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2024-05-17 01:44

1. 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二 微信成功的原因
1、产品品质:
微信无论在细节还是功能方面,都具备可圈可点的亮点,正是这些产品功能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初期用户,这是基础。在后续的产品改进中,每个版本的微信在品质方面,都有着杰出的创新,比如此前承载着一个小故事的一条乡村小路的图片。
同时其他方面也有着类似状况

2、推出时间迅速并且专注:
不像雷军后来弃米聊不闻不问,全部心思在小米手机。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能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
微信诞生时间虽然晚于米聊一个月,但这个时间也早于其他移动通讯软件,首先在时间方面占据了一定优势;而且微信在后来的版本中一直保持专注姿态,无论平台版本还是功能扩充,每个大版本都有质的变化。
而米聊所属公司小米,此时正将精力投放于小米手机身上,从而分散了自身精力也忽略了微信的杀伤力,这是我个人认为微信后来超过米聊的主要原因之一。

3、腾讯邮箱、QQ等平台推波助澜:
这个无须多说,接受QQ消息、QQ邮箱WEB端的直接推荐等等方式,直接推动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4、微信强大的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工作;
无论是腾讯内部的工作人员,还是外包服务的产品推广公司,对微信的市场推广工作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工作。从此前微信传播过程中的载体、内容、方式、创意等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腾讯公司在市场营销这一块的宣传推广,也直接促进了微信的成长速度。

5、优秀的团队战斗力:
微信负责人张小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加之腾讯提供的微信团队在通讯类产品上也有着一定经验(Foxmail、QQ邮箱等)

6、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把握:
据闻张小龙每个礼拜都会特意搜索用户对微信的反馈信息,对于有价值的新闻和博文,都会仔细阅读;同时其在微博上针对用户提出的疑问和批评,大多情况下也会亲自解决回复,所以微信在对用户了解和服务提供方面,也为日后微信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期间听闻一个传闻,针对微信消息,是否设置对方用户在阅读之后,微信消息显示阅读状态,微信内部团队就讨论了3天,不过此消息个人无法证实是否真实,但目前来看可信度高。

7、移动互联网趋势:
如同传统互联网需要QQ,移动互联网也需要一款即时通讯,微信发展时其他竞争者大多还未成气候,而通讯本身以通讯网络起家,在这方面占据天时、人和。
三 用户调查体验
1、问卷、座谈、走访
利用问卷、座谈和走访的形式了解微信在人群中的占比率、以及用户的评价等第一手信息。三种方式则主要以走访为主,问卷和座谈为辅,受访人群在职业上分为在校同学、社会人士;年龄上从14岁到55岁。在受调查人中知道微信的人有90%以上,而微信在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普及率比30岁以下的年轻人少很多。在青年人中,绝大多数用户选择使用微信的主要原因为使用方便和免费,但是也有23岁如伊某主要是利用“漂流瓶”娱乐,消遣时间。在受访人群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不使用微信的李某,今年50岁。她认为手机上的联系可以通过手机电话短信,没有必要使用微信。40岁以上使用微信较少的原因:一是很多中老年人对新技术的接受度不高,觉得智能手机操作不便;二是周围环境中使用微信的人不多。调查显示微信并经常使用微信的比例为74%。此外,走访发现,微信的使用率和普及率都远高于其他即时通讯软件。
2、亲身体验感受
从微信最初版本直到最新的5。0版本有2年的微信使用经历,见证了微信从一个简单的文字传递软件发展到如今用户过亿的即时通讯软件,同时笔者发现身边朋友渐渐加入微信的行列。作为腾讯亿万用户中的一员,用户的感受永远是最真实的,因此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和自身对智能手机的了解契机,分析微信成功的原因以及分析微信在科技和文化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四 巨大的市场价值
当你的某种产品拥有两亿的用户数时,要想从中获利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微信背后的市场价值深不可测,腾讯更是将它当成公司未来发展的支柱,毫不夸张的说,微信的发展决定腾讯未来的命运。首先,微信并不是QQ 用户的简单平移,微信旨在重建现有的关系网,建立一个更加牢固、更加活跃的关系网络。QQ 很多时候就是一个联络工具,人人网越来越像一个门户网站,微博是一个人们可以表达自我的地方,可是它不够私密。而微信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它小巧而又拥有强大的功能,即公开有能保证隐私,可以说很多方面都优于传统社交工具。它能够满足人们内心深处神秘的交友的冲动,又可以维持现实生活中朋友之间的关系链。随着智能手机逐渐的普及,我想微信很可能取代传统的社交工具,它的市场价值不可估量。庞大的用户数量是酝酿商机的土壤,人们的社交方式的转变非常值得商家关注。微信给商家提供了一个比微博互动性更强、曝光率更高的广告平台。虽然现在有企业微博等多种宣传手段,但是都有一些相同的问题,比如互动性不强,关注度不够。一个企业可能会有很多粉丝,但是好多都是不活跃的,很难参与到评论中去。这样的广告模式其实还是停留在传统时代的模型上面,与平面广告差别不大,只是借了微博这一件光鲜的外衣而已。企业官方微博的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对其热情不高,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微信就要比它灵活得多。它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 B2C 平台,各大电商想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和微信打好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微信的营销价值不容小视。未来的互连网时代一定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是一个“人联网”、“物联网”甚至是交互联网的时代。微信已经走在了移动互联网的门口,即将带领我们步入一个新的时代。LBS 是未来的互联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需要一个很好的载体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载体就是微信。在社交上微信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点对点的沟通,它引领了移动社交的潮流。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越来越高,点对点的服务也逐渐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点对点的服务带来的将是个性化的生活和更加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其实腾讯是在下一盘很大的棋。微信这么多的优点,如此巨大的潜在价值,或许都不是腾讯追求的主要目的,马化腾想做的,是将这些市场价值全部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所谓的O2O (online to offline )闭环,实现“二维码+账号体系+LBS+支付+关系链”一体化,完全打破线上和线下的障碍,让微信账号成为我们最重要的账号。虽然这个设想有些天马行空,但是它里面蕴藏的无穷的价值值得腾讯将未来赌在它的身上。他要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这个商业帝国以微信为基础,他们现在要做的的就是在这个基础上添砖加瓦,让它变得更加牢固可靠。上图很好的展示了未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核心组成部分,微信就是要将这些东西联系起来并形成一个良好的商业生态系统,并以此带动其它行业的发展。微信最终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2. 微信是如何成功的

微信是腾讯推出的为智能手机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多人聊天;1、产品品质,微信在细节,功能方面,都具备可圈可点的亮点,正是这些产品功能上的特色,在早期吸引了用户;2、推出迅速且专注,微信在推出时间方面具有优势且在后来的版本中一直保持专注姿态,无论平台版本还是功能扩充,每个大版本都有质的变化;3、腾讯邮箱,QQ等平台推波助澜,接受QQ消息,QQ邮箱WEB端的直接推荐等方式,直接推动微信的成长;4、微信强大的市场营销,外包服务的产品宣传推广;5、优秀的团队战斗力,对用户需求的了解和把握和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3. 微信是怎样炼成的

——微信产品的发展历程

迄今为止,微信月活跃用户接近6亿,称得是每个智能手机用户最常用的应用,人人都说,微信是个伟大的产品。现在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型的产品,集成了众多丰富的,能给用户带来不同功能和体验的模块和工具,已经成为了腾讯公司最为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的入口。同时微信作为一款产品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并逐步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么,这样一款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呢,其背后隐含着其产品人员怎样的产品理念呢?看了几篇网上介绍微信产品的发展历程的文章,在这我也试着梳理一下。
一、1.0时代,以移动IM为起点

根据参与微信研发的产品和开发人员介绍,微信最初只不过是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主要负责腾讯的QQ邮箱产品)大概不超过十个人的团队抱着“尝试”的态度试验出来的。那是2010年下半年,正处于移动互联网爆发的前夜,当时ios和android平台作为新平台开发者也相当少。10月份,一款叫做kik messenger的应用发布,直接导致2011年成千上万的类kik应用被研发出来,这其中就包括后来大红大紫的whatapp、米聊、line、kacao等。
kik messenger的火爆源于它的极致简单跨平台,它是为移动而生的应用,几乎不花任何力气就在很短的时间基于手机通讯录建立起自己的关系链,这对于很多web2.0时代的SNS应用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很短时间内,它就以席卷一切的气势开始革命,首当其冲的是各国的运营商们,这个跨平台跨国界的手机通讯工具,它可以在不同的手机终端实现文本图片的消息沟通,秒杀短信和彩信体验,它的体验之极致,甚至让当时的手机巨头——黑莓——在自己的手机平台封杀它。

在kik刚出来的时候,广州研发中心、QQ邮箱研发团队的老大张小龙就预见它的火爆之势。小龙当时给马化腾发了一封邮件谈这个事情,并申请广研团队做一个类似的应用出来。而马化腾也已经意识到有10年历史的QQ 并不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手机IM,一款更适合手机使用场景的IM 是需要的,不仅仅是用户需要,腾讯也需要。他对此表示赞许,并仿照“微博”为这个应用起了一个名字——微信。
最初微信被定义为一款通知工具,主要有3个功能:
1.联系人给你发信息时,它通知你;
2.QQ邮箱、QQ离线消息有新条目时,它通知你;
3.你在腾讯微博上收到私信时,它通知你。
仅此而已。
广研的小团队只用了不到四个月,完成了完成了微信ios1.0版本的开发,于2011年1月21日正式发布。1.0版界面非常简洁,功能也非常简单,主要包括文字文字即时通讯、照片分享、更换用户头像三个方面,但是,跨平台交流、极速轻快的楼层式对话和便捷的图片分享功能给用户带来了非常良好的体验。马化腾第一次使用给出了“体验很赞”的评价,然而腾讯内部的其他众多同事却并不看好这个体验简单甚至有些简陋的手机应用。
二、2.0和3.0开始,移动社交的发展

“微信的成功,除了团队的努力,时机的把我也很重要。”
在3月份,接连发了两个版本,但是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很快,我们在4月初又发了第四个版本,这个版本微信的四个tab位置被确定下来,最初的四个tab分别是:微信、通讯录、找朋友和设置。其中,找朋友这个tab可以看出当时微信的急迫,在这里,系统通过通讯录联系人、qq好友、qq邮箱联系人甚至企业域名邮箱联系人等多种关系链给你推荐好友,以期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积聚到用户。
但,用户数据依然不见起色。
这时候,另外一款应用的火爆引起了微信产品团队的注意:talkbox。这个发语音短消息的应用有着与kik类似的逻辑,但语音无疑是最大的亮点。类似的功能腾讯的QQ其实很早就做过,但一直不温不火,但是当它被放到手机上之后,瞬间捕获了大量的用户。
另一方面,智能手机在这个时候开始告诉普及,尤其是iphone4的发布,以革命之势席卷了整个手机市场。张小龙此时判断:智能手机和pc是完全不同的,基于智能手机平台的功能和个人电脑上的也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此时,微信研发团队开始意识到,要试着挖掘智能手机平台的各种可能,不断尝试利用手机天然的能力做出机制简单且自然的应用。也就是说,直到这个时候,微信研发团队开始摸准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脉搏,率先把握了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于是,在微信团队研发人员一个多月的努力之下,微信2.0语音版终于在11年5月初发布了(这是正式第一版本,之前的版本都加了beta)。微信在2.5版本中还发布了一个重要增加用户的方式——附近的人。通过查找附近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其他正在使用微信的人。也正是这个功能,让外界第一次感受到了微信功能的强大。
当时用户对微信、米聊甚至talkbox,感觉是差不多的,大家都在谈论着这三个应用谁抄袭谁,后来米聊做了涂鸦功能,他们的同事在知乎发表文章,说静等微信抄袭。

微信给的答复是8月初的2.5版本,除了那个我通宵两夜的视频功能外,那个版本最大的惊喜莫过于附近的人。可以这么说,语音版奠定了微信的基础,但真正让外界感受到微信强大的,是附近这个功能。
就这样,微信开始很快甩开了所有竞争对手。到了10月份,微信发布了包含摇一摇和漂流瓶两个功能的3.0版本,自此,微信的地位似乎已经是无法撼动了。
摇一摇和漂流瓶两个功能,相当于给微信这个基于熟人关系的通讯工具增加了陌生人社交的功能,添加了一种新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交友方式,使产品具备了有趣好玩的特性,增加了用户互动,保持了用户粘性。
三、4.0开始的平台化

2012年5月份,微信发布了4.0版本,该版本的主要更新包括两个方面:新增加了朋友圈和开发API接口。首先是朋友圈,其实是一个基于图片分享的社会化网络(SNS)。试图让每个用户都参与到自己和他人的“图片塑造生活”的设计初衷上去,朋友圈是吸引熟悉朋友之间互动的卖点,通过朋友之间的UGC与频繁互动来增用户的活跃度,保持产品的粘性。我们也可以从下面的故事看到微信团队在研发朋友圈时的情景:
朋友圈的整个研发过程耗时4个月,投入的人力不超过十个,但却在这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团队完成了完整的30多个版本的开发迭代,我们形象的把这个开发过程叫做回转开发流程,每天上午,开发团队通过邮件接收产品经理整理出的下一个版本功能点启动开发,傍晚的时候把功能交付给小龙和产品经理,他们在晚上就当前版本讨论分析,然后在下半夜给出新的想法甚至方向,产品经理在天刚亮的时候把想法细化为一个个功能点发邮件给开发。周而复始。
当团队决定要发布朋友圈的时候,我想大家已经到了极限了,因为那时候还有bug没有解决,小龙说:bug也是一种文化,就发了。
另外,朋友圈可以说是张小龙带领的微信研发团队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发明,其体验有很多体现其产品情怀的细节。与脸书、微博、博客(空间)等的社交网站不同,微信朋友圈的设计延续了微信的双向好友关系。我们使用过后都知道,只有互相是好友关系才能查看对方的评论。这种设计使得互相的人际没有向二度关系扩散,既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有突显了微信这款产品的于其他社交产品特性。
还有一点就是,在第一个朋友圈的版本里是不支持发纯文字的,我在一开始使用朋友圈的时候,也不知道如何发送纯文字的动态,后来利用搜索引擎搜过之后才知道是要长按相机键可以发纯文字。这一功能设计得堪称隐晦,是因为微信产品团队对于朋友圈的定位就是基于图片分享的熟人社交平台。
张小龙说到,“回过头来说,微信朋友圈原本是不允许发文字,或者说不鼓励发文字的。不光是怕泛滥,这里有个基本的假设,要一个人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你让他一天写一段话出来,而且这段话还得让别人看到,他还要写得好,其实很难。我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那么,图片是最好的介质,图片每个人都会发。”
后来产品团队有人提出,不能否认用户在朋友圈发纯文字的可能性,于是便在后来增加了长按相机键发纯文字的功能作为内部测试,虽然设计得很隐晦,但这个功能还是被用户发现了。但是直到现在的最新版本,初次打开微信发纯文字的朋友圈动态,仍会得到让你慎重使用,以后可能会取消发送纯文字功能的提醒。
4.0版本的微信的新增的第二个主要功能是开放API接口。API接口开放后,微信支持从第三方应用向微信通讯录里的朋友分享音乐、新闻、美食、摄影等消息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加用户之间的互动,同时API接口的开放有可能使得微信在将来成为一个强大的移动应用平台。
在2012年7月,微信公众平台开始内测,使得微信从一个成功的产品真正演变成为了一个平台,就此也开启了微信的商业化进程。微信公众号采用的是订阅——推送的模式,作为产品的一项功能,其设计初衷是这样的:
那么,在微信内看到的都是好友的信息,怎样看到更多丰富的内容呢?这就回到了阅读这个命题。这次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微信公众号。

四、5.0开始,微信平台的升级
2013年8月9日微信发布了它的5.0版本。这一版本中,微信团队对微信的公众平台进行了升级,分为了订阅号和服务号。其中订阅号主要为用户提供信息和咨询,为媒体和个人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时也解决了用户在微信上进行长文阅读的需求。服务号其设计旨在为用户提供服务,企业利用可以自定义菜单,并获得如支付等高级接口的使用权限,从而给企业和组织提供更强大的业务服务能力与用户管理能力。为了避免过多的订阅号信息对用户产生干扰,微信产品团队还分别对两类公众号做了特殊规定和设计,如分别规定了每天的消息发送条数,并特别对订阅号的消息做了折叠的设计。
5.0版的微信还增加了表情商店,扫一扫,游戏中心,微信支付等功能(还有很实用的收藏功能)。首先是表情商店,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表情供用户选择,能够满足用户的视觉化的沟通需求。其次是扫一扫功能,你可以扫条码、图书和CD封面、街景,还可以翻译英文单词。扫条码、扫图书和CD封面成为用户查看购买商品的入口,扫街景,增加了产品的趣味性。第三是游戏中心,在这里你可以和你的朋友们一起玩游戏。打飞机,再普通不过的一款游戏,由于朋友排行榜的存在,使这款游戏在上线第一天就像病毒一样疯狂传播着。
游戏是第一个商业化项目,也是目前最成功的一个商业化项目。2013年的飞机大战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

最初小龙只打算做一个坦克大战的动画作为5.0的启动页,不过那会我开小差在玩游戏引擎,顺便就做了一个飞机大战的demo。小龙看了之后觉得不错,让我们尝试把它做的更完整更有意思一些,于是我拉了一个小团队开始做这个事情,我们奋战了一个多星期,几乎每天都通宵的节奏做了四个不同的版本,美术、音效、玩法经过激烈的pk迅速换了一遍又一遍。我们甚至做了商业化的策划。
飞机大战的稳定性是很关键的,因为每一个用户启动微信都会先玩这个小游戏,如果出问题,所有用户就进不了微信了,当时我的领导甚至对我说,如果稳定性有问题,你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经过小伙伴们一个月的努力,最终飞机大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那年回家,一路上听着不断的“啾啾啾”的枪声,还是挺过瘾的。
如果说飞机大战的游戏打响了微信商业化的第一枪,那么这一版本中首次出现的“微信支付”功能更是正式开启了微信商业化的大门。通过绑定银行卡可以在公众号、扫二维码、App中实现一键支付,如此就满足了用户快速便捷安全的移动支付需求。这一支付方式的出现使得微信游戏平台的游戏付费下载、移动购物分成、购买收费表情等盈利方式变得清晰可见。
2014年春节前夕,微信5.2版本发布,微信群中抢“新年红包”就呈现刷屏之势,并随着春节假期的到来愈演愈烈。用户在微信群中疯狂抢红包,不仅仅是一个社交产品的成功,背后是微信支付的爆发。很多用户为抢红包发红包而在微信支付中绑定了储蓄卡,使微信支付的用户增长形成了一个高潮。一个春节过去,微信支付可能在很短时间内赢得几何级数增长的新用户。

这是一次极为成功的产品运营活动,微信支付的火爆使得微信迅速抢从支付宝口中抢占了“移动互联网支付”的一大块市场份额。另外,微信支付还为用户和商家各种不同的移动支付场景,如实现了刷卡支付、扫码支付、公众号支付、APP支付,并提供企业红包、代金券、立减优惠等营销新工具等。
五、微信生态,连接一切
截至目前,微信的最新版本已经到了6.2.5。微信自2014年10月14发布的6.0的版本以来,逐渐放缓了其更新迭代的速度,今年5月份推出的微信6.2的版本,除了推出了微信小视频的功能外,其新推出的内容包括微信运动以及表情开放平台。微信运动是微信硬件平台的一次正式试水,而表情开放平台则是微信作为微信开放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
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强调说,“我们希望基于微信能够搭建一个生态系统,但不是我们自己把生态系统里面的每一块都给做了,简单地说,我们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而不是建造一座自己的宫殿,我们希望培育一个环境,让所有的动植物在森林里面自由生长出来,而不是我们去建造出来。”
微信官方开放生态已经涉及微信支付、硬件开放平台、公众平台和企业号等业务,微信正在从一个人与人交流的工具,逐渐进化成一个连接人、硬件和服务的生态系统,通过“连接一切”带来人体的延伸、生产效率的提高和日常生活的便捷。

从2011年1月21日微信正式推出至今,微信像一张大网,将每个人同其他人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微信客户端通过语音通话、摇一摇、附近的人、小视频、朋友圈分享等基础服务功能,让地理上的距离不再成为人与人交流的障碍。
同时,公众订阅号的推出,让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大量自媒体的涌现,使得普通资讯的生产、发行和消费摆脱了传统印刷技术和PC互联网的桎梏,效率显著提升。
微信硬件平台是微信继连接人与人,连接企业/服务与人之后,推出连接物与人,物与物的IOT解决方案。通过微信硬件平台,微信进一步尝试将人、设备和服务连接在一起,让用户的体验不再拘泥于当时当下。与手环、电视、空调等智能硬件的互联,以及滴滴打车、大众点评等线下服务的接入,使得微信像水和电一样渗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连接一切”正在成为现实。
2013年11月18日,腾讯微信在广州举行首次“微信·公众”合作伙伴沟通会。微信在会上提出“平台化,公开化,自助化“的理念,表明微信的开放体系初步形成了框架。迄今为止,微信开放平台包括微信公众平台微信游戏平台、微信硬件开放平台、微信表情开放平台等。另外,微信集成的大量线下服务的接口,使得微信以微信支付这个为支点,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的流量入口。现在进入微信钱包,我们可以刷卡转账、手机充值,通过理财通购买理财服务,还可以给信用卡还款,通过微信公益方便参与公益事业;可以购买电影票,可以通过京东和美丽说的入口购物,也可以通过滴滴出行的入口打车,通过携程旅游的入口购买飞机和火车票,也可以通过大众点评的入口获得各类生活服务;另外,还能通过生活缴费的服务缴纳水电煤宽带和固话的费用,通过城市服务的模块获得医疗、交管、工商、司法等公共服务……微信一个应用连接了与人们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何为“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微信是怎样炼成的

4. 微信怎么做得起

很多人都想通过微信这种渠道,去宣传自身,开拓另一片天地。但是,我们得了解自身,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通过微信去营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微信上的群体是你家产品的受众么,或者说,有可能成为你的潜在客户?
       微信营销是一个系统过程
       微营销不难,但是很多人把它想得过于简单了,微营销是一个系统过程。
       1、找到客户
       微信上的活跃用户有四亿多,这么一个庞大基数。我们如何能够与他们建立相当的联系,这是进一步营销的前提。在微信里,我们可以通过通讯录、附近人、漂流瓶、摇一摇等方式找到自己的客户群。找客户就是将原来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客户建立关系,但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刚开始建立的关系很弱,如果这时你就上前推销,基本上就会被对方给拉黑了。
       2、培育客户
       如何培育客户,这里建议要先对客户做好分类。根据各个客户的喜好、年龄、区域、性别、消费能力等特征有针对性地多做沟通与互动,经常做做数据分析,针对每类客户做好价值内容的推送,说白了就是顾忌用户体验,不要一股脑地往客户那里送广告。用户信任你,这是最根本的。
       3、成交客户
       当客户对我们的产品有了信任感和对我们品牌以及产品深度认后,就是成交之时了。针对顾客的问题,就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做成相应的服务方案。客户的问题最终得到解决,因此,最好的成交不是买卖,而是帮助客户解决问题,是给客户做服务。
       4、构建部落
      按照传统的理念,我们要不断地开发新用户,这样才是我们生意越做越大的基础。我们可以尝试打造一些品牌的部落。用微信做线上的聚合和传播,线下的O2O活动做体验和关系深化,在向客户传递价值的过程中打造成我们的铁杆粉丝。做好了这一步,部落自身会形成一个传播效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