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2024-05-04 02:14

1. 梵高: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说起梵高,对他的印象只是画家,看过他画下的星星与杏花,此外并没有太多了解。
  
 而在读过他的百封书信与诸多画作后,终于看到他笔下的绚烂,是对生活的热爱。
  
 1890年7月29日,37岁的梵高被定格在了这一天。梵高为什么会毫无征兆地自杀?《至爱梵高·星空之谜》电影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为了把梵高生前寄出的一封信交给收信人,邮差的儿子阿尔芒东西奔走,走过梵高的生活轨迹,并一点点了解着: 梵高是个怎样的人? 
                                          
 梵高并非一开始就选择成为画家。他最开始在一家伦敦艺术品交易公司工作,拿着一份较高的薪水,期间走遍了英国的博物馆与美术馆。最终因为不满艺术商业化而离开了这个行业。
  
 在与弟弟的通信中他说道:“ 对自然的感受和热爱,迟早会在爱好艺术的人心里产生共鸣。 画家的职责是全身心地投入自然,激发他所有的智慧,将他对自然的热爱表现在作品中,以便被别人理解。在我看来,以销售为目的的创作最不可取,只会让爱好艺术的人反感。”
  
 后来的梵高,辗转做过教师、任职书店、担任传教士。在没有考入神学系、做传教士又被教会踢出的梵高失业了。
  
 27岁,在弟弟提奥的鼓励与支持下开始学习绘画。梵高所处的时代正是新古典主义画派时期,推崇、摹仿古希腊与罗马的艺术,强调理性表现,注重轮廓。
  
 而拿起画笔的梵高并不迎合主流审美,他画身边真正能触动自己的东西,他说:“ 我希望达到的境界,不是去描画一双手而是手的姿态;不是去精确地勾勒出一个头,而是头部的表情,例如一个挖掘者抬头吸气或说话的神态。换言之即生命。 ”
                                          
 梵高的弟弟提奥,是一位大画商,梵高时常与弟弟通信,并将自己的作品邮寄过去,希望提奥能帮他把画卖出去,然而梵高生前作品只卖出一幅。
  
 长久以来,梵高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弟弟提奥定期给他的生活费。
  
 梵高说:“什么时候我才能把盘旋在脑海中的星空沉淀到纸上呢?哎呀,哎呀,正如乔里-卡尔·于斯曼的小说《共同生活》里西普里安所说: 最好的画是你躺在床上、叼着烟斗的时候灵光浮现,但却永远还没画出来的。但是对着这样完美、壮阔绝伦到妙不可言的自然,不论你感觉自己多么拙劣无能,都要提笔一试。 ”
  
 这段话也给未来梵高创作出《星夜》埋下伏笔。
                                          
 梵高的确具有天赋,但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对自己所热爱的付出。
  
 在奥维尔最后的时间里,他以每天一副油画的速度创作着,他与提奥的通信中说:“我跟你说,所有人都会觉得我画的太快了,但是你可别信他们。难道不是情感和对自然的真切感受在指引我们绘画吗? 如果这些情感太过强烈,  你画的时候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画画,有时候就是一笔接一笔地流淌而出,就像语言或书信里连贯起来的文字一样, 那么你一定要知道,这种情况并不会一直都有,将来也会有灵感枯竭的艰难时刻。所以要趁热打铁,把锻造好的线条存起来,这很重要。”
  
 梵高的虽然一生短暂,却充满着不如意,在事业与爱情上四处碰壁,画作不被理解与欣赏,生活贫困,还饱受疾病的侵蚀。
  
 尽管生活贫病交加,梵高与提奥的书信中并未流露怨天尤人的消极,依然日复一日地画画,热情不减。他说:“我们都在通往光明的大道上。不要心存怀疑,成功之路就是打起精神,保持耐心,日复一日地不懈工作。改善自己的画,才是最重要的事。”
  
 信中还是絮絮叨叨地讲着自己的所见:麦田金黄、紫罗兰氤氲、碧海蓝天,他说:“ 我变得越丑、越老、越病态、越穷,就越想安排巧妙、生动明艳的色彩来报复这一切。 ”
  
 他的确做到了,在圣雷米疗养院期间,他画下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与一百多幅素描,其中包括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星夜》。
                                          
 星辰渺小,亮着点点星光,被时间拖动着留下轨迹,形成了一幅璀璨星空。
  
  世俗的困顿,终抵不过他对生活的热忱与细腻。 他说:“我常常觉得自己无比富有,当然不是指金钱方面(尽管我现在贫穷,但也许不会一直如此),而是我有幸找到了自己的事业,可以为之投入全部身心和灵魂,而这份职业又能给予我启发,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在《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影片走向结尾,给出了梵高自杀与他杀的两种可能,但没有定论,随着对梵高的深入,自杀与他杀,似乎都不再是值得纠结的结果,导演更多地呈现了梵高的人格与心灵。
  
 他并不是一个怯懦、消极的人,更不是一个疯子。他是怎么死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怎么活的?
  
 在一部科幻英剧中,梵高穿越来到现代,他小心翼翼地走进博物馆,在自己的展馆中看到许多人们围在自己的画作前,此时展馆的评论家说道:“对我来说,梵高是史上最杰出的画家,没有之一。他对色彩的掌控无与伦比, 他把生活中遭受的痛苦磨难,转化成了画布上激情洋溢的没,痛苦很容易表现,但如何柔和热情与痛苦来表现人世间的激情、喜悦、壮丽,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 他他徜徉在普罗斯旺的田野,不仅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画家,同时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同样的伟大的。”
                                          
 生活的任何细节对他来说都不能忽视,病痛、贫穷、落魄也没有成为他消极度世的理由,艺术更没有成为他宣泄痛苦的工具,他依然热爱着这个世界,他笔下绮丽的画作,就是对生活最动人的赞歌。

梵高:我想表达的,不过是对生活的无尽热爱

2. 梵高的依恋与深情

2019.02.08于阿姆斯特丹
                                          
 梵高的一生,除了作为画家的耕耘岁月,另外两个重要的命题是对友人的依恋和对世界的深情。
  
 恰似他画笔下明亮的向日葵和梦幻的星空,梵高在剖析自我的书信里写满了对知己纯粹的爱意,像情意真挚热烈的孩童。
  
  一,拜访梵高博物馆 
  
 昨天,我拜访了梵高博物馆,尝试去了解这名画家的灵魂,触碰他斑斓画作里的爱、令人心碎的敏感与凄美的伤痕。
  
 冬季,阿姆斯特丹的风很大,吹得运河一片波光粼粼。穿过巍峨的荷兰国立博物馆,便看到一栋充满现代感的建筑,立于绿油油的大草坪前,映衬着蔚蓝的天空和奶油般的云,宛如天然的油画。
  
 这栋颇有现代感的建筑,就是梵高博物馆。它是“荷兰风格派运动”的建筑师,里特费尔德设计的,于1973年揭幕。1999年,为了容纳更多的参观者,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为它设计了新侧翼。
  
 
  
                                          
 在梵高死后的这一个世纪里,仍然有无数的人热爱着他的画作。这些人里有不同国籍的建筑师、画家、歌手、收藏家,更有学者毕生研究他的作品。动画《至爱梵高》以及音乐《starry night》,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作品。
  
 草坪前的梵高博物馆,是其中一个证明。
  
 我也是梵高的崇拜者。记得小时候,我曾想用蜡笔模仿他的用色。这是天真的举止,模仿自然也以失败告终,但不可否认的是,梵高的画作对孩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是什么吸引着我热爱梵高?
  
 是因为他作品里旋转的图案、明亮的用色?
  
 还是因为他本来就专门为少年儿童而画?
  
 这个疑惑伴随我走过巴黎、走过梵高欣喜、落泪的地方。我在欧洲的街头,见过许多临摹梵高画作的流浪艺术家。梵高为什么有着如此广泛的吸引力?
  
 最终,我来到了孕育他的北国荷兰,来到这个记录了他一生的专属博物馆前。
  
 生前连一幅画都难以卖出去的艺术家,应该怎么也想不到在死后的一百年里,会拥有一座自己的专属博物馆。
  
 
  
                                          
 正如《starry night》所唱的那样,“而此刻我才懂得你想对我诉说的那些故事。你因赋予思想自由而所做的一切,可是,那些人不会听到,因为他们无法体会,又或许,他们现在才知道。尽管他们并不爱你,可你的爱却是如此真实。”
  
 博物馆里的藏画是非常丰富的。风格阴郁的《吃土豆的人》、大名鼎鼎的《向日葵》,到晚期的《黄房子》、暗示了梵高自杀结局的《麦田群鸦》,梵高有四分之一的作品收藏在这里。馆里还陈列了梵高的750封书信。
  
 大部分的书信,写给他的弟弟提奥。这对兄弟的情义令人感动。
  
 别人只道割下左耳的梵高有严重的精神问题,然而我认为梵高并不是一名疯癫的画家。事实上,他的文笔优美、逻辑清晰而连贯。
  
 梵高对友人过于依恋,然而现实不尽如人意,这种理想主义的深情注定是要让他受伤的。
  
 梵高写道:“人们常面临着无能为力的情况,如同被困在令人恐惧的笼子里......你知道什么能让这无形的牢笼消失呢?是每一种深刻而真实的爱。是朋友之谊,是手足之义,是情人之爱,正是爱这种至高无上的力量才能打破这无形的牢笼。没有爱,就没有生命。情义被唤起之处,生命得以重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梵高是一个思想深刻、情感充沛的人。所以,当他最终陷入友情的绝境,他的痛苦也十分强烈。他无以释怀,这种痛苦最终让他朝自己的胸口开了枪。
  
 在讨论梵高令人惋惜的结局以前,来看青年梵高。
  
  二,青年梵高 
  
 青年梵高致力于神学,希望成为牧师,恪守毫无保留的奉献之道,却陷入迷茫之中。27岁时,梵高决定成为画家。与此同时,梵高与家人的关系紧张,只有和弟弟提奥较亲密,然而他也只是等到提奥资助他后,才给提奥频繁地写信。
  
 梵高说他从描绘农家和大自然的过程中得到疗愈。农民的生活与自然息息相关,他们从播种到收获,就像经历一个由生到死的历程。梵高刻画了不少农家人劳作的情形,给低下阶层之人带来安慰。
  
 今天,这些画作被一一陈列在阿姆斯特丹的博物馆里,对蔚蓝天空和广袤麦田的细腻描摹,数张画农民动作的素描,为我们带来朴实的感动。
  
 在1884年到1885年的冬天,梵高画了许多平民的肖像,“他们使人想起土地,有时甚至使人想象他们是从泥土塑造出来的。”他自己写道。
  
 是什么样的爱心,让一个画家长久地观察农民的轮廓,对他们的动作细致地逐一描绘?
  
 史东写道:梵高在煤矿区为工人布道,在矿灾惨剧之后,梵高回到家,把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份一份分好,全部舍给最需要的受难者,我仍那么清晰记得,十几岁的年龄,竟然掩卷难以卒读,热泪盈眶的记忆。
  
 试问我自己是否有梵高的爱心,为受难者捐出仅有的衣物?
  
 不管梵高之后的人生是多么失败,他的这个行动足以令许多所谓的“胜利者”自惭形秽。
  
 梵高不仅有着高贵的心灵,他也是谦卑的。他认为自己没有艺术家的天才,他只能年复一年地磨砺技艺,精进作画水准。梵高说:“我必须要平静而沉着地创作,尽最大的可能有规律地全心全意地画画。”他曾把《素描课程》上的60幅样画临摹了几遍。
  
 他还进一步表达了他对画画纯粹的热爱,自己作画不是“为了某些特定活动应景作乐,而是为了在画中表达传真的人性。”
  
 大抵每一位有伟大成就的艺术家,出发点不为特定的利益,只为抒发最真挚的感情。
  
 青年梵高艰辛地寻找自己的风格,询问弟弟的意见。早期,梵高经过大量的素描练习后,画出《吃土豆的人》,这几乎用尽了他的全力。提奥却说他不是太喜欢,因为风格过于阴郁。我们可以推测,以梵高的个性,他很在乎弟弟的评价。
  
 
  
                                          
 梵高时常和艺术家交流。他到了法国画家科芒的画室,接触到高更、毕沙罗、劳特雷克点等先锋派画家。这些经历令梵高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剧烈的变化。
  
 调色盘里,晦暗的颜色不见了,由柔和的浅色取代。他画了不少浅色的花卉和静物,画了巴黎的咖啡厅和都市夜景。
  
 今天,我在巴黎的咖啡厅里思念梵高。我在想,眼前的某一个看似普通的场景,也许出现在梵高的练习稿中。
  
 在巴黎有许多地方也能看到梵高的原作,和法国印象派一起,展示着光的流淌、色彩的绚烂。这些是梵高受高更影响的“用想象力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梵高始终无法融入都市里,对农村生活念念不忘,他离开了巴黎,动身到了法国的南边小镇,普罗旺斯和阿尔勒。
  
 1854年,日本文化在欧洲悄然流行起来。日本版画里面的分割和深色的运用,是可以用“大胆”形容的,这让欧洲的艺术家倍感猎奇。日本的“匠人精神”和“禅修”文化,僧人亲近大自然的佛学思潮,和梵高对农村的追求不谋而合。
  
 今天,在博物馆中,陈列着几幅梵高模仿日本版画的作品。那是梵高在普罗旺斯生活时,想象出来的日本。
  
 梵高刚到阿尔勒时,是冰雪纷飞的晶莹世界。不过,春天很快到了。梵高给弟弟提奥写道:“到处都是杏花盛开。”他热情洋溢地画了开花的果树。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果园里开怀大笑。梵高,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法国南部缤纷的色彩浸润了梵高的生活。1888年,梵高在给妹妹威廉敏的信中写道:“我住的这所房子,外墙涂的是鲜奶油一般的黄色,百叶窗是耀眼的绿色,位于阳光充足的广场上,那里有个种着梧桐树、夹竹桃、金合欢的绿色花园。屋里的墙全部粉刷成白色,地上铺着红砖。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我在这里可以生活,呼吸,思考,画画。”
  
 在另外一封信件中,梵高写道:“柠檬黄色的巨大圆盘是太阳。黄绿的天空飘着粉色的彩霞。田地是紫色的,播种者的树是铁蓝色。”
  
 这真是适合梵高的地方,令他在文章中也忍不住作画。
  
 同年春天,巴黎的一次大展上展览了梵高的作品。梵高崇拜的画家高更终于到了阿尔勒,与梵高同住,这让梵高兴奋地用《向日葵》系列装饰了他的房间。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
  
 我们可以想象当时梵高的喜悦,他笔下的《向日葵》,因为知己的到来,光芒万丈。
                                          
 他好像一个孩子啊。我看着博物馆里那幅闻名遐迩的《向日葵》微笑。
  
 高更也画了一幅《画向日葵的文森特梵高》。然而令人伤感的是,这对友人没有好的结局。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艺术观念。梵高认为应该根据自然而创作,高更则认为想象力最重要。两人的摩擦日渐增长。
  
 其实这事没有对与错,但是,过高的期待与现实的冲突给梵高敏感的心灵带来累累的伤痕。12月23日,当高更扬言说要离开时,梵高精神错乱,割下了自己耳朵上的一块肉。次日,高更回到巴黎。
  
 梵高,你受伤了。我看着《耳朵绑着绷带的自画像1889》想。
  
 ——为什么我没有出生在那个时代,为什么我不认识你?如果我认识你,我就可以抚慰你的心灵了。
  
 虽然这想法有些矫情,但我当时真是这样想的。
  
 梵高自愿到了精神病院接受诊治。在病房里梵高没有停止作画。《疗养院的花园》和描绘麦田的画作,告诉我们油画在疗愈着梵高。提奥的儿子出生了,梵高给他画了著名的《杏花开》,以盛开的春日杏花象征新生。提奥给儿子取了梵高的名字:文森特。
  
 
  
                                          
 在《星夜》中,梵高用夸张的手法画出了运动的星空。金色的满月形成巨大的漩涡,星云盘旋和纠结在一起,仿佛在互相撕咬。宁谧淡雅的村庄里,暗褐色的柏树就像火焰,在星空下熊熊燃烧。
  
 我仿佛也陷入了星夜的漩涡里。
  
 
  
                                          
 1890年,提奥表露出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公司的工作,巨大的开销,和刚建立不久的家庭。这让长期依赖的梵高感到绝望。
  
 在梵高最后的生命岁月里,他惊人地完成了80幅风景和肖像作品。《暴雨来临前的麦田》,大面积的蓝色和风在麦田上流淌的痕迹,《麦田群鸦》里飞起的乌鸦,静中有隐秘的动,所有凄切的哀伤从不知通往何处的地平线扑过来,凝聚着“孤独与极端的悲伤”。
  
 梵高饮弹后两天后死亡,提奥就站在他的床边。提奥以感人的姿态,守护了他哥哥一生。梵高下葬时,棺材上摆着黄色的花卉。半年后,提奥也去世了。
  
 提奥的遗孀邦尔实现了提奥的遗愿:出版梵高的作品和书信。她安排把提奥的灵柩移到文森特的墓旁。两人安睡在一起,在死后也互相守护。
  
 梵高的故事似乎结束了,但他对世界的影响力并没有结束。无数的艺术家视梵高的作品为灵感源泉,以此为基,创作了拥有大胆色彩的画作。
  
 用starry night的歌词来结束我对梵高一生的回顾吧。
  
 “在那个只有绝望的星夜,你带走了自己的生命就像殉情的爱一样。然而,我必须告诉你真相,文森特。这世界上不会再有什么如你一般的美好。"
  
 我至爱的你,梵高。
  
 激发笔者创作灵感的作品如下,向伟大的艺术家致敬:
  
 1,梵高画作
  
 2,几米画作 
  
 3,梵高书信:《亲爱的提奥》 
  
 4,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的介绍书本:《直面文森特 梵高》
  
 5,Don Mclean歌曲:《starry night》
  
 6,史东书写梵高的作品
  
 7,蒋勋《梵高的受苦与救赎》

3. 请问梵高写过这句话没有

这句不是梵高写的。
写给提奥的信中原文是:“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网传梵高这段话的考据
“梵高在写给提奥的信里说到,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他的火,我快步走过去,生怕慢一点他就会被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我带着我的热情,我的冷漠,我的狂暴,我的温和,以及对爱情毫无理由的相信,走得上气不接下气。
我结结巴巴的对他说,你叫什么名字。
从你叫什么名字开始,后来,有了一切。”
事实上梵高只说过第一句。原文是这样:
《梵高传:写给提奥的信》
行了,我说什么好呢?我们内心的思想曾经暴露出来吗?在我们的心里或许有一把旺火,可是谁也没有拿它来让自己暖和一下;从旁边经过的人只看见烟筒里冒出的一缕青烟,不去理会。现在让我看一看你,应该干什么呢?人们必须守护那把内心的火,要稳着点,耐心地等待着,有谁走来,挨近它坐下——大概会停下来吧?心里多么着急。“

扩展资料:
梵高割耳以及最终自杀是他身上最大的谜团。后人众多纷纭,真相扑朔迷离。
其中一个版本是:
梵高在人生后期梦想在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建造一个“画家基地”,邀请画家与他同住,切磋技法,开创一个艺术的繁华盛世。高更就是被邀请的画家之一。梵高对高更的感情,掺杂着对前辈的敬畏、对艺术的向往,以及对朋友的热爱,错综复杂。据说,高更是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搬来和梵高同住的画家。
当梵高得知高更即将来到阿尔,他欣喜若狂,以为只要有了高更,就有了艺术的方向。
梵高买了桃木床,买了椅子,想给高更一个优雅的家。他还摘了田野盛放的向日葵,并开始画向日葵,觉得向日葵像最好的友谊,热情、慷慨、灿烂、明亮、温暖。
梵高一连画了十张左右的《向日葵》,并挑选最好的一张挂在高更房间的墙上,表示自己最大的热情。
可惜,因为个性差异和作画理念的不同,两人时常争吵,矛盾越积越深。
高更威胁说要离开阿尔,激化了梵高的情绪和压力,他变得忧心焦躁,甚至拿着一把剃刀恐吓高更,高更落荒而逃。

当晚,梵高深深感受到被抛弃的绝望,失控之下,他割下自己的左耳,包在报纸里,送给附近妓院工作的清洁女工。第二天,梵高就被警察送往精神医院。
此后,梵高的疯病时常发作,但神志清醒时仍然坚持作画。直到1890年7月,梵高不堪重负,在精神错乱中开枪自杀,年仅37岁。
有人说,梵高没有疯,他只是对艺术的追求达到了狂热的地步。他热情、善良、纯粹,热爱太阳,向往自由,用生命在创作,但现实让他很矛盾,他活的并不自由。热烈追求的女孩拒绝他,尊敬喜爱的朋友抛弃他,连温饱都要靠弟弟救济,残酷的生活令他喘不过气,他只能选择死亡,去寻找真正的自由。
参考资料:亲爱的提奥——梵高传_百度百科 

请问梵高写过这句话没有

4. 梵高:燃烧的生命和爱情

 一次次的恋爱,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伤痛。绝望之余,梵高呼喊道:“我应该有一个女人!我活着不能没有爱,没有女人。如果生活中没有无限的东西、深刻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我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无论对错……我需要一个女人,我不能、也不会、也将不过没有爱的生活。我是一个男人,一个有热情的男人;我必须有女人一道过日子,否则我就会冻成冰块或变成石头……”
  梵高为艺术而生,也为艺术而死。他是天才,是狂徒,是殉道者,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
  他的画作奔放、热烈、自由,是色彩的狂欢、情感的狂欢、生命的狂欢。他尤其喜欢向日葵,人称“向日葵大师”。因为,向日葵是太阳的象征,也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他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是熊熊燃烧的;他的生命像向日葵一样,是灿烂辉煌的。
  反映梵高生平、创作与故事的电影主要有4部:《渴望生活》,1956年美国拍摄,道格拉斯主演;《梦》,1990年日本拍摄,黑泽明导演,斯皮尔伯格制片;《文森特和提奥》,1990年美国拍摄;《梵高》,1991年美国拍摄,本片主要记叙他在巴黎近郊奥维尔度过的最后10天。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19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荷兰籍着名画家,但长年生活在法国。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与塞尚、高更合称为三大巨匠。
  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省的格鲁特·曾德特镇,毗邻比利时,是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的长子,祖母是瑞士人,外祖父是着名装帧师。他有3个妹妹、2个弟弟。比他小4岁的弟弟提奥是他一生的知己,他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
  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据说因为不会拉丁语和希腊语,将他永远拦在了大学校门外。但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米勒、杜米埃,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少年时代曾于家乡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他早年经商,在画店里过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接受的“艺术教育”;后热衷宗教,进而成为一名传教士,1880年以后才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他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1887年经弟弟提奥介绍结识了贝尔纳、西涅克、德加和高更等画家。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开始醉心于色彩的运用,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他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梵高虽然一生坎坷、遭遇悲苦,而且思想突兀、举止怪异,但是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对一切生灵都充满了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为“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比利时的一个煤矿区去当过传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不久,他厌倦了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城,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完成于他生命中最后的6年。他一变曾经的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曾说过:“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他的艺术生涯虽然很短暂,但这位极端孤独、无比热忱的艺术家,因其才情喷涌、勤奋创作,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和数量更多的素描,以及情感洋溢的大批书简——寄给弟弟的亲笔信。
  虽然当时他的作品很难被人接受,甚至被大家当做疯子看待,但后来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两年。他的运气没有毕加索那么好,直到去世前不久,才有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红色葡萄园》,这是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现存莫斯科。此外,1882年梵高的叔叔向他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1885年艾恩德霍芬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1890年7月,梵高在巴黎郊区瓦兹河畔奥维尔城因患精神病而开枪自杀身死,年仅37岁,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拉斐尔同寿。因为他不愿再增加别人的负担(尤其弟弟提奥,他长期在经济和精神上支持哥哥)。可是6个月后提奥也跟着病逝。人们说: “他是为梵高而生。”兄弟俩被埋在一起。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展出和书信的公开,甚至传记的出版,他在全世界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为最受宠爱的画家之一。他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他的画是国际艺术品市场拍卖最高价的:1990年《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多年里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直到2004年毕加索的一幅《拿烟斗的男孩》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卖了1.04亿美元)。1987年《鸢尾花》卖了5390万美元的天价,震惊世界,也引起一些争论。同年一幅向日葵卖了3950万美元,1998年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卖了7150万美元。
   

5. 梵高:燃烧的生命和爱情

  一次次的恋爱,换来的是一次次的伤痛。绝望之余, 梵高 呼喊道:“我应该有一个女人!我活着不能没有爱,没有女人。如果生活中没有无限的东西、深刻的东西、真实的东西,我会觉得生活毫无意义。”“无论对错……我需要一个女人,我不能、也不会、也将不过没有爱的生活。我是一个男人,一个有热情的男人;我必须有女人一道过日子,否则我就会冻成冰块或变成石头……”     天才的“向日葵大师”     梵高为艺术而生,也为艺术而死。他是天才,是狂徒,是殉道者,是悲剧的主角,是大众画家。    他的画作奔放、热烈、自由,是色彩的狂欢、情感的狂欢、生命的狂欢。他尤其喜欢向日葵,人称“向日葵大师”。因为,向日葵是太阳的象征,也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征。“无论多高多大,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来处”,这就是向日葵的精神。他的生命像太阳一样,是熊熊燃烧的;他的生命像向日葵一样,是灿烂辉煌的。    反映梵高生平、创作与故事的电影主要有4部:《渴望生活》,1956年美国拍摄,道格拉斯主演;《梦》,1990年日本拍摄,黑泽明导演,斯皮尔伯格制片;《文森特和提奥》,1990年美国拍摄;《梵高》,1991年美国拍摄,本片主要记叙他在巴黎近郊奥维尔度过的最后10天。    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年),19世纪世界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荷兰籍着名画家,但长年生活在法国。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与塞尚、高更合称为三大巨匠。    梵高生于荷兰南部布拉邦特省的格鲁特·曾德特镇,毗邻比利时,是新教牧师泰奥多勒斯·梵高和安娜·科妮莉娅·卡本特期的长子,祖母是瑞士人,外祖父是着名装帧师。他有3个妹妹、2个弟弟。比他小4岁的弟弟提奥是他一生的知己,他最大的支持者和崇拜者。    梵高是一个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据说因为不会拉丁语和希腊语,将他永远拦在了大学校门外。但他从小就受到艺术熏陶,又有极高文学素养,这使他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力。梵高喜欢伦勃朗、米勒、杜米埃,他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农民、工人、社会底层人。他摒弃了一切后天习得的知识,漠视学院派珍视的教条,甚至忘记自己的理性。在他眼中只有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观,他陶醉其中,物我两忘。他视天地万物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用全部身心拥抱一切。    梵高少年时代曾于家乡泽芬伯根寄宿学校作最早的图画。他早年经商,在画店里过当店员,这算是他最早接受的“艺术教育”;后热衷宗教,进而成为一名传教士,1880年以后才开始正式学习绘画。他来到“世界艺术之都”巴黎,1887年经弟弟提奥介绍结识了贝尔纳、西涅克、德加和高更等画家。其早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和新印象主义画派影响,开始醉心于色彩的运用,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纳河滨》等。他曾两次在咖啡馆和饭馆等劳工阶层展出自己的作品。    梵高虽然一生坎坷、遭遇悲苦,而且思想突兀、举止怪异,但是他生性善良、同情穷人,对一切生灵都充满了基督徒式的“同体大悲”。为“抚慰世上一切不幸的人”,他曾自费到比利时的一个煤矿区去当过传教士,跟矿工一样吃最差的伙食,一起睡在地板上。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的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终于把他撤了职。这样,他才又回到绘画事业上来。    不久,他厌倦了巴黎生活,来到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阿尔勒城,开始追求更有表现力的技巧;同时受革新文艺思潮的推动和日本葛饰北斋的“浮世绘”启发,大胆探索自由抒发内心感受的风格,以达到线和色彩的自身表现力和画面的装饰性、寓意性。代表作《向日葵》、《邮递员鲁兰》、《咖啡馆夜市》、《包扎着耳朵的自画像》、《星光灿烂》、《梵高在阿尔勒卧室》、《欧韦的教堂》等,都包含着深刻的悲剧意识以及强烈的个性和形式上的独特追求。    梵高全部杰出的、富有独创性的作品,都完成于他生命中最后的6年。他一变曾经的低沉而为响亮和明朗,好像要用欢快的歌声来慰藉人世的苦难,以表达强烈的理想和希望。他曾说过:“只要活人还活着,死去的人总还是活着。”他的艺术生涯虽然很短暂,但这位极端孤独、无比热忱的艺术家,因其才情喷涌、勤奋创作,留下了大约850件油画和数量更多的素描,以及情感洋溢的大批书简——寄给弟弟的亲笔信。    虽然当时他的作品很难被人接受,甚至被大家当做疯子看待,但后来对西方20世纪的艺术有深远影响。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梵高很晚才作为一位极具个性化的画家而崭露头角,距他去世时只有两年。他的运气没有毕加索那么好,直到去世前不久,才有比利时画家安娜·博赫以400法郎的价格买下了他的《红色葡萄园》,这是梵高生前卖出的唯一一幅油画,现存莫斯科。此外,1882年梵高的叔叔向他订购了一些海牙景色的素描,1885年艾恩德霍芬一家人为餐厅订购过一组四季图。    1890年7月,梵高在巴黎郊区瓦兹河畔奥维尔城因患精神病而开枪自杀身死,年仅37岁,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拉斐尔同寿。因为他不愿再增加别人的负担(尤其弟弟提奥,他长期在经济和精神上支持哥哥)。可是6个月后提奥也跟着病逝。人们说: “他是为梵高而生。”兄弟俩被埋在一起。    梵高死后,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大。随着作品在各地展出和书信的公开,甚至传记的出版,他在全世界逐渐家喻户晓,俨然已成为最受宠爱的画家之一。他生前穷困潦倒,而死后,其作品竟成了亿万富翁炫耀的资本!他的画是国际艺术品市场拍卖最高价的:1990年《加歇医生像》以825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日本收藏家,这也是多年里世界上卖价最高的艺术品(直到2004年毕加索的一幅《拿烟斗的男孩》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会上卖了1.04亿美元)。1987年《鸢尾花》卖了5390万美元的天价,震惊世界,也引起一些争论。同年一幅向日葵卖了3950万美元,1998年一幅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卖了7150万美元。爱情生命梵高 
   

梵高:燃烧的生命和爱情

6. 纪念梵高(原创)

(一)
  
 这是一颗伟大的头颅,这是一颗伟大的魂灵!
  
 这也是巴黎和鹿特丹,无法接纳的人。这是一个孤儿,一个寂寞穷困潦倒包裹的失败者。​
  
 但是,他出现了,虽然不被理解,
  
 他出现了,为无数的理想者带去光明。
  
 无边的草地上是他的坟茔,这是一个英雄,一盏明灯,也是一座高山。
  
 这是世俗的小子不能理解的伟大人物,这是没有享受过一点人间温暖的生命。
  
 那些庸俗的人们啊,他们错了,错了一百多年。他们听不见这个魂魄的呼喊,他们看不见,这颗映照千秋的心​。
  
 这是什么世界,伟大的英雄孤独,真正的魂灵被抛弃,这些无名之辈们!
  
 英雄与败类同在,光明与黑暗同在,多么讽刺啊!一边是贫穷,一边是五光十色的社会。你们是谁​,你们是无名者,你们什么也留不下!
  
 高高的太阳和​向日葵,永远照耀的我们的苦难,在无边的天空里,有这样一颗心,有这样一颗星,我永远记着这个苦难的魂灵。无边的宇宙里,他已经成为太阳!
                                          
 (二)
  
 这是一团烈火,这是一匹野马。
  
 大地是他的家,天空是他的笔。
  
 迎接他的是什么,是苦难,孤独,还有寂寞。这一切,在无边的土地上蔓延,加深,再加深。直到他拿起手枪,毙了自己。
  
 这是天才的抗议,这是永恒的沉默。一切鲜花和掌声,从来不属于这个人,他只是平凡中的一个,是茫茫人海的一个。
  
 人们发现了他!像哥伦布发现美洲,人们躁动了,不安了,火热了。人们拍卖他的画,欢呼,雀跃,繁华,人们以拥有他的画为荣。​
  
 这是永远的箴默,这是永远的苦难。在高高的向日葵下,是他的血,是他的泪,是他的汗,还有他的苦难,在茫茫的星夜里,他吞噬寂寞,寂寞也吞噬他。人间的繁华与他无缘,一切与他无关。
  
 但是,他终将不朽,他将和最伟大的人物一起,这是最伟大的人!
  
 他画下人间的一切,这是火焰,这是热情,这是源源不断的蓬蓬勃勃的生机,谁也抵挡不住!
  
 生命,生命,就在他的画里,他的信中,长眠的天才啊,为无数苦难者​带来光明!

7. 如果『梵高』就在你身边

如果你的身边有一个梵高一样的人。
  
 这个人可能是你的亲人好朋友或是同事。
  
 作为,你的亲人,如果自己的孩子有着梵高的气质“我家的孩子不会是个神经病吧,他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如果不幸有着这样的父母“我的家人一定是不爱我的,不然为何不辞而别呢”
  
 如果不幸交了一个这样的朋友,“那个人到底怎么回事,为什么做出一些让人无法意料的事情,为什么会不辞而别。”
  
 如果是同事,“这个人与工作环境,格格不入,他是不是能融入集体,根本不能适应社会生活啊。”
  
 会明显感觉他和别人有些不一样。作为身边的人你会感觉这个人,他,有一些不太好相处做出了一些事情令人摸不着头脑。作为同事有可能这个人很快就会在你的工作中,离职。至于他到底去了哪里?在做什么?还有可能不再会有联系,根本不记得甚至根本不记得有这样一个人。
  
 那么我说的“梵高”一样的人,不是说他的他死后被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而是他是“如何活”的状态。
  
 在电影《至爱梵高》的电影里,梵高是会被人欺负的,梵高是独来独往的,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几乎无法相处愉快,就像他跟高更产生矛盾,疯狂的搁下了双耳。他是标准的啃弟族。他的10年左右的创作生涯,只卖出一幅画。完全依靠弟弟的钱财生活。用某些标准来说,在他生的时候是失败的。
  
 这样的人就像“梵高”一样,就是这样。作为他的,身边的亲人,和他父亲的关系不太好。母亲早早去世,当时和弟弟的关系非常的好,但弟弟为了她而奉献了自己一生的金钱,奉献了自己一生。
  
 只有他认同着自己,哥哥的才华。
  
 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只是一些有过温暖的人的记忆。他会,被一些陌生人小痞子所欺负,他会为偶尔的一个温善的警察的温柔而着迷。
  
 那么我们的身边可能都会有一个这样麽令人摸不到头脑他所谓神经病,那么他这样的人是如何造就的呢?
  
 首先说。一个人成长在,精神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上来说。零到三岁是一个人安全感的建立时期。如果说在这个时期安全感建立的不足便会有许多不良的反应,像比如说不能去信任别人。对人充满防卫和戒备。
  
 内心会有很大的创伤,而这种创伤,伴随着他,的一生对他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对于他成年后的生活也非常大的影响,甚至让他无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
  
 三到六岁也非常关键。这个时候,父亲和母亲的角色的互动,会决定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否,而梵高这样的人物,他的母亲早已经去世和父亲的关系也并不融洽。所以当他走到社会上的时候它的社会功能也是比较差的。
  
 在个人的角度来说。因为他是一个敏感的人,所以对他自己身上造成的这些东西。达到一定的储存到它的深层的意识里面,梵高的方法就是通过画画的方式去宣泄和表达。因为他的所思至深,所感至柔,所以让他的画作也充满纯粹的精神力量。
  
 在他死后他的作画耀眼灿烂。但是他是怎么活着的呢?他活着的时候是非常,非常艰难。非常的孤独孤僻的。
  
 就像我们身边流过有一个这样的同事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感到不能理解,感到他行为很异常,可能会引发我们去问。是不是这个人不喜欢我呀!是不是这个人?有什么问题呀!是不是说,我哪里错了呀!其实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原因,而是因为身边的这个人。
  
 刚才分析到的和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还为他自己个人的性格是有,是有关联的与我们自己本身并没有,关系。那么所以呢,这并不是我们自己真的是有问题,而是说这样的人是一个非常温柔细腻敏感的一个人,而且是有过创伤的一个人,
  
 如果梵高生前能够被好好的对待,或许他能给人类带来更多的精神财富。梵高值得被好好的关系呵护。他并没有必要因为没有被认可而绝望的自杀。
  
 那么我们如果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我该如何与这样的人相处呢?首先说这样的人,他们自己的原因并不在于我们自己,而在于它们的生长经历在于他们童年的经历,所以说与这样的人相处的时候会感觉非常的不舒服。
  
 但是这种不舒服的心情,是因为?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里面有过同样的创伤。如果我们自己没有这样的创伤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当我们了解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个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们就会解除对这个人莫名其妙的不喜欢,或者就会不再莫名其妙的去接受它散发出来的某些气质。在与这样的人相处。
  
 也就会放开心,然后不在,不在因为这样的人而轻易的受伤,即使说买很多时候这样的人会为我们带来一些困扰,但是要想到当,这样的人给我们带来困扰的时候,其实他自己内心里已经非常抱歉了。他们并不想他们还虽然有过童年的创伤。但是他们并不想用这种童年的创伤却伤害自己身边的人。
  
 但是那样的个性,使他无法选择,有时甚至无法觉察的,所以,他的孤僻他的与众不同,并不在于他的不合群并不在于,是他的错误。而在于它,只能形成这样的方式方法方法去接受,那么我们就对人有不同的方式方法,只有开放的态度,保持着接受和接纳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身边有梵高这样的人对他的生活理解它的特殊之处。对这样的人的生活。保有着一丝的温暖接纳和爱意。那么对于他的人生,将是一个很大的帮助。
  
 很有可能这一次一次的关爱和呵护,会让他走出他童年的伤痛,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而不至于因为最后的崩溃。杀死了自己的生命。
  
 如果我们的身边有“梵高”样的人他,看起来与社会格格不入,但是有着非凡的才华的时候,希望,我们能给这样的人多一些包容和宽恕,让他尽可能,的把才华释放出来。
  
 梵高已死。让“梵高”式的人在生的时候还能,过得好一些。

如果『梵高』就在你身边

8. 梵高:燃烧的灵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但路过的人只看到烟。但是总有一个人,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梵高 
                                          
 说起梵高,他短暂的一生被后世不断地讲述、改编、传颂。
  
 梵高的家境还算富裕,但他一生穷困潦倒,饭都吃不饱。他很有天赋,但生前就卖出一幅画,与父母分歧,被邻居讨厌,和妓女同居又分离,与朋友撕逼,直至割掉耳朵被送到精神病院。人近中年,一事无成,只能靠弟弟给予的生活费苟延残喘,最终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潦草的一生。
  
 没人能理解梵高为什么把生活搞得一团糟,如果可以选择,你想过梵高这样的人生吗?
  
 我想,除非那些未遭社会捶打的年轻人向往与憧憬,但凡一个俗世俗人都不会选择梵高的人生。
  
 但,梵高身上有燃烧的“火光”,他的灵魂中有一团烈火,他渴望温暖别人,渴望感动世界,手执画笔,他用艳丽的色彩和浓郁的笔触抒写他对人世的热爱。
  
 他能看到最纯粹、最美的事物,初春大片大片绽放的杏花,起伏的山峦和麦浪,夏夜天空星辰的流转……这都是他“发疯”之后看到的,我们很正常,但是我们看不到。
  
 也许正常,就意味着我们有太多对现实的妥协,一再的妥协,我们已经流失了真正纯粹的自我。
  
 梵高已经离开这个世界很久了,但他超时代的才华、他的热情与偏执、他的善良与孤独都被一幅幅画永远地记录下来。
  
 他曾在信里写道,自己注定是一个无足轻重、行为古怪、令人生厌的人。可他又坚信自己会扬名天下,相信终有一天,人们会透过他的作品,都会知道他的心声。
  
 百年之后,他做到了。
  
 他的画被拍出天价,很多对艺术毫无了解的人,从他的作品里面都能看到爆发出的生命力与灵魂的忧郁。
  
 现在,人们可能在一张《向日葵》前掩面哭泣,可能在一张《自画像》前唏嘘感叹,可能在一张《星空》之前热泪盈眶。
  
 画留下了,在生前卖不出去,无人理解,甚至饱受嘲弄轻视的画,却在生命结束之后,有人了解了,有人看懂了,更多的人想要聆听了。
  
 但我们只能面对他的画,不敢面对他真实的生命。
  
 1853年,梵高出生在荷兰一个小镇。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新教牧师,他们以勤劳、朴实的劳动生活为信仰,梵高就在这样简朴、感恩的家庭中长大。
  
 16岁,梵高有了第一份职业,艺术经纪人。
  
 梵高家族除了出牧师外,也出艺术经纪人。叔叔介绍他进入当时欧洲最大的艺术经纪公司担任店员,每天的工作就是让走进商店的顾客买走那些拙劣的山寨画。
  
 后来,弟弟提奥也进入这家公司,对于弟弟,艺术经纪是一生的职志所在,而对于梵高来说,艺术经纪让他接触到不少艺术名作,开拓了赏析艺术的视野。
  
 梵高从少年时代,就喜欢在纸上素描风景,在艺术经纪公司工作后,顺理成章,更经常带着画笔、素描本,涂涂抹抹,但当艺术经纪人显然不是他生命终极目的所在。
  
 “我的生命要奉献给谁?”梵高的心里不停地问自己。
  
 他放弃了艺术经纪人大好的职业前程。
  
 1878年,梵高以个人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了被称为“黑埃及”的博里纳日,给一群矿工传教。
  
 梵高的生活并不传奇,就如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样,总会碰到很多抉择的时刻,都要面对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在博里纳日,梵高终于了解了真正的苦难是什么样子。他看到了赤贫的煤矿工人,每天呼吸着污浊的烟尘,在闷热黑暗的地底工作,随时面对矿坑崩塌被活埋的危险。
  
 梵高用粗狂的线条,画出工人沉重、坚定的身躯,他试图使自己的生命燃烧成一点亮光,可以给穷人一点点支持与安慰。
                                          
 梵高的爸爸到博里纳日探望儿子,几乎认不出梵高,惊呼儿子完全是一个矿工。
  
 教会也对梵高的布道方式非常不满,认为邋遢、贫穷的梵高,有损教会的体面,最终他被教会驱逐。
  
 生命之光不是应该在最黑暗处发亮吗?
  
 沮丧痛苦的梵高,把情感转移到了绘画上。
  
 他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画家,二十七岁才真正开始画画,作品常被其他画家嘲笑,批评他煤矿工人作品人体比例不对,劝他从基本的透视法、比例、人体解剖开始。
  
 但是,没有人比他更了解煤矿工人,梵高的人像画关心的是每一个具体存在的人。长时间的劳作,矿工的身体经年累月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已经不再是正常人的比例,不能和学院里优雅的、身材五官姣好的模特相比。
  
 牧师嘲笑做牧师的梵高,画家嘲笑做画家的梵高,而梵高更想要超越人人都羁绊的庸俗生活。
  
 西恩,妓女,比梵高大五岁,生了五个孩子,认识梵高的时候肚子里还怀着一个孩子,每个孩子的父亲都不知道是谁,梵高第一次凝视一个被世界鄙夷,被道德不齿、彻底绝望的女人。
  
 梵高请西恩做模特,付钱贴补给西恩家用,他画了很多西恩的素描。
  
 后来,不知是出于救赎还是为了真正体验生活,梵高决定不顾一切与西恩结婚,家人、朋友都无法理解他的行为,连一向支持他的弟弟提奥也赶来劝阻。
  
 《圣经》上,不是明明记录着耶稣曾经宽恕一名妓女吗?为什么虔诚的基督徒们无法关心真实生活中的一名妓女呢?
  
 梵高也许并不爱西恩,他只是想更真实、更具体的凝视生活。也许,天才知道自己跟别人不一样,因此会产生出一种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意识,一套与其他人不同的处事逻辑。
  
 他安排了温暖的家,把西恩和孩子们接到家中,但是,梵高万万没想到西恩还是又跑到街上接客去了。
  
 一个悖离世俗规则、名声败坏的牧师的儿子,无法逃于世俗道德的批判。
  
 此后,在村落田野经常可以看到梵高孤独的身影,他长时间的看农民弯腰锄地,看织布工人坐在织机旁边面容麻木地劳动。此时,他的画作色调深郁,笔触滞重苦涩,好像背负着太多的愁苦与悲伤。
                                          
 生活似乎看不到希望,1886年,受到弟弟提奥的召唤,梵高到了巴黎。
  
 陈丹青说,梵高,可能是画家里有史以来最憨的憨人。憨,是天性,是奇异的禀赋。
  
 去巴黎后,梵高仍然喜欢画身边的下层人,妓女、邮差、小医生、咖啡馆招待,每一个小人物都在他的画笔下憨态百出。
  
 通过提奥,梵高接触到印象派的画,他精神上的晦暗一扫而空,开始注意光与色彩的关系,梵高的画亮了起来。
  
 他结识了一群特立独行拥有自己个性的画家,其中就有高更,高更是谁?他就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原型。
  
 1888年,梵高离开巴黎,到了法国南方的小镇阿尔。
  
 阿尔的农民无法了解这个怪异的画家,但是梵高一心一意爱上了阿尔,他总是这样,憨憨的、一厢情愿的爱上矿工、农民、妓女、朋友……
  
 “黄色房屋”是梵高在阿尔的主要居住地,他梦想着跟朋友分享,力邀高更前来同住,高更接受了。
  
 在等待高更到来之前,梵高省吃俭用地给好友装修房间,几乎称得上是他最快活的时刻。那时的梵高最大程度上焕发了创作激情,他画了一系列的《向日葵》。
                                          
 当高更从巴黎赶到阿尔,几乎一下火车,他变成了瞩目的名人,因为在等待他的这段时间,梵高到处拿着他的画像宣传,以至于咖啡店的老板都能认得出高更。
  
 这份全情投入的热情,稚嫩,却也疯狂。
  
 他们相处得并不和谐,生活如此紧密的关系,太多冲突、太多摩擦。
  
 某晚,梵高和高更激烈地争吵,高更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当天晚上,梵高用剃刀割伤了自己的耳朵,血流满身,他捂着耳朵跑出去,被邻居发现,他们窃窃私语这个异常的画家很久了,现在更加确定,这个人是疯子,有暴力倾向。
  
 邻居们达成协议,联名签署了一份文件,递交给警方,要求为了社区安全,强迫梵高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如果你是梵高的邻居,会不会一样在警察局控诉这个割耳朵的疯子?如果你是高更,面对梵高激烈的爱,会不会也一样收拾行李落荒而逃,如果是你,会理解梵高吗?
  
 梵高从来未曾被世俗承认,他的人生太纯粹,太绝对,使世俗的人害怕。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梵高即是天才又是疯子,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任何感情可能崩溃瓦解得无影无踪,我们信誓旦旦的宽容和慈悲都很脆弱。
  
 1889年,梵高住进精神病院,发病时期的作品感动每一个人。
  
 病房的窗口,每一个灿烂的黎明,每一个山风吹拂过麦田的清晨,每一束麦穗,每一条起伏的山峦,每一丝变幻的白云,每一颗夜晚的星辰,都是奇迹。
                                          
 梵高是孤独的,但他的灵魂高热地燃烧着,生命淬炼出绝对的纯度,好像一个天真的赤子,画下他最单纯而直接的生命体验。
  
 燃烧过后,他要唱生命的挽歌了,没有繁复的旋律。
  
 在一片麦田里,梵高用枪结束了自己三十七岁的生命。
  
 梵高希望听到后世对他如此评价:这名画家,所思甚深,所感甚柔。
  
 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人无法发现梵高的好?也许这个前卫的画家,思想太超前了,人们看不懂、看不惯、看不见,以至于时代在他的身后气喘吁吁。
  
 想起鲁迅的一句话: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梵高,无疑是天才,他是一抹燃烧的红色,也许他的人生我们难以感同身受,但我们自己天天面对的生活呢?我们对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也一无所知。
  
 什么是生活?
  
 抛去吃喝拉撒这些生理需求,七情六欲组成了我们的生活,无论你是天才还是普通人,你是否真心喜欢或者热爱一件事,是否知道,做这件事、爱这件事并不是为了什么,因为它本身就是最大的回报。
  
 为了那种“不实用”与“无意义”的事情,你准备好燃烧自己了吗?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 无物永驻 ,多平台同名。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