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的谡什么意思

2024-05-18 17:41

1. 马谡的谡什么意思

三国演义马谡的‘谡’汉语拼音为:[sù]
谡[sù]
①起,起来。
尸谡:代表死者受祭的人站起来。
②肃敬的样子。
谡谡∶形容挺劲有力;挺拔。
马谡人物介绍: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 ,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的谡什么意思

2. 斩马谡是什么意思?

《斩马谡》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故事来源于《三国演义》第96回《孔明挥泪斩马谡》,是第95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的续篇。
《斩马谡》是京剧传统剧目,常与《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连演,简称“失空斩”,是京剧前辈谭鑫培、余叔岩之代表作,并由谭富英、杨宝森等传承发展,久演不衰。
讲述的是:诸葛亮用空城计巧退司马懿之后,弃斜谷西城县及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急返汉中,检点军马,忽报马谡、王平偕高翔、魏延返回。诸葛亮先唤王平入帐,责其失事,王平细述马谡愎[bì]谏不听,己分兵图救不果而败,亮遂量失责罚。再传马谡入帐,诸葛亮怒诘[jié],马谡深自引咎,俯首甘受军法,惟求照应八旬老母。诸葛亮即令绑斩,复又唤回,以好言慰之。诸葛亮既爱其才,又有恻隐之心,虽正军法,而挥泪不已。左右问之,诿称“追思先帝之明”,藉以自解。

3. 马谡字什么?

马谡,字幼常,三国时期的人物,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马谡字什么?

4. 马谡字什么

马谡(190-228),字幼常,籍贯荆州襄阳宜城
[今湖北宜城]
,官至越希太守。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
兄弟:马良
马谡
马静
马季
马通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5. 马谡是干什么的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
  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撤军后被诸葛亮斩首。

马谡是干什么的

6. 为什么马谡会那么蠢

马谡(190-228),字幼常,籍贯荆州襄阳宜城 [今湖北宜城] ,官至越希太守。 家族资料  兄弟 马良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简明历史传记  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得到诸葛亮赏识。刘备临终前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并未听取。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结果蜀军在街亭惨败给魏将张郃,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是军法处死),终年39岁。  简明演义传记  在演义中,马谡长于战争理论、战略部署和战术安排,但是缺乏实战经验。街亭一战中,他担任先锋,不听取副将王平的建言,一意孤行,犯了兵家大忌,导致蜀军惨败。由于他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得不将他处死以正军法,“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也自求降职,承担北伐失败的责任。  历史年表  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 马谡历任绵竹令、成都令、越希太守,由于才华横溢得到诸葛亮的赏识。 刘备临终时告诫诸葛亮马谡不可重用,诸葛亮并未听取。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兵出祁山,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大军在前,与魏将张郃大战于街亭,马谡不遵诸葛亮将令,还不听部将王平之劝,举动失宜,舍城上山,最终被张郃截断汲水之道后打败,诸葛亮退军汉中。马谡下狱后死亡(一说按军法处死),诸葛亮亦为之流泪。 歇后语 马谡用兵——言过其实  俗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7. 马谡是不是真的必须得死

我认为街亭战役的人事关系与现代企业老板对员工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 
要从中寻找与现在企业的管理恐怕是件比较复杂的事情 
 
先单说街亭之战 
我们毕竟都是远离那个时代的人了,看法都要带上自己的主观色彩 
而三国志的撰写者陈寿是那个时代的人 
他的父亲在当时是马谡的参军 
并且因街亭失利受到牵连 
陈寿也认为街亭失守是因为马谡“违亮节度”造成的 
并没有为自己的父亲明冤叫屈 
应该说陈寿的评论是公正的 
 
如果马谡真如楼主所言依照诸葛的安排而又失败,结局又会怎么样呢? 
马谡死后,诸葛待其子有如己出,可以看出他们的关系是很亲密的 
而马谡生前,也因其才能深受诸葛器重 
不要因为马谡失了街亭便以为他是个草包 
他对当时军事和都有相当精深的见解 
诸葛南征就是采纳了马谡的“攻心计”而大定南方 
由此我认为如果马谡按既定方针行事,就绝不会有生命危险的 
 
至于楼主要把诸葛和马谡的关系到现代老板与员工的关系 
我觉得很困难 
因为形式内容皆不相同 
勉强也是牛头马嘴的牵强附会,并无实际意义 
现在很多培训也是扯淡 
 
不过我有点个人意见,不知道对不对 
或者楼主可以借鉴 
一般小企业,老板就是企业主 
他会更喜欢马谡这样的小伙子,有闯劲,不教条 
一次失败算啥?只要你以后能给我挣钱 
做业务毕竟不是打仗 
打仗的话,穆桂英都要杀杨宗宝,那是因为军纪是铁纪 
而大企业则又不同 
上级则更喜欢一个忠于自己意志的下级 
你锋芒太露要挨踩的 
企业越大行事就越靠近行政事业单位了 
 
总之,关键是你的老板需要什么 
你如果给他,那你该死也活了 
老板不想要的你给他,那你该活也死了

马谡是不是真的必须得死

8. 说说“马谡"

三国演义中,“挥泪斩马谡"实在是三国故事的精彩篇章,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对“马谡"这个人物人们也议论颇多,但因为有失街亭的重大失误,所以总体贬多褒少,甚至把马谡与战国长平之战的赵括相提并论,都是“纸上谈兵"的反面典型。窃以为,这种评价对马谡十分不公,诸葛亮斩马谡实际上是断自己一臂,对蜀国的发展十分不利。依据如下:
  
 一,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国家振兴需要大批的杰出人才。反观当时的蜀汉,武将还免强可以,最缺的就是马谡这类谋略型人才。屈指而算,蜀国深有谋略的除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人之外,马谡的智计和名望,在蜀汉营帐中可谓鲜有其匹。马谡兄弟五人,在当时皆深有才名,所谓“马氏五常,白眉最良",马谡虽不及其兄马良那样办事谨慎,但他脑子活络,熟读兵书,常有奇计,在关键时候,能想出管用的计策,这一点马良是比不上的。在三国中,马谡有两个计策,足以说明马谡的才能是非同一般的:
  
 一是诸葛亮平定南蛮,马谡认为“南蛮一鼓而平易,但长期安定难",南蛮地僻,派吏驻军耗费巨大,当时政府财力难以承担,但如果政府一撤军,南人不久就又重新造反,卷土重来,可谓前功尽弃。如此就会陷入“反了再平,平了再反"的恶性循环。政府反复出兵平叛,那人力和物为的消耗就更为巨大,永远不会腾出手来进行北伐。如何平定南蛮,使蜀国有一个安定的大后方,是蜀国必须解决的一道棘手的难题。针对南蛮的特点,马谡向诸葛亮提出了恩威并用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的大战略,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导下,才有了诸葛亮“七擒七纵"的佳话。七擒孟获使南蛮诸部心悦诚服,向蜀汉保证“南人从此不复反矣",从此才有了《出师表》中“今南方以定,兵甲已足",专心开展北伐的有利条件。由此可以看出马谡的战略眼光的确是非同一般。
  
 二是诸葛亮北伐前,闻说魏国令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司马懿深通谋略,这令诸葛亮深感忧虑。为解决司马懿对蜀国北伐的阻碍,马谡向诸葛亮献上反间计。蜀国派人到魏国造谣,司马懿拥兵自重,有谋反之心,令魏主大为震惊,解除了司马懿的兵权,为诸葛亮首次北伐解决了一大劲敌。这一反间计充分利用魏国君臣不和,相互猜疑的现实,不费吹灰之力,解除了蜀国最大的劲敌,不可谓不高明。从这条计策中也能看出马谡长于出奇致胜。
  
 从以上两例上可以看出马谡绝对是蜀汉阵营中为数不多的既有战略眼光又富于奇计的智囊型人才。在庞统,法正等人才去世后,蜀国最缺少的就是马谡这样的高智商人才。如果能正确对待使用,定能为蜀汉助力不少。
  
 但是很可惜,马谡急于建功,缺少实践经验的马谡率军去守街亭,偏偏遇到的对手是连诸葛亮都忌惮的司马懿和魏国名将张郃,马谡军二万余人,魏兵有十万余人,这样即使不犯战略错误,要守住街亭也是极难。但不幸的是,马谡犯了一般读书人都有的过于理想化的错误,死搬教条,最终失了街亭,年纪轻轻被正了军法。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领导对犯错的人才要给予容错改错的机会。培根说:人的经验可随阅历增长,可以补读书之不足。以马谡的天分之高,倘若诸葛亮能如曹操一样宽恕爱将那样饶恕马谡,再悉心加以培养,给以历炼,也许马谡也可以成长为一代名将,为蜀汉未来江山独挡一面。可惜历史没有假设,马谡和蜀国也只能无情地接受这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命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挥泪斩马谡,表面上看是“严明军纪",实际上临阵而斩大将,是自斩一臂,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不智之举。同是领导,曹操孙权就从没干过自斩爱将的事情,斩马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诸葛亮用人的洁癖(相似的还有蜀国大将魏延也因人格的不完美而颇受诸葛亮猜忌)。尤其曹操提倡用人不拘一格,曹操在《求贤令》中说:凡有治国用兵之术者,皆可入仕。正因如此,曹操才能成为三国中最强的一方。我们后人要以史为鉴,多反思贤者的用人的术,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尽量少犯斩马谡这类错杀人才的历史悲剧性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