤维蛋白酶等致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鼠疫

鼠疫有哪些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如何

6. 鼠疫的症状都有哪些?


7. 鼠疫的症状有哪些?


鼠疫的症状有哪些?

8. 鼠疫的症状有哪些?

潜伏期: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1.轻型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瘀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患者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患者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患者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h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亦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②眼型。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③咽喉型。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亦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④肠炎型。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⑤脑膜炎型。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患者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轻型病例需与急性淋巴结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等区别。对可疑患者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杆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