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2024-05-05 14:16

1.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种译本中,通常流通的是鸠摩罗什的初译。
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①"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①"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②"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①"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②"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③"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④"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①"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②"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2.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我所为实有。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生于人道为人,而异于其余诸道。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依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生老病死)之寿命,长短不一,因人而异。
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就是我们心理上或观念上所认为、所知道、所证得的境界。可以理解为心中想着的自己,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自己着想。
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人相的根本是我相,有了我相,就觉得我与你与他不同,人相是由我相所分化出来的。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存如是之心便是!
云何寿者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加命根。 对生死看得比较重。
我、人、众生、寿者四相的根源,根本上即是我相。因为有了我,有了一个我的观念,这是我的,我认为这是对的,那是错的;我喜欢,我讨厌等就有了我相。有了我,而后就有你、有他、有大众、有空间、有时间、有世界、有生死,也就是说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这四相的根源是我相,只要去除我相即无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3.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这句是什么意思?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摘自《金刚经》中一句话:“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句意理解为下:
无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所以并无“我”,是名“我”。
无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与“我”无异,所以并无“他人”,是名“他人”。
无众生相:“众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灭后我生,我灭后你生,所以没有“你我”,更没有“众生”。
无寿者相:为何没有你我,没有众生,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法界。
所以,此四无相说所指就是缘起生灭法的实相,前三重点在空间,最后第四相,“寿者相”,借“时间”为名方便说法,点出前三相(世间相)的本质,令学人(世间人)参入。

扩展资料

金刚经较量功德
一、净信功德:
1、“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二、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
1、“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3、“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三、受持读诵演说的功德:
1、“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4、“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
四、不受福德是无量功德:
1、“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2、“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这句是什么意思?

4. 无我相,无人相,无寿者相无众生相。这句是什么意思?

出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指对一切境界不思量、不分别、不执著!
就是无心,“无心”不是我们普通意义上的“没心没肺”,而是念而不执。
简单的说就是:不执著于我(自己),不执著于他(他人),不执著于所有众生,乃至于不执著于有生死的一切。

5. 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金刚经》中有提及四种相,即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以及无寿者相,实际上这四相都是讨论同样的事物,就是“我”。这里所提到的我,就是指那些属于我或虽不属于我,而却期望得到和不要得到的东西。除了那些我们已经拥有而不希望失去,以及拥有却想除去的,还有那些我们没有却想得到或害怕得到的东西之外,没有什么是可以被称为“我”的。然而大多数的时间,我们并没有觉察到我们希望除去或得到一些什么东西,我们只意识到自我的存在。首先我们知道自己的身体以及它的需要,由于我们的身体需要某些物品,才感觉到“我”对这些物品的需要。身体使我们注意到我的存在。其次,心念的活动给我们存在的感觉。除了身体和心念以外,就没有“我”的感觉了。事实上,是我们的心使我们经验到我的存在,身体如果离开了心,便不知道那是我。那么,什么是心呢?那是不断或连续流动的念头。 
       人可以通过宗教的行持,达到某种程度的经验,他会了解到那个平常经验的“我”,实际上只是一个虚幻的东西,主观或永恒的我原本是不存在的;它的存在只是因为身体的感觉、身体的需要,以及那不断流动的念头。这即是《金刚经》中所提到的“无我相”。 
再说“无人相”。人的存在只是通过“我”的感觉反映到其他人及物的存在。基于自己的感觉,使我们经验到自己与他人的相对待。因此站在《金刚经》的立场:假如进入无我,自然也就无人了;如果我自己本身并不在那儿,同样的,他人也不存在了。这只是因为我们与他人及事物之间发生了种种的关系,我们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知道目前这个世界上一共有五十亿的人口,但是,与我们每一个人自己相识的,是非常少的。我们所能深刻经验到确实存在的他人,仅是那些在利害得失之上与我们发生关系的人。其他数十亿生活在这个行星上的人口,我们几乎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不论他们是否存在,至少并没有真正影响到我们什么。所以,他人只存在于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上。当我不存在时,其他的人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种的“无众生相”。包括所有那些或许没有必要与我们有关系,却仍然和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上的一切众生。那些修行已到达很高境界,而且已经能够解除他们本身的问题和困境的人,自然会对所有的众生产生很大的悲愍心。他们从已经解脱自己的问题,而去负担起众生的问题,于是众生的问题就成了他们自己的问题。这仍是有我的层次。 
        若从《金刚经》的立场说,如果主观的“我”不存在,客观的“众生”自然也不存在。佛陀说度尽众生,而实际上并无众生可度;众生已经被度了,度众生者并没有感觉到他已度了众生。所以,无众生相也是无我相的异名。 
        第四种是“无寿者相”。这是从时间来看“我”的存在。它牵连到前面所提及的我相、人相和众生相。假如没有我相,则一个人寿命之长短将不重要了;但所有的众生都执著于寿命,他们希望活得长久,并避免夭折。因此他们寻求自己生命的安全感,他们期望现在和将来都有安全感,于是尝试用各种可能的方法来保护自己的生命;纵然已知生命有生必有死,却仍执著不放。然而那些已经无我相的人,不管他们明天死或一万年以后才死,对于他们都是没有差别的。当一个人已经体验到无我的境界,这些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总而言之,有关无我相的“我”,归之于个人的不存在;无人相的“人”,则指那些与我们相对待或有关联的不存在;无众生相则不止牵涉到“我”及你的不存在,而是包括了宇宙所有众生的不存在;最后,第四种无寿者相说明时间的过程,从期望长寿而至不担心寿命之长短。以上四相的前三者是空间的无我,第四是时间的无我。

什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6.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金刚经》
无我相:“我”本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所以并无“我”,是名“我”。

无人相:“他人”也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因缘和合生灭,与“我”无异,所以并无“他人”,是名“他人”。

无众生相:“众生”全部都是宇宙中的一把微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灭后我生,我灭后你生,所以没有“你我”,更没有“众生”。

无寿者相:为何没有你我,没有众生,就是因为一切法都是生灭法,“时间”是个伪概念,所以没有哪个活的长哪个活的短之说,在无量无边的虚空法界,再长的寿命都是弹指一挥间,而在那一瞬间,其实又蕴藏着无数个未知的虚空法界。

7.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出自金刚经,意思是;佛性是无我相(因为肉身的我是幻化而成的假相,所以,不要执着于我相),无人相(无论什么人,都是幻化而成的假相,不是真实的,也不要当成实相),无众生相(一切众生也都是幻化而成的假相,不是真实的),无寿者相(能够长久存在的物质,如山河大地……,也不是真实的相)。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8.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出自哪里?

出自于《金刚经》。
第三品:大乘正宗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如何发菩提心?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佛告诉须菩提:“凡是趋入大乘道的菩萨,应当这样发心:所有一切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界、无色界,有想天、无想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天,我都会令其远离轮回的痛苦,获得究竟的涅槃。如此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但在实相中,没有一个众生得以度化。”

 
前一句讲了世俗菩提心,后一句讲了胜义菩提心。
 
具体而言,为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发愿求证无上菩提,是世俗菩提心;而没有能度、所度、度化方式的三轮体空,叫做胜义菩提心。
 
大家要记住,虽然发心度众生是菩萨在世俗中最大的责任,若没有这种菩提心,一切善根无从增长。但是,最终要明白:胜义中没有众生可度。
 
天空飞翔的红心
 
 

什么是“胜义菩提心”?
 
那么,什么是“胜义菩提心”呢?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菩萨虽然度化了三界所摄的一切有情,但从胜义谛的角度而言,被度化的众生、能度化的菩萨,皆如虚空般不存在。严格来说,这种胜义菩提心何时在心中生起,彼时才是真正的菩萨。如《入中论》讲:“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若将胜义、世俗两种菩提心结合起来,就是《华严经》所说的“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世俗菩提心方面,菩萨因大悲心而不舍众生;胜义菩提心方面,菩萨因空性智慧而不堕轮回。
 
前面须菩提问了三个问题——如何住、如何修、如何调伏自心。通过以上分析,就发心方面,可从世俗、胜义来分别回答。
 
1、  世俗菩提心:
 
以发世俗菩提心为住,度化天边无际的众生为修,以所发的菩提心随时随地来调伏自心。
 
 
2、  胜义菩提心:
 
以无有众生可度为住,安住于这样的境界为修,令执著万法实有的分别念融入法界来调伏自心。
 
 
要知道,《金刚经》的意义非常之深,并不是须菩提问了个问题后,佛陀要用整部经来回答,而是在每一层意思中,都能找到圆满的答案。大家若深入思维,定会发现其中妙不可言!
 


何为真正的菩萨?
 
世俗中要度化众生,胜义中又无众生可度,原因何在呢?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为什么呢?菩萨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执著,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想度化有情或是帮助众生,就胜义谛而言,是一个大错误。有了相的执著,认为“我要度化他们,使其获得殊胜的涅槃”,这就不是菩萨,而是一般凡夫了。为什么呢?胜义中任何相都了不可得,发心的菩萨不存在,要度化的众生不存在,所发的心也如梦幻般无实。
 
其实,大圆满的最高境界也是这样。若以《大圆满虚幻休息》来解释《金刚经》的教义,那是非常殊胜的。
 
 
〖相〗
 
玄奘译为“想”,实际上在这里“相”和“想”的意思一样,都是以分别心去执著,跟分别心有很大关系。
 
藏文中没有“我相”,其余三相都有。
 
 
〖我相〗
 
依同一相续而存在。
 
 
〖人相〗
 
依有漏的身蕴,住于有漏的世间。
 
 
〖众生相〗
 
依业和烦恼转生于三界轮回中的众生。
 
 
〖寿者相〗
 
在同一时间内,同一异熟果保持相续的寿命。比如有些人特别怕死,希望自己长命百岁,这就是寿者相。
 
 
对四相的实有执著,是解脱道的大障,有了这四相的话,无法获得真实的解脱。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总之,《金刚经》从头到尾就是讲要断除实执。

敬摘录《能断:金刚经给你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