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024-05-06 23:32

1.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
3、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5、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国务院制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2.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要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方针、总原则和重点任务,总的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总的原则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重点任务是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在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宏山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多少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行尘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互济作用,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
    研究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蔽带中整体水平的同时,处理好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关系。

3.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法律分析: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立足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问题,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既要立足当前,制定阶段性目标;也要着眼长远,明确发展方向。归根结底来看,就是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历史性机遇,在总结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实践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在最关键的目标和问题上找突破口,致力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民居收入差距;致力于打造强势农业、提高中国农业全球竞争力。这里包括三大核心的内容。第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如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中央提出,要不断消除制约城乡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由农村要素资源向城镇流动的单向趋势,向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资源要素在更大时空分布及优化配置转变。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在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医疗救助、社会保障等方面能够享受均等化服务。第二,实现共同富裕。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共同富裕。因此,提高农民收入是近几年来农村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乡村振兴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多渠道、多路径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实现共同发展、共同提高、共同富裕。怎样提高农民收入,各地要制定时间表和路线图。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包括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劳动力专业等,增加农业从业人员务农收入。第三,打造强势农业。目前我国农业规模庞大,有两亿多小农户,但由于土地非常有限,所以,农业大而不强。提高农业竞争力,打造强势农业,必须要走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我国农业发展得到很大提升。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积极实践和探索乡村振兴路径的过程中,要深入剖析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及其内生动力机制,为完善乡村振兴的政策框架和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4.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2、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
3、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5、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
国务院制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5.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社会保障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但要真正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任务还很艰巨。为此,《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了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总方针、总原则和重点任务,总的方针是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总的原则是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重点任务是做好如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在完善企业社会保险制度的同时,积极稳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宏山单位与个人缴费、统账结合的基本制度,建立基本养老金待遇与缴费长短、多少紧密联系的激励机制,实行适合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补充养老保险办法,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把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把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整合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行尘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这两项基本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上的共享。坚持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模式,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以更好地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互济作用,逐步做实个人账户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进一步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关系在全国范围顺畅转移接续,更好地保障退休人员和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
    二、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
    研究确定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科学方法,实现社会保障待遇的正常调整,使保障水平持续、有序、合理增长。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坚持和健全“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的机制。在全面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基础养老金待遇水平,并向高龄老人倾斜。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推进居民医保、新农合门诊医疗费用统筹,逐步将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纳入保障范围。在提高蔽带中整体水平的同时,处理好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关系。
    三、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这是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社会保险基金关系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参保人员的养命钱和保命钱。既要确保各项待遇当期支付和基金安全,切实加强基金监督,又要加快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拓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探索新的基金投资运营方式,努力实现保值增值。扩大和开辟新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基金,进一步充实已经建立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长期平衡。
    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继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现医疗救助城乡统筹。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加快发展以养老服务为主的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事业,推动高龄老人津贴制度全覆盖,探索建立老年护理保险制度,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相互衔接和共同发展。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完善孤儿保障制度,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五、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
    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加强基层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化建设,规范和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推进标准化建设,实行精确管理,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努力为城乡所有参保人员“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



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6. 我国应从哪些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2、建立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调整机制;3、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4、完善社会救助体系;5、提高社会保障服务管理水平,进一步理顺社会保障行政管理体制,建立与统筹层次相适应的社会保险经办管理体制,更加有效地利用各种管理资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综合协调,并将残疾人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国务院制定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使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残疾人工作的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残疾人事业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密切联系残疾人,听取残疾人的意见,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残疾人工作。

7.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怎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没有社会稳定的物质条件,就没有改革和发展的牢固基础。发展经济是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对于社会环境的需要,而且是为了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说,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战略任务。      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健全,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直接影响。对处于经济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时期的我国而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十分重大。目前,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逐步好转,国有大中型企业三年改革和脱困的目标已经顺利实现。但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要使国有企业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者,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企业要退出市场,更多的企业要减轻社会负担,分流富余人员。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还很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劳动力结构的调整。顺利推进改革和调整的前提,是要有完善、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怎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8. 简述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实现途径

  自2000年中共中央将企业“走出去”战略确立为我国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并将之上升到国家战略加以实施,至今已近七个年头。几年来,在我国各界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发展势头迅猛,并形成一大潮流。“走出去”已成为各级政府涉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界、相关学术和理论界谈论最多、影响最广泛的概念和话题之一。其间,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既有不顾客观实际的“跟风”行动,也有扎扎实实的冷静实践。尽管“走出去”战略已树立起导向和目标并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着“政府热、企业冷”、“上头热、下边冷”的现实情况,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障碍、困难和问题,除企业自身条件和客观环境因素外,有很大成份是政府的政策措施问题、管理问题、体制与机制问题。
  从实践看,企业“走出去”比在国内经营发展更具有风险性和复杂性,对政府的宏观管理能力建设提出了挑战。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和转型经济国家,中国在管理体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企业性质、企业实力、企业国际化程度以及实施“走出去”战略时的国际投资环境和经济政治背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展跨国投资具有明显不同,传统理论和政策措施不能完全适应中国实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需要创新和突破。同时,由于我国企业“走出去”进程和企业国际化背景等历史条件所限,“走出去”战略一直是在探索过程中,与企业“走出去”有关的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法律法规体系、政策体系、服务与促进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中介组织、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角色和定位尚不明晰,企业核心竞争力和风险应对能力普遍不强,与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相适应的企业内部体制、机制、制度和资源要素等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入世后过渡期来临和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我国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一体化进程出现新格局的新形势下,客观评析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成效,深入研究和尽快解决“走出去”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为我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增长动力和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在对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进行研究和对实施成效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分析“走出去”战略实施中遇到的障碍、存在的问题,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对策研究。除导言外,全文共分七章,在逻辑关系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第二章)为基础理论篇,主要是相关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和原则,对战略实施的国内外环境与条件、竞争优势等进行了系统分析;第二部分(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为实证或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篇,对“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总体评价和区位选择评价、产业选择评价,特别是对“走出去”的部分战略重点产业进行分项评价,深入研究了实践中存在的困难、问题、障碍和政策措施;第三部分(第六章、第七章)为对策篇,主要研究了“走出去”战略中国内各相关方的角色与作用,提出了建立完善我国“走出去”战略保障、促进与服务体系及境外国有资产防范风险的政策建议。
  各章的具体内容如下: 导论: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介绍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界定了“走出去”及“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概念,简述了“走出去”战略的形成和内涵深化发展的过程。从“战略”、“战略管理”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战略管理思想在“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应用,提出了用战略管理的一般思想对我国“走出去”战略的目标与原则、战略重点、布局与规划、战略实施的国内外环境、战略实施的途径与措施、战略实施效果等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的总体思路。
  第一章:“走出去”战略基础理论研究。对与“走出去”战略有关的理论文献进行了回顾与评述。研究了“走出去”战略的基本涵义,总结了“走出去”战略形成的背景和演进过程,分析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动因和意义。从国家宏观角度看,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加入WTO后全方位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是我国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需要,是培养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企业微观角度讲,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寻求新的市场机会,绕开贸易壁垒,带动产品与服务出口,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寻求产业发展空间,获得国外市场与技术信息等。通过对战略和战略管理一般涵义的分析,提出了“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步骤、指导思想和总体原则。战略实施应该根据战略环境,制定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采取适当的途径与措施进行实施,同时对战略实施效果进行滚动评价和不断纠正性调整。战略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行科学规划和统筹协调,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总体原则是:有利于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原则;平等互利、和平发展原则;坚持多元化、协调发展原则,坚持注重国家根本利益和企业经济利益相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第二章: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国际国内环境与企业自身条件研究。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环境中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研析了“走出去”过程中企业层面存在的主要障碍和困难以及自身竞争优势,简要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来源。
  第三章: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成效总体评价。本章对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活动的沿革进行了回顾和概括性成果评价,对企业“走出去”管理体制及政策措施沿革与政策实施效果进行了系统评价;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评价了我国“走出去”战略提出及实施后的总体成效;分析了我国主要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新建和并购)的特点、现状、存在的风险和问题,提出了跨国并购的战略建议。
  第四章: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区位选择与成效评价。对作为我国“走出去”战略实施中的核心环节——对外直接投资和经济合作的空间布局(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现实成效、存在的问题、影响因素等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提出了区位选择的策略建议。
  第五章:我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产业选择与成效评价。本章首先探讨了企业“走出去”产业选择的决定机制和主导产业的确定原则,研究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选择的战略方向,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产业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之后,围绕“走出去”的战略重点,即“走出去”的一些重点产业或行业领域,如境外资源开发(重点是境外石油开发)、境外加工贸易、电信业、金融保险业、对外工程承包、对外劳务合作等,进行了深入研究评价。认为一些重点产业或行业领域实施“走出去”战略近七年来效果显著,体现了总体战略的良好成效;同时,结合企业案例,深入评析了不同产业“走出去”的经验以及障碍、困难与问题,分别提出了具有产业特点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第六章: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各相关方的角色与作用。分析了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各自的功能定位,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中各相关方应有的角色、功能和作用:企业是“走出去”战略的主体,大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在“走出去”战略中应发挥各自优势和不同作用;政府是“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量,其定位应是:构筑战略目标体系、完善战略政策体系、提供保障、发挥协调服务功能等;通过对不同类型中介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功能进行分析,提出中介组织与中介机构为企业主体“走出去”提供保障、促进与服务的具体内容。
  第七章:保障、促进“走出去”战略实施的政策与制度体系研究。列表归纳了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支持本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政策措施,在分析比较国外经验和我国实际需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保障、促进与服务体系的内容,提出了政策建议:建立完善法律保障、技术标准和国际政策协调体系;改革完善境外投资管理体系,建立完善国内政策协调机制;建立完善财税、金融、外汇、保险方面的政策支持、保障与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类经贸促进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的作用,建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确立为“走出去”战略服务的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加强经济外交和外事服务工作。同时,研究了企业“走出去”的风险,提出了防范风险的政策措施:从企业角度,要加强对政治风险的评估和预测,在项目实施中加强对政治风险的防范,加强经营管理风险的防范;从国家宏观角度,要建立完善境外投资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政府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还对境外国有资产的风险防范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走出去战略;对外直接投资

  参考内容:法律界网站法务通V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