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前中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RMB?

2024-05-18 18:01

1. 民国前中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RMB?

20世纪前半期,我国一块银圆(或国币)的实际购买力如何呢?我们可以参考历史上日常生活必需品的物价来

计算。但一方面,物价随年月的变迁而变迁,另一方面,物价又随地点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只能做一个大概的

描述。

当时银圆的购买力如何呢?参考历史上生活必需品及日常饮食的物价计算,得到如下参照值——

以大米、猪肉、白糖、植物油和棉布等衣食用品在上海市场的价格为例:

1872年上白米为每旧石(音担)2.7银圆,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1旧石=10斗=160旧斤=177.7市斤(许多人

通常误认为1石=100市斤是搞错了),就是说当时每斤上白米价格为1.5分银圆。这时期1块银圆折合1995年人

民币100多元。

1901年米价为每旧石4银圆,也就是每斤2.2分钱。这时期的1块银圆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70元。

1911—1919年米价恒定为每旧石(178斤)6银圆,也就是每斤米3.4分钱;1银圆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

斤平均1角2分至1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8斤猪肉;棉布每市尺1角钱,1银圆可以买10尺棉布;白糖每斤6分钱,

植物油每斤7— 9分钱;食盐每斤1— 2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币40—50元。

1920—1925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9.5银圆,1市石=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5分多钱,1银圆可以买18斤大

米;猪肉每斤平均1角4分至1角5分钱,1银圆可以买7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2分至1角4分钱,1银圆可以买

8尺棉布;白糖每斤1角钱,植物油每斤1角5分钱,食盐每斤2—3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

人民币35—40元。

1926—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为每市石10.2银圆,也就是每市斤大米6分多钱;或者说,1银圆可以买16斤大米;

猪肉每斤大约2角至2角3分钱,1银圆可以买4—5斤猪肉;棉布每市尺大约1角5分至1角8分钱,1银圆可以买6尺

棉布;白糖每斤1角5分钱,植物油每斤2角钱,食盐每斤3—5分钱。……这时期“一块钱”大约折合1995年人民

币30—35元。

当时上海的物价比北京(1928年以后称为北平)高出大约10%~20%,一般来说,南方的物价比北方高些,城市的

物价更比乡镇要高得多。

30年代在北平,一块银圆(大洋)可以请一顿“涮羊肉”;在上海,一块银圆(洋钿)可以请客两份西菜套餐

。要逛公园,一块银圆可以买20张门票;要看演出(戏剧或电影)一块银圆可以买10张入场券。至于精神食粮

,一份报纸零售3分,一块银圆可以订阅整月的报纸;一本《呐喊》售价7角,一块银圆可以买一本较厚的书,

或者两本较薄的书。

民国前中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多少RMB?

2. 民国初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民国这个词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中有被当成是一段时间也有被当成是一个分界线,更被看作是一个跨世纪的水平线,就目前最科学最普遍的说法,民国指的是从1912年到1949年算起的这段时间。
自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新的思潮在东方这片沃土上不断兴起盛行,这些思想就像是星火一般,以摧枯拉朽之力迅速在中国这片大地上燃起。正是在这些思潮的更新中,生活在近代的人们有了新的认知新的生活方式新的货币,总之什么都是新的。

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人在革命地区建立了新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新货币的推行,辛亥革命的结果就是成立了民国政府,货币由民国政府临时成立的中央银行发行,大部分地区主要以银元作为法币。
银元的推行一般的说法是从1914年开始,不过银元本位币在民国初期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银元因为发行比较随意,没有受到政府机构有效的约束,而且国内发行的货币还是存在一些异样,接受度不高,央行的信誉度也不行。
所以法币在人们的心中还是没有大洋有用,尤其是金条和白银,当时民国很多官员也正是清楚这一点,所以通过利用法币兑换出的白银和金条进行敛财,因为民国官员大量的印制银元,以此收回白银,防止白银外流,导致货币贬值。


那么当时的银元放在现在应该值当多少钱呢,首先,需要将民国1912年到1949年分几个时期。民国初期,人们口中所说的大洋其实并非指的是古代时期的用白银打造的大元宝,而是指上面提及到的银元。大洋原本是有几种说法,在明朝也出现过大洋,俗称银元,在清朝末期也是存在的,也发行过,到了清末民初,袁世凯篡取胜利果实之后,民国相关类似于银行的机构也发行过所谓的大洋,当时大洋上还印制有袁世凯的头像。
因此,在历史学家们的眼中,一直将印制有袁大头的银元作为民国初期的大洋。在1912年,银元这样的大洋刚发行不久,当时的一块大洋可以买到60近左右的大米,我们可以计算一下,现在的一斤米按照市场价算是2.5人民币,如此计算,一块大洋也就相当与现在的人民币150元左右。当然这只是从当时的经济情况来考虑,如果是从文物的角度来考虑,就不一样了。
现在很多人家里都会收藏有过去的货币作为传家宝收藏,所以过去越是古老的货币就越值钱,按照时间推算,民国初期的银元还算是文物,随着我国物价的变动,民国时期的大洋也不只值150元人民币了。

在民国成立不到20多年的时间,一个普通的工人可以拿到20个大洋,老师和技术工人可以拿到60个大洋,当时可以拿到120大洋的人就算是高薪,可以过上小康生活了,所以当时的一块大洋还是比现在的100人民币值钱的。不过民国初期的大洋贬值也是比较厉害的,到了中期,大概也就不值这个数了。

3.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有多大购买力,相当于现今多少人民币?

从清末到民国,“壹圆”型银币流通一时,其重量在27克左右,成色在90%左右,称“大洋”,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不过到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所有交易以及结账都以圆为单位。 
     
  有“袁大头”之称的,则是壹圆银币上镌刻有袁世凯头像,据相关文献披露,从1914年1929年,“袁大头”总发行量超过了7.5亿枚。那么民国时的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人民币?你可能永远不会信。 
  
  徐向前元帅在回忆录中讲起过,在1917年,他在杂货铺里做学徒的事情,到年尾时拿到了三块大洋,很是高兴,说“从来没有拿到过这么些钱”。可见一块大洋在当时具有很高的购买力,而据相关专家的研究考证,在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够购买到44斤大米。 
     
  民以食为天,按粮食的价钱换算,以现今大米3.5元一斤,那么一块大洋相当于是145元。再来看看各阶层人群的收入,军阀的生活自然是不用说,制造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的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曾在河南强制种鸦片,并且每亩收税八块大洋。 
  
  许多人所知道的是军阀姨太太多,个个还很漂亮,但抛去风花雪月的表面,却发现民国时期的军阀很多都是搂钱耙子,这不,在1920年旱灾,直系军阀的曹锟就搂走了300万大洋的救灾款。 
  
  曹锟后来于1923年还被选举为第五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不过这总统的位子是曹锟前前后后花了1300多万大洋“打点”得来的。所以军阀混战里的水深,许多良心未泯的人也就选择了离开。 
     
  而民国时期,实在有太多故事可以说,再来说说民国年间的才子们,1917年,胡适留美归来,拿到了博士学位,进入北京大学担任教授,在寄给母亲的信中便说道: 
  
  据了解,胡适和好友高一涵在一处僻静地方合租,每月的租金为6块大洋,而胡适在北大待了一个月后便遇上了加薪,胡适又给母亲写了封信,讲到: 
     
  另外据鲁迅的日记可以获知,在北京的14年里,鲁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有250块大洋;而从1912年,鲁迅应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之邀,担任科长一职起至1936年鲁迅离世的25年里,鲁迅平均每月的收入大约是在423块大洋左右,这其中的收入包括鲁迅所担任的职位、任教、稿费等。 
  
  从当时一块大洋的购买可以获知,这些高知人群完全能够顾得上家庭的开销,鲁迅则有过两次购房经历,1919年时,38岁的鲁迅买下了共有28间房的八道湾11号,这套四合院的价钱是3500块大洋。 
     
  当时鲁迅还不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钱,是把绍兴老屋出卖给了大地主朱阆仙,并且向银行500圆的短期贷款。 
  
  不过一大家子住在一个屋檐下,八道湾11号并没有出现有“中日有好”的局面,鲁迅与弟媳闹了不小的矛盾,于是鲁迅第二次购房,1923年,鲁迅买下了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的6间小院,价钱是800块大洋。 
  
  最后说说民国时期大上海的收入状况,据《上海市政府公报》的统计,上海工人的工资往多了说,是10~25块大洋,不过上海消费高,吃、住、穿都需要钱。 
     
  因此几块大洋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十分值钱,可以买上44斤大米了,若是碰上拖欠工资的情况,那简直是要人的命。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有多大购买力,相当于现今多少人民币?

4.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多少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相当现在700多元。
一块壹元的大洋等于七钱二分白银,相当是银一两。有的人说相当现在700多元。那时候有100块大洋就算中产阶级了。鲁迅在北京买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现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亿了。民国初期,三块大洋可以买一头耕牛。

扩展资料:
大洋的历史: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直至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国民政府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华民国政府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随着中华民国政府撤出中国大陆,数个月后,银圆及银圆券均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
参考资料:大洋 (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  百度百科

5. 1945年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在民国以前时期(1912年以前),一块大洋(一两银子、一枚银元)=800元人民币;在民国时期(1912年1月1日至1949年9月30日)一块大洋=400元人民币;在解放后(1949年10月1日之后)一块大洋=200元人民币。
大洋一般指的是袁大头,是民国时候的一种银币,当时的面值为1元。但是,那时的“1元”并非是现在的1元。据说,当时的一个袁大头能够购买500个包子,并且普通的家庭一个月只需要2个袁大头就够了。
由于大洋本身属于一种银币,因此,在收藏市场中,收到了许多藏有欢迎,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
市面上最多的三个品种是民国三

1945年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6.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多少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大约相当现在700多元。
  一块壹元的大洋等于七钱二分白银,相当是银一两。
  有的人说相当现在700多元。
  那时候有100块大洋就算中产阶级了。
   
  鲁迅在北京买套四合院是八百多大洋。
  现在的北京一套四合院要上亿了。
  民国初期,三块大洋可以买一头耕牛。
  
   扩展资料: 
  大洋的历史:  
  
  民国初年的中国货币是两、圆并用。
  因为各银圆成色、重量稍有不同,因此大宗交易,以及资本账结算,仍然会使用银两为单位。
  而由不同的银圆转至银两,有一定的折让。
  直至1933年,国民 *** 废两改圆,才规定所有交易及结账以圆为单位。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国际银价出现大幅波动,影响中国经济。
  特别是美国在1934年推出的《购银法案》令国际银价上升,导致中国银根短缺、利率急升。
  1935年,国民 *** 实行货币改革,放弃银本位,改为发行法定货币(即法币),同时收回银圆。
  银圆于是不再具有法定的地位。
  直至1948年金圆券风暴后,银圆曾一度在1949年7月起再被起用;中华民国 *** 并短暂发行等同于银圆的纸币,称银圆券。
  随着中华民国 *** 撤出中国大陆,数个月后,银圆及银圆券均在中国大陆进入历史。

7. 民国初期二百大洋大约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200大洋大概相当于160两银子。以英镑折算成黄金的话,(当时英镑的含金量固定,一英镑就固定等于多少金子,不涨也不跌。)大概相当于今天的6000多块钱。
换成粮食的话,那时候一石(dan)细粮(水稻小麦这种)2两银子左右。一石大概两百五十到三百斤之间。(别相信说一石是100斤的那种说法)2000到2400斤粮食的价格,别的地方我不知道,在北京,差不多也是6000左右。
说相当于今天1600斤猪肉的价钱那是扯淡。那得等于一万多人民币了。
说是五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的那位说的没错。不过那得是生活得比较好的了。当时买一辆进口的轿车才1000大洋
那时候工资最高的人是大学老师。大学老师一个月的工资也就几百块钱。
普通的公务员,警员之类的,一个月才十几块大洋。警长也才几十大洋。
我写了本网络小说,因为书中涉及到物价问题。所以专门查了一下资料,保证没错。

民国初期二百大洋大约相当于今天多少人民币的购买力?

8.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的购买力到底是多少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说出来可别不信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