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宏观经济学中最后转化为哪两个部分?

2024-05-18 07:59

1. 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宏观经济学中最后转化为哪两个部分?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的个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得到的收入总和中减去个人或家庭纳税部分后,可以实际得到的由个人自由使用的收入。个人收入并不是人们实际得到的、可任意支配的款项,它必须扣除个人税和非税支付之后,才能归个人自由支配。

个人税包括个人所得税、财产税、房地税等;

非税支付包括罚款、教育费和医疗费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

一是用于个人消费,它包括食品、衣物、居住、交通、文娱和其他杂项方面的支出;

二是用于个人储蓄,它包括个人存款、个人购买债券等。

个人可支配收入用公式表示为: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税+非税支付)=个人消费支出+个人储蓄

供参考。

个人可支配收入在宏观经济学中最后转化为哪两个部分?

2. 说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和重点。

(1)我国目前调节个人收入的原则是:第一,鼓励一部分人先富,同时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方向。第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个人收入调节的重点:一是对个人的高收入加以调节;二是对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帮助。

3. 狭义角度看,收入按经济内容分类有那几种

(2)收入在会计中可能会引起业主权益的增加。其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即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摘要】
狭义角度看,收入按经济内容分类有那几种【提问】
您好,亲,很高兴为您解答。琴   狭义角度看,收入按经济内容分类有那几种【回答】
狭义角度看,收入按经济内容分类有:6种【回答】
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回答】
收入(英文:Income)是指某一个体,包括个人或者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转让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通常包括商品或劳务的销售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回答】
营业额(英文:Revenue 或 Turnover)独指商业公司因提供产品或服务而获得之收入。营业额减去支出就是利润。【回答】

(1)收入一般在日常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所从事的经常性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活动。【回答】
(2)收入在会计中可能会引起业主权益的增加。其可能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即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当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增加,不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经济利益的流入不符合收入的定义,不应确认为收入。【回答】
(3)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所以不应该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回答】
(4)收入是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应当会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入,从而导致资产的增加。【回答】
如果您的问题已经解决可以点击右上角“结束服务”,并给予5星赞哦。如果未经事宜可以留言或再次向我提问[心]【回答】

狭义角度看,收入按经济内容分类有那几种

4. 说明我国目前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和重点?

我国目前个人收入调节的原则和重点: 在我国,调节收入分配的手段主要有工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和税收法律。工资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功能的发挥有较大的局限。税收是可用于调节收入分配不均的最有力的工具。而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个人所得税上。这是因为:

个人所得税和流转税相比:一是流转税的税赋容易转嫁,从而使税收政策的调节目的难以实现,个人所得税直接对纳税人的货币收入征税,实行源泉征收,纳税人的税赋不易转嫁,因而能够实现调节收入差距的目标;二是流转税通常具有累退性,在一定条件下,它不仅不能起到缓和收入分配不均的作用,相反还会加剧收入差距,个人所得税采用超额累进税率,通过对高收入者适用高税率而达到调节收入分配的目的;另外,个人所得税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可利用费用扣除从两个方面达到照顾低收入者的效果,即一方面可直接对低收入阶层的应税所得给予多种扣除,另一方面可以对有利于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行为予以税收优惠照顾。

个人所得税与社会保障税、遗产税比较:社会保障税多采比例税率,征税对象仅限于工薪所得,并有最高应税额的规定,致使其累退性十分明显;遗产税是对个人死亡后遗留下来的财产征收的税,由于遗产税的起征数额较高,且采用累进税率,因此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作用十分明显,但是其调节作用受征税时点的限制,只有在财产所有死亡时才能够征税,税收实践中,由于其课税基数为全部财产价值额,其中无形财产的核实较难,税源难控制,偷税漏税多,制约了其调节力度;个人所得税上在收入分配环节实施调节,且实行源泉扣缴制度,可控制税源,所以个人所得税可直接有效地调节收入分配。

个人所得税“调富济贫”的功能与税收公平原则。税收公平原则包括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个人所得税主要体现纵向公平。古典经济学家穆勒用均等牺牲的概念来说明纵向公平的合理性。根据这一概念,只要纳税人因纳税而遭受的效用牺牲或福利损失是均等的,则纳税人就得到了公平的对待。个人所得税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只要边际税率不为100%,它的累进率就不可能超过边际均等牺牲准则允许的累进率。因此,个人所得税在均等牺牲的意义上显然是公平的,而且它导致的效用总牺牲也接近最小。③ 
综合分析汇改的历史成因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进历程 
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汇率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1997年以前,人民币汇率稳中有升,东南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收窄,实际上实行的是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从表1可见,25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经历了一个不断贬值的过程,由1981年一美元兑1.70元人民币到1994年汇率改革时的一美元兑8.61元人民币,随后几年略有上升,而199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美元兑8.27人民币水平。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原因分析 
我国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事实上是在1997年之后是以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该汇率制度符合当时我国的国情,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维护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原有汇率制度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 
1.国际收支失衡问题严重 
进入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双顺差”呈扩大的趋势,2004年尤其明显。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近年来美元不断对外贬值,由于人民币盯住美元,于是也跟着贬值,相对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低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商品和服务出口的竞争力,使经常项目顺差不断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加大了外商对我国的投资,尤其是促使大量短期资金流入,使我国资本金融项目顺差快速扩大。我国国际收支项目中不断扩大的“双顺差”,加剧了我国跟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尤其是美国与欧洲,屡屡对中国挑起贸易之战。 
2.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挑战 
受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的影响,我国外汇储备在近几年增长极其迅速,仅2004年就增长了2067亿美元,增幅达到近50%,至2005年6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高达711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造成了我国货币投放的过快增加,2004年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国内信贷投放过猛、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不得不采取在公开市场上对冲外汇占款的做法,对冲比率不断提高,以至出现“无券可用”的情况,只能通过不断滚动增发央行票据来回笼资金,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很大的挑战。 
3.国际热钱大量涌入 
1997年以来的我国实质上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在促进我国出口和吸引外资发展的同时,也给国际热钱入侵留下了可乘之机。近十年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我国外汇储备的不断增大,国际上对我国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不断上升,国际炒家通过各种途径大举进入我国,豪赌人民币升值。大量热钱的涌入,在很大程度上危害了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经济金融稳定性,需要对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制度进行改革。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时机选择分析 
尽管2003年以来,欧美各国屡屡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但是中国政府顶住了压力,保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在当前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情况下进行汇率制度调整,起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是相对比较科学的。 
1.国内条件分析 
从国内实际情况来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条件是相对成熟的。首先,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2004年的GDP增长率高达9.5%,今年上半年仍然保持了9.5%的增幅,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基础。其次,经过一年多的着力调控,我国经济宏观调控收到很好的效果,原先过热的国内固定资产投资进入相对稳健的状态,通货膨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今年上半年居民消费物价水平降到了2.3%水平;第三,我国外汇市场发展迅速金融改革成效显著,如外汇管理逐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工具逐步推广,各项金融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这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的正常运行创造了市场条件。 
2.国际条件分析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国际条件同样趋于成熟。近来由于美国经济增长加快和美联储的持续加息,从2001年开始的弱势美元最近走向强势。从今年1月份开始,美元对欧元、日元汇率开始大幅度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与美元挂钩,人民币对非美元货币的汇率也随即走强,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升值压力减轻。这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带来的外部冲击。 
------------------------------------- 
研究现行汇率制度及正确认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及其影响分析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内容解读 
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人民币汇率盯住美元改为参考一篮子货币。即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一改革特点集中体现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所主张的“主动性”和“可控性”原则,既有利于政府对汇率制度灵活操作,又不至于引发汇率的过大波动。 
这次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是对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水平进行小幅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由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这一调整幅度主要是根据我国贸易顺差程度和结构调整的需要来确定的,同时也考虑了国内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适应能力。与上个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后日本日元对美元升值将近一倍相比,我国政府顶住国际压力,对进行人民币小幅升值,有利于我国经济金融稳定与持续发展。这一特点集中反映了我国政府在人民币汇制改革中的“主动性”和“渐进性”原则。 

(二)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的影响分析 
这次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利弊兼有的影响,但总体而言是利大于弊。 
人民币升值的主要好处有:一是人民币升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我国企业进口成本;二是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基本上处于薄利多销的状况,出口利润的增长远低于出口量的增长,实际资源转移速度加快,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利的。人民币升值后,出口商的人民币收入相应减少,为了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其或是提高出口商品的国外售价,或是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量,从而使贸易条件得到改善。三是有利于减少国际贸易磨擦。近年来,国外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反倾销及其它贸易争端不断加剧,商品出口的国际环境恶化,人民币升值使中国商品国外销售价格提高,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状况;四是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一方面,人民币升值降低了我国企业进口先进技术、设备的成本,有利于出口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技术升级。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压缩了我国出口商品的利润空间,促使企业减少低附加值商品的出口,增加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五是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活动。人民币升值节省了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本,使得国内企业更容易“走出去”;六是可以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速度,从而减少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而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人民币升值的不利之处有:一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出口贸易起到抑制作用。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靠价格取胜,人民币升值削弱了很多商品出口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影响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出口的抑制又会加大就业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了众多的劳动力就业。人民币升值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远大于对资本密集或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一旦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放缓,势必造成就业压力;三是人民币升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外商来华投资的增长速度,因为人民币升值虽然会使已在华外资企业的资产增值,但却会使准备前来中国投资的外商的投资成本增大。四是人民币升值为已流入中国的国际游资提供了获利机会,并有可能增强国际游资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从而加剧国际游资的非正常流动。 
综上所述,这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增大了我国汇率制度的弹性,更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由于人民币的小幅升值,短期内会引起我国进出口商品价格和贸易量的波动,但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与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现行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市场影响 

一、改革前汇率制度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约 

从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到这次汇率制度改革之间,人民币汇率虽然名义上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实际上却是一种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出发,在资本趋于自由流动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只有同浮动汇率相配合,才能真正体现其有效性,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仅在短期内有效,从长期来看无效。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固定汇率制度的安排与我国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日益明显。特别是在此轮经济过热中,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其中主要运用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从几年前的“稳健”逐步转向“适度从紧”。但是由于我国国民经济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和美元的持续走低等原因,使得人民币币值被低估,币值的低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一)货币政策独立性降低 

在开放经济中,存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独立性这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矛盾,即“三元悖论”。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之前,我国选择的是固定汇率与货币政策独立性,对国际资本流动实施较为严格的控制。在一国金融体系尚未完善,抗金融风险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这种制度安排无疑是符合中国当时的经济实际。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开放经济的大趋势下,伴随着金融全球化、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国内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强,合法和违规的资本大量涌入,致使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我国无法实现。事实上,在此轮经济过热的治理过程中,我国政府虽然稳定了人民币汇率,但却是以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为代价,对通货膨胀的控制更多的依赖于行政手段,而不是货币政策。 

(二)外汇储备的激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和主动性提出挑战 

外汇储备的增加主要源自于贸易顺差和“热钱”流动。由于人民币币值被低估,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国外“热钱”的蜂拥而至引起了我国外汇储备的激增。今年上半年,我国出口为3423.4亿美元,进口为3026.9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396.5亿美元,而去年同期则是68亿美元的逆差。截止到6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7110亿美元,同比增长51.1%;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1010亿美元,同比多增337亿美元,其中仅6月份外汇储备就增加200亿美元,同比多增8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激增会导致货币供给的增加,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为了缓解外汇储备增长而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加大力度进行冲销操作来阻止货币供给的增加,但这又会造成信贷收缩,进而增大人民币利率上升的压力,反过来又迫使央行买入外汇储备,最终增加货币供给,导致央行试图改变货币供给的努力会大打折扣。上半年,我国出现了“宽货币、紧信贷”的局面,在信贷收缩的情况下,广义货币供应量(M2, M2由国内信贷和外汇占款组成)仍然大幅增加,这说明央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受到了外汇储备的干扰,大大影响了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其有效性面临严峻挑战。 

(三)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在我国,由于固定汇率原因,利率政策手段的效果十分有限,再加之国际社会和金融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预期,使得利率工具的运用受到约束: 

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当我国上调(下调)利率进行紧缩(扩张)调控时,会导致资本项目的顺差(逆差)。为了稳定汇率,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增加(减少)了外汇储备,进一步影响到基础货币的投放,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利率政策的效果。 

2、升值预期和跟随美元的贬值导致我国出现大量贸易顺差。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水平促使国内资金和国外短期资金外流,达到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目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过热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存在通货膨胀压力,降低利率有悖于宏观调控的方向,以至于利率工具的运用面临尴尬。 

3、由于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存在,如果大幅提高利率会吸引更多的境外资金流入国内,增加外汇储备,从而进一步增大升值压力。正是由于利率无法较大提高,且国内物价水平较高,致使我国实际利率水平较低甚至出现负利率现象。在国内金融投资品种比较少的情况下,股票市场又是持续低迷,于是各路资金追逐投资,尤其是房地产,使得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长期处于高位运行。 

(四)“热钱”流动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 

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的不断加剧,大量“热钱”通过各种合法及非法渠道涌入中国。“热钱”的流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首先,“热钱”的流入增加了外汇储备,加大通货膨胀压力,从而削弱了适度从紧货币政策的力度;其次,“热钱”具有高度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它的快速流入流出会对我国金融系统造成巨大冲击,因而加大了央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控的难度;最后,在我国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势必有大量“热钱”进入房地产市场,这将直接影响我国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效果。 

二、汇率制度改革增强了货币政策有效性 

此次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汇率过于固定的状况,形成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种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更具灵活性,增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第一,在“三元悖论”中,此次汇率制度改革使我国的汇率波动区间变宽,意味着我国在资本自由流动程度逐渐提高的背景下,通过放弃汇率稳定的目标而增加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在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下,我国可以独立的行使自己的货币政策,通过汇率杠杆对国际收支进行自动调节,改变了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因受多种因素牵制而被动行使货币政策的局面。 

第二,汇率制度改革以后,人民币汇率可以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不断地进行微幅调整以平衡国际收支,使中央银行的外汇干预有一定的调控空间,摆脱了为稳定汇率而在外汇市场上买入(卖出)外汇,从而被动的增加(减少)基础货币投放的困境,提高了我国货币政策的主动性。目前,人民币的小幅升值,那么出口将会适度减少而进口增加,这样可以消化一定数量过剩的外汇储备,对于提高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的效力有很大帮助。 

第三,浮动汇率制下,调解利率对国际收支产生的影响,可以通过汇率波动来进行反向平衡,从而增加利率政策的有效性。例如,当我国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上调利率虽然会造成资本项目的顺差而增加外汇储备,但同时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影响经常项目,抵消资本项目的顺差,从而平衡国际收支,提高了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第四,灵活的汇率可以增加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减少了国外“热钱”的涌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压力,降低了投机资本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 
在现行汇率制度下如何防范金融风险,制定投资计划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依然强劲,上半年GDP保持了9.5%的同比增长,CPI上涨2.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5.4%,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3.5%,成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的主要原因。虽然银行信贷在上半年偏紧,但基础货币的增长迟早将转化为银行贷款的增加,如果货币供应继续宽松,商业银行释放贷款的能力将迅速恢复;同时,国际原油和主要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对下游产品涨价的压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投资增速下降和粮食供给增加等因素导致的物价涨幅回落。由此可见,我国经济所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依然较大。 

本次人民币升值2%,对我国经济来说是一项紧缩的货币政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述的通货膨胀压力。鉴于此,短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应以 “稳健”为主基调,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进行微调,在保持或促进经济和物价稳定、改善和升级中国经济结构、转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短期内不宜对利率水平进行调整,以免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但可以从利率结构下手,达到调控我国国民经济的目的。这一思想已在上半年央行的工作中有所体现。接下来我国政府应继续贯彻这一思想,适当调高短期利率,以抑制投资过热和投机资金的流入;同时维持中长期利率的稳定,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二,在信贷方面,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商业银行有针对性地增加信贷的投放,改变上半年信贷偏紧的局面。

5. 经济学中收入水平指的是什么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非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利息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水平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解释,指平行于水面的水平线,又可用于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所达到的高度,也可表示统计学水平(Level)

经济学中收入水平指的是什么

6. 宏观经济学中,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什么之和?

宏观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生产要素净收入+经常性转移净收入。
从微观统计角度:国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或农村居民纯收入。具体解释见统计指标说明。
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薪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如利息红利房租收入等)、转移性收入(如养老金、离退休金、社会救济收入等)。


扩展资料:
根据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农村住户调查方案: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指农村住户获得的经过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后的收入。可支配收入可用于住户的最终消费、非义务必支出以及储蓄。
计算方法:农村住户可支配收入=农村住户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税费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财产性支出-转移性支出-调查补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可支配收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

7. 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经济的目前收入偏离并高于均衡收入水平,经济会如何调整重

书里在讲均衡价格的时候有一幅图(如下)iu指非意愿投资,b点指均衡收入,横轴为收入,本题中收入大于均衡收入,即在b点左侧,iu大于零,书中说iu大于零企业要削减生产,所以按题意,企业要减产,所以选c

根据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经济的目前收入偏离并高于均衡收入水平,经济会如何调整重

8.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的差距现象作出分析

一、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居民收入来源于多种途径, 居民拥有的劳动能力、 资产、 社会关系等的差异往往会带来收入的差异。以下作具体分析。
1. 劳动收入导致的差距
造成居民之间在劳动收入方面出现差距的具体原因是多方面的:
(1)居民的劳动能力存在差别。居民的劳动能力并不相同,居民劳动能力的差别是现实中居民之间在劳动收入方面出现差距的重要原因。居民劳动能力的差别有的是由先天因素所决定的,由于遗传基因等的作用,使人们的体质、智商等在出生时就存在着差别,并且有些差别是后天因素所无法弥补的;有的是由后天因素所造成的,如生活条件、受教育条件的差别等,一般来说后天因素是造成居民劳动能力差别的主要原因。所以,劳动能力的差别所反映的是居民所处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差别, 隐含着复杂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2)居民向社会实际提供的社会承认的劳动量存在差别。居民获得劳动收入凭借的是其向社会实际提供的社会承认的劳动量,居民劳动能力的差别是造成居民劳动量差别的重要原因,不过,即使居民劳动能力相同,其提供的劳动量也会因为以下原因而出现差别: 
居民的劳动偏好不同。劳动能力相同,劳动偏好越强的居民,在工作机会相同的条件下,其提供的劳动量会越多,获得的劳动收入就越多,从而也就无法避免产生劳动收入的差别。
劳动力的市场供求状况不同。即使居民的劳动偏好相同, 但如果不同部门或地区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不同, 所能获得的劳动收入也会不同。由于不同部门或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总是存在差别的, 从而也就无法避免劳动收入的差别。
(3)各部门的垄断程度存在差别。一般来说,部门的垄断程度越高,越可抬高产品的价格,除垄断部门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外,垄断部门劳动者的工资也往往高于非垄断部门,且垄断程度越高,工资水平越高。调查表明,垄断行业的工资加非工资的收入大致相当于其它非垄断行业人均收入的5—10倍,如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这些行业。各部门垄断程度的差异也就成为造成居民劳动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2. 居民资产收入导致的差距
居民资产收入不仅存在差距,而且往往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有的居民能获得巨额的资产收入,而有的居民无任何资产收入。导致居民资产收入出现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
(1)居民拥有的资产数量存在差距。资产数量越多, 所能获得的资产收入越多。通过资产的不断积累,进而造成“马太效应”下的收入差距扩大化。
(2)居民拥有的资产种类等不同。资产种类等不同,资产收益率就不同,这样即使拥有相同数量的资产,所能获得的资产收入也会不同,资产收益率越高,获得的资产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资产种类结构的选择不只受居民个人投资能力的制约,也要受市场成长、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3.转移性收入导致的差距
居民转移性收入来源于:1.居民所在单位的收入多少和福利偏好及福利政策;2.居民所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伦理倾向。改革开放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条件下,地方财政转移支付造成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4.灰色收入导致的差距
经济转轨期,体制的不完善导致了大量的灰色收入,而这成为形成收入差距严重扩大问题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把灰色收入拿出来单独作说明。灰色收入来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是公共资金的流失,如财政拨款漏洞、预算外收费等;第二是金融腐败;第三是行政许可、行政审批中的寻租行为;第四是土地收益的流失;最后是垄断性行业的收入。通过国民经济研究所王小鲁研究员的测算,居民收入在2005年不是8万亿而是13万亿,差了4.8万亿,其中上述几项因素构成的灰色收入将近3万亿。
上述原因中,我们发现,个体劳动能力差异是不足以形成当前近0.5的基尼系数的,而形成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行业资源垄断及资产收入因素上。事实上,包括资源垄断行业劳动收入、资产收入等因素,均可以进入灰色收入因素行列中,而且毫无疑问的,灰色收入成为造成垄断行业劳动收入差距扩大、不公平资产积累形成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因素。所以,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灰色收入问题成为关键。
二、关于收入差距问题的几个困惑
在讨论解决收入差距扩大化对策之前,我们不妨再看看这样几个令人困惑的现象:
困惑1:平均而言,增长率高的地区它的收入分配的差距反倒比较小,特别像浙江、福建、广东这些地方,而收入增长比较低的地区,恰恰收入分配的差距反倒比较大。
困惑2:国有部门占比例越高的这些地区,收入的差距反倒越大,而不是越小。
困惑3:我们总是期望着政府的转移支付来减少贫富差距,缩小收入分配的差距,我们发现政府花钱GDP比重越高的地方,基尼系数越大,也就是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大。
困惑4:平均而言,利润占GDP当中比重越高的地方,它的收入差距反倒越小,而利润占GDP比重越小的地方,收入差距越大。
困惑5:平均而言,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收入差距反倒越小,而不是越大,
三、针对收入差距问题的建议
面对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化问题,我们往往会说收入差距大,需要进行收入再分配,给与低收入居民更多福利,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必要的。比如农村的贫困人口看不起病、上不了学,我们免农业税、免农村孩子的学杂费、建立农村低保制度以及农村合作医疗,这都是必要的。但是,靠再分配能否解决现在如此之大的收入差距?我认为不能。
通过上面的分析,以及五个困惑,我们发现,收入差距问题与市场化程度密切相关。事实上,寻租、腐败以及贪污这些非正常的渠道收入也正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而造成的,不正当竞争造成最高收入群体的收入太高。因而,我们认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关键是推进市场化改革,特别是减少政府、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建立健全透明机制,扩大民主化进程、让老百姓参与监督,因为,就算有再好的制度,但如果只是靠少数人执行,还是靠不住的。如果我们能够把全中国的市场化程度,或者政府的权利推进到像浙江这样一个省的水平,那么我们既可以保持高的增长率,同时又可以大大地减少我们收入的差距。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现在有大量的研究证明,现在个人的收入越来越与教育程度相关,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他的收入增加得也就越快,如果我们政府想帮助那些低收入的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提高这些人的教育水平。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收入差距是必然存在的,而重要的是保持合理的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合理化的收入差距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市场化程度越高,灰色收入等因素导致的过大收入差距就会被摒除,政府只需要通过合理的显性税收调节即可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