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什么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2024-05-16 13:40

1. 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什么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什么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2. 怎样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关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第二,关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关系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第三,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扩展资料:
中央政治局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围绕这些重大课题,我们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全会决定起草,突出了5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任务。
二是以改革为主线,突出全面深化改革新举措,一般性举措不写,重复性举措不写,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
三是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四是坚持积极稳妥,设计改革措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五是时间设计到2020年,按这个时间段提出改革任务,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在框架结构上,全会决定以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提领,按条条谋篇布局。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16个部分,分三大板块。
第一部分构成第一板块,是总论,主要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思路。
第二至第十五部分构成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6个方面,具体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其中,经济方面开6条(第二至第七部分),政治方面开3条(第八至第十部分),文化方面开1条(第十一部分),社会方面开2条(第十二至第十三部分),生态方面开1条(第十四部分),国防和军队方面开1条(第十五部分)。第十六部分构成第三板块,讲组织领导,主要阐述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

3.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重大理论观点,体现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契合着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35年来,我们突出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逐渐明确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的重大突破,有力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事实说明,我们完全能够,也应该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新的步伐。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就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但在很多方面还不尽完善,特别是政府和市场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有效发挥受到诸多制约,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还一定程度存在。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对于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政府职能等都意义重大。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什么?

4. 为什么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决定》提出,必须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这是全面深化改革总体思路的核心所在。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和“六个紧紧围绕”,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思路。强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主要是因为: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改革,除了要求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外,也要求其他各领域改革的方向、目标、任务、举措等必须围绕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战略目标来谋划和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和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时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二,现阶段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全方位的改革。“五位一体”的全面改革,涉及面广,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而不能平均用力、分散用力。我们讲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就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带动各方面改革整体推进。有人认为,现阶段改革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摆在第一位,认为政治体制改革滞后影响和制约了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革。这种看法脱离了我国的实际,是极端错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在经济领域,如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问题,资源和环境约束问题,这些都与我们的经济体制直接相关,不首先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改革就失去了现实针对性和必要性。二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把“蛋糕”做大,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只有经济更加发展了,才能为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其他各方面的改革才能有更加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做法,必须继续坚持。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起步,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对内搞活到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其他领域,改革的领域不断扩大,但始终没有偏离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并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需要逐步推进其他领域的改革。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先从人民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先易后难,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前提下逐步深化其他领域的改革。实践证明这个路子是正确的。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也要看到,在经济领域我们还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没有解决,许多重大关系没有理顺,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还集中在经济领域。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努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的突破,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

5. 如何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第一,必须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总目标。这个总目标揭示了改革的方向,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引领,是必须把握好的第一位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长期奋斗的根本成就,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方面的能力。《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第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进一步做到“三个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解放思想的必然结果,也是解放思想的重要基础。解放思想、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是为了更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三,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党的中心工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决定》突出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为其他领域改革提供强大动力,创造更好条件,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第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解决了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长期没有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既发挥了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又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决定》明确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反映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又一重大推进,必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必须以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人民福祉是我们党的不懈追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决定》明确提出,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揭示了深化改革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安排、法律规范、政策支持加以解决,保证和实现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个中心,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既要分好“蛋糕”,更要把“蛋糕”做大,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
    第六,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改革涉及的重大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时时想着群众到底在期待什么、群众的利益如何保障、群众对我们的改革是否满意。必须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把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让改革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如何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是什么?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完成本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7.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内容如下:
  一、从三个维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这一主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主题是“全面深化改革”,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前6次三中全会有所不同。尽管前6次会议也都与改革有关,但主题仅是某一方面改革。这次则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国防和军队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等。之所以确定这样的主题,一方面是为了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另一方面也是实践需要,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只有坚持全面改革,才能继续深化改革。
  《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汇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举措,反映了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凝聚了全党全社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智慧。《决定》又不仅仅是一份蓝图。它详细合理地布局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决定》明确了一系列的战略任务,更注重在落实方面下工夫,确保改革的可操作性。
  第一,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的需要上认识到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经过35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然成为“世界引擎”。但是,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在降低,传统的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在经济方面迫切需要增强发展后劲;在政治方面迫切需要推动体制创新;在社会管理方面迫切需要化解突出矛盾;在文化发展方面迫切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在生态环境方面迫切需要健全法律保障……这一切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加紧迫的要求。
  同时,我们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更加复杂,新技术革命不断兴起,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后起国家追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优势“两面夹击”的压力。
  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
  第二,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战略的高度上认识到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改革就是体制变革、结构变动、利益调整的过程,有时难免“伤筋动骨”。尤其是当前我国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矛盾更多、困难更大,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过去35年的改革实践中,我们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但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必须从全球视野、全国大局的角度对改革的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全面系统而又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领域的改革。
  第三,全面认识“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我们从发展的路径上认清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为此,《决定》从15个领域部署了60项具体的改革任务,这就是对我国改革的整体思路、基本方向、关键领域、重点任务、先后顺序的进一步明确。
  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哄而上,而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通过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由重点领域改革的“一子落”,激发改革棋局的“全盘活”。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距离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满打满算还有七年多,《决定》提出的改革任务和阶段目标不能够无限期拉长。所以《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二、从六个“进一步”和六个“紧紧围绕”把脉改革新方向
  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在六个“进一步”: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全会还提出六个“紧紧围绕”: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是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五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六是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这六个“紧紧围绕”为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这六个“紧紧围绕”和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确定这样的总体思路和路线图,一方面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突出体现了改革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和主轴,使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优先顺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一目了然,有利于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相促进。
  三、《决定》对教育科技领域深化改革的阐述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推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发展技术市场,健全技术转移机制,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优化学科布局,提高中青年人才比例,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
  四、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提法新亮点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的是制度的现代化。这是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次设立的宏大目标。
  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二)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
  (三)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四)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全会指出,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全会强调,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全会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此前的表述,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两字之差,区分出来的是对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新定位。
  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
  (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全会提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七)全会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方向。全会提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八)创新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全会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九)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什么?

8. "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是社会主义什么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改革是十几亿人民共同的事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这就大大超过了一般意义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率,指向更加广泛的社会效益、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目标和方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要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也使各方面自身相关环节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扩展资料
全面深化改革的改革措施
1、经济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3、政府职能。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4、财税体制改革。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
5、政治制度。健全立法起草、论证、协调、审议机制,提高立法质量,防止地方保护和部门利益法制化。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6、法治建设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规范性文件、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减少行政执法层级,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理顺城管执法体制,提高执法和服务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全面深化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光明日报: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