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记》(袁枚)原文及翻译

2024-05-04 20:26

1. 《随园记》(袁枚)原文及翻译

 随园记 袁枚 系列:经典辞赋大全 随园记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1),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2),西南曰莫愁湖(3),北曰钟山(4),东曰冶城(5),东北曰孝陵(6),曰鸡鸣寺(7)。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8),缭垣牖,树之荻千章(9)、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洒肆.舆台嚾呶(10),禽鸟厌之,不肯妪伏(11),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测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12),为设宦窔(13)。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14),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15)。闻之苏子曰(16):「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17),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18)。 注释    (1)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    (2)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    (3)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宋代。    (4)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    (5)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    (6)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    (7)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    (8)堂皇:广大的堂厦。    (9)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    (10)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    (11)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    (12)蓊(wěng)郁:茂盛浓密貌。    (13)宦(yi)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    (14)夭阏(e):《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    (15)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    (16)苏子:宋朝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    (17)相易:互换。    (18)己巳:1749年(乾隆十四年)。 译文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zuo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著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赏析    《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辞官居园中。从此以后,退出仕途,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吟诗作文,结交士子权贵,几乎长达半个世纪。    随园的兴建,主要出自建筑家武龙台的手笔,但全园的布局均出自袁枚的策划。这篇园记没有细讲园景,只是记叙治园的经过与取园名「随」的含义,而这些正是随园布局的主导思想。袁枚后来又作了多篇记文,主要也是记述自己享受山水之乐的感受及因此而产生的对人世变化的喟叹。    这篇记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袁枚的记游一类文章与他的传记文不同,一是力求简洁,一是注重铺陈场景与刻绘人物。这种相体运笔的方法,正是对韩愈、柳宗元散文作法的继承。
   

《随园记》(袁枚)原文及翻译

2. 袁随园君墓志铭翻译

袁随园君墓志铭翻译如下:
钱塘县袁君,名枚,字子才。他出仕官职,政绩昭然,声名远播。辞掉官职后,在江宁西城建了一所园子住在里边,称作“随园”。世人都称他为随园先生,于是更加著名。袁君的祖父名叫袁铸,父亲名叫袁滨,叔父名为袁鸿,都因为贫穷而到全国各地去做幕僚。
袁君年轻时,自学成才。二十一岁时,他从钱塘去广西,到广西巡抚的幕府中看望叔父,巡抚金供公一见之下,就觉得他才能不凡,试着让他作一篇《铜鼓赋》,他马上就完成了,写得非常瑰奇华丽。正好碰上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考试,选拔博学能文之士,金公就推荐了袁君。
当时推荐的有二百多入,其中袁君最年轻。袁君参加了考试,没有考中。后来他参加乾隆三年的顺天府乡试,中了举人,第二年考中进士,改授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满后,被改派到江南做知县,最后调任为江宁知县。江宁本来是一个大县,难以治理。

当时尹文端公是总督,他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每遇到一件事,也竭尽全身的本领,从不逃避责任,所做的事情无不成功。后来,袁君被解除官职,住在家中,再次起用,被派到陕西;他刚到陕西,赶上父亲去世,又回到家中,最后一直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为文章写得好而进入翰林院,相当有名望,但忽然被排除到外面;等到做了知县,政绩显著,但是官职始终不见迁升。从陕西回来后,他刚刚四十岁,就下定决心,再也不出仕做官,施展他的全部才华来创作诗文辞赋。
他的足迹遍布东南风景优美的地方,山川的瑰丽奇伟,幽远深邃,全都在诗文中表现出来,他以此自得其乐。天下的文士来到江南,必定造访随园,送上自己的诗词文章,几乎没有一天空闲。
袁君的园林、厅馆、花竹、水石,清幽深邃,静谧优美,甚至窗格、栏杆、器皿都很精美,用来招待客人的东西十分丰盛。他对客人留连不舍,不知疲倦,看到别人的好文章,总是赞不绝口。后辈年轻人的诗词文章,但凡有一句写得好,袁君必定能举出词句,读给众人听。
袁君无论是写古文还是骈文,都能自己抒发出心中的所思所想,并且与古人的文法相通。对于作诗,他尤其能驰骋自己的文才,世人心里想表达出来却无法表达的,袁君都能替他们表达出来,当代的文士大多都仿效他的文体。
所以《随园诗文集》,上自朝廷的公卿大夫,下到街市的小商小贩,都知道看重它。连海外的琉球,也有来求取袁君的书的。袁君做官虽然并不显达,但世人认为一百多年来,尽享山林的乐趣,又在文章上极负盛名,大概没有人比得上袁君。
袁君刚出仕时,做过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怀疑儿子年纪轻轻,缺乏做官的能力,就试着隐姓埋名在乡间查访。百姓们都说:“我们县有个年轻的袁知县,是个大大的好官啊。”他的父亲这才非常高兴,进入县衙。
袁君在江宁时,曾经白天处理事务,夜里召集文士喝酒作诗,但闻名的政绩更多。江宁街市中的人把袁君判决案件的事例编成歌谣,刻版发行天下,袁君却觉得这些不值得称道,以后绝不允许别人讲述他如何处理政事。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去世,享年八十二岁。袁夫人王氏没有生儿子,就抱养了堂兄弟袁树的儿子袁通。后来袁君的偏房钟氏又生下了儿子袁迟。袁君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
当初袁君在他所住的小仓山北边安葬了父母,他留下遗言,让把他自己和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的遗体被安葬于小仓山他父母墓的左边。
因为袁君与我的先辈有交往,而且我住在江宁,跟随袁君游历的时间最长,所以袁君去世后,我就为他写了墓志铭说:“有位年高德重的袁君,才学广博精深。作品难以数计,不经雕饰,自然工整。文坛唯他独尊,海外远播声名。秉性和蔼,祖居越中。
江宁做官,终老于此。两代的墓地相同,将此铭文留在坟中。”

3. 袁随园君墓志铭 全文怎么翻译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
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随园君墓志铭 全文怎么翻译

4. 袁枚《随园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随园记原文:    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干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凡称金陵之胜者,南曰雨花台,西南曰莫愁湖,北曰钟山,东曰冶城,东北曰孝陵,曰鸡鸣寺。登小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缭垣牖,树之荻千章,桂千畦,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随园。因其姓也。后三十年,余宰江宁,园倾且颓弛,其室为酒肆,舆台嚾呶,禽鸟厌之不肯妪伏,百卉芜谢,春风不能花。余恻然而悲,问其值,曰三百金,购以月俸。茨墙剪园,易檐改途。随其高,为置江楼;随其下,为置溪亭;随其夹涧,为之桥;随其湍流,为之舟;随其地之隆中而欹侧也,为缀峰岫;随其蓊郁而旷也,为设宧窔。或扶而起之,或挤而止之,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二者不可得兼,舍官而取园者也。」遂乞病,率弟香亭、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随园记翻译及注释   翻译   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称得上金陵名胜的,南边的有雨花台,西南有莫愁湖,北边有钟山,东边有冶城,东北有孝陵,叫做鸡鸣寺。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砌上围墙,种了上千株荻草,上千畦桂花,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人们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我主持江宁政事,园林倾塌而且荒芜,里面的房屋被改成酒馆,楼台喧嚣,禽鸟讨厌这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感到悲凉怆然,询问园林之多少钱,说值三百两银子,我拿薪水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高的地方,建成临江楼阁;低的地方,修建溪旁亭子;有溪水的地方,修了桥;水深流急的地方,造了舟船;突起险峻的地方,点缀它的气势;平坦而且草木旺盛的地方,设置了观赏设施。有的风景加强,有的风景抑制,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因势取景,不是他们消失堵塞,仍叫做随园,和隋圆同音,但意思变了。  建成以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则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则每天都来。两者不可兼得,所以辞官而要园子。」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著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子不一定非要做官,也不一定非不做官。」然而我的坐不做官,和住这个园子的长久与否,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拿官职换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可想而知了。  己巳年三月写此文。
   
   注释 (1)清凉:山名,在南京市西。又名石头山。山上昔建有清凉寺,南唐建有清凉道场。相传为避暑官。寺已废。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2)雨花台:在南京市中华门外。相传南朝梁时期天监年间(502—519)云光法师讲经于此,感天雨花,因而得名。(3)莫愁湖:在南京市水西门外,相传为南齐时莫愁女居处而名。然而莫愁湖之名实始见于 宋代 。(4)钟山:在南京市中山门外。又名金陵山、紫金山、蒋山、北山。是南京主要山脉。(5)冶城:故址在南京市水西门内朝天宫附近,相传吴王夫差冶铁于此,故名。(6)孝陵:在南京市中山门外钟山南麓,为明太祖朱元璋陵墓。(7)鸡鸣寺:在南京市区北鸡鸣山,梁时与此始建同泰寺,后屡毁屡建。 明代 洪武年间(1368—1398)在其旧址建鸡鸣寺。(8)堂皇:广大的堂厦。(9)荻:即「楸」。落叶乔木,干直树高。「树之荻千章」是说楸树千株,「章」通「橦」,大木林。(10)舆台:地位低贱的人。嚾呶,叫喊吵闹。(11)妪伏:原指鸟孵卵,引申为栖息。(12)蓊(wěng)郁:茂盛浓密貌。(13)宦(yi)窔(yǎo):房屋的东北角与东南角。古代建房,多在东南角设溷厕,东北角设厨房。此即代指这些设施。(14)夭阏(e):《庄子·逍遥游》。「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夭谓折,阏为阻塞之意。此指没有改变山原来的形势。(15)香亭:袁枚弟袁树。湄君:袁枚外甥陆建,字湄君,号豫庭。(16)苏子: 宋朝 大文学家苏轼。下面的引文出自苏轼《灵壁张氏园亭记》。(17)相易:互换。(18)己巳:1749年(乾隆十四年)。
  随园记赏析    《随园记》写于1749年(乾隆十四年)。1745年(乾隆十年),袁枚买下了原江宁织造隋赫德的隋园。加以葺治,改名随园。1748年(乾隆十三年),他辞官居园中。从此以后,退出仕途,徜徉于山水烟霞之中,吟诗作文,结交士子权贵,几乎长达半个世纪。
    随园的兴建,主要出自建筑家武龙台的手笔,但全园的布局均出自袁枚的策划。这篇园记没有细讲园景,只是记叙治园的经过与取园名「随」的含义,而这些正是随园布局的主导思想。袁枚后来又作了多篇记文,主要也是记述自己享受山水之乐的感受及因此而产生的对人世变化的喟叹。
    这篇记文,先历叙园的地理位置,显得郑重之至。接着便处处扣住「随」字,写葺园的经过与作者的趣味,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充满了初得园的喜悦及对将来悠游林下的生活的憧憬。
    袁枚的记游一类文章与他的传记文不同,一是力求简洁,一是注重铺陈场景与刻绘人物。这种相体运笔的方法,正是对韩愈、柳宗元散文作法的继承。
  诗词作品: 随园记  诗词作者:【 清代 】 袁枚  诗词归类: 【辞赋精选】 
   

5. 袁随园君墓志铭的作品译文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写完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瞒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夫人姓王,没有生子,抚养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作为自己的儿子。不久,偏房锺氏又生了儿子名叫袁迟。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原先,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留下遗嘱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袁君去世,于是为他写了一篇铭文:“年高德劭,学识广博。著作丰硕,才思无穷。不事雕琢,自然而工。文士宗法,名播海外。和蔼可亲,清虚淡泊。生于越地,为官滨江。优淋终老,两代同墓。是为铭文,刻此幽宫。”

袁随园君墓志铭的作品译文

6. 随园杂兴其五+袁枚+翻译

您好同学,这道题这么解答:

1、《随缘杂兴》其五
花自带春来,春不带花去。
云自共水流,水不留云住。
我欲问其故,无人有高树。
树下闲思量,春与云归处。

2、翻译

是花自己带着春天来,春天并不带着花儿去;是云自己随水一道流,水却无心留住云。我想问问这是为什么,这里无人只有高高树。我在树下悠闲费思量,想那春天和云何方是归处。【摘要】
随园杂兴其五+袁枚+翻译【提问】
您好同学,这道题这么解答:

1、《随缘杂兴》其五
花自带春来,春不带花去。
云自共水流,水不留云住。
我欲问其故,无人有高树。
树下闲思量,春与云归处。

2、翻译

是花自己带着春天来,春天并不带着花儿去;是云自己随水一道流,水却无心留住云。我想问问这是为什么,这里无人只有高高树。我在树下悠闲费思量,想那春天和云何方是归处。【回答】
很高兴为您解答,满意请给个赞🙂谢谢!【回答】

7. 袁随园君墓志铭翻译简略

袁君是钱塘人,名枚,字子才。他任职期间,在官场中有名望政绩。辞官之后,在江宁西城修建了一个园林居住,称随园。当时人叫他随园先生,这是他最著名的一个字号。祖父名锜,父亲名滨,叔父名鸿,都因为贫困而到各地去当幕僚。袁君年少时,读书自学,有所成就。二十一岁,从钱塘抵达广西,到巡抚衙门中探望担任幕僚的叔父。巡抚金鉷大人一见面就觉得他与众不同,叫他写一篇《铜鼓赋》试试才学,袁君很快就完篇了,文词很瑰丽。恰逢博学鸿词科开考,金鉷就举荐了袁君。当时共举荐了二百多人,袁君年龄最小。结果应试落榜。乾隆三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了举人。第二年成为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学习期满,改派到江南做县官,最后调任江宁知县。江宁本是大都市,不易治理。当时尹文端任总督,最了解袁君的才能。袁君也尽自己的能力办事,没有什么避忌,因此办事没有不成功的。不久辞官回家,后再次起用,被派往陕西。刚到陕西,因父亲去世而返回,此后一直居住在江宁。
  袁君本来因文章出色入选翰林院,也有声望,但出乎意料地被排挤外放;等到做知县,显示了才能,却又始终得不到升迁。从陕西回来的时候,刚四十岁,就断绝了做官的念头,把他的全部才华都用到了文辞诗歌上。东南地区的山水胜迹,都有他的游踪,那瑰丽奇异、幽邃旷远,全都表现在诗文之中,自我怡悦,随兴抒意。各地的读书人来到江南,都要前往随园投赠诗文,几乎每天都有人去。袁君的园林馆舍,有花、竹、水、石,幽深宁静,景色秀丽。至于建筑、器具,也都很精美,用来款待客人的东西很丰盛。袁君殷勤好客,乐意和人交往,看到别人好的地方,总要把它说出来。后辈人的诗文,即使只有片言只语是美的,袁君也定能列举出这些字句,诵读给他人听。
  袁君的古文、骈文,都能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通晓古人的作文之法,至于写作诗歌,更能充分发挥他的才气工力。一般人心里想说而难以表述的意思,袁君都能表述清楚,因此许多读书人仿效他的诗体。所以《随园诗文集》,从朝廷达官到市井小民,都懂得贵重它。海外琉球国,也有人来寻取这部书。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的,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及得上袁君的。
  袁君刚入仕途的时候,曾任溧水县令。他的父亲从远方来到溧水县衙所在地,怀疑儿子年轻,缺乏吏治的能力,曾隐满自己的姓名到民间察访,大家都说:“我们县年轻的袁知县,真正是个好官啊!”袁君的父亲这才高兴地进了县衙。在担任江宁知县的时候,曾经早晨治理政务,晚上邀集读书人一起饮酒赋诗,著名的轶事更多。江宁的贸易场所中,有人把袁君所审理的案件,编为歌曲,刊刻流播四方。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袁君于嘉庆二年十一月十七日谢世,享年八十二岁。夫人姓王,没有生子,抚养堂弟袁树的儿子袁通作为自己的儿子。不久,偏房锺氏又生了儿子名叫袁迟。有两个孙子,一个叫袁初,一个叫袁禧。原先,袁君把他的父母安葬在住地小仓山的北面,留下遗嘱将自己与父母合葬。嘉庆三年十二月乙卯这一天,袁君安葬在小仓山父母墓地的左侧。因为袁君与桐城人姚鼐的先辈有交谊,而姚鼐又住在江宁,与袁君来往时间最长。袁君去世,于是为他写了一篇铭文:“年高德劭,学识广博。著作丰硕,才思无穷。不事雕琢,自然而工。文士宗法,名播海外。和蔼可亲,清虚淡泊。生于越地,为官滨江。优淋终老,两代同墓。是为铭文,刻此幽宫。”

袁随园君墓志铭翻译简略

8. 袁枚的《随园诗话》二十三翻译

康熙年间,曹练亭做江宁织造郎中(曹颙乳名连生,“练亭”应为“连生”之误)。每次因公外出(八驺即拥有八名骑兵为前导,是古代高官因公出行时的仪仗之一)时必定拿着一本书不停地观看,有人问他:“您为什么这么好学不倦?”,曹练亭回答说:“不是我好学啊,可我并不是这儿的地方官,而老百姓见到我的时候都要肃然起立,我觉得心中不安,所以就借看书来遮掩耳目。”。曹练亭和江宁太守陈鹏年一向不和睦,但到了陈鹏年因事获罪时,他却给皇帝上密奏推荐陈鹏年,人们因此更敬重他。曹练亭的儿子曹雪芹撰写了一部《红楼梦》,详细记载了江宁织造府的男女情爱和荣华的盛事。明我斋(富察·明义,字我斋)看了并非常羡慕。当时的红楼中有个女校书(高级妓女的美称)艳冠一时,明义为她题诗道:“病容憔悴胜桃花,午汗潮回热转加。犹恐意中人看出,强言今日较差些。”“威仪棣棣若山河,应把风流夺绮罗。不似小家拘束态,笑时偏少默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