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大美

2024-05-05 15:29

1. 美与大美

1.
  
 美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并不是客观的事实。很多时候,美是由比较产生的,和丑同时存在于我们头脑中。
  
 美的修养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教育和习惯养成的。太关注实用和名利的人比较缺乏欣赏美的能力,要丰富对美的体验,必须超越功利心。
  
 美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和丑可以相互衬托和转化,它们是同一个事物,并没有明显和本质的区别。
  
 世界并不存在单独的“美”或单独的“丑”,它们只存在于人的大脑中,并不存在于现实。
  
 有时候,美是一种短暂的新鲜感和陌生感,会随时间迅速消失。
  
 适度产生美感。赏花要在半开时。花开了一定会凋谢,花给人的美感享受是转瞬即逝的,很快会变成无奈和伤感。世间的一切美好,都是梦幻泡影,昙花一现。
  
 初看广州珠江夜景,美得令人震撼,但是几分钟后,美感就没无影无踪了。所以熟悉的地方没有美,近处没有美,只有厌烦和沉闷。
  
 美都在远方,在陌生的地域,难以到达的地方,在已经过去的时光里,其实都是回忆或者想象出来的。
  
 叔本华说,我们生命的景象好像镶嵌粗陋的图画,从近处看,看不出什么东西,要发现它的美,就必须从远处看。
  
  
 和谐也会产生美。科学定律是公式的和谐搭配,是万物内在秩序的有条不紊,书法美是线条的完美组合,绘画是色彩和形象的统一,音乐是声音节奏的悦耳动听。
  
 它们都是人创造出来的美,需要相应的素养才能欣赏。对于没有审美修养和趣味的人,任何艺术都没有精神的意义。
  
 活得有趣就是善于欣赏司空见惯的日常事物,善于给自己创造乐趣,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化腐朽为神奇。发现美就是创造美。离开人,一切就无所谓美或者丑。
  
 人的趣味就是对美的欣赏与创造,每个人都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中,并不存在真实的世界。如果有,那就是空。空,固能现一切有。有,还必须归于空。
  
 简单和朴素也是美,化繁为简就产生美。科学公式既简单,也反映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同时具备美。所以“真、善、美”其实是一回事,一而三,三而一。
  
 弘一法师的字、画、音乐、诗都非常简单,丰子恺的画简到极致。这两位大师的艺术美到极致,做人也善到极致,智慧到极致。
  
 复杂的东西容易模仿,容易实现。但是简单却难以模仿和实现。大道至简说起来容易,证悟却很难。
  
 “你改变不了一座山的轮廓,改变不了一只鸟的飞翔轨迹,改变不了河水流淌的速度,所以 只是观察它,发现它的美就够了。 ”(克里希那穆提《关系的真谛》)
  
 一切事物的本质都是简单,都是美。世界不复杂,复杂的是人心。净化心灵,审美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具有高度审美能力的人心灵必然也纯善纯净。
  
 孟子说,充实之谓美。这种充实是一种修养和德行。
  
 独一无二的东西也是美的,是一种绝对的美。没有比较时,一切都美。
  
 庄子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里的“大美”就是绝对的、超越比较的美。我们大部分普通人可能很难体会到这种大美,只能在心里向往和想象,只能在孤独沉默中感受。
  
 克里希那穆提说,太多的美丽,总是在你不在意自己的境况时才被发现。你的头脑,其实一直在制约你得到真实美丽的东西。  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在意时,  美丽细微的一切才慢慢浮现。 
  
 艺术品的珍贵就在于唯一,不可复制。重复、复制都不是美,不是艺术。有智慧的艺术家不会重复别人,也不会重复自己。在智者眼里,一切都是美。
  
 自然美容易被感知,品德之美和智慧之美就比较难以拥有和被赏识,而这两种美是能够长久的,可以给中老年人增加心灵魅力。自然美则如秋霜,如朝露,如石火电光,只属于年轻人。
  
 (2017.02.17初稿,2018.07.29修改)
  
 2.大美
  
 ①谓大功德,大功业。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陆德明释文:“大美,谓覆载之美也。”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 云:“利及万物不言所利。” 
  
 三国·魏·杨修《答临淄侯笺》:“若乃不忘经国之大美,流千载之英声。” 
  
 宋·范仲淹 《上执政书》:“盖古之圣贤以刍荛之谈而成大美者多矣,岂俟某引而质之。”
  
 ②指才德、品质上的优异。
  
 《吕氏春秋·举难》:“以人之小恶,亡人之大美,此人主之所以失天下之士也已。”
  
 《汉书·陈汤传》:“论大功者不録小过,举大美者不疵细瑕。”
  
 附录壹:
  
  美名人谈 
  
 1、美是善的另一种形式。——彼翁
  
 2、失去了真,同时也就失去了美。——苏联
  
 3、我一向认为,只有把善付诸行动才称得上是美的。——卢梭
  
 4、啊,美呀,在爱中找你自己吧,不要到你镜子的谄谀中支找寻。——泰戈尔《飞鸟集》
  
 5、假如认为美就是善,那是多么离奇的幻想啊!——托尔斯泰
  
 6、美高于善,善胜过丑。——王尔德
  
 7、美就是真,真就是美。——济慈
  
 8、善较之美价值更高。——阿尔拉
  
 9、朴素是美的必要条件。——托尔斯泰
  
 10、美!这是用心灵的眼睛才能看到的东西。——儒贝尔
  
 11、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善。——亚里士多德
  
 12、应该学会在无价值的事物中寻找美好的东西。——高尔基《公墓》
  
 13、美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一种完整或完美,凡是不完整的东西就是丑的;其次是适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鲜明,所以鲜明的颜色是公认为美的。——托·阿奎那
  
 14、人的一切都应该是美丽的:面貌、衣裳、心灵、思想。——契诃夫
  
 15、地球上一切美丽的东西都来源于太阳,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源于人。——普利什文
  
 16、从我们心中夺走对美的爱,也就夺走了生活的全部魅力。——卢梭
  
 17、美是我们所知道的最完备的东西,它包括了自然的不可企及的神秘目标。——罗·布里奇斯
  
 18、美会在凝视者的眼睛里。——刘·华莱士
  
 19、美在已经涉足和尚未涉足的领域中创造着。——塞·丹尼尔
  
 20、如果两眼生来为着注视,美就是她存在的原因。——爱默生
  
  附录贰:蒋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美的学习,有时候不是增加,反而是拿掉。有没有可能在某一个夜晚、在没有灯光的地方,我们带着孩子去看天空的繁星,让他惊叫出来。
  
 美并不是一种知识,美可能是比知识还要高的心灵上的感受。美其实是一种分享。美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种财富,越分享,就拥有越多。
  
 美,有没有可能帮助拿掉压力,在美的世界当中,感觉到生命本元的一种热情、生命本元的一种渴望和追寻?我相信美不是给人压力的,美也不应该只是 一种沉重的负担和知识,美反而是一种知识的解脱。
  
 每个人完成自我,才是心灵的自由状态;每一个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完成自己,那就是美,完全不必有相对性。
  
 美,将我们的生命扩大到极其丰富的状态。美是感性跟理性的平衡,美是自己在快感的官能刺激及美感经验的心灵状态里的平衡。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意思是说,天地之下可以无所不美,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发现自己存在的特殊性。美的觉醒,其实只是使你“看到”、“听到”、“嗅到”、“触摸到”、“品味到”生命美好的存在。
  
 很多儿童都不喜欢吃苦瓜,不喜欢苦味的东西。可是很奇怪的,随着生命的成长,我们会开始 接纳“苦”这个重要的味觉。苦,毕竟是生命经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命的滋味,有过受宠的甜美,有过失败时的辛酸,有过劳苦当中一种像流汗一样的咸味,有过非常巨大的、失败挫折里的痛苦。嗅觉很像是非常私密的感情,私密到你会记得最亲近的人身体的气味,你知道这个人就在身边。
  
 所有分散的都要再相聚,叫做团圆;所有缺陷的最后可以再一次完成,叫做圆满。所谓的“五味杂陈”,是味觉丰富到混杂在一起出现了,难以形容它是什么味道,它是一个这么丰富的生命记忆。
  
 ▌美其实是一种朴素
  
 空白,可能是感受美非常重要的一个开始!
  
 花有比文字更美好的智能。潮汐的涨退是有声音的,我们叫做海潮音,是一种美丽的声音。声音可以是母亲的手,如此温暖宽厚;声音也可以是最锐利的狼牙,残酷噬咬人最柔软的心灵。
  
 美其实是一种单纯; 美其实是一种朴素;美其实是一种感官的节制,而不是感官的放纵。
  
 所有大自然的声音,其实都是有秩序的声音。我们应该在这样的声音里面找回自我。存在于大自然的声音无所不在。
  
 如果有机会闭上眼睛,静静地坐下来,你会发现:静,原就是一种声音。
  
 当我们的心灵无法打开、无法感受任何事物的时候,即使五官健全,所有美好的事物也无法进到我们的世界了。
  
 一个圆周本身,每一点既是开始,也是结束, 它头尾相衔。我们常常在考试的最后去核对答案的对与错,而忽略过程之中的对与错。
  
 曾几何时,因为在都市里住久了,我们的灯光赶走了星辰。感觉的记忆和感觉的经验,需要经常地比较与替换,于是我们才发现自己是会遗忘的,可以立刻重新启动。
  
 我相信一个孩子站在花的前面,他会懂得许许多多的生命,如同古老的《圣经》里所说的:“所罗门王最富有的时候,所有的财富加起来,其实比不上一朵野地里的百合花。”
  
 读到一篇小说、一首诗,我们仿佛被文字或者文学里某一种非常深刻的东西触动了生命里面的一种情怀,心里觉得激动,可是往往说不清楚。
  
 观察一朵花的绽放,对生命的诞生寄予祝福: 花开时刻,懂得珍惜;花落凋谢,领悟这是生命的 必然。豁达的心态在生命里产生了智慧。
  
 美,常常是一种智能,而非知识。
  
 附录叁: 丰子恺《美术与人生》 
  
 形状和色彩有一种奇妙的力,能在默默之中支配大众的心。例如春花的美能使人心兴奋,秋月的美能使人心沉静;人在晴天格外高兴,在阴天就大家懒洋洋地。山乡的居民大都忠厚,水乡的居民大都活泼,也是因为常见山或水,其心暗中受其力的支配,便养成了特殊的性情。 
  
  
 用人工巧妙地配合形状、色彩的,叫做美术。配合在平面上的是绘画,配合在立体上的是雕塑,配合在实用上的是建筑。因为是用人工巧妙地配合的,故其支配人心的力更大。这叫做美术的亲和力。 
  
 例如许多人共看画图,所看的倘是墨绘的山水图,诸人心中起壮美之感;倘是金碧的花蝶图,诸人心中起优美之感。故厅堂上挂山水图,满堂的人愈感庄敬;房室中挂花鸟图,一室的人倍觉和乐。优良的电影 开映时,满院的客座阒然无声,但闻机器转动的微音。因为数千百观众的心,都被这些映画(电影 )的亲和力所统御了。
  
 雕塑是立体的,故其亲和力更大,伟人的铜像矗立在都市的广场中,其英姿每天印象于往来的万众的心头,默默中施行着普遍的教育。又如入大寺院,仰望金身的大佛像,其人虽非宗教信徒,一时也会肃然起敬,缓步低声。埃及的专制帝王建造七十呎高的人面狮身大石雕,名之曰“斯芬克司”。埃及人民的绝对服从的精神,半是这大石雕的暗示力所养成的。 
  
 建筑在美术中形体最大,其亲和力也最大;又因我们的生活大部分在建筑物中度过,故建筑及于人心的影响也最深。例如端庄雅洁的校舍建筑,能使学生听讲时精神集中,研究时心情安定,暗中对于教育有不少的助力。古来帝王的宫殿,必极富丽堂皇,使臣民瞻望九重城阙,自然心生惶恐。宗教的寺院,必极高大雄壮,使僧众参诣大雄宝殿,自然稽首归心。这便是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镇服人心的。饮食店的座位与旅馆的房间,布置精美,可以推广营业。商人也会利用建筑的亲和力以支配顾客的心。 
  
 建筑与人生的关系最切,故凡建筑隆盛的时代,其国民文化必然繁荣。希腊黄金时代有极精美的神殿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有极伟大的寺院建筑,便是其例。现代欧美的热中于都市建筑,也可说是现代人的文化的表象。
  
 附录四:
  
  肯·威尔伯《美》
   
  
 到处都是一堆堆的残雪,它们紧贴着苍松的根部,安逸地覆盖在屋顶上,阳光就在这些残雪上戏耍着。万物从神性的空寂中生起,这无限延展的空间就是我们每个当下无拣择的觉知。它的美令我臣服,使我屏住了呼吸,并迫使我向自己最深的境界降服,我就在这份美感中完全脱落。
  
 这也是为什么“美”一向具有深邃的意义。在那无拣择的觉知中,在“一味”彻底的单纯中,所有的次元从粗钝的身心到大自然,全都美得令人心悸。这时美开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重要性。这里所谓的美,指的是所有领域的美:肉体的美、心智的美、灵魂的美与灵性的美。万事万物一旦被视为神性的表达,一切都变得深幽而又美得令人心悸。
  
 昨日我在购物中心坐了好几个小时,看着来来往往的行人,他们每个人都像绿宝石一样珍贵。欢乐虽然偶尔出现在他们的话语中,但他们脸上的表情却多半是痛苦的,眼神带着哀伤,迟缓的步履带着沉重的负担――这些印象我都没有存留下来。我只看到一颗颗的绿宝石散发着光彩,每个人都像行走的佛陀一般。虽然并没有一个“我”在那里看着一切,然而颗颗的绿宝石依然历历在目。人行道上的尘埃,街道上的碎石,孩子们的哭闹声,购物中心看起来就像是天堂,而谁又曾怀疑过呢?
  
  附录五:美学 
  
 ①美学(希腊语:αισθητική;英语:Aesthetic)是一个哲学分支学科。
  
 美学的概念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需要在哲学体系中给艺术一个恰当的位置,于是他建立了一门学科研究感性的认识,并称其为“Aesthetic”(感性学)。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是人的一种以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学属哲学下级学科之一,该专业从属于哲学。要学好美学需要扎实的哲学功底与艺术涵养,它既是一门思辨的学科,又是一门感性的学科。美学与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等有着紧密联系。
  
 ②定义
  
 美是什么?这是美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每位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有着自己的看法。
  
 这也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通过它可以辐射世界的本源性问题的讨论。
  
 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对“美”的解释是复杂的。
  
 如古希腊的柏拉图说:美是理念;中世纪的圣奥古斯丁说:美是上帝无尚的荣耀与光辉;俄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中国古代的道家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而一本《美学原理》则告诉我们美在审美关系当中才能存在,它既离不开审美主体,又有赖于审美客体。
  
 美是精神领域抽象物的再现,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
  
 ③经典著作
  
 ⑴四篇对美学范式具有开启作用的文章
  
 柏拉图开启美的哲学的《大希庇阿斯篇》
  
 夏夫兹伯里开启审美心理学的《论特征》
  
 巴托开启艺术哲学的《论美的艺术的界限与共性原理》
  
 维特根斯坦对美学语分析具有影响的《美学讲演录》
  
 二七本对美学体系具有影响的专著
  
 1.康德《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在结构美学上有两大特点:一,从以审美判断力为中心,�联系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去探讨审美的本质的。得出一种主体的普遍性(类似于美的本质)是审美的基础。
  
 二,划分两类审美判断力,美与崇高,即两类最普遍的审美类型。
  
 2.黑格尔《美学》 
  
 黑格尔《美学》在结构上有三大特点:一,从美的本质定义出发,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用理念确立了美的核心,用感性区别于理念的其它表现形式,从而解释一切美的现象。
  
 二,理念显现在感性上是有等级的,这个等级是与宇宙进化历史相一致的。无机物是感性的最低级,艺术是感性的最高级。
  
 美有统一的定义,艺术是美的最高和最典型的形态,美学只须研究艺术就足够了。
  
 艺术门类有七,但具有典型的是五,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诗包括史诗、抒情诗、戏剧体诗);�美学只研究这五门艺术就可以获得关于美的普遍法则。
  
 三,五门艺术从审美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三大类型:象征型(建筑)、古典型(雕刻)、浪漫型(绘画、音乐、诗歌),三大审美类型囊括了一切美的对象。
  
 你只要掌握了美的本质、五大艺术、三大类型,就掌握了宇宙间的美。
  
 3.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 
  
 德索《美学与艺术理论》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坚持美学各部分统一性的美学原理著作。
  
 德索的本意不是要用此本书建立一个美学体系,而是要想通过这本书建立两个理论体系,一个美学体系,一个艺术体系。
  
 首先,他要把艺术科学从美学里独立出去,认为这样做有利于两个学科的明晰;
  
 然后,在把艺术独立出去之后,又要看到,美学与艺术学在很多方面是联系在一起,二者经常都在“联合行动”。
  
 因此,最后,通过一本书把这两个体系放到一起来讲。这样一来,从实际的效果看,又变成了一个包含审美对象、审美经验、艺术为一体的美学体系。
  
 此书又代表了西方美学原理的一个转折,在第一部分不是讲美的本质,而是讲审美对象。
  
 4.朗费德《审美态度》 
  
 朗费德《审美态度》是美的本质消失后单从审美心理学来结构一个美学原理的典型。
  
 朗菲德以三大部分组成了自己的体系:第一,把欧洲的心理美学理论综合起来予以体系化,具体来说,就是把闵斯特堡、普芙,布洛和心理距离理论,浮龙·李,谷鲁斯的内模仿理论,立普斯的移情理论,这三大学说综合起来,构成心理学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用美国自然主义美学实证性和经验性来规范欧洲的心理美学。
  
 美国自然主义是一种泛化的美感论,这样会使欧洲理论失去其优美的结构和逻辑的整一,因此,朗菲德在用美国理论质询欧洲理论的不实之处和空泛之处的同时,把审美心理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规范。
  
 一是艺术方面,用艺术史的实例去证明欧洲审美心理学原理的正确。
  
 二是形式美方面,对欧洲审美心理作了形式美方面的引申,同时,一方面用形式美来完善了欧洲审美心理体系,另方面,形式美即在艺术之中,把美学的艺术方面结合了起来,形式美也在自然和社会之中,把美国自然主义美学的内容逻辑地包括了进来。
  
 因此,朗菲德的理论,实际上是由三个部分构成,一,审美主体,这是基础;二,艺术作品,是审美主体的确证和艺术外化;三,形式美法则,是审美主体的广泛外化和逻辑确证。
  
 朗费德的《审美态度》还与朱光潜《谈美》形成一种对照,显示了中西美学在写审美心理学美学原理时的同与异。
  
 5.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重建艺术哲学型美学原理的典型。
  
 此书以卡西尔的象征符号学为主导,承接着罗杰·福莱(Roger Fry)和克莱夫·贝尔的形式主义美学,克罗齐到朗菲德的审美主体美学,桑塔耶纳和杜威的自然主义美学中的思想,把八门艺术——音乐、绘画、建筑、雕塑、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组成了一个艺术哲学体现。
  
 朗格把艺术基本分为四类:时间(造型艺术中的绘画、雕塑、建筑)、空间(音乐)、力(舞蹈)、生活(文学、戏剧、电影)。
  
 在朗格对艺术门类的论述中,第一,以幻象作为总的基础,再在各门艺术中显出幻象上的二级乃至三级差异。从这里可知,艺术的自主性和审美的独立性,构成她的艺术哲学的一大主旨。
  
 第二,在对每门艺术的不同幻象的论述中,始终把基本幻象、艺术形式、艺术形式中内蕴的情感形式连在一起。
  
 6.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是美的本质消失之后,把审美心理与艺术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美学原理的典型。
  
 它在结构上有四大特点:一,从何为审美对象开始,�区分了审美对象和非审美对象,在说明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联系和区别基础上,把审美对象集中于艺术。
  
 二,�讲解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向主体呈现的基本结构。
  
 三,�讲解审美主体对人为审美对象的艺术作品进行审美知觉时的基本结构。从而不离开审美对象来讲审美主体,也不离开审美主体来讲审美对象。�较好地而且辩证地解决了美学的基本问题。
  
 四,从哲学上探讨审美是如何可能的,人为什么需要审美。
  
 7.迪基《美学导论》 
  
 迪基《美学导论》是美的本质被概念分析取代之后,把美的哲学(概念分析)、审美心理、艺术结合起来的典型,同时也是把美学史与美学理论结合起来论述的典型。
  
 此书是一个层套结构,而且是一个可逆性的灵活结构,这一结构还是两个层套,只是这两个层套没有主次之分,从古代看过来,凝结为艺术理论,再从艺术理论平向推开,为艺术理论、审美态度、美的理论。
  
 六个方面构成整个美学理论的结构,这一结构,有历史,有今天,有在时间上的演化,有在理论上的逻辑,形成了一种美学原理的类型。

美与大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