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

2024-05-16 03:07

1.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

   你正以凌厉的步伐迈进这段特别的岁月中。这是一段青涩而又平淡的日子,每个人都隐身于高考,而平淡之中的张力却只有真正的勇士才可以破译。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一 
    1.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2.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能正确分析旅游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现代旅游的特点: eq blc{(avs4alco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1.现代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
    eq avs4al(2.六要素, 的作用) eq  blc{(avs4alco1(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和娱,必要条件:食和宿))
    3.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旅游活动发展到了现代旅游阶段。(×)
    2.旅游就是为了放松,所以现代旅游的目的都是娱乐、消遣。(×)
    3.现代所有旅游活动都是由现代旅游六要素构成。(×)
    4.旅游空间扩大化主要是由于( C )
    A.旅游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
    B.人类  文化  素质的不断提高
    C.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D.新景点不断被开发
    5.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增加旅游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是( B )
    A.食、宿 B.购、娱
    C.行、游 D.食、娱
    知识点一 现代旅游的特点及快速发展的原因
    [问题探究]
    1.读教材P2图1.1,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________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该图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上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大众出游成为可能。
    (2)该图说明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反映了现代旅游主体的大众化特点。
    2.读教材P3图1.2和图1.3,探究下列问题。
    (1)图1.2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图1.3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
    (2)两幅图体现出现代旅游__________(特点);实现这一特点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
    (2)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  教育  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现代旅游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  总结  深化]
    1.现代旅游的特点
    2.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旅游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充足的时间及良好的身体条件,才有旅游欲望。而真正要实现尽兴畅快的旅游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如安定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食宿环境等。这样旅游者才能使旅游愿望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再加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从而使现代旅游快速发展。
    [对点演练]
    太空旅游业近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16年4月1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龙飞船”成功输送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用作未来的“太空酒店”。据此回答1~2题。
    1.太空旅游的兴起,表明(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太空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解析:1.B 2.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加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原来无人类涉足的太空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热土。
    3.读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国际旅游人次曲线,分析国际游客的变化趋势。
    (2)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之间有何关联性?
    (3)国民收入状况是决定旅游人次、出游距离、消费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据此判断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旅游业应优先发展何种类型的旅游业。
    解析:第(1)(2)题读图即可获取答案。第(3)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优先发展入境旅游。
    答案:(1)国际游客逐年上升。
    (2)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次成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收入低,具备旅游条件的人数少,因此利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机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吸收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二 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要素 说明 地位 食 这是首要的,只有吃得好,才能游得好,所以一定要吃饱、吃好、吃干净 “宿”和“食”是人们的基本要求,也是旅游业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  宿 不要住太贵的饭店,因为出来主要是旅游,而不是睡觉,所以干净、舒适即可 行 选择游览目的地,一定要注意该处进得去,也出得来  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绝大多数旅游者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游 一定要同导游配合好,可领略更多乐趣和知识  “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购 异地他乡购些物品既有纪念意义,又是乐趣之一 “购”和“娱”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 娱  娱乐乃人之常情 [指点迷津] 旅游活动三要素与现代旅游六要素
    旅游活动三要素是指旅游者、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现代旅游六要素是指食、宿、行、游、购、娱,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下所示:
    (1)区别:所站立场不同。
    旅游活动三要素 站在第三者立场说的。主体:旅游者;客体:旅游资源;联系主客体的媒介:旅游业 现代旅游六要素  站在第一者立场上说的,是主体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要进行的六项活动  (2)联系:现代旅游六要素中的食、宿、行、购、娱是由旅游业完成的,而游是对旅游资源的游览、观赏,同时购、娱也是旅游资源功能的一部分。
    [对点演练]
    2014年5月17日新华网海南频道消息,2014(第二届)大学生海南旅游线路设计大赛暨大学生海南旅游季活动16日正式启动。本次大赛  口号  为:爱旅游,爱生活,我的旅游,我做主;海南旅游,创意无限。据此回答1~2题。
    1.本次海南旅游线路设计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游要素是(  )
    A.食 B.宿 C.行 D.购
    2.下列关于现代旅游六要素及其地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游”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B.“食”和“宿”是增加旅游收入的唯一途径
    C.“购”是旅游活动的核心
    D.旅游景区的吸引力是“娱”和“购”兴旺的基础
    解析:1.D 2.D 第1题,旅游线路设计中,最不可能直接展示的旅游要素是购。第2题,在现代旅游六要素中,“游”是旅游活动的核心,其他活动都是围绕其进行的;“行”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旅游活动的开始;“购”“娱”“食”“宿”虽然都能增加旅游收入,但由于“购”和“娱”涉及面广,是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结合以下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 四川旅游指南。
    ■游记攻略:
    ·四川游记攻略:最新九寨沟攻略
    ·四川黑竹沟:神秘失踪的死亡地带
    ·四姑娘山:“东方的阿尔卑斯”
    ·措普沟:令人神往的天堂
    ·四川游记攻略:千里独行九寨沟 ■导游地图:
    ·成都市交通地图
    ·四川旅游景点路线地图
    ·成都旅游景点分布示意地图
    ·四川省交通地图
    ·九寨黄龙旅游景点导游地图   ■住宿指南:
    ·成都天府宾馆优惠
    ·成都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资阳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雅安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宜宾市旅游酒店住宿一览 ■交通指南:
    ·成都交通介绍
    ·成都到四川各景点汽车站
    ·成都周边游出行攻略
    ·乐山交通介绍
    ·攀枝花旅游交通概况 ■民风民俗:
    ·彝族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四]
    ·彝族火把节的  传说  
    ·乐山大佛的来历
    ·彝族插花节
    ·泼水迎亲和  摔跤  婚礼——彝族婚俗
    ■美食指南:
    ·九寨沟的美食
    ·成都的串串香
    ·四川小吃——担担面
    ·别具风格的“三合泥”
    ·峨眉山“好吃街”美食数不胜数   (1)现代旅游由六大基本要素构成,题干材料中未直接展示______和______两个基本要素。
    (2)旅游饭店是向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多功能场所,不仅能满足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宿”和“食”的要求,还可以使人们享受到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乐趣。
    (3)以下对旅游中“食”和“宿”的建议科学正确的是(多选)(  )
    A.外出旅游尽量不要错过品尝当地的特色食品
    B.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忌暴饮、暴食
    C.如有条件,出游前可委托信誉好的旅行社代订房间
    D.旅游中以“游”为主,应尽量节省住宿开支,旅店能睡就行
    (4)山东省某中学的学生李明计划在2016年暑假期间独自到四川九寨沟游玩,他想尽可能地欣赏旅游途中的美丽景色,请为其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
    A.飞机 B.公共汽车
    C.磁悬浮列车 D.轮船
    解析: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关键点:(1)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2)“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旅游饭店是能够为旅游者提供多种服务的多功能场所;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答案:(1)购 娱 (2)购 娱
    (3)ABC (4)B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者的兴趣、  爱好  和性格特点以及旅游者的经济承受能力、闲暇时间等因素对其选择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等的影响。
    2.学会从多种  渠道  收集旅游地的信息,包括旅游地的资源特色、时空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和条件及旅游费用等。
    3.了解普通旅游者在选择不同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性原则。
    4.应用自己已掌握的自然地理知识,分析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对旅游安全的影响,并了解应该采取的安全防范  措施  。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旅游活动的影响因素、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保障旅游安全
    难点:选择不同旅游地和旅游线路时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教具准备:各种图片、图表
      教学     方法   :探究讨论法与联系实际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旅游者的出游愿望和能力
    (一)旅游者的主观愿望
    从主观上来说,个人的兴趣(旅游动机)和爱好(旅游偏好)不同,对旅游目的地、旅游线路、旅游内容等的选择都会不同。
    1.旅游动机——是直接推动和指导人们进行旅游活动的内在原因或动力。
    图5、1 旅游者的旅游动机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如观光、考察和研究、会议和商务活动、宗教朝拜、疗养和健身、学习、娱乐、探亲访友、购物等。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  经验  、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  广告  、口碑等)的强烈影响。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人们的旅游动机非常丰富和复杂,主要有:消遣娱乐、追新求奇、考察研究、会议、商务活动、宗教膜拜、疗养健身、学习、探亲访友、购物观光等。
    讨论:(1)旅游动机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是否会发生变化?
    点拨:(1)每个人的旅游动机受到个人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大众媒介的宣传广告、口碑等)的强烈影响。
    (2)同一个旅游者,在不同的时间和条件下,其旅游动机也会发生变化。旅游动机还会随着旅游地交通条件的变化、人文环境的变化,以及不断变化的信息、旅游价格等而不断更新。
    旅游偏好
    因为性别、年龄、心理、兴趣、职业、经济收入、文化程度、社会地位、家庭结构、常住地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不同,而喜欢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旅游活动,因而对旅游线路的选择也有差异,这就是旅游偏好。
    图5.2 西安碑林和华山的游客文化
    图文资料显示:  不同的旅游地其旅游活动内容存在明显的差异,人们的文化程度不同会有不同的旅游偏好,并影响人们选择了不同类型的旅游地。西安碑林和华山相距不远,前者是历史文化景观,后者是山地景观。二者相比,碑林游客的文化程度高于华山游客。当然这种文化程度对旅游地选择影响也是相对的。
    思考
    1.读图5-2,  说说  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对旅游活动的偏好有什么不同?
    点拨:具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较强的求知欲,因而乐于参加入文内涵比较丰富的旅游活动,如游览西安碑林;学历较低的人,一般相对比较喜欢健康欢乐的旅游活动,以娱乐和消遣为主要目的,因而倾向选择山地自然景点,如游览华山。但是这种差异不是绝对的。
    2.比较一下父母与自己喜欢的旅游活动有没有区别?为什么?
    点拨:一般来说,父母作为成年人,比较沉着老练,活动量相对比青年人小,喜欢到清静幽雅的地方去旅游;孩子则活泼好动,体力充沛,对新鲜事物好奇心较强,对新奇的地方比较感兴趣。
    3.列举出三个你最想去的地方,并谈谈你的理由。
    点拨:各人的选择虽然不同,但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兴趣、爱好、知识经验、内心印象,以及各种信息进行原因分析。
    (二)旅游者的客观条件
    1.游客的经济承受能力
    游客自己的经济收入以及游客自己愿意支付的旅游费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旅游者选择去什么地方旅游,以及旅游时间的长短和旅游过程中的消费水平的高低。
    2.闲暇时间
    是否能够出门旅游还依赖于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一般而言,旅游者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越多,出游时间就越长。但人们闲暇时间的分布会影响旅游目的地的淡季与旺季分布,又反过来影响旅游者的出游选择。
    活动
    设计一份调查问卷,对社区居民的旅游动机、旅游偏好、经济能力等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了解现代旅游发展的特点,认识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要素
    难点:现代旅游的主要特点。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旅游活动自古就有。根据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旅游、近代旅游和现代旅游。
    (1)古代旅游:
    时间:1840年以前
    特点:只局限于一定社会阶层的少数人,事务性出游占绝大多数,出游的距离较短,没有出现提供旅游专业化服务的企业。
    (2)近代旅游:
    时间:1840年~1950年
    标志:1841年,英国首次出现以盈利为目的、面向普通人的专门化旅游服务,随后诞生了旅行社
    特点:仍是高消费活动,普及程度、活动范围和规模仍然有限,没有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结构。
    (3)现代旅游:
    时间:1950年以后
    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原因:①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②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图1.1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的增长通过读图,了解到:
    国际旅游人数及收入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反映了旅游逐渐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活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全球旅游人数每年多达30亿人次。
    思考
    1.作为一名旅游者,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点拨:旅游者的基本条件:闲暇时间、经济条件(即金钱)、动机(即旅游欲望)。
    2.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旅游主体的大众化说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广大人民的经济收入提高,劳动时间缩短使闲暇时间延长,为外出旅游提供了金钱和时间的保证。此外,随着竞争的激烈化,人们逐渐进入了节奏快、强度高、风险大的工作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大众对旅游休闲的需要也随之提高。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常见形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和文化旅游等。
    新出现的特种旅游形式:农业旅游、红色旅游、寻根旅游等。
    图1.2 农村果园采摘
    图1.2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农业旅游的真实写照。农业旅游又称观光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交叉行业。
    图1.3 革命圣地——延安
    图1.3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远景。
    阅读形形色色的现代旅游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了其他国家的一些特色旅游形式,进一步理解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思考
    1.你还知道哪些旅游项目?选择其中之一向全班介绍。
    点拨: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列举出不同的旅游项目。有人把现代旅游细化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购物旅游、商务旅游、美食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健身旅游、公务旅游、修学旅游、科研旅游等。
    2.发挥你的  想象力  ,策划设计一些新的旅游项目。
    点拨:建议把学生设计的旅游项目在全班范围内进行展示和交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既包括范围的扩大(如极地地区),也包括覆盖面的扩大(如乡村地区)。每个地方都可能成为旅游地。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旅游目的的娱乐、消遣,既是现代旅游的一大特点,又是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思考为什么娱乐、消遣成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一大原动力?
    点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娱乐性、消遣性的旅游占绝对优势,据统计,在全部的现代旅游中,以娱乐、消遣为目的的旅游占75%。
    第2课时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图1.4现代旅游六要素通过读图,了解到:
    现代旅游由食、住、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次完整的旅游活动,一般包括品尝旅游目的地的餐饮、住宿当地的宾馆饭店、乘坐交通工具、游览景区、购买旅游商品、进行娱乐活动。
    自主学习问题设计:
    1.旅游六要素中,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什么?为什么?
    点拨:在旅游六要素中,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人们外出旅行,首先必须实现从常住地向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转移,这就是旅行。除近距离的游览或少数具有特殊意义的徒步旅行外,绝大多数的旅游者都必须借助交通工具,才能实现旅游的愿望。
    2.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是什么?
    点拨:“游”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览活动主要依托旅游景区开展。
    3.旅游六要素之间有何关系?
    点拨:旅游六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案例①
    通过案例①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旅游六要素之间的关系。
    香港的旅游特色在“购”,而购物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其他要素的发展。据统计,每年进入香港的国际旅游者中有60%左右的人是为了购物,其购物费用也占全部旅游费用支出的60%左右,使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世界的“购物天堂”。
    思考:
    1.从旅游六要素的角度看,香港的“购”是如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
    点拨:到香港购物是许多游客来港旅游的主要动机。“购”是香港旅游六要素的核心,促进了整个旅游业的发展。
    2.香港的地理位置和自由港的地位,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点拨:香港是自由港,商品来自世界各地,由于大部分商品不收关税,香港的商品价格就相应较低。此外,这里每年都有许多换季大减价的促销活动,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实惠。香港店铺中销售着世界各地不同特色的货品,而且大部分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都受过专业训练,态度殷勤友善,以客为先。购物成为香港吸引游客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板书设计
    §1 现代旅游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1)古代旅游
    (2)近代旅游
    (3)现代旅游
    2.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行:旅游交通是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
    住: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相关  文章  :
  ★  有关高三政治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

2.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

   作为高三学子,不怕苦不怕累是最基本的要求。这有这样才能在高考赛场上留下自己的名字,成就自己的人生。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一)    高中地理中有很多知识是密切生活的,而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中的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个内容。这一节中很多的知识学生在生活或者在电视上都能够经常接触到。天气的阴晴、冷暖学生司空见惯了,也切身感受到,但未必能掌握其变化的规律。这些问题的提出学生非常感兴趣,学习的激情比较高,而且教材对这一内容的介绍也表较详细。怎么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住天气变化规律呢?在思考如何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这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我先后想到了三个教学方法:
     第一,联系生活 
    在上课之前给学生放一段学生经常接触的天气预报视频,学生看到其常看的节目时,感觉很亲切,学习的兴趣立刻被激发起来,而且视频中也富含的这一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首先对所学知识有个大概的了解,凭借学生们的已有知识,将视频中的内容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这样做对接下去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二,利用多媒体动画来演示锋面结构和成因示意图 
    多媒体的信息含量比较大,可以在课堂当中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图片和动画。本节课的一些知识比较宏观、抽象,且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单单通过文字表述,学生很难理解锋面的结构和变化过程。通过读图(锋面结构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
     第三,联系本地区的实际情况 
    天气在地球的各个地方都有其特殊性,而且心可改也提出了让学生多学习家乡的地理,所以在将这个内容时,我大胆的加入了本地的天气变化来解释常见的天气系统。在上这节内容时,刚好有一股冷空气南下影响我市,结合此次的冷空气南下,形象地解释了冷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变化状况以及给我市带来的影响,通过这一例子学生很容易的理解了冷锋的知识。
     第四,图表结合讲解法 
    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而且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又存在着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三种不同的天气系统,这三种天气系统既有相似的地方也不同的地方,对于这点学生非常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通过列出表格对比三种天气系统的俯视图、侧视图、结构、气团运动状况、降水分布、降水特征以及过境的天气变化特征。这样做学生就可以直观的感受到三种锋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轻松的缕清知识点。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第一、是在时间的把握上,前面锋面的结构和成因上用的时间过多,使得后面列表比较三种锋面系统的异同上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提到最近冷空气对我市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所用的时间也不够。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了解此内容。
    第二、在讲到锋面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对所经过地区天气变化的影响时,过早的把答案公布给学生,使学生没有来得及思考问题,学生的动脑能力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活动不充分。
    第三、上课过程中,由于多媒体的出错,有几个动画没有展示出来。且多媒体的屏幕太小,前面的同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而坐在教室后面的同学由于反光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屏幕的内容,影响了课堂整体效果。这些问题都是在上课前所没有预料到的,在后面的几个班中我将做及时地调整。
    这节课所有的案例都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锋面系统,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采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促进思维,开阔视野,是学生得到综合能力的培养,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在这些案例的教学中,融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体现了地理教学的育人功能。
    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和规律需要我们用地理知识去解释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让学生们理解这些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思考的问题。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二)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三)    地质灾害
    技巧1: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震、火山喷发、滑坡和泥石流。
    技巧2: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类型:以里氏震级来表示。3级以下无感觉:微震。5级以上造成破坏:破坏性地震。
    特点:是一种危害和影响的地质灾害。
    技巧3:火山喷发:是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月球、火星、金星也有火山活动?分类:①活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作周期性喷发的火山
    ②死火山:人类历史以前喷发过,迄今为止没有重新喷发过的火山
    ③休眠火山:在人类历史时期长期熄灭,有时又突然喷发的火山
    技巧4: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地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技巧5: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包含泥沙、石块以到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技巧6: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1)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如川、滇、黔接壤地带,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原因: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
    (2)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
    (3)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技巧7:地质灾害防御。
    ⑴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⑵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⑶实施一些预防措施。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植树造林等综合措施。
    ⑷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四)     一、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原因) 
    (1)自然资源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2)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结论: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就必须进行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二、西气东输工程概括 
    1.基础: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组成部分:天然气开发建设、输气管道建设和用户管网建设。
    4.两条线路:西气东输一线工程线路示意。
     三、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1)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2)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产”“消”矛盾。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五)     〈教学重点〉 
    等高线概念,等高线形态与地势高低、坡度陡缓的关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关于"海拔和相对高度示意图""等高线绘法示意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导入:世界峰喜马拉雅山上的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而在青藏高原上测得珠穆朗玛峰高度为4000多米?同一个珠穆朗玛峰为什么会出现两个高度值?而这两个高度值又是怎么测出来的呢?
    (计算机演示)动画: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提问:图上甲的高度是多少?
    学生看图回答:
    (1)以海平面为标准,高度为1500米,这是海拔高度
    (2)以乙点为标准,高度为1000米,这是相对高度
    图上乙处的高度是什么高度?是海拔高度。
    小结:地面高度有两种计算方法: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都是指垂直距离,但起点不同。在地图上,用海拔表示地面高度。
    (板书)一.地面高度的计算方法
    1.海拔
    2.相对高度
    (承转)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米指的是海拔高度,4000多米则指的是珠穆朗玛峰与青藏高原相对高度。珠穆朗玛峰和青藏高原都是以高著称,地球表面还有高低起伏的各种地形,如何在地图上表示它们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等高线地形图。
     讲授新课 
    (板书)二、等高线地形图
    (计算机演示)动画:等高线地形图
    提问:
    1.这是什么?(一个山体)
    2.围绕山体的线是等高线,在山体上同在一条等高线的点有什么特点?(海拔相同)。
    3.山体各层等高线被压入同一平面,等高线的排列有什么特点?和原来的立体图有什么对应关系?(山顶比四周高,所对应的等高线数值,中心高,周围低;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学生活动)完成"想一想"
    (计算机演示)动画:分层设色地形图
    (板书)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活动)完成"做一做"的填表作业。
     〈板书设计〉 
    精选范文高三地理教案怎么写(六)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影响的一个案例,是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河流地貌是外力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同时可以延伸到其他外力作用。在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比较四个版本的相关内容,可以结合课本案例和乡土案例,以达到学生学习到身边的地理,化抽象为具体,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通过教学过程中各种河流地貌景观图片的多媒体演示,加强直观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总之,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中,既实现本节的三维目标,又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流水侵蚀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说出河谷的演变过程示意图,能够分析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掌握流水堆积地貌类型,读图分析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读各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说明其形成原因及地貌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学会搜集、整理与课堂有关的地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运用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
    (2)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讨论和实验研究,让学生开心地进行自主合作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进一步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加强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法与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动画演示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等。
     重、难点 
    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原因。
    难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以及码头的选择。分析河流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3.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知识点包含的内容比较多,那么旅游地理的知识点又有什么呢?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1、选择观赏位置 
         (1)距离
         ①观赏景观时,选择适当的距离很重要。距离不当,往往观赏不到美。
         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峰峦之雄伟俊美,惟远观可得。
         ③观赏瀑布,宜在适当距离仰视,以收其形、色、声、动之美。
         ④远望取其姿,近看取其质。
         (1)角度
         ①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观测角度;
         ②观赏角度举例:正面观赏、侧面观赏、平视、仰视、俯视等。
         (2)动态
         乘船(筏)沿水路观赏两岸风景
          2.把握观赏时机 
         ①一般来讲,我国北方地区的山水风景最宜夏秋观赏,越往南,山水风景的观赏季节越长,至华南地区,四季皆宜。但是南方地区一些千米以上的高山如黄山、庐山等,也适宜夏季观赏。
         ②特定时间出现:青海湖的候鸟以五月份观赏最佳,钱塘江大潮以农历8月18左右(中秋节前后)观赏最佳。
         ③观赏佛光的机会是有限的,因为佛光只有在夕阳斜照、云雾飘飞的山谷之中才会出现,时间、地点、天气条件有一条具备都不行(峨眉山佛光、庐山佛光等)。
         ④赏云海、日出、夕阳、飞瀑、彩虹,以及观赏生物景观(比如藏羚羊大迁徙、非洲角马迁徙、大象迁徙等,青海湖候鸟等),也必须把握住时机。
         ⑤清明踏春、重阳登高、秋赏红叶、冬观腊梅。
         杭州西湖--春季最好;北京西山观山红叶--金秋最佳;“冰城”哈尔滨--冬季观赏;松花江、太阳岛--夏季最宜;海南岛--11月前后最佳。
         赛龙舟--阴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举行;内蒙古“那达慕大会”--每年一次,每次一至数日,多在夏、秋季牧草繁盛、牛羊肥壮时举行。
          3、抓住景观特色 
         (1)做好景观观赏前的准备工作;
         ①查看相关资料;②了解主要景点及其分布,确定旅游路线;③了解景观形成的原理。
         (2)游览建筑、园林景区要把握节奏
         建筑、园林以及一些风景区的机构布局都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为序幕、发展、高潮和结束等景区。
          4、领悟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1)和谐生美
         ①旅游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是我国自然风景区的特色之一。
         ②非自然风景区的人文景观
         我国古代园林要求再现自然,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一基本准则。
         (2)一方水土一方情
         风俗民情是一定地区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比如西双版纳的热带风光和傣族风情、内蒙古风光和内蒙古风情等。
          5、以情观景 
         只有以情观景,才能深刻感悟到自然的美。
         (1)综合感受;(2)发挥想象:①观赏地貌的酷似造型,只有与想象中的事物或者情景合二为一之时,才会顿觉天工之巧、美仑绝伦。②观赏形如卧佛、仙桃、猴子、八戒望月等造型的地貌景观,只有与想象中的景物一致之时,才能领会到天工造物的'奇妙。(3)移情于景,情景交融;(4)登山涉水,求质求真。
          6、品味文化内涵,洞悉文化定位:许多旅游资源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身后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构成了内在美的核心。 
         【方法技巧】
         1、中国的园林艺术(记忆)
         (1)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2)我国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有主配、层次、框景和借景。
         主配即主景和配景,主景是全园的精华,配景起到烘云托月作用;层次是借有限的空间,造无限的风景;框景是用门框、窗框、洞框作为取景画框,把景象限制在框内,是园林中的局部特写;借景是借园外风景衬托本园的景色,以扩大远景。
         2、对山水的鉴赏
         (1)山的内在意蕴鉴赏
         ①力量之美;②刚毅之美;③文化之美;④精神之美。
         (2)水的内在意蕴鉴赏
         ①以水寄情,游水抒情;②以水寓意,观水体验;③以水寓理,观景升华。
    ;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4.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

   教材是死的,不能随意更改。但教法是活的,课怎么上全凭教师的智慧和才干。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一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  种植  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_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  方法  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二 
    《大气环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三圈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模式。
    2.了解1月、7月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3.掌握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4.了解大气环流与水热输送关系。
    能力目标:
    1.运用对比、类比方法,在三圈环流示意图上理解、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特点。
    2.读“亚洲季风”图,会分析季风的形成,特别是东亚、南亚季风形成的区别。
    3.读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图,分析北半球海陆气压形势。
    德育目标:
    1.通过三圈环流的学习,了解大气环流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的形成,认识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2.理解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从而能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成因、对气候的影响。
    2.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风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形成的动态过程。
    2.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一边引导启发,一边画板图和读图讲授有助于学生理解本课难点。
    2.讲授要循序渐进、前后呼应、步步深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最终促使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有效地掌握。
    教具准备:投影仪(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气时刻不停地运动着,运动的形式和规模复杂多样,既有尺度很小的局地性运动,像上节课我们所学内容可以说是小尺度的大气运动,也有规模很大的全球性运动。那么,全球性的大气运动又是怎么样运动?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2.4全球性大气环流”(板书)
    新课教学: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也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本节课主要讲述典型意义的两种环流形式: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下面我们先来学习三圈环流。
    一、三圈环流(板书)
    为了简化起见,假设大气是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的,而且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面,赤道地区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北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如图。
    1.全球大气运动——单圈环流(板书)
    但实际上赤道与极地间的这种闭合环流是不存在的,因为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转着,大气一开始运动,马上就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三圈环流。
    2.全球大气运动——三圈环流(板书)
    由于地球时刻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着,此时仍然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说明此时大气运动情况。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画箭头①),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偏转成西南风(画箭头②),到30°N附近上空时,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变成了西风。这样气流就不能继续向北流向北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了。由于赤道地区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又不能继续北进,便在30°N附近上空堆积,空气密度加大产生下沉气流(画箭头③),这样使得低空气压增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在低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副高指向赤道低气压带,大气在向南流动过程中逐渐向右偏转,形成了东北信风(画箭头④)。这样在赤道与30°N之间形成一个低纬度环流圈。
    (1)低纬环流(板书)
    近地面,副热带高气压带一部分气流向赤道低压带流去。另一部分气流向北流,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南风逐渐向右偏形成西南风,也叫盛行西风(画箭头⑤)。与此同时,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又叫极地东风(画箭头⑥)。盛行西风与极地东风这两支冷暖不同的气流,在60°N附近相遇,形成上升气流,在低空形成副极地低压带。上升气流到高空,一部分流向副热带高气压带上空(画箭头⑦)为补充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的来源(画箭头⑧)。这样在30°N与60°N之间形成一个中纬环流圈。
    (2)中纬环流(板书)
    北纬60°附近的上升气流,另一部分流向极地上空(画箭头⑨),补充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箭头⑩)。这样在60°N与极地之间形成一个高纬环流圈。
    (3)高纬环流(板书)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由于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使气流向左偏转,所以环流的方向与北半球不同。
    这样,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投影图)
    7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的风带为: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问: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有何不同?极地高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有何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是由于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运动而形成的,所以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大气运动所引起空气质量的变化而形成的,因此,这两气压带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读图2.17)。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常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
    承转:上述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不考虑海陆分布和地形影响的理想模式。实际上,地球表面并不是均匀的,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要复杂得多。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海陆分布与大气环流的影响(板书)
    请同学们先读图2.18“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和图2.19“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分析一下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分布有何不同特点?
    从图上可以看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基本上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特别是南纬30°以南的地区,而北半球气压带则断裂成块状,特别是亚洲与太平洋地区气压带被_一个个范围很大的高压区和低压区。
    问:为什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南北半球的气压分布有这样的差异?
    投影世界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图,对照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就可以看出这是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占绝对优势,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显著增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的缘故。
    问:海陆性质不一样又是怎样影响气压分布的?
    在河里或海、湖里  游泳  的人,都有这个体会。盛夏的中午,如果你躺在岸边沙滩上会感到热乎乎的,而在水里却是温和的;冬季恰好相反。这主要是因为海水的比热比陆地大的缘故。在同样的太阳照射条件下,海水温度变化比陆地要缓慢得多。夏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高得多,形成热低压;冬季,大陆上的气温比海上气温低得多,形成冷高压。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具体的气压分布情况,请同学们再来看图2.18和2.19。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可以看出,副热带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所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亚洲热低压(又叫印度低压)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压只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的夏威夷高压和北大西洋的亚速尔高压。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图上,副极地低压带也被大陆上的冷高压所切断,尤其是亚洲高压(又叫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势力,控制范围最广。亚欧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压带也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和北大西洋上的冰岛低压。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势力强,范围广,称为大气活动中心。它们随季节而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有着重大影响。这些大气活动中心位置和强度一旦异常,就会造成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异常。
    同学们课后要阅读“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和旱涝”,了解一下副高对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会引起我国哪些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等情况,从而认识规律,认识自然。
    综上所述,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我们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点:(投影片)
    承转:以上我们了解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情况,季风环流也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气候深受季风环流的影响,那么下面我们来学习季风环流这部分内容。
    三、季风环流(板书)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什么是季风?
    1.季风的概念(板书)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图2.20“亚洲季风”,看看季风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风向怎样变化?
    2.季风分布及其风向(板书)
    季风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地区,这一地区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西北风。正如歌曲“黄土高坡”中唱到的“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实际上指的就是东亚季风。
    问: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如何形成的?
    3.季风形成原因(板书)
    亚欧大陆是世界的大陆,太平洋是世界的大洋,东亚居于两者之间,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冬季,东亚大陆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控制之下(见图2.20),海洋是低压,这样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气流由陆地指向海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于是在东亚地区冬季形成西北季风。同样道理,夏季,东亚大陆受印度低压控制,海洋上则是高压,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东亚夏季刮东南风,由此可见,东亚季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而形成的。
    冬季,东亚盛行来自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东亚盛行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读图2.20,同学们再看一下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的风向的季节变化情况又是怎样?
    从图上可以看出,我国西南地区及印度一带冬季是东北季风,夏季是西南季风。
    问: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又是怎样形成的?
    冬季,南亚地区也受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在海陆间由于海陆热力差异从而形成东北季风;夏季,则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北移,气压带和风带位置也随着北移,这样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就北移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向右偏转而形成西南季风。
    由此可见,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惟一原因。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等也是形成季风的原因。
    我国气候深受季风的影响,同时季风也给我国带来一些好处,请同学们看“活动”2,讨论季风给我国带来哪些好处。
    举例如下:
    在世界上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大都是干旱的沙漠或荒漠。如西亚、北非。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所以成为降水丰沛的“鱼米之乡”,主要是受惠于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
    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温,而且比世界同纬度的许多地区气温偏高。夏热是我国气候资源的一大优势,使我国广大的北方地区都能种植棉花、水稻、玉米等喜温作物。我国水稻、棉花的种植界之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在高温季节,农作物生长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夏季又是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最多的季节。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对农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长都十分有利。
    课堂练习:
    住在海滨或去过海滨旅游的同学,都会有这种体会:盛夏白天,站在海边,只觉海风习习,暑热尽消。为什么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间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解析:如图所示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如左上图),陆地增温快,在近地面形成热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海洋增温慢,相对形成近地面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就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由于近地面是由海洋高压指向陆地低区,所以白天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这就好比东亚夏季风的形成。
    夜晚(如右上图),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在近地面形成冷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海洋则正好相反,在低空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气流形成如图所示的环流圈。因此,在低空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所以夜晚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这种形成过程好像似东亚的冬季风的形成。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大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主要形式,它是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其中典型意义的是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首先,要求同学们明确三圈环流的形成同样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压带和风带是大气环流在近地面的结果。
    其次,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表现在随季节而改变的气压带和风带沿纬向的分布被破坏,北半球尤为明显。
    再次,掌握季风的形成和风向的变化情况,以及季风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三 
    三个经济地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  总结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总结]同学们本节我们就讲完了。但留给我们思考的内容却是纷繁复杂的,需要我们多读书,多思考才能使我们学的知识更扎实,进一步达到学以致用。现留一个思考题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问题: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先富共富"重要理论?(提示:请从地理学角度加以思考)。
    
    
  高中地理教案大全相关  文章  :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大全 
  ★  初一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案大全 
  ★  高中地理知识点大全 
  ★  高中必修三地理第五章特色教案 
  ★  高一地理教案《地球公转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与高一新生学... 
  ★  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二章教案 
  ★  最全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设计大全 
  ★  最新高中地理知识点汇总 
  ★  高一地理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5.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

      高中地理学科包含的内容丰富而繁多。那么关于旅游的地理知识点有哪些呢?下面是我为高中学生整理的旅游地理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一)          1.分析旅游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对背景环境的破坏、对文物古迹的破坏、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以及带来的后果。旅游活动的规模应与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相适应,一方面要充分开发旅游资源,服务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另一方面应注意不能超过旅游区的环境承载量,如果规模超过环境的承载量,就会对旅游区的资源产生破坏,使环境恶化。
         ①旅游活动排入环境的废弃物,包括交通工具排放出来的废气,各种旅游设施排出的污水,旅游者乱抛的垃圾等。
         ②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指当地居民为从事商业旅游活动,不适当地使用当地的旅游资源。
         ③对背景环境和文物古迹的破坏。指各种旅游服务性设施设计建设不当,对风景造成的破坏。
         ④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指旅游活动对当地生产、交通、公共设施生活供应带来的影响。
         2.全面分析旅游活动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主要从人为方面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  措施  。
         3.辩证和综合地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优劣,而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主要包括: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位置及其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和环境承载量。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二)          1.旅游业是为旅行、观光、游览服务的一项综合性行业,旅游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又能够促进经济的繁荣,社会秩序的稳定。同时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加外汇收入,回笼资金,扩大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因而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部门之一。
         2.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交通工具的发展,为人们外出旅游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证。
         3.旅游业具有能够提高人们素质和促进民族  文化  的交流,扩大国际间的交往与合作。
         4.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利润高的特点,它是服务性行业,对能源、矿产资源利用少,对环境的污染较少,又被称为“无烟工业”。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三)          1.旅游对环境的促进作用
         (1)保护自然景区和历史古迹
         (2)提高环境质量
         (3)改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
         2.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问题
         (1)污染自然环境(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噪声\视觉)
         (2)破坏生态系统
         (3)损毁文物古迹
         (4)扰乱社会秩序
         3.说明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1)健全环保法规,强化环境管理
         (2)加强全民  教育  ,提高环保意识
         (3)搞好环境评价,制定环保规划
         (4)加强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

高中旅游地理知识点

6.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

   在读书、听课、研习、  总结  这四个环节,高中学习比初中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地理教案高中教学  范文  ,希望大家喜欢!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一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说教材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第三章内容属于自然地理部分,是对地球外部圈层结构的展开,而本节内容是本章内容的重点,《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是在学习了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和气压带风带的基础上,对地球上最主要的水体----海水的运动进行更加具体、深入的学习。海水运动又对学习第五章自然地理坏境和人文地理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此阶段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地理知识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一般  方法  ,能够根据地图和材料,初步分析所学的地理知识。但是,由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有限,空间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不能自主归纳总结,找出规律;再加上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生活阅历较浅、对重难点的地理知识不熟悉,不了解,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地理知识并提高地理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目标
    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据此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提升读图、绘图以及在图上观察、比较、归纳、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洋流模式图和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运用案例分析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和严谨、科学的  学习态度  ;
    (2)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学习洋流形成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的辨证关系。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
    难点:利用“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依据:此部分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有知识缺陷
    五、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
    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和地理科教学特点以及有关的教学规律,即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由宏观掌握到微观掌握的规律,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相统一规律,主要采取了读图分析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式教学法。
    地理新课标倡导自主、探究、体验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必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引导者,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必要的学习策略,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情趣动机,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求索  反思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采取如下的学习法:自主学习法、看图分析法、讨论式学习法、图文转化法以及知识迁移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讲解  故事  “海上信使”:一艘在大海航行的船遇上了海上风暴,船被毁后几个海员被吹到了一个小岛上。他们失去了大船,没有办法离开小岛,一个聪明的海员现出了一个办法,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塞入瓶子里然后盖上盖子,密封后扔到海中让流动的海水带着他们的信飘到大陆边通知人来营救他们,结果他们胜利的离开了小岛。
    依据:利用故事创设教学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制作Flash动画)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二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展示“吸引半径”动画
    举例:北京、杭州、西安、洛阳
    [板书]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中哪一个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快一些?为什么?
    [板书]4、地区接待能力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自学
    [板书]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提问]请同学读一下旅游环境承载量的概念,且说出它是用什么来衡量的呢?
    师讲解:旅游环境承载量包含着景区资源、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对游人数量的适应能力,有的景区大,有的景区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两地在旅游的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方面有什么差异?
    回答,总结:略
    [板书]“旅游环境的保护”
    (让同学课下自学)
    [课堂小结]
    [课堂反馈]
    [课下作业]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太阳能量的来源,理解太阳是地球的主要能量源;
    2.了解太阳活动(主要是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3.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通过阅读太阳黑子与降水量的相关图分析太阳黑子变化的周期及太阳黑子对降水的影响。
    2.能通过展示的图片理解太阳活动增强时会使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及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因。
    3.能通过计算机的演示分析月相产生的原因和规律。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科学的宇宙观,和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关于太阳辐射的教学建议
    太阳辐射这部分内容属于常识性的介绍,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太阳对地球的重要性。除了让学生看教材的两张图,了解太阳常数的概念,以及由于纬度、地形和气象条件的不同,太阳辐射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外,这里介绍一个小实验可以让学生更生动的了解太阳辐射。
    实验是这样的:拿两个瓶子,一个涂成白色,一个涂成黑色,在瓶口各套一个小气球,气球没有充气。注意密封性要好。放在太阳下照射,观察结果。容易看到,白色瓶子上的气球没有太大变化,而黑色瓶子的气球开始膨胀。通过实验比较清楚地看到:黑色的瓶子更容易吸收太阳辐射。从而让学生明白太阳辐射的能量巨大,对地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关于月相的教学建议
    由于本节主要是要讲太阳、地球、月球三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和原教材相比,新的教材将月相这部分内容作为了必讲内容。关于月相,重点有三个:
    一、要说明月相的成因。
    月相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发生改变。地球在绕太阳公转,月球绕地球公转,如果同时考虑两者地球和月球的运动,学生很容易被弄得摸不着头脑。其实,由于空间两点是决定一条直线,地球虽绕太阳一周,而地球和太阳总是能连成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让地球和太阳的位置不动,而仅仅考虑月球的公转。
    我们可以从地球、太阳、月球成直线开始考虑(注意,严格地讲大部分时间它们不在一条直线上,否则,每个月都会发生月食和日食了),月球绕地球一周回到相对位置继续成直线,所需要的时间是一个朔望月的时间(29.53天),而不时恒星月(月球真正的公转周期27.32天)的时间。月相形状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月球是不发光的,只能反射太阳光。月球总是半个球发光,半个球不发光。而观测者的角度不同,发光的部分对于观测者来说就有了不同的形状。
    二、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
    对于几个重要的位置(新月、上弦月、满月、下限月)的月相,应该是什么时候观测呢?关于这个问题,重点在于掌握地球的运动规律。对于某一个月相而言,地球上总是只有半个地球的地方才能看到月相。当然,也只有半个地球能看到太阳。初一新月的时候,太阳和月球是一起在东方升起,西方落下,而每隔一天,月球就相对于太阳向东边移动12°,这样,整个朔望月周期内,每一天能看到月相的时间和日出日落的时间才有了变化。有一点必需强调,不论太阳还是月亮,对于地球上的观察者来说,都是东升西落的(因为地球的自转),白天并不是没有月亮,只不过由于太阳光太强,月亮根本显现不出来。
    三、关于月相的方位
    教材中提到了观察者观测不同月相的时间不同,观看的方位也不一样。既然新月时月球和太阳是同升同落,那么随着月球的东移,月相出现在天空的方位也是逐渐远离太阳落下的方位。教师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能借助多媒体软件。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应该尽量使用教具(如地球仪、三球仪)等。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教学重点】①知道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②知道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媒体资料库
    【教学过程】
    (引课)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板书)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多媒体资料展示,并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7图1。5)通过资料、地图及同学日常生活  经验  说明太阳辐射在哪些方面对地球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7图1。6)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几部分组成?
    (板书)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找资料、阅读教材P7—8相关图像思考解答)太阳大气各层中,有哪些太阳活动?其表现形式?其活动周期有多长?这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什么?
    (板书)2.太阳活动及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资料库和教材中相关图像,思考讨论)为什么有月相的变化?月相变化的周期有多长?不同时间应在天空的什么方位观测到哪种月相?教材P9图1.10和P10图1.11两副图像应该如何判读?月相的变化对地球有什么意义?
    (教师总结)月相变化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关系产生的,教材P9图1.10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是站在图像中心,因此上弦月时,是观测者右边的月面明亮,下弦月时,是观测者左边的月面明亮。教材P10图1.11阅读时,应注意,观测者位于北半球,月球在南部天空,观测时间和方位:上图是以太阳落山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是上半个月的月相状况;下图是以太阳升起时,不同时间的月相和所在天空的方位,此图表现的时下半个月的月相状况。
    (板书)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设计思想】本节教材主要由两个重点知识,一个是太阳辐射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另一个是太阳活动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对于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注意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难点知识是月相的变化,通过多媒体手段的辅助,创建学生的学习过程,完成由形象思维想向  抽象思维  的过渡。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太阳、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外部大气结构
    由内到外:光球层——色球层——日冕
    2.太阳活动及其主要类型
    ①太阳活动的概念
    ②主要类型
    黑子——发生在光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耀斑——发生在色球层,周期11年,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3.对地球的影响
    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对地球磁场的影响——产生“磁暴”
    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三、月相及其变化
    1.月相变化的周期规律
    2.月相变化对地球的意义
    
    
  地理教案高中教学范文5篇相关  文章  :
  ★  地理教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2020高中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最新5篇 
  ★  2019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范文【五篇】 
  ★  地理教学计划总结集锦5篇 
  ★  地理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地理教师工作心得总结范文5篇 
  ★  地理老师教学工作心得总结最新范文5篇 
  ★  关于地理教师心得体会5篇优秀范本1200字大全 
  ★  地理计划5篇范文合集大全 
  ★  高一地理老师教学反思范文 

7. 求文档: 高二地理教案 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构成 
 
【教学重点】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的构成。

【教学难点】文化和文化景观的联系与差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忆一下我们前面两章学习的内容,我们在第一章学习了有关人口地理学方面的内容,第二章学习了城市地域结构方面的知识,从今天我们要学习有关文化地理方面的知识。

一、什么是文化

〖提问〗文化和地理学有什么关系吗?地理学为什么要探讨文化方面的知识呢?请举例说明:什么是文化?你常见的文化现象有哪些?文化现象和文化景观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总结〗

1.关于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一般来说,文化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

物质文化(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风格的建筑形式。)

精神文化(例如:人类长期总结的科学知识;中国崇尚的尊老爱幼就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等。)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精神文化内容也具有物质形式(京剧和与之相关的道具)。

有时候,我们理解的文化仅仅包括精神文化,这是狭义的文化范畴,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

2.关于常见的文化现象举例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请举例说明);

不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

不同地区的人们在教育、娱乐、生活等方面的观念也有很大差别;

……

3.关于文化和文化景观的区别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文化的外延十分广泛,几乎凡是有人类参与的任何活动以及活动的成果都可算作是文化的范畴。相比而言,文化景观的含义则要小一些。

文化景观则是以上文化现象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它必须落实到地表,是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地理学之所以研究文化景观正是基于文化景观的这个特点,地理学要探讨的是文化景观的地域分布、扩张和演变的规律。

二、文化景观的构成

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例如:农田、矿山、道路、城市、村落;学校、法院、纪念碑、古岩画等。

三、讨论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海南岛上由于有人类的活动,所以该岛是文化景观;(×)

敦煌石窟是宗教文化景观;(√)

峨眉山是自然景观,山上的宗教建筑和旅游设施是文化景观;(√)

京九铁路是文化景观,火车不是文化景观。(√)

教案点评:

该教案的设计思路开放,注重教师和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学过程中注意用事实说话,让学生在分析具体事例的过程中逐渐学习到相关的知识,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需要大量事实来说明自己的结论,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动手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求文档: 高二地理教案 文化景观

8. 高中旅游地理

(1)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寒冷,而海南温度适宜,是避寒度假的理想目的地。
    (2)位于热带海岛上,景色优美,游览价值高,春节期间旅游产品丰富,旅游资源吸引力强;旅游基础设施较完善,接待能力强;交通便利;旅游消费结构趋于合理,政府部门加强对旅游景点的价格监管,加大旅游优惠促销力度,实施惠民措施;旅游综合整治见成效,旅游市场秩序好转。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