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是怎么拯救众生的?

2024-05-08 09:14

1. 佛陀是怎么拯救众生的?

佛陀为拯救众生,而创立佛教,并穷其一生,毕力讲道,要人们致力于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以达完满境界,对于社会的安定,确实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佛学作为一种哲学,成为世界思想宝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并且,佛教的传播,对亚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诸方面的生活影响重大,促进了各国文化的交流。唐三藏西行印度取经之举便为一极好例证。
佛陀去世已有2000多年,至今佛教在世界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它的信徒数目已超过2亿。
也许,麻醉比清醒于世、于己都更有利些吧!

佛陀是怎么拯救众生的?

2. 如何理解 众生是佛和佛是众生呢

“众生是佛”出自《六祖坛经》,是禅宗六祖慧能顿悟禅法思想的核心:“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众生是佛是从本质上看待一切;众生是凡夫,是从现象上看待一切。从现象上看待一切就是凡夫,从本质看待一切就是佛;凡夫只能看见凡夫,佛只能看见佛。六祖慧能就是从本质看待一切,所以在他眼里看到的众生都是佛。从现象上看待一切就是迷,从本质上看待一切就是悟。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还没有领悟到佛的真义的时候,感觉佛和天下百性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一旦领悟了之后,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有佛性,只是被人间红尘给掩埋了。宣传佛法就是要洗去这些尘滞,让每个人都立地成佛。

3. 佛教说要利益众生,具体该怎么利益呢?

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利益众生,以下略举例几种,请自己选择去做吧,必定命运好转。
1每天念佛回向法界众生。
2.每天诵经回向法界众生。
3.在家孝敬父母。

4工作时候帮助同事
5上网时,点赞正义
6遵纪守法,不做坏事,不随地吐痰,自觉排队……这些也是利益众生。
……

佛教说要利益众生,具体该怎么利益呢?

4. 浅学佛学浅谈:佛陀究竟想要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一篇来自熊逸老师的文章,看到题目我总想知道答案什么。老师说只要记住一句:“苦海无涯。回头是岸,”这句话包含了佛教最底层的逻辑。
  
 (1) 求死不得 
  
 如果我们学了“心无义”——(这套愍度道人创立的“心无义”,教人不执著。对一切美女和豪宅念念不忘是不对的,应该放下执着,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对外在的一切事物都不上心),会怎样?
  
 我们是为少生气,少纠结,调整心态让生活更美好吗?熊逸老师说如果怀着这个目的学佛学那就没有必要了,因为 佛陀最想告诉你的是:生活其实一点都不好,完全不值得留恋。在佛教千千万万的道理当中,这是最基本的一条。 
  
 假如你接受这个道理,你可能会想到:只要自杀了,一了百了,为什么么还要辛辛苦苦学佛了?
  
 佛陀会告诉你:“自杀毫无意义,因为生命的本质是六道轮回,当你以一个‘人’的身份自杀之后,你也许会转生为猪,也许会转生为饿鬼,反正还会换一种形式继续活着,永远也不能真正死掉。”永生是一种事实,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佛陀会告诉你说:“跟我学吧,我找到了办法。”
  
  (2)苦海和彼岸 
  
  熊逸老师说我们读佛经,很容易被各种高深的名词概念和莫名其妙的表达方式吓到,其实就在“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最简单的,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八个字里,就蕴含着佛教最底层的逻辑。
   
  
 是的,六道轮回不是佛教发明出来的理论,而是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普遍相信的“客观事实”,那些印度人的苦难也确实比中国人更沉重。
  
 “ 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原来这句话包含了佛教最底层的逻辑。此刻想起星爷电影的主题曲《一生所爱》——“苦海泛起爱恨。。。”

5.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作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觉。【头条】: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观点】:何建明:评价道场不能看是否合理收取门票【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觉悟】:一位老人——百世佛父不续缘 因障佛行菩萨道【影音】:明奘法师讲金刚经第二讲【图片】:图解胜乐金刚【朝圣】:活佛的目光:梦游青海系列之二【众生】:火风镜头下的藏地“觉悟者”【一日禅】:相逢是前世修来的缘 不要计较太多【素食】:北极熊的命运由科学采取行动还是政治来决定?【禅茶一味】:一片茶叶 以清净心布施【心灵物语】:送上门的赔偿【慈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参加市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善助学活动【佛艺】:五彩绚烂看“飞虹”:山西洪洞广胜寺及飞虹塔【佛教常识】:【法讯】:闽南佛学院2010年秋季开学大会在南普陀召开【书店】:极品缅甸树化玉手珠【读书连载】:开悟:生命是什么?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6. 如果佛教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的话,那么在家人也能成佛么?

在家人也可以成道,最高是三果阿那含。不能成佛,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最终示现八相成道,要出家才能成佛。佛示现没有在家的。

7.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作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觉。【头条】:中国佛教协会慈善公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隆重举行【观点】:何建明:评价道场不能看是否合理收取门票【两岸】:华人佛教独家对话星云大师:两岸佛教交流及人间佛教【觉悟】:一位老人——百世佛父不续缘 因障佛行菩萨道【影音】:明奘法师讲金刚经第二讲【图片】:图解胜乐金刚【朝圣】:活佛的目光:梦游青海系列之二【众生】:火风镜头下的藏地“觉悟者”【一日禅】:相逢是前世修来的缘 不要计较太多【素食】:北极熊的命运由科学采取行动还是政治来决定?【禅茶一味】:一片茶叶 以清净心布施【心灵物语】:送上门的赔偿【慈善】: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参加市慈善总会组织的慈善助学活动【佛艺】:五彩绚烂看“飞虹”:山西洪洞广胜寺及飞虹塔【佛教常识】:【法讯】:闽南佛学院2010年秋季开学大会在南普陀召开【书店】:极品缅甸树化玉手珠【读书连载】:开悟:生命是什么?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

8. 佛为什么要度众生呢?

  《金刚经》说:‘彼非众生,非不众生。’又说:‘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又说:‘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所谓度众生是佛在发成佛大愿的时候,所立的誓愿,也是在没有成佛之前,尚有自我中心的时候,所抱持的心愿,所以在未成佛前的凡夫或菩萨,是有众生可度的。
  可是,在成佛之后,既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佛,否则便是对立。既然有能度与被度的关系,便不圆满,并没有亲证法身的全体;因为一旦亲证法身的全体,那就无内、无外、无彼、无此。例如任何一滴水从海而来又回到海中去,从大海看,所有的水是属于全体的,只当每一滴水自己看,才看到不同的河流、雨露、霜雪、冰雾。所以《金刚经》又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未成佛时的发心菩萨,都要度众生,故有众生可度。因从菩萨的立场来说,一定有众生可度,到了初地以上的菩萨,虽已经知道没有众生可度,但他还要度众生;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萨,则是自然运作度众生,自己却已经不再度众生。成佛之后,便不度众生,无众生可度,只是众生自度,以其善根、福德、因缘的多少,而能感得佛与菩萨的化现而做救济;那是众生心中的佛与菩萨,不是佛与菩萨的本身。
  所谓善根是众生本有的,但是不加以培养,不会增长、显现,越是努力精进求法,越能感应诸佛菩萨的慈悲摄化,所谓自助而人助,唯有众生有求,才能感得诸佛菩萨的应化。佛教常以如人撞钟为喻,轻轻地撞就小声地响,重重地撞就大声地响;钟有响的功能,如果无人去撞,它不会自响;所以,众生如果不自己努力,增长善根,虽然佛的法身遍在,也不会帮到你的忙。
  所谓增长善根,就是要发菩提心,也就是说众生自求成佛,即得佛的教化、感应;当自己成佛之后,就接受一切众生的感应,而非佛去感应众生。所以,一切诸佛成佛之后,他是全知、遍知的,因此名为正遍知觉,有求必应──众生有求,诸佛必应。
  佛度众生不是以知识度众生,所以佛的全知,并不是说佛需要知道众生所具备的一切知识,也不需要通过众生经验中的逻辑理念等的思想,因为他是整体的,众生是局部的、个别的,他能给众生一切,但是不需要学习众生的东西,而是众生需要的,他就直接给予。因此,种种根器的众生,就能得到种种佛法的利益。人间所谓的分析以及归纳,这都是从个体、局部为著眼;佛的心量,既然是全体,所以不能用凡夫的知见去解释、衡量佛的正遍知觉。
  人间所见的佛,比如说释迦牟尼,从理论上讲是化身佛,在人间像人,在天上像天,至地狱中像地狱,在任一类的众生当中,就像那一类的众生。他是有形象的、局部的,需要经过学习,才具备人类所有知识,用这些做为度众生的工具,而使得众生受益。他同时可以在无量无数的地方,显现无量无数身,度无量无数众生,而他本体法身是不动的。因此,我们不可以说,由于化身的佛有生有灭,就说法身的佛有来有去;也不可以说,化身的佛需要具备人类的知识,而法身佛就因此而有限;其实化身的佛,也就具备正遍知觉,因为他不离法身,可是不能够说,正遍知觉的法身佛,是以凡夫知见,所见化身佛的知能,而称为正遍知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