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2024-05-04 02:10

1.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鲁迅是直接拒接诺贝尔奖提名的。
一种说法是鲁迅先生只在国内出名,外国人不太熟悉鲁迅先生,肯定是不对的。
鲁迅不仅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还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真相是,鲁迅先生亲自拒绝了诺贝尔奖的提名。
1927年,斯文海定从诺贝尔故乡到我国考察时,他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于是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鲁迅,在学术上还是很谦虚的,他认为当时国人还达不到的诺贝尔奖的实力。也即是,鲁迅自己拒绝了提名,原因是不想粉饰自己。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2. 鲁迅有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没有。
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扩展资料
鲁迅先生的散文特色
鲁迅所创作的散文不多但却可说篇篇精品,这些篇章收录于《朝花夕拾》和《野草》。《朝花夕拾》是鲁迅对于童年、青少年时期的回顾,是对作者青少年时期生活断片的回忆,包含少年时代的绍兴印象、南京求学、留学日本、回国后在绍兴任教等基本的成长经历。
尤以记述故乡生活者为最多。相比他的杂文这些文章多了明朗、纯真、亲切的情味。《朝花夕拾》侧重于世态人情的描画,既侧重于生机盎然的自然情境(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满含生趣的少年行动(如《社戏》)的真切忆述。
又侧重于带着宽厚的亲情刻画活生生的人物、比如藤野先生、范爱农、“三味书屋”的寿镜吾先生。作者没有生硬地用道德家的视角写他们,而是以情感带动团忆的笔。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长妈妈。在《阿长与》等作品中。
鲁迅尽量以客观的述说,不随意加以褒贬,在朴实的文字和故事中使读者深深地为长妈妈的善良、单纯、热诚、美丽的心灵所感动。相形之下,在《朝花夕拾》中、对旧日生活中枯燥、荒谬、愚妄的世相的不满,则显得并不突出。
旧日的美与爱.既可看作是鲁迅思想苦闷时的精神避难所,也可视为他“为现在抗争”的疲累身心的憩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3. 鲁迅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发国家偏好英语,非英语作品入围受点限制;
2、鲁迅在世时,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国力不强的时期;
3、鲁迅的作品以杂文见长,短篇小说以《狂人日记》为代表,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虽属上品,但篇幅不长。
   此外,鲁迅去世较早也是一个原因。诺贝尔文学奖的授予有些滞后,获奖者不少都是其多年前的作品入围,获奖时已经60~70岁的老人了。

鲁迅为什么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 鲁迅为什么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由于时代和个人意愿的需要,拒绝提名。

         晚年鲁迅大受左翼青年的欢迎。他曾经向往苏联,苏联也曾请他去参加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进步作家大会,他没有去。1932年冬天,鲁迅谈及此事时说,能够去列宁的家乡,亲眼看一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确实很向往,而且在那里能见到许多来自世界各国的著名作家,当然是难得的机会。
        但他认为在国民党统治下,自己的活动受到严重压迫,写的文章经常被检查或扣压,但总还可以千方百计地冲出一些,能发挥些作用。

         “我未去苏联已被诬为拿卢布的人了,如果去苏联公开参与盛会,那我回国后写作活动就更困难了。”经过再三考虑,他谢绝了邀请。从鲁迅自己的话不难看出,他在意的不是文学成就,而是发表文章,发挥一些作用。这是他的真心话,所以他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世人趋之若骛的诺贝尔奖提名。
          从1927年9月27日鲁迅写给台静农的信来看,他对“诺奖”提名的拒绝不仅仅是谦虚: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着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好笑。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的话虽然有些尖刻,却是一语中的。对自己的文学成就,他当然有谦虚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他对自己深爱的民族弥漫的虚荣心、虚骄之气最清醒、最彻底的认识,他内心是多么渴望这个民族能站起来。
        此外,鲁迅对自己也不无担心。他怕接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崇高荣誉后,没有条件安下心来从事文学创作,写不出什么好作品,有负这一荣誉。他说:“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字,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事实上,自从《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之后鲁迅没有再写小说,在上海的最后9年只完成了一本历史小说《故事新编》。他曾构思一部长篇小说,反映包括自己在内的四代知识分子命运,终未完成。
         由于时代及个人的种种原因,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杂文创作。鲁迅知道中国新文学起步仅仅10年,用世界文学的尺度来衡量,中国确实还没有产生足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作品。鲁迅是明智的,不会被诺贝尔奖的光环照晕了头。他虽然为此失去了获诺奖提名的机会,但无损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5. 鲁迅是否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鲁迅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鲁迅曾经拒绝过诺贝尔奖的提名,这是因为鲁迅觉得自己不够资格。
1927 年春,来自瑞典的地形学家、探险家斯文 · 赫定到中国考察,他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影响后,就与语言学家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刘半农便托台静农写信征询鲁迅的意见,可鲁迅却婉言谢绝了。
他在 9 月 25 日的回信中写道: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鲁迅是否拒绝过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6. 鲁迅为什么拒绝诺贝尔奖提名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成就青史留名。其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是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后期创作的杂文更似匕首,如同投枪,激浊扬清,革新鼎故,一直影响至今。
作为中国现代作家,鲁迅曾有一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机会。那是在一九二七年春,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赫定到我国考察,他在上海了解到鲁迅的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坛上的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就与我国语言学家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后来,刘半农便托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然而,鲁迅却婉言谢绝了。他在回信中说:
静农兄:
九月十七日来信收到了。请你转致半农先生,我感谢他的好意,为我,为中国。但我很抱歉,我不愿意如此。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那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或者我所便宜的,是我是中国人,靠著这「中国」两个字罢,那么,与陈焕章在美国做《孔门理财学》而得博士无异了,自己也觉得可笑。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
鲁迅写这封信的时间正是中国新文学经过风风火火的十年之后,其时中国文坛上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作家,当然包括鲁迅本人。但鲁迅是一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尽管新文学在最初十年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可是鲁迅却看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差距,并且对中国新文学的实绩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而这也决定了他在对待诺贝尔奖的问题上能够保持一种最理性的态度。他既没有着意轻蔑诺贝尔奖的矫情,也没有刻意抬高诺贝尔奖的心思。当时鲁迅已完成了里程碑式的《呐喊》、《彷徨》、《野草》等作品,但他却清醒地觉得自己包括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叶圣陶、冰心、茅盾等一个也不配得诺贝尔奖,「还欠努力」,希望「瑞典最好不理我们」。
当然,客观地分析,鲁迅婉言谢绝拟议中的诺贝尔奖候选人的提名,更深层次的原因主要是在政治方面。当时,中国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黑夜如漆。鲁迅认为若接受诺贝尔奖提名,「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且为其时的国民政府起到增添光彩、装潢门面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沦为「翰林文学」的帮闲文人,这是他极不愿意做的事。同时,此信也反映了鲁迅淡泊荣誉、名利,甘为改造国民思想而摇旗呐喊、冲锋斗争并作无私奉献的人格。
而今人从鲁迅的这封信中,更可以看出鲁迅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鲜明态度:首先,鲁迅认为诺贝尔文学奖是高水平的奖项,如果在没有竞争实力的时候侥幸得到它,名实不符,那么就非常不利于中国文学的健康发展,反而会掩盖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其次,鲁迅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为标尺,意识到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在整体上确实还存在著一定的距离,强调这种距离,不是妄自菲薄,而是为了使中国文学能更好地向前发展。此外,鲁迅能非常冷静地对诺贝尔文学奖保持著一种平常心态,毕竟世界上优秀作家极多,而诺贝尔文学奖不可能把每位作家都纳入自己的获奖体系之中,因而大可不必为此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诚如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所说的,近百年来中国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小说家、诗人,很多人完全有资格拿诺贝尔奖,但或多或少都是因为翻译的原因而未能被西方接受。「如果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有人能够翻译《彷徨》、《呐喊》,鲁迅早就得奖了。」「但鲁迅的作品只到三十年代末才有人译成捷克文,等外文出版社推出杨宪益的英译本,已经是七十年代了,鲁迅已不在人世。而诺贝尔奖是不颁给已去世的人的。

7.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鲁迅是我国的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诺贝尔奖则是世界范围内非常有分量的一个奖项,他们之间的碰撞和火花,有特定的历史因素在里面。
清朝光绪七年(1881年),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学名周樟寿。
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鲁迅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后任教育部佥事。
同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
1920年9月,鲁迅发表小说《风波》。
1923年,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出版,同年12月,《中国小说史略》上册出版。
1924年,《语丝》周刊出版,鲁迅在首期发表《论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鲁迅成为《语丝》作家群的主将之一。
1926年,《彷徨》出版。
1927年,鲁迅赴中山大学任教,发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同年,瑞典学者斯文赫定率领他的远征队来到北京,与北京学术界共同创建“西北科学考察团”,准备深入蒙古、新疆一带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
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刘半农托未名社社员台静农给鲁迅写信,说斯文赫定在北京时曾与他商议,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他们希望了解鲁迅本人对这件事的意向。
鲁迅给台静农的回信中,明确地写道:“我不愿意如此。”
然后,鲁迅继续展开他对中国人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
“诺贝尔赏金,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们得不到。你看我译的那本《小约翰》,我哪里做得出来,然而这作者就没有得到。”
鲁迅还说了更为激进的话:
“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谁也不给。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
鲁迅在当时已经是国内很有名的文学家了,以至瑞典学者斯文赫定来中国,也会跟刘半农等人提出,要给鲁迅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而这个荣誉也是此前中国人从来没有拿过的。
刚开始对鲁迅先生的做法也很疑惑,但细分析一下,其实他有以下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严于律己
鲁迅先生在海外留学多年,又一直在高校工作,接触的海外文学很多,他觉得世界上的好作家很多,自己的成就还打不到。
第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熟悉近现代史的悦友都知道,1927年的中国还是一个列强横行、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作为弱国公民,鲁迅认为这次提名,就是因为自己是中国人,是占了“中国”这两个字的“便宜”,他不要这样的感觉。
第三,忧国忧民
鲁迅先生深知国人的秉性,知道自己如果真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会让更多的人产生不切实际的虚荣心,这样反而对国家和文学不利。
言及此,真的非常感慨:现在我国已经是屹立世界前列的大国,国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是一种真正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如果鲁迅先生泉下有知,应该会很欣慰。

鲁迅拒绝诺贝尔奖提名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

8. 鲁迅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首要条件:诺贝尔文学奖只授给活着的作家。 
其次:中国的文学作品被翻译到西方国家的太少。中国文学系统和外国文学的系统有所不通,因为文化间的差异,很难让外国人接受,而诺贝尔的评
审们的观点大多是西方文化熏陶下的,鲁迅的文章写的好是一定的,但未必写得就如我们所接受的
教育中所说的那么好,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政治宣传的需要,所以才走上了神坛。就个人而言,在
当时,写东西比他好的,也不能说没有,当然这就各凭喜好了。而且他的文学作品没有造成世界的
影响,在世界上没有人认识他,没有人承认。其实鲁迅先生曾经接到过邀请,但他拒绝了。不过如果当时他接受也不一定就能获奖,那年的淘汰
率很高。也有创作很多优秀的作家被淘汰了。作品老舍、沈从文都曾进入过评委的眼帘,但因为过
世而没有获得。以下是诺贝尔文学奖四点原则
诺贝尔文学奖第一原则:"作品的普遍价值"。 
诺贝尔文学奖第二原则:"作者的洞察力(洋人形容为刻骨铭心)"。 
诺贝尔文学奖第三原则:"作者的语言技巧(洋人形容为丰富机智)"。 
诺贝尔文学奖第四原则:"为中文小说和戏曲开辟了新路"。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
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这位爱好文学的瑞典人,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
候选人。刘半农托鲁迅的好友台静农去信征询鲁迅的意见。鲁迅婉言谢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