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掌财经提到的“新经济” 电子板块迎来机遇是什么情况?

2024-05-11 19:43

1. 云掌财经提到的“新经济” 电子板块迎来机遇是什么情况?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壁垒,打破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特许经营领域向非公有制企业开放,非公有经济参股投资于国有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等等。可以说,非公有经济发展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与政策支持,其在吸纳就业人口、增加税收、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三、产业结构调整将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健康可持续发展。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使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中之一,其表现是产业集中于中低端环节,技术水平低,导致研发与创新能力弱,产能过剩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大,资源消耗大。未来十年,我国将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控制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产能,提升加工制造业技术水平,增强自主创新与产品研发能力。产业结构调整将使我国产业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产品技术含量更高,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同时,将推动中国经济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健康可持续型转变。四、中国扩大开放与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空间。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未来十年,全球贸易、金融、投资以及区域经济将进一步一体化,并促进各国经济互惠互利,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共同发展。中国将进一步扩大开放,包括放宽投资准入,建立自由贸易区,扩大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中国经济将更深入、广泛地地参与到全球经济之中,更充分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成果。五、发达经济体总体趋向复苏,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有利外部环境。目前,美国经济复苏明显,增长势头比较稳健,预计这一趋势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将延续下去。欧洲经济也表现出复苏的迹象,综合各种因素分析,其复苏势头会逐渐明显。日本经济在投资、消费、出口增长的带动下开始复苏增长,并已摆脱通货紧缩的威胁。这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是中国商品的最重要出口市场以及投资来源地。三大经济体逐渐复苏、稳步增长,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外部环境。此外,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建设法治社会、反腐倡廉等均将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云掌财经提到的“新经济” 电子板块迎来机遇是什么情况?

2. 全品智能作业的《温故知新寒暑假》数学暑假作业有什么特色?

温故篇:细化知识要点并分类,综合性题目,培养同学们对数学的热爱。
知新篇:锻炼思考能力,重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掌握,启发主动探索、应用数学知识。
可以与全品作业小助手微信小程序配套使用,查答案、看解析、跟踪针对练。

3. 股票未来一个月行情是怎么样的?哪些板块可能会有机会?理由是什么?

谁也不会知道股市接下来会怎么走。
业绩过硬的公司才会走的更好。
不需要知道哪个板块接下来会走的好。
你只要选择一只好股,然后一直持有就可以了。

股票未来一个月行情是怎么样的?哪些板块可能会有机会?理由是什么?

4. 温故知新的完整句子是什么?

春秋  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温故而知新”有四解。
1、、温故才知新”:温习已学的知识,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
2、“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3、温故,知新。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头再看以前看过的知识,总能从中体会到更多的东西;
4、是指通过回味历史,而可以预见,以及解决未来的问题。这才是一个真正的大师应该具有的能力。

扩展资料
一、相关成语
温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春秋 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二、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5. 温故知新是什么意思

温故知新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1、拼音:wēn gù zhī xīn
2、用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3、近义词:数往知来、忆苦思甜
4、反义词:数典忘祖
5、出处:春秋·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白话文: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才可称为老师。)
扩展资料
一、近义词:数往知来
1、拼音:shǔ wǎng zhī lái
2、释义: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3、用法:作谓语、定语。
4、出处:西周·姬昌《周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白话文:以数推算过去之事为顺势,预知未来当为逆势。)
二、反义词:数典忘祖
1、拼音:shǔ diǎn wàng zǔ
2、释义: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3、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白话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的后代,怎么能列举古代的典制而忘了祖先的职掌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温故知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往知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典忘祖

温故知新是什么意思

6. 温故知新的意思是什么

温故知新,汉语成语,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一、拼音
温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二、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例句
1、学习必须坚持温故知新的态度才能获得扎实的知识。
2、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
扩展资料一、近义词:
数往知来 [ shǔ wǎng zhī lái ] 
释义: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出处:先秦·姬昌《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翻译:以数推算过去之事为顺势,预知未来当为逆势。
二、反义词:
数典忘祖 [ shǔ diǎn wàng zǔ ] 
释义: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数说。典:历史上的事迹、典章制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翻译: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7. 温故知新什么意思

温故知新,汉语成语,意思是温习学过的知识,而得到新的理解和心得。也指回顾历史,对现在有新的指导意义。
一、拼音
温故知新 [ wēn gù zhī xīn ] 
二、出处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释义:
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三、例句
1、学习必须坚持温故知新的态度才能获得扎实的知识。
2、学习不能学了新的就忘了旧的,要时常复习,温故知新,才会真的进步。
扩展资料一、近义词:
数往知来 [ shǔ wǎng zhī lái ] 
释义: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出处:先秦·姬昌《易·说卦》:“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翻译:以数推算过去之事为顺势,预知未来当为逆势。
二、反义词:
数典忘祖 [ shǔ diǎn wàng zǔ ] 
释义:比喻忘本或对本国历史的无知。数:数说。典:历史上的事迹、典章制度。
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十五年》:“数典而忘其祖。”
翻译:列举一堆典故来评论事情,却反而将自己祖先掌管典籍这件事给忘了。

温故知新什么意思

8. 温故知新属于什么学习迁移

迁移是学习的一种普遍现象,平时我们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即是典型的迁移形式。由于迁移的作用,几乎所有的习得经验都是以各种方式相互联系起来的。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学习迁移理论对中学历史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迁移对历史教学的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逐步形成思想品质的认识过程。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迁移是对已学历史知识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通过广泛的迁移,原有的经验得以改造,使之概括化,系统化,原有的经验结构才更为完善,例如复习《中国古代史》,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在了解汉唐盛世的基础上把历代王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进行归纳,以发现历代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共性: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调整统治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科技的推广;民族融合的加强,中外交流的密切;前代经济发展的经验;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在掌握共性的同时再把握每—个朝代的个性就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其次,利用迁移规律可以有效挖掘历史隐性知识。

在历届历史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隐性知识的考察,例如考察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历史旧教材是没有这个内容,是考试超纲吗?不是。那学生又根据什么回答呢?因为学生此前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详细论述了其失败的主客观原因,通过对比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发现两者都是农民的斗争,从内因看都具有小生产者的局限性,从外因看,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时下有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汉武大帝》,《贞观之治》《康熙大帝》等,教学可应结合这些作品,并说明“汉武帝”是皇帝的谥号,“唐太宗”是庙号,而“贞观”和“康熙”是年号。并指出古代中国没有“大帝”这种称法。这种知识课本是没有写出的,需要教师利用迁移规律挖掘出的隐性知识。

再次,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将知识经验储存与头脑中,而是要应用于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境中,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从迁移能力的培养入手,否则问题解决也就成为空谈。能力是将所学知识迁移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包含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等层次。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理解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第四,迁移是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中学生求知欲强,思辩能力已有初步发展,他们关注时事政治和国际关系,也同样关注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为此现在高中的历史新课程在编写的时候不仅关注人类发展的历史,关注人类历史中创造的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还特别关注现实、关注当今现代文明的基本意义。在历史与现实架起一座桥梁,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精神等优良品质。教师在教学彼得一世改革时,在讲述17世纪俄国的彼得一世为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而决心效法西方实行改革,结果促进俄国迅速崛起。与彼得一世处于同一时期的康熙皇帝,虽也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并亲自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但从没有努力运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变革。从这些历史教训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我国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政策的意义,加强自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责任感。

总之,迁移规律的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技能,形成优良道德品质。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历史教学中的迁移的类型

迁移规律的应用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的迁移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划分,迁移可分为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讲,是具有的较高概况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的概况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例如学英过国资产阶级革命对学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其背景都是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其方式都是暴力革命。而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则同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这两种学习的影响属于水平迁移。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就属上位经验,而美日西欧经济发展各自原因则属下位经验。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属于自上而下的迁移,反之则属自下而上的迁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是上位知识,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与俄日改革运动则属于下位知识,这两者之间是垂直迁移的关系。

二: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划分,可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例如对历史的表述可以借鉴语文的方法,在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时,可以借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时间、地点、人物,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描绘,或议论,重现历史的过去,拓展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也可吸取政治学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去观察,研究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又如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可以适用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甚至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培养集体主义观念。这种迁移属于一般迁移。 再如学生对历史时间的记忆比较困难,可采取一些特殊方法,如识记一组时间:1839年虎门销烟,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运动,1842年签定《南京条约》。这种所谓“时间等距法”可以被很多地方使用,如1689年《尼布楚条约》签订,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89年第二国际诞生,1989年东欧剧变,时间间隔是100年。又如1911年辛亥革命,1913年二次革命,1915年护国战争开始,1917年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五四运动,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1925年五卅运动,1927年南昌起义,隔一年发生一件大事。这种迁移则属于特殊迁移。

三: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划分。如果是前面的学习影响着后面的学习,则称为顺向迁移。逆向迁移指后面的学习影响着前面学习所形成的经验结构,使原有的经验机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使之得到充实,修正,重组或重构等。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迁移都属于此类,如温故知新: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对法国美国革命的影响,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后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个体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也得益于各种水平的逆向迁移。如学习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与英国革命类比,修正,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发展受到旧制度的阻碍是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旧制度不仅仅是封建制度,还包括殖民制度等。这样使原有经验结构进一步充实,提高。

四:正迁移与负迁移

这是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效果不同而划分的。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上所举例子大都属于正迁移。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例如两个人名:法拉第与达拉第,学生往往互相混淆。汽船,火车,汽车分别是哪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属于负迁移。又如学生对印度1857—1859年民族起义与1905—1908年革命产生混淆。

总之,迁移现象在历史学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这种迁移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所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温故知新就属知识之间的迁移。熟能生巧说的是能力,方法的迁移,爱屋及乌是情感,价值观的迁移。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对历史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迁移产生的条件

    正确应用迁移理论指导历史教学,除了掌握迁移的类型之外,还必须了解迁移产生的诸多条件,才能更好地促进有迁移的教学。历史教学中促进迁移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相似性与迁移的产生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如刺激),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如反应),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学习过程,态度与情感等方面。以学习材料迁移产生是有条件的,必须正确认识迁移产生的条件,否则生搬硬套,张冠李戴,结果适得其反。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依据迁移规律,教学中应该充分考虑影响迁移的各种因素,利用或创设某些条件,以促进积极迁移的产生,克服消极迁移的影响。分别将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放在一起学习,三次工业革命放在一起学习,历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放在一起学习,就会产生较大的迁移。

        二:原有认知结构(包括历史知识储备,原有知识概况水平,认知技能与策略)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由此可见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掌握的历史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一般来说教师的迁移能力比学生强,就是因为教师的历史知识比较丰富。这就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切不可一心投机取巧。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况水平越高,适用范围就越广,迁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迁移效果越好。比如从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中总结出政权,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资源等方面,再依此考察美国,法国,德意志工业革命的形势,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有些情况下,学习者虽然掌握了某种迁移所必须的概括的知识,且学习对象也具有相似性,但仍不能产生迁移,其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元认知技能或策略。这说明学法指导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迁移意识与迁移能力。

三: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包括积极的影响与消极的影响)

心向与定势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既可以成为正迁移的心理背景,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与能力。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使思想僵化,因循守旧,难以灵活解决问题。因此学习者应能意识到定势的这种双重性,具体分析学习情境,既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解决问题,又要打破以形成的僵化定势,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迁移理论对历史教学的要求

迁移的产生是有一定规律的,迁移理论对历史的教学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因此教师应有意识的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对学生做相应指导。为迁移而教,为迁移而学,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

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布鲁纳(1963,1982)认为所掌握的内容越基本,越概括,则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性就越广,也就能产生广泛的迁移。在教学中,他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因为领会基本的原理和概念是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以人民出版社新编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政治史)为例,从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政治领域中选取九个贯通古今,关联中外的学习专题,了解人类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及其代表人物等基本史实,正确认识历史上的阶级,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从历史角度来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理解政治变革是社会历史发展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对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应该说是合乎迁移规律的。

二: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突显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

从迁移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要求教学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如上下,并列,交叉等关系。一体化指各构成要素具有内在的有机整体。网络化指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例如世界近现代史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一章,包括“工业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亚洲革命风暴”等知识点。复习课上引导学生归纳出工业革命的三大后果:(1)生产力的迅猛发展;(2)殖民扩张使东方从属于西方;(3)两大对立阶级产生。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地分析这一章中所涉及的史实间的内在联系,使其发现:(1)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也随之增强,为改变或调整工场手工业时期或资本主义时期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于是就有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潮流;(2)由于工业革命后英法等国加紧了殖民掠夺,引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强烈反抗,从而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潮流:(3)由于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从产生的那天起就相互斗争,从而出现了工人运动的高潮。经过这样的分析和整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世界三大潮流就清晰地凸显出来,整章节的内容也就融为—体,这对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很有帮助。

三: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要求无论从宏观的整体教学规划还是从微观的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体现迁移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有学习的先后次序是非常必要的。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作为教学的骨干结构,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四: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迁移意识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在新的问题和情境面前往往表现出手足无措,或是对知识点的生搬硬套,或是东拼西凑、胡乱编造,直接影响了解题的效果。这要求教师在平时的历史学习中要重视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效果如何等。积极肯定学生因迁移而获得的知识,能力与品德。又要克服因思维定势而导致思维僵化,因循守旧。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迁移对历史教学的指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当积极学习一定的迁移知识,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并且对学生学习加以适当指导,应用,相信对历史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