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正当时

2024-05-09 18:09

1. 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正当时

   半导体行业技术高、进步快,一代产品需要一代工艺,而一代工艺需要一代设备。IC制造设备主要分为光刻机、刻蚀机、薄膜设备、扩散离子注入设备、湿法设备、过程检测等六大类,其中光刻机约占总体设备销售额的18%,刻蚀机约占20%,薄膜设备约占20%。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计2020年半导体设备市场将增长20.7%,达到71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17年中国大陆市场需求规模约占全球的15%左右,2020年预计占比将达到20%,约170亿美元。
    半导体设备市场集中度高,主要由美日荷厂商垄断。总体上看,半导体设备市场CR十超60%,前五名分别为应用材料、拉姆研究、东京电子、阿斯麦和科磊半导体;局部上看,每一大类设备市场均呈现寡头竞争格局,前两名厂商占据一半以上的市场份额。
    根据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数据,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厂商仍处于技术追赶期。但随着技术进步放缓,国内厂商与全球龙头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短,未来3-5年将是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黄金战略机遇期。
    投资建议:国内半导体设备市场虽大但自给率低,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技术进步放缓,国产厂商技术加速追赶,国产替代正当时。受益于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国内厂商有望加速发展,推荐标的: 北方华创、至纯科技、精测电子、长川科技。 
  (文章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正当时

2. 公司深度国产替代最有可能形成突破的半导体

   功率半导体行业背景:  
      
     功率器件原理:  
      
    功率器件特指转换并控制电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力转换包括转换一个或多个电压、电流或频 率;功率控制指控制输入和输出的功率大小。(电力转换   核心   目标是提高能量转换率、减少功率损耗。关断时没有漏电,导通时没有电压损失, 在开关切换时没有功率损耗。电力控制   核心   是使用最小的输入控制功率保证输出功率的大小和时延。) 
      
         
      
     半导体器件分类:  
      
         
     功率半导体应用范围  
      
    功率半导体下游应用广泛,基本上涉及到电力系统的地方都会使用功率器件。下游应用领域主要可分为几大部分: 消费电子、新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及电网、轨道交通、白色家电、工业控制,市场规模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功率半导体发展  
      
         
     功率半导体分类及特点  
      
         
      
     功率器件性能对比  
      
         
     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  
      
    功率半导体用于所有电力电子领域,市场成熟稳定且增速缓慢。行业发展主要依靠新兴领域如新 能源 汽车 、可再生能源发电、变频家电等带来的巨大需求缺口。成熟市场规模:根据IHS Markit 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391亿美元,   中国功率市场规模为138亿美元   ,全球占比 35%。 
      
    纯增量市场规模:我们主要测算了国内新能源 汽车 、充电桩、光伏和风电四个领域中应用功率半导体市场空间。 
    ①新能源 汽车 领域市场需求到2025年约160亿元,2030年约275亿元。 
    ②公共直流充电桩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140亿元,2025-2030年累计需求约400亿元。 
    ③光伏领域2020-2025年累计市场需求约50亿元,随政策调整有望进一步增长。 
    ④风电领域2020-2024 年累计市场需求约30亿元。整体看,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2025年四个领域提供纯增量规模预计达 200亿元。 
      
    根据Omdi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排名前十功率半导体企业来自于美国、欧洲和日本,合计市占率达60%。国内功率半导体市场自给率偏低,中高端功率MOSFET和IGBT自给率不足10%,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行业发展趋势一: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倚重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整体趋向集成 化、模块化   
      
    功率半导体整体进步靠制程工艺、封装设计和新材料迭代。设计环节:功率半导体电路结构简单, 不需要像数字逻辑芯片在架构、IP、指令集、设计流程、软件工具等投入大量资本。  制造  环节: 因不需要追赶摩尔定律,产线对先进设备依赖度不高,整体资本支出较小。封装环节:可分为分 立器件封装和模块封装,由于功率器件对可靠性要求非常高,需采用特殊设计和材料,后道加工价值量占比达35%以上,远高于普通数字逻辑芯片的10%。  
      
     行业发展趋势二:新能源与5G通信推动第三代半导体兴起  
      
    新能源、5G等新兴应用加速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产业化需求,我国市场空间巨大且有望在该领域快 速缩短和海外龙头差距。①天时:第三代材料在高功率、高频率应用场景具有取代硅材潜力,行业整体处于产业化起步阶段。②地利:受下游新能源车、5G、快充等新兴市场需求以及潜在的硅材替换市场驱动,目前深入研究和产业化方向以SiC和GaN为主,国内市场空间巨大。③人和:第三代半导体核心难点在材料制备,其他环节可实现国产化程度非常高,加持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 面大力支持。我们认为该行业技术追赶速度更快、门槛准入较低、国产化程度更高,中长期给国内功率半导体企业、衬底材料供应商带来更多发展空间确定性更强。 
      
     行业发展趋势三:IDM模式更适合功率半导体行业,代工可以提供产能、工艺技术补充  
      
    海外功率半导体龙头企业都采用IDM模式,国内功率半导体行业商业模式以IDM为主,设计+代工为辅。 
      
     国内上市公司  
         
     国内功率半导体发展分析  
      
         
      
     企业简介:  
      
    公司主营业务是以IGBT为主的功率半导体芯片和模块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并以IGBT模块形式对外实现销售。IGBT模块的核心是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公司自主研发设计的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公司总部位于浙江嘉兴,在上海和欧洲均设有子公司,并在国内和欧洲均设有研发中心。 
      
    自2005年成立以来,公司一直致力于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工艺及IGBT模块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公司的主营业务及主要产品均未发生过变化。2019年,IGBT模块的销售收入占公司销售收入总额的95%以上,是公司的主要产品。 
      
    股权结构: 
      
    斯达的创始人,深耕 IGBT 领域十五年: 
      
    董事长兼创始人沈华(1963 年),于1995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材料学博士学位,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任西门子半导体部门(英飞凌前身,1999 年成为英飞凌公司)高级研发工程师,1999 年 8 月至 2005 年任赛灵思公司高级项目经 理。 
      
    胡畏(1964 年),副总经理,1994年获美国斯坦福大学工程经济系统硕士学位。 1987年至1990年任北京市计算中心助理研究员,1994年至1995年任美国汉密尔顿证券商业分析师,1995 年至2001年任美国 ProvidianFinancial 公司市场总监,执行高级副总裁助理,公司战略策划部经理。2005 年回国创办公司。  
      
    从前十大流通股东来看,多只公募基金二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2季度均价150。 
      
            
      
     财务介绍:  
      
    摸鱼打分73分,ROE8.21%,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647.84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13.65%,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067.11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25.30%,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6,903.77万元,较2019年上半年同期增长31.00%。同时,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在各细分行业均实现稳步增长:   (1)公司工业控制和电源行业的营业收入为32,924.94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5.86%;(2)公司新能源行业营业收入为6,981.0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03%;(3)公司变频白色家电及其他行业的营业收入为1,649.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2.35%。  
      
    PE200倍,处于 历史 66%位置,PB28.72倍, 历史 66%的位置。 
      
         
      
         
            
      
     公司看点:  
      
    公司采用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通过不断的研发创新,开发出满足客户需求的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技术服务。 
      
    公司产品生产环节主要分为   芯片和模块设计、芯片外协制造、模块生产   三个阶段。 
      
    阶段一:芯片和模块设计。公司产品设计包含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设计和IGBT模块的设计。本阶段公司根据客户对IGBT关键参数的需求,设计出符合客户性能要求的芯片;根据客户对电路拓扑及模块结构的要求,结合IGBT模块的电性能以及可靠性标准,设计出满足各行业性能要求的IGBT模块。 
      
    阶段二:芯片外协制造。公司根据阶段  一  完成的芯片设计方案委托第三方晶圆代工厂如上海华虹、上海先进等外协厂商外协制造自主研发的芯片,公司在外协制造过程中提供芯片设计图纸和工艺制作流程,不承担芯片制造环节。 
      
    阶段三:模块生产。模块生产是应用模块原理,将单个或多个如IGBT芯片、快恢复二极管等功率芯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封装在一个绝缘外壳内的过程。由于模块外形尺寸和安装尺寸的标准化及芯片间的连接已在模块内部完成,因此和同容量的器件相比,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可靠性高、外接线简单、互换性好等优点。公司主要产品IGBT模块集成度高,内部拓扑结构复杂,又需要在高电压、大电流、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中运行,对公司设计能力和生产工艺控制水平要求高。本阶段公司根据不同产品需要采购相应的芯片、DBC、散热基板等原材料,通过芯片贴片、回流焊接、铝线键合、测试等生产环节,最终生产出符合公司标准的IGBT模块。 
      
    公司销售主要采取直销的方式进行销售,根据下游客户的分布情况,除嘉兴总部外在全国建立了六个销售联络处,并于瑞士设立了控股子公司斯达欧洲,负责国际市场业务开拓和发展。 
      
     下游应用:  
      
         
    中国工控 IGBT 市场按照总体 150 亿 RMB 工控占比 29%计算大约在 44 亿 RMB。 按照国内复合增速 5%,则 2025 年国内工控的市场空间约为 60 亿元;这一块是斯达半导的基本盘,行业需求分散稳定且波动相对较小。英威腾和汇川技术等工控领域国内 领军公司一直都是斯达半导排名第一第二的大客户。 
      
     疫情加速了国内下游工控行业的国产替代进程,疫情同时阻碍了英飞凌等 IGBT 产品进入国内。斯达工控 IGBT 可能处于下游本 土需求增加+加速替代国外龙头提升份额的有利局面,预计在后疫情时代工控 IGBT 领 域持续提升市占率的过程也将持续。   
      
      IGBT 占新能源车成本近 8%,且是纯增量产品。   IGBT 模块在新能源 汽车 领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电机控制器、车载空调、充电桩等设备。IGBT 模块的作用是交流电和直流电的转换,同时IGBT模块还承担电压的高低转换的功能。新能源 汽车 外接充电时候是交流电,需要通过 IGBT模块转变成直流电然后给电池,同时要把交流电压转换成适当的电压以上才能给电池组充电。 
      
    在电动车领域主要应用分三类: 1)电驱动系统:IGBT 模块将直流变交流后驱动 汽车 电机(电控模块); 2)车载空调变频与制热:小功率直流/交流逆变,这个模块工作电压不高,单价相对也低一些; 3)充电桩中 IGBT模块被用作开关使用:直流充电桩中 IGBT模块的成本占比接 近 20%; 
      
         
    电池成本占比最大,一般来说可以占到约电动车总成本 40%以上;2)成本占比第二大的是电机驱动系统,可以达到电动车总成本的 15%~20%,而 IGBT则占到电机驱动系统成本 40%-50%,等价于 IGBT 占新能源车总成本接近 8%的比例。 
      
    并且,对于IGBT来说,新能源 汽车 对 IGBT 需求是纯增量,因为传统燃油车功率半导体器件电压低,只需要Si基的 MOSFET,而新能源 汽车 在 600V以上MOSFET无法达到要求,必须要换成 IGBT;因此 IGBT 是仅次于电池以外第二大受益的零部件。  
      
    斯达在家电 IPM 和光伏风电等都有相关布局,但是营收占比还相对较小,19 年占比在 4%左右,可能和市场空间相对较小,公司选择先攻克工控和新能源 汽车 的战略有关,在供应链安全因为外部环境受到威胁的大背景下,斯达未来在这一块不断增长的利基市场还是有比较大的替代潜力,是斯达的潜在期权增量领域。  
      
     行业地位:  
      
    由于IGBT对设计及工艺要求较高,而国内缺乏IGBT相关技术人才,工艺基础薄弱且企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因此IGBT市场长期被大型国外跨国企业垄断,国内市场产品供应较不稳定;随着国内市场需求量逐步增大,供需矛盾愈发突显。我国政府于《中国制造2025》中明确提出核心元器件国产化的要求,“进口替代”已是刻不容缓。公司具备自主研发设计国际主流IGBT芯片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的能力和先进的模块设计及制造工艺水平,全面实现了IGBT和快恢复二极管芯片及模块的国产化,是国内IGBT行业的领军企业。 
      
    根据全球著名市场研究机构IHS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报告,2018年度公司在全球IGBT模块市场排名第八,市场占有率2.2%,是唯一进入前十的中国企业。 
      
     未来看点:  
      
     短期看工控IGBT   :20年疫情背景加速了下游如汇川技术等客户变频器/伺服等产品的国产替代(汇川中报业绩预告高速增长),同时斯达竞争对手英飞凌等产能受限物流受阻,斯达工控IGBT目前处于客户高增长和竞争对手暂时受阻碍的有利局面,二三季度边际向好确定,未来2年工控IGBT是斯达的基本盘; 
      
     中期看车载IGBT   :车载IGBT行业增速快于工控,且认证慢,安全性和产品性能要求高;斯达前期车载IGBT产品持续研发布局,累计给20家车企客户进行小批量配套供货,预计接下来将迎来收获期,且恰逢IPO扩产增加车载IGBT产能,预计车载IGBT将较快起量,是公司20-25年增长最快的细分领域;新能源 汽车 业务进展顺利,新增多个项目定点。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大幅下滑的背景下,公司新能源领域营收仍小幅增长,估计公司已成为低功率电动车细分领域最大的IGBT模块供应商,同时斩获了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将在2022年开始SOP。另外,48V功率器件开始大批量装车应用,出货量有望继续上升。 
      
      
     长期看SIC布局   :斯达对SIC持续投入研发,并和宇通等联合开发基于SIC的电机控制系统,预计2024年左右国内会迎来SIC器件渗透率拐点,测算不同SIC渗透率和斯达在IGBT/SIC器件不同市占率下斯达2025年的收入,显示2025年斯达收入在42亿-64亿之间,净利率20%左右。 
      

3. 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5月将迎来爆发期,重点关注这类企业!

五一期间,外围又不太平,诸多不切实际的言论导致欧美股以及A50暴跌,不少投资者愉悦的过节心情大打折扣,A股节后的行情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一时间,市场开始充斥悲观言论,短期冲击或许触发获利了结,但在经历了两年的贸易战与年初 历史 罕见的全球暴跌后,这种级别的冲击对A股影响其实有限。
  
 反而很可能导致风向再次改变,节前的盘面已经有了反应, 科技 半导体将重回行情主线,主要有三方面的依据。
  
 第一,根据过去两年多的经验,几乎每次美国针对我国半导体产业搞事情,板块个股都会以上涨作为回应。
  
 比如,2019年8月初贸易战大幅升级,正是这轮半导体翻倍行情的起点。
  
 第二,面对国外言论,我国直接正面应对美国最新出台的半导体出口新规,迅速给予强势回应。
  
 国家多个部门于4月27日联合发布《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并于今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将对所有来自美国的电子产品进行严格审查,包括微软、谷歌、思科、苹果、高通在内的通讯、电力、互联网公司。
  
 《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落地将会加大国外产品进入国内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领域的难度,国产替代进程将会进一步加速,意味着相比较2018年贸易战之初,当前我国半导体行业的技术水平已经提高了不少。
  
 
  
 第三,A股近七成半导体公司一季报实现正常增长(超过了医药、消费行业),龙头公司的业绩不仅未受疫情影响,而且大幅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韦尔股份:一季度净利润4.45亿元,同比增长800%,公司海外收入占比75%,是全球第三大CIS厂商,CIS产品线丰富。
  
 华天 科技 :一季度净利润0.63亿元,同比增长276%,公司海外收入占比59%,是封测龙头之一,产能位居内资专业封装企业的第三位,二季度订单爆满。
  
 卓胜微:一季度净利润1.52亿元,同比增长263%,公司海外收入占比72%,是射频龙头,高通芯片供应商,新增4家本土制造和封测厂。
  
 紫光国微:一季度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183%,公司海外收入占比19%,聚焦逻辑芯片主业,是国内稀缺的高端FPGA+特种IC领军企业。
  
 南大光电:一季度净利润0.35亿元,同比增长123%,公司海外收入占比14%,是光刻胶领域龙头之一。
  
 圣邦股份:一季度净利润0.3亿元,同比增长91%,公司基本上没有海外收入,产品单价与毛利率双双提升,受益国产替代浪潮。
  
 江丰电子 :一季度净利润 0.17亿元,同比增长56%,公司海外收入占比71%(逐步降低),是国内溅射靶材龙头,进口替代空间巨大,十分受益于国产替代。
  
 中颖电子 :一季度净利润0.42亿元,同比增长30%,公司海外收入占比29%,是国产家电MCU主控芯片的领军企业,受益于国产替代份额明显提升。
  
 以上分析是板块可能爆发的短期逻辑,实际上,半导体产业具备很强的长期逻辑。
  
 一是,5G的建设及应用会给半导体行业带来巨大的增量。
  
 5G通信网络需搭建基站,设备发射信号,需要大量的半导体。以5G为基础衍生的大数据,智慧城市,云计算,医疗IT化,政务IT化,无人驾驶等时髦的应用要在计算机等终端上跑起来,需要更多的半导体部件。
  
 
  
 二是,国产替代空间非常大。
  
 根据2019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半导体的自给自足率只有10%-15%。贸易战开始之后,这些订单就开始向欧洲、日韩转移,更多的是国内企业转移。以前的国产比例只有10%-15%,现在如果要达到30%,就是翻倍的需求。
  
 今年受疫情的影响,全球半导体行业开始重塑,短期内欧洲企业很难开工,日韩也有部分产能受到严重影响,国产替代反而迎来了加速发展的机会。
  
 综合看来,半导体板块具备长短期逻辑,很可能是接下来可操作的方向之一。
  
 现阶段参与半导体公司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选取标的。
  
 一是,公司的技术或者产品属于国内第一梯队,营业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国内;
  
 二是,一季报业绩增速良好(最好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并且预期中报业绩可以持续高增长;
  
 三是,前期股性好,受到过资金的热烈追捧,且技术上阶段筑底牢固。

半导体:国产替代加速,5月将迎来爆发期,重点关注这类企业!

4. 中国优先布局第三代半导体,其暂不能用做芯片,如此投入是为何呢?

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第三代半导体被列为国家面向2030年重大项目之一。厦门市也把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列入着力培育的具有发展潜力的十大未来产业。近年来在中央和各地政府出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及伴随新能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5G通信等现代产业兴起所带来的庞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一大批行业龙头企业近年来纷纷展开大规模投资,以期赢得发展先机。目前国内厂商在第三代半导体有全产业链的布局,产业已呈现快速发展势头。


夯实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础
虽然第三代半导体有着诸多优异的性能,但它也不是“万用神丹”。例如,智能手机中的处理器、电脑中的CPU等,从目前看不太有可能换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第三代半导体还不可能完全取代前两代。
第三代半导体是以宽禁带为标志,决定了它的制造难度不可能比前两代低,暂且不说它能否制成各种功能的替代芯片,就是生产同样功能的器件,第三代半导体对制造工艺和设备的要求也不可能更低,成本也难以更低。


第三代半导体无论是单晶生长、外延层生长还是器件制造,目前处于领先地位仍是美国、欧洲、日本。况且许多基础的半导体工艺技术是相通的,无论哪一代半导体都需要,而在这些基础方面人家比我们强,想跳过或绕过这些薄弱点弯道超车或换道超车,是不太现实且有风险的。


产业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我们可以通过政策、资金等推动加快发展,而不应是光想着跳过、绕过或其他取巧的方式。要改变我们在半导体芯片方面的被动局面,光靠第三代半导体是不够的,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上游的材料和设备,中游的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下游的应用等全产业链较长时期的共同努力,补上我们在半导体基础技术、工艺、设备等方面的短板,夯实基础,才有可能实现在第三代半导体突破性发展。

5. 半导体进口替代大潮开启 半导体概念股票有哪些

半导体概念一共有27家上市公司,其中11家半导体概念上市公司在上证交易所交易,另外16家半导体概念上市公司在深交所交易。

半导体进口替代大潮开启 半导体概念股票有哪些

6. 全部芯片下行对国产半导体材料的影响

一边短缺、一边暴跌,全球芯片行业迎来“太阳雨”,“芯”态分化与逆全球化背景下,扩产、国产替代仍为半导体设备行业成长主线。


今年6月份以来,芯片市场不断传来降价消息。与2021年“走俏”行情相比,市况似乎由“夏”入“冬”。作为2021年最紧俏芯片产品之一的意法半导体L9369-TR型芯片,价格从去年每片3500元的峰值跌至当前的600元,降价幅度超过80%。几乎同期,还有芯片从最高200元骤跌至20元,只有最高价的十分之一。之前是供不应求导致的价格不断上涨,现在是终端厂商纷纷“砍单”导致价格不断下降。

究其原因,是芯片企业去库存了!据报道,相比2021年年底,2022年Q1全球近2350家芯片相关上市制造公司的库存金额暴增约970亿美元,库存剩余量和增量皆创10年来新高。高端芯片产品的技术迭代周期短,升级速度快,通常也就几个月时间,芯片生产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去库存,将面临因产品落后而带来的巨大损失,所以当前的降价“促销”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雪崩”并不能够代表芯片市场的整体行情,部分低技术含量的芯片迫于周期下行,遭遇价格压制,而高技术含量的芯片价格依然稳中向上,市场需求持续上升。目前各国仍在继续提高芯片产能,芯片企业也纷纷制定扩产计划,各路资本疯狂涌入。

7. 国内半导体市场!是否迎来了爆发?

  中国芯再次迎来了突破。 
   当石墨烯被小部分试产的时候,就有不少网友表示这是我们的"弯道超车",尽管全球范围内不少国家在做这一块,但是论技术的攻克我们还是属于前列,且中科院也表示其技术比较领先。
      继石墨烯之后,便有传出"金刚石芯片",不过后来查了一些内容,只能说我们寄托于美好吧,毕竟还在实验室中,还有多少难关需要攻克就连研发人员都不知道。
         此前紫光国芯正式宣布推出了首个基于12nm工艺的GDDR6存储控制器的物理接口。而近日有媒体爆料称天数智芯半导体宣布其旗舰7纳米通用并行(GPGPU)云端计算芯片BI已于近日成功"点亮"。 
      7纳米制程GPGPU芯片是干啥的,有啥用呢?
    首先来说这是国内第一款全自研、真正基于GPU架构下的7纳米制程GPGPU训练芯片。 
    其次就是说它可用于互联网、金融、AI训练、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 可以说是很具有实用性。
   再者,值得注意的是该芯片的性能是目前市场上常见同类的2倍, 容纳240亿晶体管,性能、技术都做到了新的突破,主要还是全自研! 
      或许是因为特不靠谱的制裁,国内半导体迎来了新的春天。不仅将大基金建立起来,就是集成电路也被列为一级学科了,要知道上一次学科大调整还是十年前,可见国家为了培养相关人才,也是很用心(据悉目前国内尚且缺几十万集成电路从业人员)。
   而看上去,国内半导体似乎也迎来了大爆发。
      比如前面提到的紫光国芯、石墨烯,还有中兴的7nm基站芯片的商用等等,而据《2020年中国半导体行业投资解读》报告显示,去年国内芯片的投资也是创了 历史 新高, 超1400亿元,32家半导体公司上市,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半投资还是在于设计领域,不过可喜的是在材料和设备比例达到19.2%,IDM达到7%,测试和封装达到2.7%。可以说各方面都覆盖到了。 
   在动荡之下,必然会有生机。
   其实不单是我们缺芯,很多领域都缺芯,大众、福特等 汽车 厂开始计划如何执行停产或是减产,毕竟芯片产能过于吃紧。
      而这导致的涨价潮也就来了,比如制造环节涨价5%-20%,封装环节涨价10%,从台积电和联华电子 28nm 工艺满产状况将持续到三季度可以看出,很多应用14或是28nm是可以解决的,那么于国内而言,也是可以使得更多企业获得订单,且此前蒋尚义表示现在摩尔定律已接近物理极限,在制程不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 这也将会缩短我们与其他国家之间水平的差距,进而使得国内更好的去追赶先进水平。 
      随着市场的迁移,芯片产业链的重组,在国家大力扶持之下,也会有越来越多像天数智芯半导体、紫光国芯这样的企业出现,中国芯也必将迎来更多的突破!

国内半导体市场!是否迎来了爆发?

8. A股市场:第三代半导体即将成为下一个火力点,盘点有望翻倍个股

 半导体一直就有着“工业粮食”的美称,半导体是所有电子设备的心脏。我国是半导体进口大国。进口达到了数千亿美元,所用的金额超过了石油的进口金额。为了国家经济的良好运行,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就必须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造出属于自己的芯片。
        
   据数据统计,我国近几年第三代半导体布局企业超百家,国内第三代半导体投资热情空前, 未来几年内全球SiC和GaN器件市场将保持25%-40%的高增速。 第三代半导体即将迎来一波新的炒作热潮。
    智光电气: 公司投资了广州粤芯半导体,该公司是目前国内第一家虚拟IDM为运营策略的12英寸芯片公司。公司生产的12英寸芯片生产线是广州地区第一条12英寸生产线,该项目是广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公司计划计划下半年将会量产该产品。
    士兰微: 名副其实的芯片界扛把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国家首批IDM公司之一。公司在2020年研发的12英寸特色工艺芯片生产线正式投产。公司的市场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产品线齐全。
    北方华创:   北方华创主营半导体装备、真空装备、新能源锂电装备及精密元器件业务,为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提供解决方案。  公司生产研发的28纳米技术集成电路已经实现量产,14纳米技术处于验证阶段,7纳米技术研发正在顺利进行。公司  是目前国内集成电路高端工艺装备的先进企业。  
       派瑞股份: 公司的主营业务的电力半导体器件的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公司如今已经成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公司在  双极型器件领域,已跻身全球第一梯队。公司研制的电控和光控晶闸管投入使用,为我国达到世界顶级水平打下了基础。  
    三安光电 :公司是LED光电领域的龙头公司 和集成电路的黑马。公司设计研发的通信产品都已经批量出货。
    露笑 科技  :公司投资的第三代半导体研发项目广,其中包括了碳化层晶体生产,封膜制作,外延生产。公司投资的总规模达到了100亿元。
    乾照光电 :公司与深圳市的研究院有着密切的合作。其中包括氮化钾和Micro LED。
    富满电子 :主营电源管理和LED驱动芯片,同时与0PPO合作研发复化探(GaN)技术的充电器。
    台基股份 :功事半导体细分市场的重要企业,国踪和研发以SiC (碳化硅)和GaN (氧化榜)为代表的第三代宏精带半导体材料和器件技术。
        
    海特高新 :建立了国内第一条坤化家国化爆半导体晶西生产线, 目前已达氮化碳600片/月的早圆制造能力。
    华灿光电 :公司蓝绿光外延材料就是GaN基材料,公司在GaN基材料制作,分析方面具有多年经验,目前制作材料的性能处于领先地位。
    聚灿光电 :主要产品为GaN基高亮展盟光LED芯片及外延片,拟投资35亿元产MinMicro LED项目,生产用于Mini/Micro LED的GaN芯片。
     俞哥出品,必属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