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教授说,高盛从建行赚了1300亿人民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024-05-18 11:35

1. 郎咸平教授说,高盛从建行赚了1300亿人民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下面是郎咸平的原话:
“高盛曾经是中国工商银行的最大股东,它的好朋友美国银行曾经是建行的大股东。建行的上市让它们赚了1300亿元,就是说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为美国银行付出100元。金融改革,最后图利了高盛集团。
实在不知道当时是怎么盘算的,为何会被高盛牵着鼻子走。最近那些幽灵频频套现,从中获取了巨额财富。伴随着他们的唱空和唱多,我们被搞得晕头转向,一些所谓的专家则感觉自己好得不得了,这些专家就是跟中国股市的“黑嘴”一样,在给高盛抬轿子,甚至他们被高盛利用了还不知道。“

扩展资料
《环球时报》披露高盛在世界和中国干下的部分坏事:“两年多以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导致全球性通胀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日益困难,其实就与高盛等跨国投行的操纵直接相关。以油价为例,在国际油价于2008年7月创下每桶147.27美元的历史记录之前,走势几乎与高盛推出的报告一致。
一位中国经济学家称,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说不值一点钱,说坏账太高了,不值钱,你们都别要。但结果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某个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高盛等华尔街公司赚了1300亿人民币,相当于中国每人给了美国100元。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对记者说,高盛一直扰乱国际金融秩序。2007年,高盛发表报告,称原油要涨到200美元一桶,当时中国拼命购买了价格为147美元一桶的原油,高盛还与一些中国公司设下“对赌协议”,自己却悄悄抛售原油。到了当年年底,油价降到34美元一桶。中国国资委官员曾表示保留对高盛等交易欺诈起诉的权利。
或许有读者还记得,2008年本报今日快评对油价问题、“银行贱卖论”问题等发表了一系列看法,年底以《为什么先生老是欺骗学生》为题,作了一个小结。(参见《常态》一书)我在文章最后说:“在与狼共舞的‘货币战争’中,我们输多胜少。先生有责任,学生也有责任。” 
参考资料来源:
中国经济网-高盛在华干了多少坏事? 银行贱卖相当让国人人付100元
参考资料来源:央视网-郎咸平:警惕高盛这个嗜血幽灵

郎咸平教授说,高盛从建行赚了1300亿人民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2. 农行引进什么战略投资者为什么格外引人关注

 农行改制挂牌,意味着这个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最后一个“老大难”离上市只剩一步之遥。不过,农行上市更让人期待的,是在引进战略投资者的问题上能否别开生面地摆脱另外三大行既有定式的万有引力,这显然也是有着更为宏大意义的战略考量。
  无可否认,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对于中国银行业推进股份制改革特别是海外上市,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所谓引进战略投资者,在当初而言,其实何尝不是求进战略投资者?在这里,第一个吃螃蟹不仅需要勇气,而且也不能没有被咬上一口的打算。以当时国内银行业尤其是几大国有商业银行居高不下的不良贷款率,低至极点的资本金充足率以及相当薄弱的内控风险管理,处处授人以柄,被人家看低是不奇怪的。奇怪的只是股价定位之低不仅在外方普遍认为理所当然,就是我方的很多人至今也还认为“卖得其所”。对于这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有真正公平可言的不对等交易,现在无疑是应该反思而且也可以反思的时候了。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通过反思记取历史的教训,这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对于后来的别人今后更理性地对待战略投资者的引进以及相互间的战略合作,无疑都是很有必要的。
  何谓战略投资者?当战略投资者被仅仅理解为可以用某种对股权比例、持股年限和投资者本身资金规模大小的数学模型去套的概念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真正理解战略投资者。其实,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不仅本身从来也不曾有过严格的区别,而且,相互之间的角色也常常可以互换。这是因为,所谓的战略,无不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地而异。你有你的战略,他有他的战略,两者虽然一开始表现为一致,或者在交叉的时候可以发现共同点,但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总是暂时的,不一致和差异性则是基本的主要的和长远的。我们的问题显然不仅在于把战略投资者想得太好,而且什么事都是一厢情愿,似乎只有我们才不仅懂得“请君入瓮”而且还懂得“借梯登天”的战略似的。这就为今天轮到我们来为“想不到”被人家“借鸡生蛋”式的战略了一把,深深地预埋了种子。
  现在,对农行来说,问题的关键就是到底该引进什么样的战略投资者,以及是不是可以让农行根据自身情况来考虑的事了。事实上,尽管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启动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战略投资者成为唯外资才有资格独享的专有名词的情况下,一个银行股改上市必须引进战略投资者的硬性规定的弊端同样也是非常明显的。弊端之一,就是使得我们的大多数银行被迫在战略投资者面前成为有求于人者,还没进入谈判就先已进入了被动窘境;弊端之二,就是一发而不可收地开了个恶性循环的先例,人家可以提出横一个担保要求竖一个保护条款而我们却无法设防;弊端之三,就是一个倾向掩盖了另一个倾向,引进战略投资者一不小心扼杀了内生的民族资本享有国民待遇的权利和战略投资银行金融业的积极性。在笔者看来,这应该说是后果更为严重和影响更为深远的。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许应该感谢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因为它从反面提示了金融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至关重要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今天的我们除了依然不应该忽视开放国门走向国际的重要战略意义之外,在进一步强化国家对银行金融业的控股地位的同时,更多地引导和支持国内民族资本和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金融业战略投资,关注国家银行金融业的强大和安全,无疑是比单纯的吸引外资更为重要的事情。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早些时候公开表示,社保基金将关注农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进程,并准备以战略投资者身份入股。与此同时,许多现金流充裕的国内大型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也纷纷表示有此同样的积极性。这显然是我国银行金融业变被动为主动的天赐良机。走出一条我们自己内生的新生力量成为战略投资者的新路,在此一举。而担纲大任者,非农行莫属。
  不过,现在看来,如果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战略意义还在于在引资的同时在战略决策经营管理方面引进和植入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也即通常所说的“引智”,那么,这除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外,中国平安等聘请麦肯锡咨询顾问之类的实践告诉我们,应该也有其他可行的商务模式。不能不提的是,此次美国银行及其他洋战略投资者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表明,在金融风险的战略防范方面,他们的智力也未必更高人一等。古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所谓的“引智”显然也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些等而下之的细枝末节上,这对于我们在重大战略方面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老实说未必会有太大帮助。

3.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注入的?

中国四大银行中没有外资注入的是中国农业银行。
2008年11月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向中国农业银行注资,与财政部并列成为中国农业银行第一大股东。
2009年1月15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有限公司成立后,根据当时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情况,没有延续前期经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只引进了几家财务投资者。

扩展资料:
另外三大银行的外资注入情况:
1、中国建设银行
2005年6月17日,建设银行和美国银行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与合作的最终协议。根据协议,美国银行将分阶段对建行进行投资,最终持有股权可达到19.9%。首期投资25亿美元购买汇金公司持有的建行股份。
2005年7月1日,建行和淡马锡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亚洲金融控股私人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战略投资的最终协议,亚洲金融以14.66亿美元购入建行5.1%的股权。
2、中国银行
2005年8月,中国银行与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新加坡淡马锡,9月与瑞银集团,10月与亚洲开发银行;2006年3月与全国社保基金,分别签署协议,5家机构作为新的战略投资者。苏格兰皇家银行出资总计31亿美元,购入中行10%的股权,其中将一半股权卖给了高盛、李嘉诚私人基金;淡马锡购得中行5%股份。
3、中国工商银行
2006年1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新发行的股份。
2006年4月28日顺利完成资金交割。这笔当时最大的境外投资者对中国金融业的单次投资,约占工行股份比例总计的8.89%。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农业银行官网:农行历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有银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四大银行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注入的?

4. 境外战略投资者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

多样性和互补性
每个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在遴选时都会考虑战略投资者和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差距,在发展战略、经营模式和公司文化等方面是否契合、能否互补。在整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在各自党委的领导下,根据银监会制定的原则和标准,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反复比较,选择了能够共生共长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投资者。
为规范境外战略投资者对中资银行的投资入股行为,银监会在发布《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之后,又特别制定了引进战略投资者的五项原则和五个标准。五项原则是:一、从国家利益看,要保持国家对大型银行的绝对控股;二是从市场行为看,中外双方应按市场原则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三是从中方看,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不是为了引进资金,而是为了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促进中资银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因此,引进战略投资者应与自身特点相结合,以提升中资银行自主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的;四是从外方看,投资入股中资银行一般应当是大型金融机构,在银行经营管理方面有丰富经验;五是从监管看,要坚持严格的资格审查,并跟踪和评估实际效果。
五个标准是:一是战略投资者在中资银行中投资占股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二是本着长期合作、互利共赢的精神,战略投资者的持股锁定期必须在三年以上;三是在参与机制方面,战略投资者必须派出董事,参与董事会的管理工作和决策工作,同时鼓励有经验的战略投资者向中资银行派出高级管理人才,直接传播管理经验;四是战略投资者必须有丰富的银行业管理背景,必须有成熟的经验、技术和良好的合作意愿;五是为了避免利益冲突,也避免造成市场的垄断,有商业银行背景的战略投资者最多只能投资两家同质中资商业银行。
目前,商业银行引进的境外战略投资者大概可以分为六类:一是有良好公司治理的超大型商业银行,如建设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引进的美国银行;二是近年来在并购中有明显战略优势和优质客户群的银行,如中国银行(爱股,行情,资讯)引进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三是对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国情与文化比较熟悉的大型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引进的汇丰银行、渤海银行引进的渣打银行;四是只占少量股份、促进公司治理的国际金融机构,如国际金融公司(IFC)和亚洲开发银行(南京商行、西安商行等);五是国际上有丰富专业经验的著名投行与基金、资产管理公司,如高盛等;六是中小型有业务特色和专有技术的银行,如济南商行引进的澳大利亚联邦银行,徽商银行正考虑引进的荷兰银行。
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政策建议
为了更加稳妥高效地推进我国银行业的产权改革,针对现阶段国内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一)在引资对象上,应树立“战略一致,优势强化,文化融合”的理念,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规模银行纳入选择范围。国内银行在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时,要从国际银行业的未来竞争趋势出发,重在选择与自身发展战略融合,能够不断强化自身业务优势并认同国内银行文化的银行机构。选择引资对象不能一味追求“规模大,名声大”,完全可以把一些具备业务专长的中上等银行纳入视野。理由有四:一是双方在经营发展战略上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战略融合成本和风险,更能确保外方作为“战略投资者”的稳定性;二是讲求“优势强化”,而不局限于“优势互补”,有利于在日趋激励的竞争中巩固已有的市场地位,并通过双方合作不断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三是很多中上等规模银行在华尚未设立分支机构,与之股权合作更能实现“竞争回避”;四是中上等规模银行不容易实施对国内银行的股权控制,不仅可以形成长期合作关系,更有利于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二)在投资方式上,可推行股权互换、债转股两种方式,增加境外银行机构投资入股的灵活性。股权互换,即境外银行机构以自身股权换取中资银行相应的部分股权,而非仅仅以现金购买股权,这种方式可以先行在资本净充足率已达标,而着重于改善治理结构的国内银行中推行。其优势在于,可以减轻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本压力,通过相互持股,增强了中外资银行间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稳定性,有利于中资银行拓展国际市场。债转股方式,适用于当前中外银行间已签署股权转让协议而尚未交割,或者外方承诺在未来时期追加投资的银行(如工商银行、浦发银行、西安商业银行等),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充实国内银行运营资金,减轻融资压力,加强双方的业务合作,而境外投资者可以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增持国内银行的股份。
(三)在股权定价上,由双方竞价为主向多方询价为主转变,引入拍卖和招投标方式,完善银行股权转让的价格发现机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不少国内银行的做法局限于选择单一入股对象,然后进行双方竞价,这很可能导致竞价不充分导致股权价格低估。我们建议,在同时引入和考察多个合格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基础上,建立多方询价渠道,同时构建多方竞价平台。除了协议转让方式,还应该积极引进股权拍卖和招股投标方式。
(四)在上市地点上,重组后的国内银行不应局限于海外上市,应充分考察内地上市的可行性。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由于担心内地证券市场容量小,重组后的国内银行基本否定了内地上市,纷纷把目光集中于香港、美国和欧洲市场。我们建议,内地证券市场上市应该有国有商业银行的参与,中小发行规模的银行IPO可以考虑内地市场进行。目前我国内地市场银行股仅有5家,金融股所占比重仅有5%(西方国家一般都在50%以上),不利我国证券市场稳定和金融蓝筹股的培育。
(五)在风险防范上,建立境外投资者(主要针对“财务投资者”)的退出机制,减轻资金抽离可能对国内银行造成的冲击。当前中国银监会对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作出了“持股三年”的政策要求,我们认为三年时间偏短,何况之前进入的一些境外投资者并不存在持股期间约束。因此,国内银行自身应该加强研究和完善境外投资者的退出机制,以确保银行营运的长期稳定。我们这里提供三点参考性原则:(1)“撤资阶段性”原则,即在规定比例以上的投资必须实行分阶段退出;(2)“合作延续性”原则,即资金撤出在先,而业务合作和技术支援应该延续一段时间;(3)“受让合规性”原则,即如果采取的是协议转让,则股权的受让方必须具备同等或更高的合作条件。
(六)在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引进来”,更应该鼓励和支持国内银行“走出去”,全面提升中国银行业竞争力。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国内银行竞争力,积极迎接并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但国内银行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别国银行对我们的改变,否则国内银行即便有所提高,也将永远落后于别国银行。在金融大开放时代已经来临之时,国内银行必须主动介入全球金融格局大调整中去,才能避免我国金融资源为别国所控制,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5. 为什么中国平安有港股

答:
多一个地方上市,可以多一个融资渠道。
香港是相对成熟的市场,赴港上市可以把企业置于成熟投资者之中,让企业接受更成熟市场中的人士的监督,对改善企业经营有好处,如当年四大行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时就是这么考虑的。

为什么中国平安有港股

6. 我国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行为,也属于股权筹资的范畴。上面这句话中“战略投资者”是什么意思

就是具有深远影响的长期投资者

7.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 注入的

中国农业银行是没有外资注入的银行。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简称ABC,农行)成立于1951年。总行位于北京建国门内大街69号,是中央管理的大型国有银行,国家副部级单位。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各种公司银行和零售银行产品和服务,同时开展金融市场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业务范围还涵盖投资银行、基金管理、金融租赁、人寿保险等领域。

扩展资料:
中国农业银行通过全国24064家分支机构,30089台自动柜员机和遍布全球的1171家境外代理行,以覆盖面最广的网点网络体系和领先的信息科技优势,向全世界超过3亿5千万客户提供便利、高效、优质的金融服务。

中国农业银行境内分支机构共计23,461个,包括总行本部、32个一级分行、5个直属分行、316个二级分行、3,479个一级支行、19,573个基层营业机构以及55家其他机构。境外分支机构包括3家境外分行和4家境外代表处。主要控股子公司包括6家境内控股子公司和3家境外控股子公司。
大陆地区
2010年末总资产突破10万亿元,2011年达11.68万亿元,占全国银行金融业资产总额的11.3%,是中国最具规模和实力的大型上市商业银行之一,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末各项存款达9.62万亿元,各项贷款5.63万亿元左右,资本充足率为11.94%。
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75%,均处较高水平,截至2011年末,不良贷款率同比分别下降0.48%,拨备覆盖率为263.1%,提升95.05%,各核心指标跃居国内可比同业前列。农行年报也显示,其中间业务发展最迅速,全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约461.28亿元。
比上一年多收入104.88亿元左右,增幅超三成,如剔除代理财政部处置不良资产业务手续费收入后,那么这一增速更可提高至42.8%,其中的电子银行、信用卡、投资银行、代理保险等业务增幅均在50%以上。
2010年农行实现营业收入2904.18亿元,同比增长30.7%;净利润约949.07亿元,利润增长率达到46%左右;2011年实现营业收入3777.31亿元,同比增长30.1%,实现净利润约1220亿元,同比增长28.5%,利润增长率居四大行之首。
各项核心指标均达到国内金融业领先水平,穆迪长期存款评级/前景展望为A1/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农业银行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农业银行-投资者关系

中国四大银行哪个是没有外资 注入的