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济 发展 的影响?

2024-05-10 15:20

1. 中国古代经济 发展 的影响?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二、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社会影响:
(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城市规模扩大。
(3)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4)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5)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古代经济 发展 的影响?

2.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状况

一、中国古代政治史

1.皇帝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政府,并建立庞大的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皇帝制度走向极端。在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中,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以君主立宪政体代替君主专制政体。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度。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2.中央官制

    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省六部制由隋文帝首创,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制度上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三省制度结束后,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

    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1861年,清朝设立总理衙门,它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它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地位高于六部,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

3.地方行政制度

   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4.选官制度(科举制)

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答卷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5.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儒学统治地位的终结。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他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战国时期儒学初步发展,其代表是孟子,他认为“民贵君轻”,要求统治者轻徭薄赋,实行“仁政。”





二、中国古代经济史


1.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

②采矿技术。

③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④制瓷技术。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术: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6.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

3.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怎么样?

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就是三个组成。即:出口、消费和固定投资。有没有第四个了呢?没有。
不出口,就没有外块。但是占领海外市场也不容易,从大航海时代到现今,贸易就是靠抢,抢
?
?
就得有高科技。没有高科技就只能被人抢,或者做苦役,做黑血工厂的苦役营生,那个终究利润太低,食不果腹,癌症、矽肺、尿毒症阴影难去噢!能不能学?当然不能了,高科技交出去,那是麻烦。所以,对落后国家来说,攒外汇不容易,难以形成坚固的产业。你卖人家丝绸,人家卖你白粉。你卖人家珍珠玛瑙,人家卖你塑料珠子。那合资建厂不就学了吗?那是扯,就像我们大长春的一汽大众,合资几十年,毛也学不来。当你面做演示,看了几十年谁也看不明白。中兴通讯牛不牛,离了外国人就不能开工,完蛋玩意
?
?
不能出口,不能消费,就只能定向投资了。投资农业好不好?投资工业好不好?都不好,都不如投资房子好。既然投资房子这么好,那就借钱投资,借钱买房,固定投资,三年翻倍。是的,十年之内,只要十年,耕地缩水了,粮食不够吃了,工业去供给了,国企早都下岗了。什么是杠杆?就是借钱。借钱开发房地产,地方政府借了四十万亿负债,个人借的不可计数,不知道你们借了多少钱,反正十多年前我公积金贷款了八十多万,要不住哪。
我们看看中国地域,北有蒙古高原横贯东西,阻挡了来自贝加尔湖的冷空气,阻挡了五百年暴发一次的小冰河期寒流。西面,是青藏高原和几千里火烧沙漠,东南沿海遍布暗礁。这块宝地之内,有山川大河、有森林草原,有无边无际的耕地,自古以来就名为神州。根据考古,这个地方原本有黑人,有白人,有黄种人名曰汉人。查古知今,看看汉人的崛起,看看往圣先贤是如何发展经济的。
?
?
在多人种的神州,汉人首先做定向投资,他们投资农业。稳定的农耕可以养活大量的职业军人和思考者。那时候的思考者叫做“食客”,也称“门客”,这门客出有车食有鱼,就开发脑洞,创

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怎么样?

4.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趋势);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附录;
(一)中国古代商业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城市发展变化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处理
一、落实概念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5.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济影响

商品经济与中国古代文化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突出的是在元与明靖两个时期。两个时期又有所不同。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为主,表现: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的市民阶层的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他们的生产生活的需要成为社会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瓦子的出现,酒楼、茶馆的增加、宋词的繁荣,世俗文学、风俗画的兴起,《窦娥冤》等作品的出现等。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以对思想的影响为最明显(体现商品经济对古代文化影响的不断深入)。表现:商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这些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李贽侧重对封建制度理论依据的批判,指责儒家经典,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黄宗羲侧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工商皆本”。顾炎武侧重对封建迂腐学风的批判,提出“经世致用”,重视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结合。王夫之侧重从哲学上批判,并从发展的角度提出“趋时更新”。

中国古代文化的经济影响

6. 中国古代经济的变化?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说白了就是土地是部落的,我们的祖先是黄帝,轩辕氏。这里所说的氏族是以血缘为纽带的。

夏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有一句话听了就明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臣民,这句话出自《诗经》,侧面描述了周朝的经济制度。

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到满清灭亡。封建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化,在当时来看是非常先进的。其弊端就是土地兼并,每当土地兼并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直到新的王朝出现,战争形成的大量荒地又被分了出去,新的一轮土地兼并开始,中国社会在这个圈子里走了2000多年。

如有帮助好评哦

7.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趋势);①对政治中心的依附性渐减,趋向生产性和商业性。②政府的限制逐渐放松,但“重农抑商”的政策没变。③政治和经济格局变更影响城市商业活动。④以市、镇、大城市为单位形成中国古代商业三级市场体系。
附录;
(一)中国古代商业特点
1、我国古代商业起源较早,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繁荣;从发展趋势上看,城市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发展;
3、政府对城镇商业活动的行政限制逐渐减少;
4、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没有占据主导地位。
(二)关于中国古代经济中的城市发展变化一部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处理
一、落实概念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趋势?

8. 中国古代经济

.古代的农业经济

农业的发展,一般表现在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发展的原因主要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等。

①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

②农作物品种不断增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逐渐提高。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优良品种占城稻。从两宋时期开始,棉花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农产品商品化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 

秦朝修灵渠,沟通湘水和离水、连接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隋唐时期大运河的开凿,使南北得以贯通;唐代兴修的水利工程遍及黄河、长江流域,边远地区也有。

④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重视农业,自秦汉至明清,耕地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2.古代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注意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主要包括纺织业、冶金业、陶瓷业、造船业、造纸业等。每一部门的发展包括产地、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数量与质量、产品销路等方面。

①金属冶炼技术。

②采矿技术。

③纺织技术。丝绸之路的开通说明汉代纺织技术处于世界前列;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苏州、杭州、南京、广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兴起。

④制瓷技术。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⑤造船技术:宋代造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3.古代商业和城市经济

城市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明清到达高峰。北宋时大城市的商业活动已突破坊和市的界限,营业时间也不受限制;市内还有娱乐贸易场所“瓦子”,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4.古代对外贸易兴盛

汉朝以丝绸之路为主要路线的陆路贸易开辟了中西贸易的新纪元,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到中亚,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兴盛,贸易范围扩大。明朝前期郑和七次下西洋,与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友好贸易,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从明朝中后期起,由于倭寇入侵,政府开始实行闭关政策,到清朝时期,只开放广州一地同外国通商,阻碍了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妨碍了对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的吸收。

5.经济重心的南移

三国以前,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西南、江南地区初步发展。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均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从五代开始,南方经济逐渐超越北方,并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南方人口数量也超过北方。到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