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证券化对我国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

2024-05-17 05:14

1. 金融证券化对我国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

重要影响有:  直接发行证券的形式在市场上筹集资金既便利融资,成本又低,还可享受发行证券本身的许多好处。对社会公众而言,有价证券在流动性和收益率方面比银行存款更有吸引力。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公司融资证券化趋势的形成。
证券证券化背景如下:
A:资产证券化的金融背景是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业务创新。以美国为例,20世纪七八十年代储蓄机构由于资产负债在利率、期限和流动性方面的不对称以及自身管理问题导致的储蓄业危机,使得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面临困难。这迫使它们开拓新的业务领域;而六十年代中后期以后,对金融业的管制不断放松,使得这两类金融机构能够参与证券市场,这促使它们也加快向证券市场渗透。B:资产证券化的最初形式就是将期限和利率大致相同的同质住宅抵押贷款等金融资产聚集成一个集合基金,然后发行以集合基金直接担保的抵押担保证券。比较典型的适合于证券化的资产还有汽车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租赁收款等。资产的证券化使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了资金周转,增加了收益。

金融证券化对我国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

2.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的产生

证券化融资与投资,虽然风险大些,但却减少了货币资本运动过程的许多中间环节和流动成本,例如,股票融资,则无须还本付息,也不象银行间接融资,会增加一道服务费用和社会管理费用,这种证券化的直接融资,会大大减少了经济中的泡沫性,减少银行从中的谋利、周转时间和过程的浪费与损失,并使货币直接转化为资本,因此,资本证券化对于更好地发挥资本作用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3.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现状与程度调高

通常,提高资本证券化程度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减少现金流通和以货币为载体的实物资本流通;二是增加证券发行量和扩大证券流通的比重。这两条其实是不可分开的。减少金融运行中的现金流通,必然使货币形态的资本量减少,相应地,取代现金流通和货币资本交易的各种证券就会增加。换言之,减少货币资产,必然相应地增持其它形式的金融资产,而其总量基本不变。从现实情况看,资本证券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方面。资本证券化程度高的国家往往是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下表所列数字即是一个例证。──────────────────────────────────国别 GNP(亿美元) 1988年末债券 货币供应量(亿美元)1988年 股票市值(亿美元) 1987年数──────────────────────────────────美国 48473 73000 72300日本 29545 59000 6330英国 8715 11000 1236──────────────────────────────────资料来源:宫著铭《证券业的发展趋势》,《新金融》1990年8期。由表可见,少数商品经济发达国家资本证券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其债券余额和股票市值已大大超过了货币形式存在的金融资产总量,并且,证券市值己超过了实物经济的价值形式GNP规模。另外, 我们还可以把部分发展中和新兴的工业化国家与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发展水平及资本证券化程度作粗略的比较:1988年部分发展中的新兴工业国家,其股票市值相当于本国GNP的规模平均在20%左右;同期,亚洲四小龙的股票市值占其GNP的比例,台湾省为118%, 南朝鲜为71.4%,新加坡为130%,香港为130%。这种差异显示, 发展中国家经济跃上新的台阶,一般伴随资本证券化程度的提高。当然,个别经济发达地区或国家与其资本证券化程度存在不相称的现象。例如,统一前的西德GNP总值高于英国, 但英国由于传统金融业的发达,股票市值高于西德。然而,这类现象并不能从总体趋势方面否定资本证券化与市场经济高层次阶段之间的关联性。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现状与程度调高

4. 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是什么意思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 资产证券化仅指狭义的资产证券化。自1970年美国的政府国民抵押协会,首次发行以抵押贷款组合为基础资产的抵押支持证券-房贷转付证券,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金融创新工具而得到了迅猛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在又衍生出如风险证券化产品。
  资产资本化是指符合条件的相关费用支出不计入当期损益,而是计入相关资产成本,作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类项目管理。简单地说,资本化就是公司将支出归类为资产的方式。
  开始资本化的条件有三个:
  第一个条件是资产支出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购置或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已经发生,包括支付现金、转移非现金资产和承担带息债务形式所发生的支出。
  支付现金是指用货币资金支付固定资产的购建或建造支出。转移非现金资产是指将非现金资产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与安装,如将企业自己生产的产品用于固定资产的购建,或以企业生产的产品向其他企业换取用于固定资产建造所需的物资等。承担带息债务是指因购买工程用材料等而承担的带息应付款项(如带息应付票据)。例如,购入工程物资用商业汇票结算,商业汇票的面值为1000万元,年利率为6%,期限为3个月。那么该项业务发生后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1000万元。如果购入时的商业汇票为不带息汇票,那么该业务计入资产支出的金额为0。
  应说明的是,工程项目领用本企业生产的产品,若生产的产品发生的成本及产品中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均已支付现金,则领用时发生的资产支出金额为产品成本和产品中材料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之和,而不是产品成本和领用产品时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之和(因为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此时尚未支付)。销项税额和进项税额的差额待实际缴纳增值税时才能算资产支出已经发生。
  第二个条件是借款费用已经发生。这一条件是指企业已经发生了因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的借款费用,或者所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借款费用。
  第三个条件是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构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这里所指的“为使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所必要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已经开始”主要是指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实体建造或者生产工作已经开始,如主体设备的安装、厂房的实际开工建造等。它不包括仅仅持有资产但没有发生为改变资产形态而进行的实质上的建造或者生产活动。
  企业只有在同时满足了上述三个条件的情况下,有关借款费用才可以开始资本化,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没有满足,借款费用就不能开始资本化。

5. 为什么资产证券化只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

资产证券化的作用是对未来经济利益的交易,以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为基础,将其提前变现为股票或分期偿付的证券。
一、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简介
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传统的证券发行是以企业为基础,而资产证券化则是以特定的资产池为基础发行证券。

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发行的以资产池为基础的证券就称为证券化产品。
资产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是指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资产指的是任何公司、机构和个人拥有的任何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东西。资产的分类很多,如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不动产等。

(一)广义定义
资产证券化广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某一资产或资产组合采取证券资产这一价值形态的资产运营方式,它包括以下四类:
1、实体资产证券化:即实体资产向证券资产的转换,是以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为基础发行证券并上市的过程。
2、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一组流动性较差信贷资产,如银行的贷款、企业的应收账款,经过重组形成资产池,使这组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收益比较稳定并且预计今后仍将稳定,在配以相应的信用担保,在此基础上把这组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的收益权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流动、信用等级较高的债券型证券进行发行的过程。
3、证券资产证券化:即证券资产的再证券化过程,就是将证券或证券组合作为基础资产,再以其产生的现金流或与现金流相关的变量为基础发行证券。
4、现金资产证券化:是指现金的持有者通过投资将现金转化成证券的过程。

(二)狭义定义
狭义的资产证券化是指信贷资产证券化。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
(三)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流程
概括地讲,一次完整的证券化融资的基本流程是:发起人将证券化资产出售给一家特殊目的机构(Special Purpose Vehicle, SPV) ,或者由SPV 主动购买可证券化的资产,然后SPV将这些资产汇集成资产池(Assets Pool ),再以该资产池所产生的现金流为支撑在金融市场上发行有价证券融资,最后用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来清偿所发行的有价证券。

举例简单通俗地了解一下资产证券化:
A:在未来能够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B:上述资产的原始所有者;信用等级太低,没有更好的融资途径
C:枢纽(受托机构)SPV
(四)主要过程

B把A转移给C,C以证券的方式销售给D。
B低成本地(不用付息)拿到了现金;D在购买以后可能会获得投资回报;C获得了能产生可见现金流的优质资产。
投资者D之所以可能获得收益,是因为A不是垃圾,而是被认定为在将来的日子里能够稳妥地变成钱的好东西。
SPV是个中枢,主要是负责持有A并实现A与破产等麻烦隔离开来,并为投资者的利益说话做事。
SPV进行资产组合,不同的A在信用评级或增级的基础上进行改良、组合、调整。目的是吸引投资者,为发行证券。
二、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1、资产证券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推动作用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分流储蓄资金,壮大资本市场规模。
(2)资产证券化能提供新的金融市场产品,丰富资本市场结构。资产证券化将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转变为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稳定的可流通证券,丰富了证券市场中的证券品种,特别是丰富了固定收益证券的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这无疑会丰富市场的金融工具结构,对优化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3)资产证券化降低融资成本,丰富了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为筹资主体提供了一种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的新型筹资工具,可以使筹资主体利用银行信用以外的证券信用筹集资金。
(4)资产证券化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选择。资产证券化产品具有风险低、标准化和流动性高的特点,其市场前景广阔。资产证券化还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投资品种,可以通过对现金流的分割组合而设计出一系列证券投资组合,以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投资偏好。
(5)资产证券化能促进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资产证券化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和独特的运作方式,犹如一道桥梁,在多个层面上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联系起来。资产证券化一方面为银行信贷风险“减压”,另一方面,在为资本市场增添交易品种的同时,也为市场输送源源不断的资金“血液”,进而促进资本市场和银行体系的协调发展。
2、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1)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本管理,提高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是资本净额除以总的风险资产之后得出的,即:资本充足率=(资本-扣除项)/(风险加权资产+12.5倍的市场风险与操作风险所需资本)。其中,风险加权资产是由银行的各项资产乘以它们各自的风险权重而得。根据银监会对银行资产的风险权重的规定,住房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而证券化之后回收的现金的风险权重为0,这样计算出来的分母变小,资本充足率自然会提高。银行可以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而非持有到期,主动灵活地调整风险资产规模,以最小的成本增强资产流动性,提高资本充足率。
(2)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商业银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高资产流动性。资产证券化为资产负债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通过证券化的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功能,商业银行可以将不具有流动性的中长期贷款剥离于资产负债表之外,及时获取高流动性的现金资产,从而有效缓解流动性风险压力。
(3)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化解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通过资产证券化将不良资产成批量、快速地转换为可转让的资本市场产品,重新盘活部分资产的流动性,将银行资产潜在的风险转移、分散,是化解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
(4)资产证券化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强赢利能力,改善收入结构。资产证券化的推出将为给商业银行扩大收益、调整收入结构提供机会。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原贷款银行在出售基础资产的同时可以获得手续费、管理费等收入,还可以为其他银行资产证券化提供担保及发行服务赚取收益。
(5)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国内银行适应金融对外开放,提高整体竞争力。实施资产证券化,可以使国内银行通过具体的证券化实践来发展机构,积累经验,培养人才,缩小同发达国家金融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的差距。这样,国内银行就会在证券化业务方面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从而提高同外资金融机构竞争的能力,不至于在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后处于被动状态。

为什么资产证券化只发生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

6. 资产证券化对企业和社会来讲是利是弊?

资本证券化对企业和社会来讲都是有利的,通过资本证券化,企业可以将自己的资本找到变现的渠道,同时,资本证券化可以使企业的资本能够合理溢价,有利于企业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资本证券化对于社会来说让社会上的人们增加了一个投资的渠道,投资者通过购买企业的股权,可以成为股东,效益好的企业可以为股东带来很好的投资收益,同时,证券化以后的股权本身也有溢价的功能,通过证券的价格变动投资者可以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而且资本证券化以后的股票是一个非常便于变现的金融工具。
当然,资本证券化也有问题,就是如果资本的溢价超出了合理范围,那么投资者会受到损失,如果企业大股东将资本证券化以后恶意变现自己的股权,会造成社会投资者的投资非常大的损失,如果社会投资者企业信息了解不够全面,有可能造成盲目投资。

7.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的作用和意义

资本证券化既然是现代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因此,就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 资本证券化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增强资本效率,使资本的作用更能得到发挥。资本是过去财富的利用,而要使财富得到充分利用,就必然增加其流动性,提高其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由于资本证券化,使得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并使资本细分化,从而可以使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和对社会的高强度渗透力,从而使资本大量减少了沉淀、闲置和浪费的状况,并在流动中增强了活力。金融证券化机制的效能显示,在社会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总量规模为既定的前提下,各经济主体能够使用的资本规模相对扩大,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层次也相应提高。这解释了长期来使我们困惑的—个问题,即为什么在实物经济规模或人均产值接近的情况下,—国的资本供给会比另一国显得充裕。比如,前苏联和东欧诸国的实物经济规模并不比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地区差,但在资金的充裕程度方面却大相径庭。本文无意否定经济体制中其它因素的作用,只是想说明商品经济向高层次发展需要相应的金融机制。如果金融机制中缺乏有效的证券行业,其金融效率就不可能提高,经济就难以摆脱资金短缺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证券业发达的国家并非没有资金不足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可能性,但应看到证券业在缓解这些矛盾方面已经发挥了作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必须走规模经济之路。于是,经济机制需要创造出一种能满足大量资本需求且能长期稳定供给资本的工具。无疑,单靠银行间接融资是很难满足这一需求的,而且银行也难长期稳定地向社会大规模提供资本。换言之,在社会化大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时,金融机制中仅有货币形式的金融工具已力不从心,社会需要创造出既能够大量满足资金使用者的需要又能够使货币供给量相对稳定的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就是债券和股票等。它们一旦产主并介入经济体系中,必然使经济运行机制各方面及各环节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推动商品经济跃入新的层次或阶段。此外,由于证券流动和交易兼具投资和投机的双重特性,因此,对所有的闲置货币都具有一种潜在的诱惑和动员力,这一点是银行体制所不可能具备的,正是由于这种诱惑作用,把更多的非资本货币转化成了资本,扩大了资本运行总量。 银行主要通过货币的存、贷业务来满足社会资金需求,由于存款创造货币倍数原理的作用,银行不能将全部存款转为贷款投放到经济领域中去,否则流通中货币总量会迅速扩张,引发通货膨胀。在这类金融机制的作用下,国民经济常常陷入两难选择,要么多发货币通货膨胀,要么资金不足,甚至发生资金不足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矛盾现象。我们可以从前几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得到某种启示。10多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和贷款总规模的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这一方面表明我国货币银行业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大为加强,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国对货币银行业的利用已达到最大的限度,货币超量供给带来的通货膨胀阴影至今还没有消失。即使这样,我国各经济主体对资金的需求仍没有半点满足之感,企业、政府对资金短缺的呼声此起彼伏。这种矛盾现象提醒我们,在实物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仅仅依靠货币银行业来解决资金需求问题,不仅会拖延经济正常的发展速度,而且会付出通货膨胀的代价。因为货币银行业对实物经济提供有限服务的前提条件是货币数量的加速扩张,这种加速由银行信用自身的机理所决定。可见,现代商品经济必须寻找新型的、更具效率的金融机制。而证券化金融机制正好弥补银行作用的不足,因为,它在增加融资工具的同时,货币供应量却相对稳定;社会资金总量在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流动能趋于合理,从而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例如,当银行信贷不能满足企业正常发展速度所需资金时,企业可通过证券机构和主管部门发行股票或企业债券,社会各阶层动用自有资金购买该类企业的股票。一般讲,这类资金原来的用途大多是消费领域,当被证券市场吸纳后,从宏观资金帐户看,社会用于消费或闲置的一部分资金流向了投资领域,社会积累资金在既定货币流通量基础上相对增多。在购买证券的资金中,有一部分来自于银行存款,但证券市场对存款的吸纳效应与银行对存款的利用有区别:后者使社会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相应增加;前者则相对减少了银行信贷规模。与此类同,政府发行国库券的金融效应在于,社会由货币存量形成的总购买力并没有跟随扩大,但总购买力在各经济主体即政府、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分布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合理分配了社会资金的用途,提高了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 作为筹集长期资本的企业,为了降低筹资成本,喜欢证券集资。因为企业以长期借款方式筹集资金,因其期限长、风险大,并非长期贷款都可以取得实际担保,自然要提高利息,长期贷款利息过高,企业利润相应减少,靠成经营上的困难。采用证券集资,因证券的流动性,会使利息降低。同时,政府出于对金融市场管理的需要,往往要制订金融机构分散风险的规定,限制对某一企业及某类行业放款的额度,以保证银行的流动性。这样,一个企业向银行取得大量的足够的长期资金,不仅要承担很重的利息负担,而且也常常难于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还有,在国外资金的引进中,传统的方式是信贷,或是外国银行信贷,或是外国政府信贷,或是世界金融机构信贷,或是外国企业和财团信贷,这几年由于发展中国家相继出现了债务危机,外国贷款人均裹足不前,倒是另一种形式的资本移动取得了替代地位,这就是国际信贷向国际证券化发展,发展中国家通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证券,吸引外国投资者。这种替代趋势是由信贷的流动性不及证券的流动引起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愈发达的国家,票据、证券及其市场也愈发达。在这些国家中,政府为筹集长、短期资金,均通过发行中长期公债券和短期国库券;企业为筹集长期资金多发行股票和企业债券,为解决短期周转资金,多运用票据和短期债券。信用活动票据化和资本筹集证券化是当代金融市场的总趋势。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的作用和意义

8. 资本证券化的资本证券化与市场经济运行

 在社会财力、物力即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宏观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有效需求)规模相对扩大,社会总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宏观经济运行相对稳定,经济波动中的预警系统和调控系统比较健全,经济增长中的高峰和低谷差距尽可能缩小。对资本证券化与非证券化经济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宏观经济在具备上述特征方面,证券化经济具有明显优势。其中,突出的一点就,资本证券化使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有效需求)和总供给规模相对扩大,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凯恩斯开创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强调,宏观经济运行中,有效需求的适度规模是总供给稳定增长的前提。所谓有效需求,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总和,它类似于社会对各类消费品和投资品的即期需求规模。显然,社会各经济主体在—定时期内持有的货币总购买力要大于社会有效需求规模。当社会消费、投资倾向降低而使两者差距过大时,社会在—定时期内就会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反之,各经济主体最大限度地动用现金和存款进行消费、投资而使两者过份接近时,社会有效需求规模就会发生膨胀的症状。 人们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原因时,除了指出生产社会化与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及表现外,还常常涉及证券及证券市场因素的作用,确实,证券市场具有自发波动的不稳定倾向。这种倾向会干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比如,证券投机中,少数人发财致富,另一部分人赔光了资本并倾家荡产引起社会不安宁;证券投机引起金融、生产秩序混乱,大批资金从社会各个角落涌向证券市场,造成虚假繁荣,促发经济危机等等。然而,我们不能由此就简单得出证券市场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结论。其实,证券化经济对稳定宏观经济的作用与资本主义社会化商品经济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作用有共同点。不过,证券化经济属于其中的高层次阶段。 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其证券价格与宏观经济运行常常呈同方向变化。并且,证券价格波动往往以更大的梯度走在货币经济及实物经济波动的前面。这是因为证券价格比实物经济波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快速性。当经济从低谷开始复苏,证券价格趋于上升时,实物经济由于内在规律的作用,不可能在几天之内上升若干档次,所以经济恢复时期实物经济只能呈现相对缓慢的状态。与此不同,证券价格上升不受实物经济规律支配,它可以在几天之内上升若干档次。这样,经济好转时,证券价格比实物经济增长幅度更大,在时间上要先行一步。同样,当经济失衡面临困难时,实物经济由于供给惯性作用,至多在增长率方面逐月下降,而证券价格却可能一夜之间一落千丈。可见,证券价格的快速和大幅度波动一方面有实物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是实物经济波动趋势的信号,宏观调控可以根据股价波动趋势,对实物经济运行中已有某些迹象,但还没有酿成剧烈波动的格局进行事先的调控,尽量减缓或避免宏观经济的剧烈波动。 众所周知,宏观调控的重要内容是运用金融政策,调节有效需求规模,从而实现总供给的稳定增长。当调控客体──融资途径──只有间接金融时,中央银行一旦紧缩或扩张金融政策,不仅会影响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需求规模,而且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规模,因为企业正常的资金来源除了自有以外,只有银行贷款一条渠道。单一融资渠道决定了金融调控的实际效果是,刺激总需求时,有效供给跟随增长;抑制总需求时,有效供给的正常增长也受到冲击,从而引发宏观经济的震荡效应。与此不同,如果调控客体的资产负债结构中证券化达到一定程度,宏观调控的效应点就会集中体现在总需求规模上,对有效供给的作用力相对下降。这样,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会减小。比如,银根紧缩,企业获取贷款的条件恶化时,企业可通过出售部分有价证券,减缓流动资金困难,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生产规模。当然,融资方式多渠道并不会抵销银根紧缩对抑制需求膨胀的效应,因为银根紧缩使流通中货币量有所减少,因而社会总需求规模迟早也会受到影晌。 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直接是企业资本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处在最低层次,某人拥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后,就取得对该资本的经营使用权。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管理经验或专门知识的人一般较难以取得银行贷款。但随着生产社会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机制已显露出不足。这是因为社会对经营者阶层的挑选权仅限于银行一个部门或方面,广大居民和食利者阶层把剩余资金存入银行之后,对银行资金的贷款方向和贷款规模并没有相应的支配权。这种缺陷在资本证券化时代得到了弥补:一是挑选企业经营者机制从资本所有者个人和银行单渠道转到了社会经济体系的各方面或群体渠道;二是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也从单一银行系统扩展到各个方面。这无疑能普遍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促使企业效率更上一层楼。 证券化企业在结构转换中具有快速、灵活的特点,其经营对象能始终处在向高盈利部门转换的状态,即哪类企业产品有发展前途,其它企业不用重新购买机器设备与其竞争,而可以采用参股入伙的方式实现自身产品结构的快速变动。这将使企业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企业之间的社会化联系进一步紧密,企业运行层次由此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