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2024-05-05 23:47

1. 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二十四节气的奥秘

2. 古老的传统历法“二十四节气”——不可不知的生命智慧与养生节律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农耕 社会 ,干农活要严格地按照季节时令耕种,才能确保有一个好的收成,智慧的古代人类,根据太阳的运转规律把一年分为24个不同的节气,在过去每一个节气都有每一个节气要做的农事,错过了时节就会影响收成。
     
 经过漫长的演化,我们的身体也完全适应了这个节律,如果能够按照这个节律生活就叫顺应自然,身体就会 健康 ,违背了这个节律身体就容易出现不适。随着 科技 的发展,人们已经有意或者无意地打破了这个生活节律,如何找回这个生活节律?如何 健康 饮食?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时令饮食的话题。
     
 春节前后就是立春,立春寓意着天气开始变暖,阳气开始上升。人体和大自然是对应的,因为刚度过寒冷的冬季,春天刚刚到来,所以这个时候的阳气叫做少阳,意思是说阳气的力量还很弱。
  
 这个阶段也叫青黄不接,意思是地里的青苗还没长出来,陈粮已经不够食用,在过去这个时候是食物匮乏的。现在虽然不存在食物短缺的问题,但是营养过剩同样给人们的 健康 带来很多麻烦,所以这个期间一定要清淡饮食,一日三餐不能过于油腻,让身体处于一种通透轻松的状态。
     
 随着气温的增高,地温也开始上升,这个时候空气湿度开始增大,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气候一天比一天暖和。这个时候寒冷还没有结束,气温变化比较大,虽然这个时期气温不在像寒冬腊月那样冻人,但是由于身体阳气开始上升的缘故,人体皮肤毛孔开始有所张开,腠理也相对疏松,寒气这个时候容易侵犯人体,如果保护不好就容易感冒生病。所以第一还是要注意保暖保温,第二要经常吃一些疏风散寒的食物。
     
 雨水过后春风送暖,地气萌动,春雷一响,地底下的虫子就开始活动了,因为春天风多,这个时候很多致病的细菌、病毒也会随风飘散,所以春季流行病传染病经常出现。每个人应该保护好自己,出门要带口罩,注意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地里的野菜也长出来了,正是吃野菜的最佳时间。很多野菜都有清热消炎的功效。
     
 春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燕子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桃花开始盛开,树木开始发芽,到处充满生机。春分开始就可以带着家人,约上朋友到郊外去踏青,去接受大自然的馈赠。春分也是小麦起身的时候,如果在农村仔细观察会发现,麦子一天一个样地成长。这个阶段人体也是新陈代谢最旺盛,消化功能加强,生长激素增多,正是孩子们长身体的最佳时机。这个时候选择的最佳饮食就是刚刚冒出地面的嫩芽类食材,比如香椿芽,荠菜,菠菜,韭菜,竹笋等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清明这天中国有祭祀扫墓的风俗习惯。过去人们把祭祀当作大事来办,在祭祀前人们就要沐浴更衣,斋戒三日以便调整身心、安定心志。一来是可以体现出对先辈的缅怀之情,二来是祈求祖先保佑今年风调雨顺。清明这段时间自然界的阳气已经升到一个高点,人体的阳气处于最合适的状态。这个时间最合适,静心打坐,安神养心。
     
 谷雨之后,气温继续升高,上火的人又多了起来。因为从中医 养生 的角度讲,春天属木,与肝相应。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天一起上升,到了清明、谷雨达到最旺。这个时候比较适合立大志,创大业,借着天地阳气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人生目标。
  
 谷雨期间最好不要生气动怒,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因此,柔肝疏肝,调畅情志也是这一季的养护重点。
     
 立夏 ,标志着夏天的开始。此时,温度明显升高,空气湿度加大,地里的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期。《黄帝内经》说:夏季是和心对应,这个时间要经常保持愉悦状态,不要烦躁,远离是非,养护心气。平时要多吃新鲜的蔬菜瓜果。吃饭尽量清淡,避免增加肠胃负担。
     
 小满是收获的前奏,地理的农活将进入一年当中最繁忙的阶段。小满也意味着地里的庄稼开始灌浆饱满,但尚未成熟,还不能收割。这个时候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人们容易产生急躁的心理,加上外界温度也高内热外热相互交加,很容易出现上火现象。这个时候最好多吃一些苦味的食物,因为苦味的食物一般都有,消暑清热和杀菌消炎的作用。
     
 芒种以后,降雨开始增加,气候炎热,空气湿气过大,在南方被称为“霉雨季节”。这一时节的特点就是闷、热。加上这个期间地里的农活比较繁忙,身体比较容易出汗,平时要注意补充水分,要经常洗澡,衣服也要勤换勤洗,预防中暑。这个时候也是身体自身新陈代谢最快的时候,这个季节也容易耗气伤津,所以要多吃消暑、补气、补益类的食物。
     
 夏至是一年当中白天最长的一天,过完这一天后黑夜的时间逐渐变长。人体的阳气在夏至这一天也会强盛到极点,中医讲究物极必反,从这一天开始阴气也开始慢慢滋生。夏至时节,人的气血全部都浮在人体表面,这个时候脾胃的吸收功能就会相对较弱。这个时候避免大鱼大肉,也不要过于地滋补身体。
  
 天气炎热容易心烦意乱,但是我们要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样的天气虽然我们感觉不好但是对于我们身体 健康 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从内心深处接受这个炎热,就会降低自己的不适感。
     
 小暑象征着盛夏正式开始,“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句谚语深刻地描述了人们对于小暑的真是感觉,这个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后面还有大暑。万物在这个时节也是在疯狂增长的时候。这个时间天地之间的能量是最强的。人体的经络毛孔在这个时候也是全部舒张开来,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这个期间的 养生 原则就是“少动多静”避免汗出过多伤津耗气。
     
 大暑一般在“三伏天”中伏前后,是全年最热的时期,当今 社会 工作节奏比较快,生活压力也大,再加上这炎热的天气,人就容易变的急躁,心理的怒火随时就有可能被外界事情给激发出来。这个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要养好自己的正气,就是培养自己的格局,培养自己的正气,用自己的正气,祛除身体里的邪气。所谓冬病夏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熬过了闷热潮湿的夏季,终于迎来了秋季,立秋初期,暑气暂未褪尽,绿意欲去未去,阳气渐渐收敛,阴气逐渐增长,天地之间逐渐由阳胜转变为阴胜的时节,秋高气爽,降水开始减少,温度开始降低。这个时候和夏季相比空气明显地显得开始干燥,非常容易消耗人体的津液和肺气,容易产生口干舌燥的感觉。虽然秋季天气逐渐凉爽,但是夏天的酷热仍未消去,中午的时候依然还会感觉闷热。所以这个时候一定要多食水果蔬菜,减少辣椒、洋葱、大蒜等燥热食物。
     
 俗话说得好:“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这个时间段早晚天气凉爽,中午天气炎热炎热,冷热交替很容易引发感冒,所以秋天一开始就被称作为秋老虎。天气是冷热不定,这个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慢慢地由皮表向体内回收。这个时候就可以开始进补,荤素搭配,补充能量。还有就是到了秋天就不能总是熬夜了,一定要早早睡觉,才能养精蓄锐。
     
 在清晨,接近地面空气里的水时候遇到凉气,会在小草上凝结出晶莹剔透的露珠,人们看到这样的现象后就把这个节气叫做“白露”。白露的来到意味着秋季真正开始。白露以后,天气转凉,草木凋谢,早晚都会很凉,这个时候身体阳气也收于体内,皮肤腠理闭合,随时随地都要注意保暖保温。这个期间天气也开始干燥,这个时节要多吃一些,养阴,生津,润燥的食物。
     
 秋分这天,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这个时候是天气向上升,地气向下收,天高云淡,气静风轻。万物都开始把自己的能量汇集起来,树叶开始泛黄,地里的庄稼,树上的果实都开始成熟。自然界到处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这个时候身体也处于一种平稳的状态,这个时候的人要收敛心气,幸福满满。这个时间最好不要有任何情绪,让机体进入一种自我调节状态。
     
 进入秋季的高潮,露水更多,秋意更浓,进入寒露以后,昼夜温差开始变大,俗话说: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意思是在提醒大家,白露一过,就要开始穿长衫长裤了。寒露已过就要开始注意保暖了。这个时候很多人会有手脚冰凉的感觉,说明是体内阳气有点弱,这样的人群一定要注意保暖和补充阳气。
     
 霜降是阳气有收到藏的一个过渡转化,这个时候地面上的阳气全部都沉到地下,地面上的阴寒之气不断地在加重。这个时候身体也是在经历着由收到藏的过程。这个时候人体会出现各种干症,这是因为身体缺乏津液滋养的原因。所以从这个时间开始有条件的话就可以多吃一些滋补的食物。
     
 立冬意味着冬天正式来临,草木枯败,蛰虫伏藏,万物都准备养精蓄锐。从中医的角度讲,冬天就比较适合偷懒,这个时候就要舍弃不必要的应酬,抛开多余的情绪,寻求一份安宁,体悟当下,感受一下人生的惬意。
     
 气温下降,天空开始降雪,阳气潜藏,阴气渐盛,天地闭塞,这个时候天气转入严寒的冬天。小雪 养生 首先讲究的是一个藏字。这个时候要让身体的精气好好地藏在体内。这个时候要保持乐观,节喜止怒,遇到不顺心的是要经常找人交流,纾解心结。这个时候要多吃黑色食物更有利于身体 健康 。
     
 大雪的到来,说明天气更冷,气温更低,降雪量开始比小雪的时候更大。这个时候人体为了抵御寒冷,保持一定的热量就要加大营养物质的摄入。这个季节更适合多熬粥喝,因为熬粥用的都是植物的种子,种子里凝聚了植物的精华,很多植物要靠种子才能传宗接代,所以多食谷物之类的食物自然可以补精益髓, 养生 开慧。
     
 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冬至也是冬天到了极点之时,表面上看起来自然界没有一丝生机,其实这个时间阳气已经马上处于萌生状态。在这个阳气初生之际, 养生 最重要的地方就是要守护好这个阳气,所以《黄帝内经》里讲冬不扰阳最好是静静的静养,尽量做到“目不极视、坐不至久、行不疾步、耳不极听、卧不极疲”。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年节将至,年味渐浓,人们开始着手采购年货、写春联、剪窗花……全国上下一起为春节做着准备,也是人们最感温暖的时刻。
  
 在日常饮食中,如能多吃些红枣、白菜、萝卜、牛肉、鸡肉、鱼肉等温性食物。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大寒时节,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处于相当缓慢的时候,因此 养生 要顺应冬季“冬藏”的原则,大寒正是冬藏与春生的转折关键点。从 养生 的角度讲,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多食用温热食物,以此来抗寒气、保阳气。

3. 二十四节气的节与气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兹将节气与农历月份关系表列于后:  季  节气春  立春 正月节雨水 正月气惊蛰 二月节春分 二月气清明 三月节谷雨 三月气夏  立夏 四月节小满 四月气芒种 五月节夏至 五月气小暑 六月节大暑 六月气秋  立秋 七月节处暑 七月气白露 八月节秋分 八月气寒露 九月节霜降 九月气冬  立冬 十月节小雪 十月气大雪 十一月节冬至 十一月气小寒 十二月节大寒 十二月气 季春 夏秋冬 月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冬月腊月节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二十四节气的节与气

4.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意义?专家用八个字解析,说出了精髓!

二十四节气有什么意义?专家用八个字解析,说出了精髓!

5.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文化

 一、二十四节气 (作者:贵谷子)大寒  花草树木管时令,飞禽鸟鸣报农村。  悄然欢送大寒夜,热热闹闹迎新年。小寒  寒九出门霜上走,草庐檐下冰笋久。  喜鹊登枝嬉戏叫,催问春天何时到?冬至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  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大雪  苍茫大地一片白,素夜田园生天籁。  瀌瀌铺飘雪满天,瑞兆来岁必丰年。小雪  不见藕塘芙蕖叶,初冬菊残傲霜枝。  风腌松柏挺直翠,禄禄濡养好御冬。立冬  一年四季随岁走,今到立冬储寒衣。  农耕乃重盛德水,善修渠道莫闲田。霜降  气肃霜降渐冷凉,草木枯萎凋零黄。  月夜秋云没落水,总有青绿独自芳。寒露  红叶深秋凝景象,蝉噤荷残偶见霜。  晨早洦塘腾雾气,袅袅轻盈舞逸上。秋分  一分秋意一分凉,野外繁露披衣裳。  八九菊黄蟹儿肥,风和气爽丹桂香。白露  大雁燕子向南飞,来年漾春喜往回。  白露觅觅秋分起,又见丰收稻晚米。处暑  天地乾坤始渐肃,鹰隼捕鸟稷乃登。  冷热交换试拳脚,一场秋雨一场寒。立秋  早晨大地雾隐生,丝丝凉意立雨阴。  远山近观金叶爽,暑去凉来好个秋。大暑  烈日炎炎当空照,稻禾热情长势好。  大暑灸热煮绿地,蝉虫嘶叫烤问天。小暑  盛夏六月热绚地,蛰居阴凉蟋蟀迟。  伏天杨柳垂于瘦,割晒稻谷好天气。夏至  夏至端阳蝉始鸣,烈日炎炎伏热生。  乌金土地黄金麦,喜收澄澄丰年来。芒种  梅雨季节天多雨,早种红芋好当时。  籼秧拨节蓄花黄,垄上埂下一片忙。立夏  斗指东山埂田下,此时秧苗已长大。  藤蔓牵挂胖青瓜,不用王婆大家夸。小满  丰年季节四月中,禾苗成熟各不同。  麦穗青芒风拂面,点头挥舞杆儿壮。谷雨  细雨淅淅谷物生,野外翠绿时节长。  东村花下等仙子,仙子原来是春娘。清明  寻游踏青大地春,插枝辟邪柳絮轻。  中华民间祭祀日,介子传统亦寒食。春分  晴播耕种育苗秧,麦苗青青菜花香。  仲季花开春分日,莺喧草长农村忙。惊蛰  春雷隆隆万物长,黄鹂鸣柳垒高仓。  一片园地桃色红,布谷声声茂绿浓。雨水  草木萌动花盛开,春耕闲田有人来。  大地氤氲天生水,淅沥滋润贵如油。立春  柳枝条条探芽苞,轻风吹拂催嫩草。  田野欲出泥土香,今年播种春苗秧。二、明清节气歌弹词清末同治、光绪年间,苏州著名弹词艺人马如飞,新颖别致地用节气和戏剧名称编写一首《节气歌弹词》进行演唱,深受广大听众欢迎。这首弹词可谓匠心独运,不仅文词典雅,巧嵌节气、戏名,而且与当时物候丝丝入扣,浑然一体,闻者无不叫绝。其词云:西园梅放立春先, 云镇霄光雨水连。惊蛰初交河跃鲤, 春分蝴蝶梦花间。清明时放风筝好, 谷雨西厢宜养蚕。牡丹立夏花零落, 玉簪小满布庭前。隔溪芒种渔家乐, 农田耕耘夏至间。小暑白罗衫着体, 望河大暑对风眠。立秋向日葵花放, 处暑西楼听晚蝉。翡翠园中沾白露, 秋分折桂月华天。枯山寒露惊鸿雁, 霜降芦花红蓼滩。立冬畅饮麒麟阁, 绣襦小雪咏诗篇。幽阖大雪红炉暖, 冬至琵琶懒去弹。小寒高卧邯郸梦, 捧雪飘空交大寒。三、二十四节气歌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立秋知了催人眠,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寒露菜苗田间绿,霜降芦花飘满天;立冬报喜献三瑞,小雪鹅毛片片飞。大雪寒梅迎风狂,冬至瑞雪兆丰年;小寒游子思乡归,大寒岁底庆团圆。四、气候农事歌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雨水:雨水春雨贵如油,顶凌耙耘防墒流,多积肥料多打粮,精选良种夺丰收。惊蛰:惊蛰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冬麦镇压来保墒,耕地耙耘种春麦。春分:春分风多雨水少,土地解冻起春潮,稻田平整早翻晒,冬麦返青把水浇。清明:清明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植树造林种甜菜,水稻育秧选好种。谷雨:谷雨雪断霜未断,杂粮播种莫迟延,家燕归来淌头水,苗圃枝接耕果园。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小满:小满温和春意浓,防治蚜虫麦秆蝇,稻田追肥促分孽,抓绒剪毛防冷风。芒种:芒种雨少气温高,玉米间苗和定苗,糜谷荞麦抢墒种,稻田中耕勤除草。夏至:夏至夏始冰雹猛,拔杂去劣选好种,消雹增雨干热风,玉米追肥防粘虫。小暑:小暑进入三伏天,龙口夺食抢时间,米中耕又培土,防雨防火莫等闲。大暑:大暑大热暴雨增,复种秋菜紧防洪,测预报稻瘟病,深水护秧防低温。立秋:立秋秋始雨淋淋,及早防治玉米螟,翻深耕土变金,苗圃芽接摘树心。处暑:处暑伏尽秋色美,玉主甜菜要灌水,粮菜后期勤管理,冬麦整地备种肥。白露:白露夜寒白天热,播种冬麦好时节,稻晒田收葵花,早熟苹果忙采摘。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寒露:寒露草枯雁南飞,洋芋甜菜忙收回,好萝卜和白菜,秸秆还田秋施肥。霜降:霜降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冻日消灌冬水,脱粒晒谷修粮仓。立冬:立冬地冻白天消,羊只牲畜圈修牢,田整地修渠道,农田建设掀高潮。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大雪:大雪腊雪兆丰年,多种经营创高产,时耙耘保好墒,多积肥料找肥源。冬至:冬至严寒数九天,羊只牲畜要防寒,极参加夜技校,增产丰收靠科研。小寒:小寒进入三九天,丰收致富庆元旦,季参加培训班,不断总结新经验。大寒:大寒虽冷农户欢,富民政策夸不完,产承包继续干,欢欢喜喜过个年。五、节气百子歌说个子来道个子, 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 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 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 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 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 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六、二十四节气民歌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不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天,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七、二十四节气民歌打春雨惊田,春分清谷连。立夏满芒种,夏至二暑还。立秋暑白露,秋分寒露降。立冬两场雪,冬至寒又寒。八、二十四节气速记诗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990年代《新华字典》24节气速记诗 我国农历一年之中有24个节气。在我国对联中,以节气为题材的很多,有的还很精彩,例如:传说明代有一位学台,在浙江天台山游览时,夜宿山中茅屋。次日晨起,见茅屋一片白霜,心有所感随口吟出上联:昨夜大寒,霜降茅屋如小雪联中嵌有三个节气,一气呵成,毫无痕迹。一时成为绝对。直至近代,才由浙江的赵恭沛先生对出下联: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清明一样三个节气,对得十分工整。另一副对联则更有文学性和科学性:二月春分八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闰阴阳无差无错。上联不仅指出了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所在的月份,而且把这两个月份的时间特点讲得清清楚楚,即二八月是昼夜相平。下联则换了另一个角度,道出了农历闰年的规律性,其科学性也是毋庸置疑的。原明朝大臣,后降清的洪承畴,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对了一副对联,云: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上联是洪承畴所出,下联为同弈者所对。意在讽刺洪失义辱节,一语双关,深藏讽意。 另外关于节气,我国自古以来也流传了很多农谚,比如:1.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2. 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飞、堆草堆;3. 山黄石头黑、套犛种早麦;4. 小满前后、安瓜点豆;5. 四月芒种雨,五月无干土,六月火烧埔;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月中央,无雪亦无霜;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7. 雷打秋,冬半收8. 二八乱穿衣,春天后母面9. 正月冻死龟,二月寒死牛,三月寒死播田人,四月寒死新妇,清明谷雨寒死虎母;10. 寒露麦,霜降豆;11. 立夏小满,雨水相赶;12. 立夏雨水潺潺,米要割到无处置;13. 六月初一,一雷压九台;14. 寒露霜降,胡豆麦子在坡上;15. 立春晴,一春晴;立春下,一春下;立春阴,花倒春; 16. 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 立春:东风 解冻 鱼上冰雨水:冰雪 融化 桃花开惊蛰:草木 萌动 鸿雁来春分:芽茶 播种 燕飞舞清明:细雨 放飞 柳飘絮谷雨:雨生 百谷 春盎然立夏:桑枣 灌溉 遍地谷小满:蚕丝 畜养 麦起身芒种:收割 播种 鹭助兴夏至:棉花 现蕾 照眼明小暑:知了 风轻 汗如雨大暑:骤雨 孕育 赏红莲立秋:寒风 飘叶 寒蝉鸣处暑:葵花 添衣 遍地黄白露:秋雨 降露 白如银秋分:桂花 收获 香满园寒露:鸿雁 南飞 蟹正肥霜降:芙蓉 花落 叶满天立冬:收葱 修剪 地始冻小雪:残菊 飘雪 犁耙开大雪:寒梅 地冻 温室暖冬至:瑞雪 防冻 兆丰年小寒:寒冬 积肥 腊月天大寒:岁末 辞旧 过大年

二十四节气的节气文化

6. 二十四节气中,何为节?何为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节与气的划分是源于《易经》,年月的界限都以节气为准,每个月都会拥有两个节气,前边的那个叫节,后边的那个叫气。节气所代表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的位置,每15度设一个节气,共有24个,也就是二十四节气。两个节气之间平均的相隔时间为15天,但是因为地球绕日的速度会随着离太阳的远近而发生变化,所以节气的间距时间会稍有不同。
在月首的称为“节气”,如立春、清明等。在月中的被称之为“中气”,二者统称为“节气”。我们的阴历年也就是农历年,就是按照二十四节气算的,每个农历年的开始都是从立春这一天开始,一直到下一个立春结束一个农历年。而在月份中每一个月都有一节仪器,每个月都会从节开始到下一个节结束。
每一个节气的名字都代表了那一段特定时间里面的气候情况,同时也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气候时间代表意义和一定的语言魅力所在。在古代的时候,农民都是根据节气,创造出来了各种各样的谚语来决定农作的时间。所以说节气,在古代的生活中是占据有非常大的意义的。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运行规律而创造出来的,它所反映的是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和冷热寒暑气候的变化,节气主要就是用来指导农业的。
而二十四节气的来源是源于我国的星象文化,从很久以前古人就开始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原本是以北斗七星斗柄旋转的指向而确定的,因为斗转星移跟季节的变化也拥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由此衍生出了一套独特的日历。而在各种月份中有特殊的月份,只有节没有气,原本气为月之终,缺了气的月就被定为了闰月。这也是我国独特的气候星象文化的结晶。 

7. 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中,都蕴含了古人的哪些智慧?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先民在观察天文、物候,感知自身变化,记录社会生活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套传统的时间认知框架,是天、地、人共生相融的综合性知识体系。
农耕时代的到来则标志着人类依靠自身力量对自然进行改造与时序标志的开始。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作物生长的周期性与季节性要求人们对时序进行更加细致的划分,以此建立起自然时序与农事生产节律之间和谐一致的对应。于是,人们需要选择具有一定普适性、恒常性、规律性的参照系,作为厘定岁时的标记。
日月升降、群星璀璨,回转于天,与四时相应,这是岁序时令最直观也是最准确的标志。星辰日月很早便成为古人仰观天象、明时治历的重要参照对象。早在春秋以前,人们就用日圭测日影、观星象的方法,确定白昼最长、最短和长短相等的四个时间点,测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命人于“日中”(春分)、“日永”(夏至)、“霄中”(秋分)、“日短”(冬至)分别观测“鸟星”“火星”“虚星”“昂星”四星,根据它们在黄昏时分出现在南中天的星象来确定季节,以此把握“二分二至”节气与四季轮替的关系。

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时序特点,人们又根据天象与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秋分,“至”为夏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是立秋、立冬,这些统称为“八节”。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体系便完整地确立了下来,刘安编纂的《淮南子》所记节气序列与当代并无二致。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每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细分为“三候”,共七十二候。例如,秋分“三候”表现为: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是季节气候变化时段性的标志,其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则在这一套时间认知序列中确立了精确的节点。
农耕社会中,“历象日月星辰”的目的在于“敬授民时”,以便农人据此安排生产生活,适时而作、应季而动。各地的农谚便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比如“芒种芒种,连收带种”“收麦种豆不让晌”“五月立夏养春蚕”等,体现了劳动人民顺天应时的生产智慧,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大地上二十四节气内涵的多样性。

古人云“故天有时,人以为正”,这一套时间制度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人们在重视“天”与“人”相通性、相应性、统一性的基础上,将自身的情感与心愿意识投射其中,围绕节气创造出了一系列仪式、民俗活动,并以此安排社区、家庭、个人的衣食住行、游艺交往,以期应对自然变化,调适身心,协调社会生活,传承天人相应的知识经验,由此在自然的时序中投射出人文智慧的光辉。人们通过共同参与仪式、重温先祖的生活史,使家庭、社会情感得以凝聚、文化认同得以强化。


节气交接时,日照、气温、降水等气候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古人以阴阳二气的起承转合来理解时序交接,认为人乃天地一部分,而人体之调治在于取法阴阳,顺乎天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劳作。因此在节气相交的节点,尤为重视衣食住行的调适,以达到养生的目的。此时有不少谚语关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换上棉”,都在告诉人们要按照节气转换调整衣食住行,增强体质。传统中医还有冬病夏治的疗法,伏天贴“伏贴”,调理机体,充足阳气,驱风祛寒,除邪扶正。现代生活紧张忙碌,而与自然隔膜逾深,传统养生知识的价值便在于提醒人们注意适时调适自身的生命节律与生活节奏,做到与天地自然节律的和谐,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这是传统中国人的时令经验与生活智慧。
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一份珍贵的遗产,它所蕴含的生活理念、自然观念以及丰富的文化形态,也是当代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与人民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作为人类共享的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中的天人共生智慧,无疑具有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别意义。

流传至今的二十四节气中,都蕴含了古人的哪些智慧?

8.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是古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二十四节气表是中国历法中廿四个特定节令的列表,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中的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为干支历寅月、卯月、辰月、巳月、午月、未月、申月、酉月、戌月、亥月、子月、丑月的起始。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